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进步太慢,个人成长进步
不信请看这些真实的学习场景:
买了一本有价值的书,可是半年过去了,才翻了几页甚至一直躺在那里吃灰。
知识付费买了一些在线课程,刚开始斗志满满,可是最终不过看了几节课程就束之高阁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其实还有很多,笔者之前其实也是这样的,后来慢慢察觉这样的努力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进步太慢有两大弊端,一是不能享受成长复利,你无法做时间的朋友,更多是原地打转。
二是容易错失
不讲究进步速度的成长多数都是伪努力,看似勤劳,实则无效,结果只能是碌碌无为。
不信请看这些真实的学习场景:
买了一本有价值的书,可是半年过去了,才翻了几页甚至一直躺在那里吃灰。
知识付费买了一些在线课程,刚开始斗志满满,可是最终不过看了几节课程就束之高阁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其实还有很多,笔者之前其实也是这样的,后来慢慢察觉这样的努力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进步太慢有两大弊端,一是不能享受成长复利,你无法做时间的朋友,更多是原地打转。
二是容易错失机遇,机会来临时你却还没有准备好。
所以一个人若想有所成绩,不但要追求进步,还要注意进步的速度,慢慢悠悠是无法真正成长起来的。
那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快速进步呢,结合笔者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希望对你也有所帮助。
一、猛火煮,慢火温学习需要懂得下狠功夫、用猛劲头,这方面曾国藩是个榜样,他曾言:
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意思是:“老师朋友上下扶掖,即便是懦夫也会立有志向。我想起朱子的话:为学好比熬肉,先必须用大火煮沸,然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透。我平生学问上的工夫,完全没有用过大火煮沸,虽然略微有点见识,乃是从悟性这个境界里得来的。偶尔用过功,也不过是优闲把玩而已,好比没有沸腾的汤,即刻便用慢火温煨,将会越煮越不能熟透。”)
这里以读书为例,当你买来一本有价值的图书后,有两种选择:慢慢读或者快速看完,大多数人都是习惯慢慢去读,一本书可以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最终读完第一遍,这样的读书节奏太慢了,会严重拖累你前进的速度。
而“猛火煮”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猛火煮”就是说学习时先下一番狠功夫,快速完成学习目标。
其实你也可以用一天或者一周快速去读完一本书,这是笔者经过实践发现是完全可以做到。
我自己的一个习惯是利用周末的时间,找一个清净的地方,用一天的时间学习完一本有价值的书或者课程。这种短时间内高密度的知识输入会让人收获满满,甚至会有些成就感。
这就是“猛火煮”的力量,可以让你成长加速度,避免拖拖拉拉式的学习节奏,让你的努力真正有成效。
“猛火煮”解决了学习速度的问题,“慢火温”则是指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要有所沉淀。
二、学习一定要有沉淀
很多人进步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根基不牢,缺乏沉淀,这样的情况下,你想快速进步,也很难快得起来。
学习的过程也必须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沉淀自己的知识体系,沉淀自己的认知水平,沉淀自己的思维方式,沉淀自己的最佳实践,沉淀自己的思想境界等等。
没有这个沉淀的过程,学习速度再快也没有意义,再努力奋进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
通过沉淀,你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力,而学习力越强,你进步的速度自然也就会越快。
三、不要忽视勤奋的力量
一个人若想快速进步,勤奋必不可少,没有勤奋作为根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让人快速成长起来的。
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所言不虚,懒惰是人的本性,也是学习进步的敌人,不把这个敌人解决掉,何谈进步啊!
现在自媒体有一种贬低勤奋重要性的倾向,诸如《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底层思维》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这会让很多人觉得勤奋并不重要,其实勤奋的品质和其他能力之间并不矛盾,反而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你勤于深度思考难道不是更好嘛,这不是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相辅相成!
所以想要快速进步的同学,一定不要忽视了勤奋的力量,这是你快速成长的根基,也是你进步的加速器!
为什么很多人进步慢?
今天,精读君想问你3个问题:为什么明明努力学习了,却成效不高?你知道什么是“量化反馈”吗?
怎样运用“量化反馈”,加速自我成长?
Q1:什么是量化反馈?
A:
1、“量化反馈”是“自我成长框架”的第三个核心概念。《第3课:成长》中提到的“自我成长逻辑图”,有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资源”、“学习力”、“量化反馈”。今天谈谈“量化反馈”。2、反馈是控制论中的概念。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譬如说,你生产了一个产品,用户给出的使用意见,就相当于反馈。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这很好理解,用户爱用是正反馈,用户吐槽是负反馈。
你任何一个决策,任何一个行动,都要用效果来衡量,是否体现出了效果,质量和效率还能不能提升,这都要通过反馈。
3、量化是数学学科的视角。一个学科科学性如何,数学化的程度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譬如说,如果学科的结论,主要是定性的,而不能量化,那么那个学科发展还比较滞后。
对于个人的自我成长,如果不能相对量化地评估自我是否成长,成长速度如何,则很难再采取下一个阶段的行动。比如说你的成长目标是养成好习惯,那么用量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目标,就会追问下去,要养成多少个好习惯?是1个,还是3个,还是10个。为什么是1个,3个或是10个?如果1个人能养成100个习惯,那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量化思维促进的这种自问自答,会有力地促进我们深度思考。
4、量化反馈居于“自我成长逻辑图”的核心。“自我成长逻辑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其关键就在于“量化反馈”。虽然人生有很多事情不能量化,不能像读书的时候考试,给出一个分数;但能否使用“量化反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成长速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由此区别开。
Q2:怎样运用“量化反馈”这个概念?
A:
1、无论任何事,都要自问是否可以借助“量化反馈”。这里涉及到一个判断,什么时候要定性看,什么时候要定量看。判断的原则,按精读君的观点是,要从目标、个体所出的阶段以及量化的难度来综合判断。
比如说个体的目标是养成写作的习惯,在《第2课:输出》中有提到,如果是刚开始练习,“写,就对了”,这时主要解决从0到1,从无到有的问题,应该定性地看,只要有写,就是零的突破,性质就已经开始转变了,不用刻意追求写的篇数,每篇的字数,每篇的质量分等。
写一段时间后,就要开始给自己量化写的量,当然这也要分阶段循序渐进,比如先可以量化篇数,接着再量化字数,最后再量化质量分数。
2、要有意识地培养量化反馈的习惯。一个会记成长日记的人,比一个不会记成长日记的人,往往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不足是什么,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样的调整。
极端如柳比歇夫,每天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一生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一辈子做了也许别人几十辈子都做不到的成就。
每个人都会加减乘除,但每天能用加减法记录反馈并调整,作为一辈子习惯的人,则少之又少。量化反馈是最简单、最有威力却又是最被人忽视的常识。因此,要把养成量化反馈的习惯,当作自己的成长目标,并规划训练方式,例如写成长日记、时间管理日记等。
3、用量化反馈,来分析和预判质变的拐点。据说爱因斯坦说过,“疯狂就是重复做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用量化反馈来分析这一命题,就是要思考“什么样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写多久,才能提升写作力?如果只是简单重复每次的写法,你可能写了很久,都不会有明显的进步。因此,写一段时间后,要运用量化反馈的方法,来诊断写作的效果,考虑多角度的写作训练方式,而不是简单重复,这里的多角度,可以是字数、文体、某种特定的表达、主题变换等等。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