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青春版12器量比才干更重要|讲经典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继续和大家解读《论语·八佾第三》第22、24、25、26则,第十二集,器量比才干更重要。
关于器量和才干,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曾国藩教导李鸿章。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曾经开办过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对慕名前去听课的李鸿章很是欣赏,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材。”
年轻的李鸿章自然非常高兴,后来听说曾国藩要带湘军出境,就立刻想去投奔。
可没想到曾国藩一边洗脚一边带搭不理地接见他,年轻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继续和大家解读《论语·八佾第三》第22、24、25、26则,第十二集,器量比才干更重要。
关于器量和才干,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曾国藩教导李鸿章。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曾经开办过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对慕名前去听课的李鸿章很是欣赏,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材。”
年轻的李鸿章自然非常高兴,后来听说曾国藩要带湘军出境,就立刻想去投奔。
可没想到曾国藩一边洗脚一边带搭不理地接见他,年轻气盛的李鸿章掉头就走,以前的老同学拦住了他,说:“老师说你才大如海,可惜锋芒太露,如果能改掉这个毛病,你将是一个全才。老师故意怠慢你,好让你自己醒悟。”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hào)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姓管名夷吾,是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很立体:一方面肯定他的功业,一方面又批评他为人的气度。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问:“是不是管仲太节俭了?”孔子说 “管氏有三归”,三归,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三处藏钱币的府库;一种说法是三处庄园;一种说法是娶了三个姓的女子。无论是哪一样,这“三归”都够土豪啊,而且,在他家里管事的人也是一人只管一件事而从不兼职,这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又有人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吗?”孔子回答:“他的行事做派都是向国君看齐的——国君宫殿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家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有什么设备,管仲家里也有这样的设备。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假如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管仲是个牛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孔子自己也多次称赞过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绩,甚至认为没有管仲,我们就要披头散发,衣襟左开,成为蛮夷统治下的人民了,华夏文明什么的统统不存在了。
完全正确!可以说管仲对华夏文明的存续是大功臣。可是功业大不等于为人品行没有缺陷。孔子一方面赞美了管仲的丰功伟业,一方面批评了管仲为人的器量狭小,他过分在意那些物质的丰富、华丽,以及摆谱、讲排场,在为人做事上,比照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差远了。
何谓器量?器量即才识,度量。
就说罗贯中笔下的江东才俊周公瑾(历史上的周公瑾并非这样)吧,年轻有为、战功赫赫、英俊潇洒,又有倾国倾城的美女相伴,是东吴著名的青年才俊。但是,因为自己的小器量生生被诸葛亮气死了。临死时,居然还不觉悟,说了一句没器量的话:“既生瑜,何生亮!”
所谓对手,其实是成就自己梦想的另一只手,气度狭小,再有才干也终究难成大事。永嘉禅师的《证道歌》里说,“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大象不走小兔子所走的道路,它所走的是大道。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心里也不会牵挂那些细枝末节。
有大胸襟、大气量的人,如果总是斤斤计较自己的物质生活,心里的格局还是小了些。
唉,管仲毕竟还是有成就功业的,有这样的缺陷顶多是瑕不掩瑜。
一个人无论建立怎样的伟业,品德方面出现缺失,终究都是一种遗憾。而且,功业越大,遗憾越大。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封人请见:仪,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镇守边疆的官。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到访此地的君子,没有一个我没见过。”
孔子随行的学生带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你们几位何必因为没有官位而有失落感呢?)”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是一种铜质木舌的铃铛,是用来敲响、警惕人心的。天下纷乱已久,人心也已经倦怠了,但只要还有像你们孔老师这样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之人,这个世界终归还是有希望的。
“木铎”这个比喻,是说孔子天生的使命,就是坚持把礼乐文化播于世间,用教育移风易俗,以启导世人为己任。
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可是,还是觉得有些悲剧啊,孔子干嘛不隐居呢,对他来说,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更好吗?那么大年纪了还周游历国,那个时代也没高铁没宾馆的,更重要的是也没人听他的啊。
孔子的确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还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在绝望中,还要不要坚持?在绝境中,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在才华、功力、思想之上,还有什么?我们必须对那些有强烈使命感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所处时代的是否开明、所处环境的是否顺遂,并没有成为他们是否坚持理想的理由。也就是说,“隐”也好“现”也好,对“道”的追求、对“志”的坚守永不改变——木铎永远是要敲响的。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舞乐。舜的天下,受禅于尧,所以音乐和平庄肃。孔老师评价说,韶乐啊,美得无以复加,并且善得无以复加。
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舞乐。《武》乐歌颂周武王,武王伐纣而得天下,音乐中隐有杀伐之声,不如《韶》乐那样雍容调和,所以孔老师谈到“武”时说:“美得无以复加,可尚未尽善。”
我知道,“韶”乐在孔子心中是尽善尽美的,听了“韶”乐吃肉都没味儿了,跟现在的追星族差不多。
孔子爱音乐、爱唱歌,是粉丝和发烧友,这样说很亲切。不过也有人说,孔老师那是在借赞美音乐,赞美古代圣王的时代多么美好,这也对。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上位的却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恭敬严肃,参加吊祭时也不哀伤,这种人我还要看他什么呢(还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呢)?”
《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易经》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论语》里,孔子则反复强调:“宽则得众”,宽容就能得到群众拥护。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曾写过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宽容》,把宽容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作为领导者,能够有宽容的气度太重要了。居上不宽,不能容纳人;为礼不敬,不能引导人;临丧不哀,不能同情人。吾何以观之哉?这样的领导就远离或更换。
这就是说,不是处在老大的位置上就是老大,懂得怎样做老大的才是老大,明白体面人应该怎样做的,才是体面人。
总结精辟!点赞!
答疑时刻:说出来吧!让我听见你
1.你听到的音乐,有哪些可以称得上“尽善尽美”?分享出来吧!
2.下面是一道选择题: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周代礼治文化,坚持把礼乐文化播于世间,用教育移风易俗,被当时的人比作:
A 瑚琏之器 B 木铎 C 微信
请选择!
终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作者:王来宁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责编 廖玥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论语十二章的全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陆慎侍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孝蔽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早吵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学经典: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解
国学经典: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解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乱世。下面我准备了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提供给大家参考!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源坦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哗裂肢;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子论语故事
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名字很奇怪,叫宓子贱。宓子贱在鲁国的单父这个地方任职前,去拜谒孔子。孔子叮嘱他:“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轻易否决别人,更不要轻率许人,这样容易丧失操守。”
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非常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齐军很快攻到单父,田里的麦子被他们一抢而光。
过了几天,鲁国当政的贵族季孙氏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这宓子贱怎么能把粮食拱手相让给外来侵略者呢?他亲自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可宓子贱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种再收。但如果我允许大家去抢收麦子,那么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会暗暗盼着明年还有这样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样一来,地方的民风就跟着变坏了。对于鲁国来说,一季麦子是小事,但如果让老百姓产生了靠敌人入侵而发财的念头,他们就不会拼命抵抗敌人的侵略了,这才是鲁国的大害啊!衡量了这个利害关系后,该放弃的还是一定要放弃。”
听了宓子贱的话,季孙氏惭愧地说:“我真是目光短浅,比不上宓子贱的智慧啊。”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