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培养孩子仪式感,培养孩子仪式感的好处
圣诞节,抛开宗教意义,西人对仪式感的重视让我震惊。我们总说,传统要保留、亲情要维护、家庭要爱惜,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仪式感,忽略了对它的尊重是有价值的,是爱的延续和表达。
什么是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呢?经典的《小王子》中曾经讲过: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到了三点钟,我就开始很高兴。时间越临近,我
我们都知道圣诞节的由来,也知道对于西人来说,这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历时一个月的各种庆祝活动,以及家庭和朋友间的各种聚会。
圣诞节,抛开宗教意义,西人对仪式感的重视让我震惊。我们总说,传统要保留、亲情要维护、家庭要爱惜,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仪式感,忽略了对它的尊重是有价值的,是爱的延续和表达。
什么是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呢?经典的《小王子》中曾经讲过: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到了三点钟,我就开始很高兴。时间越临近,我就越高兴。等到了四点,我就很焦躁,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
“仪式是什么?”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不在固定的时候跳舞,所有的日子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仪式感是对每一个重要或平凡日子的热爱与用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都存在着“仪式感”,大到各种结婚纪念日、结婚典礼、孩子的开学仪式、毕业典礼,小到每天出门前的拥抱亲吻、每晚临睡前的互道晚安,其实都是仪式感的一种体现。
所谓的仪式并不是形式主义,并不需要奢侈、华丽,而在于你对某个人某件事有多用心和在意。哪怕是每天临睡前放下手机互道晚安和亲吻,哪怕是结婚纪念日时给彼此写一封情书,宝宝入睡前的一个吻,进幼儿园前的一个招手拜拜,睡前雷打不动的亲子阅读,过年的阖家团圆饭,这都是最好的仪式。
爸爸去哪儿3里有个环节,宝贝的妈妈们去探班,悄悄地给老公和孩子们做饭。当时都住在山村里,条件都不好。但是曹格的太太做完饭,还用自己在外面摘得树叶卷成了一个精致的筷托,简单的饭菜精心摆放过看起来也很有食欲。当时曹格看到这样用心满满的一桌子菜,当场感动到飙泪。
有的人活的“精致”,便是将仪式感深印于心。穿漂亮衣服出门,吃饭前摆好碗筷,这便是最简单的仪式感,人们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提醒自己:生活在继续,且不是那么索然无味。
生活在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非常“实际”的父母:
“小孩子过什么生日?!”
“都是些奇怪的节日,不要去凑热闹!”
“衣服鞋子就随便穿吧!”
“毕业典礼就不去了吧!拍个照而已”
……
可能对于父母来说,有没有仪式感,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是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简单平凡的生活中,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能给孩子带来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孩子的生活更加充满幸福感和乐趣。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
有一天老公突然跑去接老婆下班,带她去海洋馆看各种美丽的鱼,然后带他去吃冰激凌。
老婆吃惊的问他,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老公说,今天是我们结婚100天的日子啊。
老婆开心坏了。她说,从来不知道还有人会把100天当纪念日。
这个100天其实没什么特别,但正是因为老公做的这些事赋予了这天新的意义,也在以后俩人的相处中增添了一份美好的回忆。
听到这,你可能也会忍不住感慨,为什么能做到这个份上的老公不是电视里的老公就是别人家的老公呢?
再看看咱们自家的老公,就算你不能脑洞到去记住什么100天,好歹也要记住结婚周年纪念日啊。
前阵子我一个朋友跟老公闹矛盾冷战,就是因为他老公忘记了结婚纪念日。
她私下里跟我说,比起一个礼物,她更想要两个人一起度过一个浪漫的夜晚,一起出去吃饭,再看场电影。
当时,《你的名字》刚刚上映。都说新海诚的片子是纯爱向虐恋,画面又堪比壁纸的精美。朋友超想在结婚纪念日这天和老公一起去看。
结果他老公说,电影院里都是小情侣,我们孩子都这么大了,干什么去呀,趁早歇菜吧。
一句话把朋友说炸毛了。
其实朋友需要的不过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
再平常的小事,带着仪式感去做,也能让一个普通的日子变得无比神奇。
这种仪式感不是做作,不是俗气,更不是矫情!
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剂。
别说现在了,就是在过去,人们也很看重仪式感。
古时候,两个老爷们一见如故,话很投机,就会选择结拜成把兄弟,这就是一种仪式感。
红楼梦里,贾宝玉读书的时候,都是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一应俱全,再加上四个小书童陪伴和年长者在旁边规规矩矩的守着。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过去结婚的时候,一定要给新人床上撒上红枣花生和栗子,取早立子的谐音,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在20世纪初有一个叫郭婉莹的女人。
她出生在悉尼。6岁那年,郭婉莹的父亲应孙中山的邀请,来到上海开办当时最新潮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
郭婉莹是个非常强大的女人。她在经历丈夫出轨,被打成右派死在狱中,留下巨额债务之后,依然能傲娇的保留着自己的仪式感。
尽管在文革期间,她的房子首饰充公,和孩子们被迫搬到不足7平米的小屋,每天被批斗,被谩骂,被厮打。
但是,她去刷厕所的时候,依然要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穿着旗袍。
即使没有蒸锅,她就算用破旧的铝饭盒也要蒸蛋糕。没有烤箱,她就用铁丝烤土司。没有茶具,她就用破搪瓷缸子也要每天给自己煮下午茶。
给儿子买不起德国名犬,她就给儿子买一只小鸡仔来养。
别人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做。
她却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啊。
世道沧桑,生活艰辛。
也正是因为她始终保留的仪式感,才能让她把苦难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同样的,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非常需要仪式感。
因为家庭的仪式感能够为孩子带来幸福和安全感,给孩子留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也会变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础和动力。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更是源源不断的。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妈妈,从她出生开始时就为她写日记,一直写到她16岁。
结婚的时候这些日记是她的陪嫁之一。
坚持给孩子写日记,每天写,坚持16年,有几个妈妈能做到?
这就是一种仪式感,也是妈妈对于孩子爱的体现。
怎样培养孩子的仪式感?
第一方面,就是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给孩子仪式感。
比如,我们拿睡觉这件事来说吧,之前我们讲过关于睡眠的课程《睡眠引导训练,让妈妈从此告别精神错乱》。
在那节课我们就提到了哄宝宝睡觉,睡前需要一个入睡的流程。
你去给孩子洗澡,按摩,换衣服,带他进卧室,讲故事,睡前说晚安,亲一下他的脸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一种睡前仪式。
当你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孩子就会知道,睡觉的时间到了,我该睡觉了哦。它会给宝宝一种心理预期。
有了这种心理预期,宝宝才会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
所以你看,仪式感真的是深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如果宝宝哭着闹着非要看电视,除了控制看电视的时长,你还要把他看电视的时间固定下来。
像是把每次出去玩回来的时间,或者把吃晚饭后的一段时间安排为看电视的时间。
如果宝宝总是玩命的吃糖,我们除了控制以外可以在每天他睡醒午觉后给他一颗糖果。这种方式都叫做仪式感。
而且你还会发现这招相当好使。宝宝的胡闹也会减少。
第二方面,仪式感在和孩子情感交流中的重要性。
我的一个同事,她是早教老师出身。她的孩子1岁半,每个周末都要带宝宝去早教中心上亲子课。这个早教中心离她家还很远,差不多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从1岁开始,坚持了半年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孩子的早教课都不便宜,一节课好几百块。
我们都说,亲子老师教的那些你都会,甚至你教的比她们更好,你干嘛非要带孩子去上早教课呢?是不是钱太多花不完啊?
她说,当然不是啊。因为我和我老公经常加班,早出晚归,平时能陪小妞吃一顿饭的机会说实话真的不多。
但是在周末这天,我,我老公和孩子都会早早起床,一起吃早饭。打扮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出门,一起带小妞去上课。
我们全家都很享受这种温馨幸福的感觉。我们由衷的感慨,一不小心就被她撒了一把狗粮。
但是你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你做了多少自我牺牲,别人很难记住。但如果是大家一起去做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往往能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我认识一个爸爸,他不把仪式感当回事。
他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举行毕业典礼,他嫌麻烦,觉得不就是个小学,又不是博士毕业,还典礼。矫情!
所以,那天他呆了10分钟就撤了。
但是他没想到,后来学校要求每个孩子和家长单独拍照。孩子回家后怨念的说,全班35个同学,只有我没有和家长一起拍照。
孩子说这话时伤心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个遗憾是再也无法弥补了。
在以后每次孩子回想起这个经历的时候,心里一定是酸酸的。
你看吧,那些你不以为意的仪式感,对孩子来说有着很重要的纪念意义。
你真的不爱孩子吗?当然不是。
但是你的做法却不小心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
在美国,有一些家庭有着自己独特的拉手方式。
比如,拉手的时候用手指在对方的手心上划三下,就是在说I love you。
据说有一位老爸,在女儿出嫁那天,他挽着女儿的手走在红毯上时,在女儿的手心里秘密的做了这个动作,女儿当时就感动得泪崩了。
因为她觉得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刻,并不仅仅是嫁了个如意郎君,还有爸爸的爱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心理学家曾说过: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不管是婚礼也好,结婚纪念日也好,孩子的开学典礼也好,运动会也好。
小到每天出门前的拥抱,睡前的互道晚安,大到一起出席重要仪式。
教会孩子运用仪式感,就等于教会他们一种幸福的能力。
平凡的日子,本来就大同小异,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制造生活中的惊喜,才能让日子更有味道。
家庭仪式不分大小,就算是日常的小事琐事,都可以创造出“仪式感”。
比如,从出生开始为孩子写日记。如果你以前没写,现在开始也不算晚。
比如,在特殊的纪念日拍全家福。比如,孩子生日、春节团聚的日子等等,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个稳定、有爱的家。
每天早晚的仪式感也很重要。早起跟孩子说“早安”,睡觉前跟孩子说“晚安”并且给他一个亲吻,出门的时候跟他说我走了,回家的时候拥抱他,说我回来了。
每天晚上坚持给孩子读睡前故事,让孩子能够享受这个美好的亲子时光,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周末的时间抽时间全家穿戴整齐,做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像是一起出去玩或者一起出去吃饭。
每周找一天全家人能够坐下来一起安静的聊天。互相说说这一周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倾听与倾诉,学会分享与分担。
认真出席和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重要活动。不管是演出表演,运动会,公开课,家长会还是毕业典礼等等。让孩子相信,家人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将这些能给孩子带来美好记忆的事情变成家庭的小仪式后,慢慢的它就会变成你和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你也可以去创造更适合你自己家庭的独特仪式感,然后把这个小仪式坚持下去。让你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收获更多的爱,然后让这种爱在他成年后变成一种积极力量,帮助他笑对整个人生,并且幸福的传承下去。
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仪式感满满的圣诞节!
圣诞节快乐
- Merry Christmas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