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孩子成为学霸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具备了这种思维特点,聪明的孩子怎么能练成学霸

在阅读之前,请先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单选)
1.面对一个1~2岁的孩子,你问他狗狗怎么叫,他回答:“汪汪。”你如何表扬他?
A.宝宝真棒,真聪明!
B.宝宝真厉害,都知道狗狗怎么叫!
C.哇,宝宝学得好像,模仿能力真不错!
2.一个8岁的孩子做一道数学难题,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正确解法。你如何表扬他?
A.哇,这么难你都会做,好聪明!
B.哇,你终于算出来了,不错不错!
C.哇,你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为你鼓掌!

在阅读之前,请先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单选)

1.面对一个1~2岁的孩子,你问他狗狗怎么叫,他回答:“汪汪。”你如何表扬他?

A.宝宝真棒,真聪明!

B.宝宝真厉害,都知道狗狗怎么叫!

C.哇,宝宝学得好像,模仿能力真不错!

2.一个8岁的孩子做一道数学难题,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正确解法。你如何表扬他?

A.哇,这么难你都会做,好聪明!

B.哇,你终于算出来了,不错不错!

C.哇,你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为你鼓掌!

如果一味夸孩子“聪明”

会让他陷入“固定型思维”

我上中学时,班上有个同学成绩中等偏下。突然有一天,他开始努力学习,然而效果不佳,成绩始终在中等水平徘徊。老师多次在班上表扬他“学习很努力”,我和同学私下却嘲笑他:那么努力,成绩也没进前20名,可真够笨的。

和“努力”相比,我们更喜欢这样的故事:某同学上课随便一听,下课随便一学,不熬夜、不补习、没小灶,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哇,这才酷啊!

现在,回到开头的那两道选择题。我不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但我知道心理学家推荐的选择是C,即:具象表扬和表扬过程。

日常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会掌握越来越多的本领。每取得进步,都被父母笼统地夸奖为“好棒”和“聪明”。

比如:

宝宝会走了,哇,好棒,好聪明!

宝宝会叫爸爸妈妈了,哇,好棒,好聪明!

宝宝把一道难题做出来了,哇,好棒,好聪明!

但当宝宝遇到一道难题,做不出来时,宝宝就会想:可能是我不够聪明吧。

于是,遇到比较难的考试,宝宝干脆不复习了。因为万一失败了,还可以安慰自己:我是没复习,如果复习了我肯定能考好。遇到一个好机会,干脆不准备,因为万一准备了还是失败,就没有借口了。

在遇到稍微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挑战时,这类宝宝就不敢应战,因为万一失败,就是对自己智商的否定,就等于告诉别人和自己:我并不聪明。这结论太可怕了,尤其对从小就被表扬“很聪明”的人来说。于是,干脆不应战,这样就不会暴露自己,从而保有自尊。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将这类人的思维模式称为“固定型思维”。也就是说,这类人喜欢一切尽在掌握,不喜欢挑战,害怕困难,他们学习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认为,智商从一出生就被固定了。如果我天生聪明,那我最好远离会让我显得不那么聪明的挑战,以免露馅。如果我天生不聪明,就没有努力的必要,因为努力也是白费。

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喜欢挑战,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喜爱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智商不是恒定的,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加聪明。

如果父母一直夸孩子“聪明”,就很容易将孩子培养成“固定型思维”的人。而孩子一旦思维固定化,就会将考试失利归因于天资不够,自己无力改变,从而放弃努力。

比如,孩子偏科,他会说:“我天生就是学文的料儿!历史事件记得特别快,而数学根本学不好。”他很少会说:“我在历史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所以学得好一些。而数学,我几乎不怎么学,所以学得不好。”

德韦克在一项研究中了解到,那些自认为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通过考试,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会在下次考试中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这些孩子挂科后,会去关注考试成绩不如他的同学,从中获取安慰。

他们认为,考试成绩比别人高就是聪明。他们不关注学习的过程,只关注学习的结果。通过对大脑活动进行监测,研究者发现:在宣布答案对错的一刻,固定型思维者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在讲解正确解题思路时,他们的大脑却一片寂静。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更关注错题的正确解法,愿意剖析错误,而不是单纯地知道结果。

从“固定型思维”

到“成长型思维”

需要不断尝试

在具备“成长型思维”之前,失败与困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蠢、智商不高,于是拒绝挑战,害怕失败,放弃努力。

而经过成长型思维模式训练后,孩子即使失败了,也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些因素都是主观可控的变量,于是孩子会愿意不断尝试,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

而在不断尝试中,他的大脑神经会建立新的连接,变得更加聪明。

我上中学时,对别人的努力嗤之以鼻、暗自嘲笑,现在看来,真是年少无知啊!

当年,我就是一个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觉得自己很聪明,藐视努力,这让我失去了一些很好的机会。当时,我的成绩不错,本来在高考前有机会参加保送生考试的,但是我突然不想参加了,觉得努力也没什么用,于是放弃了这次机会,还安慰自己说“没参加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后来到法国留学,刚去的时候,由于语言障碍,第一学年我的考试有几门挂科。当时,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一是两个星期后补考,二是等第二学年一起补考。我选择了第二个,因为我觉得再学两个星期我也考不过,干脆就不学了,其实这是一种逃避。

好在到了第二学年,我及时调整心态,变被动为主动,不把失败看作对自尊和智商的否定,只把它当成一项暂未掌握的技能。不知不觉间,我实现了从逼着自己努力到自觉努力的转变,成功将“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后面的学习就顺利多了。一年之内,我不仅完成了大二的学业,还及时将大一挂科的学业补上,并且找到了实习的机会和一份临时工。那一年,无论是学业还是社交,我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如何训练孩子掌握

“成长型思维”?

掌握“成长型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在我看来,单纯成绩好的人不是“学霸”,而热爱学习、敢于不断接受挑战的人才是“学霸”。如果孩子具有成长型思维,就会自觉地走上“学霸”之路,不断努力,不怕失败。

如果文章开头的选择题,你没有选择C,这没有关系,任何时候,改都比不改强。另外,我建议你和孩子一起改,这样不仅可以塑造出爱学习的孩子,还可以塑造出爱学习的你。

1.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无论是学习还是健身,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要纠结考了多少分,瘦了多少斤,而要关注学到了什么、锻炼的快乐。

2.改变表扬方式/奖励机制,表扬过程

多赞扬过程,而非结果。比如,孩子多次尝试解答一道题,却最终没有做出来。你不要为此叹息,要表扬孩子多次尝试的行为。

3.学一点关于智商的知识

智力专家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其中,流体智力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随神经的成熟而发展。而“晶体智力”是指从社会文化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经验的丰富一生都在发展,因此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

4.重视努力的作用

如果孩子处于学龄阶段,你要对他多强调努力的作用。可以找一些科研成果给孩子看,让他了解努力的神奇作用。不要觉得脑科学太深奥,就不告诉孩子。孩子今天不明白,或许明天就明白了。

5.多和孩子一起讨论失败的原因

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和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告诉孩子,失败是暂时的,只要你找对了方法,就一定会迎来成功的一天。

END

作者:惟小一

编辑:壮青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619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小孩为什么要学游泳,游泳课家长告知书 下一篇:最近孩子总尿床,孩子一开始很正常突然尿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