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带的孩子说话晚,孩子说话晚的十大原因
不过和孩子的奶奶交流以后,我大概知道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说话晚了。
我发现,小区里但凡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的孩子,要比父母亲自带的同龄小孩说话晚,这不是因为老人带孩子不用心,而是方式有些偏差。第一,老人带孩子,和孩子的“真实交流”时间比较少。老人带孩子,其实大
小区里有个小孩21个月了,还只是会叫爸爸妈妈奶奶,其他的都不会说。她奶奶说孩子什么都明白,也会用动作表示,但就是不开口。一开始还以为孩子发声的地方有毛病,带到医院做了检查,可是没查出什么问题。大夫说是早晚的事,叫他们不用担心。
不过和孩子的奶奶交流以后,我大概知道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说话晚了。
我发现,小区里但凡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的孩子,要比父母亲自带的同龄小孩说话晚,这不是因为老人带孩子不用心,而是方式有些偏差。
第一,老人带孩子,和孩子的“真实交流”时间比较少。老人带孩子,其实大部分都很用心,但是他们不会特意对着宝宝说话,因为他们不觉得和宝宝说话可以帮助宝宝提高表达能力。
很多人觉得宝宝开口说话只是早晚的事,但是刻意的和宝宝说话,和只是对宝宝发出的“咿咿呀呀”做被动的回应是不同的。
蒙特梭利说,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每时每刻都在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吸收,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和适应这个世界。
我每次在小区里看见一大群老人带孩子,都是很多人在一起“群聊”,孩子要么放在婴儿车里,要么在地上走,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孩子和大人交流的时间很少,或者说被当做“交流对象”的时间很少,这样宝宝自然就没有一个积极的语言学习环境。
因为在和宝宝面对面的说话过程中,才能够让宝宝看到我们的嘴型,知道每一个字的发音是做什么动作,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练习中,宝宝才能掌握发音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小区有一个女宝和我家二宝一样大,是姥姥在带。有一次我在小区碰见她,两个宝宝一起玩,姥姥就不断对着宝宝喊:“别碰这个,脏兮兮的”“别拿那个,手弄脏了”“那个不能吃”等等,全程都是在给孩子下禁令,没有有效的交流。
其实16个月的孩子对大人的“禁止性”言语是听不懂的。因为孩子一开始学习语言,是从名词开始学起的,最开始是家里每一个人的称呼,接着就是常见的物品,接着才会慢慢学习动词,然后慢慢开始学习形容词等等。
如果我们想要有效的教孩子学说话,就要每天不断重复跟他说家里人的称呼,每一样她见到的东西的名称,宝宝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教,比如宝宝要吃饭,我们就可以这样说:宝宝,吃,饭饭,不要一次性说完整的句子,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说。
第二,老人太懂孩子,没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有的老人很会看宝宝的动作指示,只要宝宝一个手指,一个眼神,她就知道宝宝想要干什么,马上就去满足宝宝,这样宝宝自然就没有说话的动力和意愿。
别看小宝宝每天都在学习,但是小宝宝也有着人类的“懒惰天性”,不用开口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为什么还要费劲去发这个音呢。
小区里那个21个月的孩子就是如此,她奶奶跟我说,她家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孩子表达什么意思她立刻就能明白。也就是这样的“过度会意”导致了宝宝21个月了还没有开口说话的意思。
如果想要宝宝早一点开口说,就不要“太懂宝宝”,让宝宝自己有开口表达需求的意愿。
比如我家二宝想吃什么东西,一直用手指着,我就会这样教她:“妈妈,吃,饼干”,我说一个词,就等着她重复,然后接着说下一个,这样三四个词连起来就是一个句子。
现在16个月的二宝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常见物品的名称,虽然有一些吐词不清楚,但一点不影响她说话的意愿。所有一些亲属之间的名称也都会了,除了把“姑姑”叫成“嘟嘟”,其余的发音都很准确。
第三、很多老人不会跟孩子“共情关注”。带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老人的体力有限,要求老人时时刻刻跟在孩子后面给孩子说这说那,或者时刻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东西,确实有点不现实。
而且老人又常常会对孩子“过度保护”,不是害怕干这个就是害怕那那个,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东西。
帮助孩子发展认知和刺激孩子说话比较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事物,并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将事物描述给孩子听。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给孩子描述孩子吃的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颜色,什么口味的,口感如何,但是很多老人都是追着孩子喂饭,他们关心的是孩子吃多少,至于吃的是什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描述。
不是说老人带孩子不用心,而是他们年龄大了,精力有限,而且以前他们也是这么带大自己的孩子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老人。
所以做父母的平常在和孩子沟通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去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说话”:
首先,理解词语让表达更准确1岁之后,孩子进入“蹦词”阶段,每个月都在积累和说更多的单词,这个阶段,宝宝说出的词容易出现两种错误,一种叫“泛化”,即宝宝对词义的过分概括,另一种叫窄化,就是把词义理解得过分狭窄。
泛化和窄化都和宝宝的认知有关系,妈妈不需要特别纠正,只告诉宝宝正确的名称就可以,随着宝宝月龄增长,经验增多,这样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
其次,正确命名让表达更规范心理学家指出,到1岁半时,孩子的语言通常只有25%是可理解的。只有最熟悉他的人,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理解。
所以,当宝宝开始学话的时候,妈妈要使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教他事物的正确名称,比如,看见小猫告诉宝宝“这是小狗”,而不说“这是汪汪”。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规范,减少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混乱。
再次,描述性词汇让表达更丰富宝宝到24个月已能说出300多个单词,其中70%是名词,其他各类词汇虽占比例较小,但都出现在孩子的话语中了。其中,2岁时掌握的形容词大多为描述物理特征的形容词,所以,为了扩大宝宝的词汇,让宝宝的语言表达更丰富,家长的语言也要多样化。
一岁半以后可以帮助宝宝扩充句子。1岁半以后,孩子进入双词句阶段,逐渐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妈妈抱”、“爸爸上班”等。每个双词句都比较简短,大部分在5个字以内。
2岁以后,宝宝可以清楚地说出简单的句子,他会问你问题,告诉你他身边发生的事,句子的含词量达6-7个字。
这时,你要帮助宝宝把简单的句子扩展成长句。比如宝宝说“爸爸上班”,你可以说“哦,爸爸开车去上班。”一旦宝宝开始说话,就可以跟宝宝对话,一问一答,对宝宝说的简单句补充完整,宝宝开始会模仿,慢慢就会在合适的情境表达出来。
孩子学说话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但不是说父母没有办法干预,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式,即使是老人带孩子,也可以帮助孩子“早开口”。
我是@喜仔麻麻,二胎宝妈,专注于家庭早教及儿童早期发展,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育儿知识。
孩子说话晚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说话晚的3个因素
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1】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
。而智能上有所欠缺的孩子也可能不会说话。
2】从心理上讲,一些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孩子变得不肯开口。另外,父母少言寡语,或对孩子有求必应,以及监护人变化太
快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说话
3】从家庭环境讲,有些父母经常把孩子不会说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听,就不愿开口了
宝宝说话晚是自闭症吗,究竟和什么原因有关呢?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通常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精神类疾病。正常情况,如果孩子患有自闭,会在三岁以前表现出来。除了说话晚,还会出现焦虑,神情单板,抑郁等情况。
这一类的孩子最明显的征兆就是不愿意和别人接触,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甚至会在沟通的过程中会躲避别人的目光,甚至严重的还会避开妈妈的目光。但妈妈们要清楚地区分,“不愿意沟通”和“说话晚”不是一个概念。
正常情况下,孩子说话晚,先不要判断为自闭,可能和这几种原因有关
1、不具备语言刺激的环境
孩子学习说话时,是需要大人们来营造一个语言环境进行刺激的。而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在带孩子,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家长虽然下班之后可以和孩子有相处的时光,但经历了一天工作的劳累,自然对孩子也不太上心。
老人们一直都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磕到不碰到就是极好的,但家长们要知道,孩子每天如果生活在无声的环境中,是会错过孩子语言开发的最佳时期,就会造成语言迟缓,说话晚的后果。
2、和孩子日常吃的食物也有很大关系
虽然现在很多90后的宝妈都选择自己带娃,科学育儿,每天的辅食都搭配得极好。但现实生活中还会存在有很多老人带娃的情况,而他们带娃的习惯就是汤饭,因为这样的饭容易吸收,比较好消化,但这种流食或者半流食会导致孩子的口腔肌肉能力下降。
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孩子语言迟缓。因此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该吃一些硬饭,来锻炼孩子口腔的咀嚼能力,不能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影响孩子的发育。
3、可能和孩子的听力异常有关
4、因个人体质不同
每个孩子的体质都不同,因此有的孩子会出现说话早,但走路晚的情况。而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走路早而说话晚的情况,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而是和个人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女孩比男孩的语言组织功能要发育得早一些,因此说话也会比男孩儿早。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
。
其实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说话的早晚和家长的引导与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希望不管各位家长平时工作有多忙,也尽量的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为孩子的成长负责,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