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为什么所有国家的孩子都随父姓不随母姓,孩子为什么随父姓不随母
小明语录:
任何社会大家发明的理论,都不及世界自然呈现的事实。心理咨询任何成果都不能是咨询师空降的高深论断。这一点对任何科学或不科学的心理理论都是通用的,对任何心理大师或初入行者也都是公平的。
承接上文:赵小明:什么样的婚姻注定失败?心理学家眼中的男女相爱相杀 #开年新改变#
前面我们介绍了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四个层次,本文我们继续介绍生物遗传性对于男女关系的影响。
科学家对男性和女性的竞争关系有很多研究。表现在基因水平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马荆芳 崔贯利
小明语录:
任何社会大家发明的理论,都不及世界自然呈现的事实。心理咨询任何成果都不能是咨询师空降的高深论断。这一点对任何科学或不科学的心理理论都是通用的,对任何心理大师或初入行者也都是公平的。
承接上文:赵小明:什么样的婚姻注定失败?心理学家眼中的男女相爱相杀 #开年新改变#
前面我们介绍了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四个层次,本文我们继续介绍生物遗传性对于男女关系的影响。
科学家对男性和女性的竞争关系有很多研究。
表现在基因水平,精子和卵子在结合的过程中便存在竞争。竞争谁的遗传物质能够地更多遗传给下一代。
孩子出生后,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同样存在着遗传的竞争。
夫妻双方都想让孩子更像自己、更多地学自己、更多模仿自己、更多认同自己。
但你不会意识到这种竞争关系,因为它是本能,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遗传基因能够更多地传给后代。所以两个人在教育孩子时,就会尽量消弱对方的影响力。
这都是潜意识水平的。
有的女性会不断给孩子强调,你长得漂亮是因为你像妈妈,以消弱父亲对他的基因影响。
双方教育孩子时也会贬低另外一方,你看你这个坏习惯都是随你妈,或随你爸。
这意味着,哪怕在生物学水平上我们做不到更多的遗传,也会在后天教育中用语言去试图达到这一点。
这种竞争也包括,如果其中一方的基因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太突出,会导致另一方针对孩子身上的这种突出性质进行惩罚和虐待。
如果孩子的某个特性非常像母亲,父亲就会想办法惩罚孩子,减少母亲的特性对孩子的影响。
有时候,如果孩子身上母亲的特征太多,父亲甚至会不喜欢这个孩子。
如果一个男人有三房姨太太,每位姨太太都生了一个孩子,那么,哪一个孩子更像他,他便会更愿意为这个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并且,母凭子贵,他会给予这个孩子的母亲更多的照顾,更多的钱。
同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兄弟,父亲对他们的态度也会不同,会喜欢这个孩子,却不喜欢那个孩子,甚至会说对那孩子没感情。
有没有感情是潜意识水平的,这个感情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父亲会在无意识水平观察这个孩子像不像自己,如果他觉得这个孩子跟自己不太像,他无意识中就会不去亲近这个孩子。
所以,想要父母绝对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遗传基因本来就不一样,导致父母对待不同孩子的态度也会有区别。
这都是无意识水平的,不是父母想要调整就能调整过来的。
你面对孩子第一瞬间的微笑程度,你想控制都控制不了,而孩子也会很敏感地体会到。
有的男性如果觉得这个孩子跟他长得像,即使后来他跟女人离婚后与其他女人再婚,他仍然会念念不忘这个孩子,仍然会想办法照顾这个孩子。
小明语录:
原来长大只是一种错觉!我们都是原来那个孩子。
所以,一个孩子能接受到父母对他多大程度上的照顾,实际上取决于父母在遗传水平上对孩子的无意识评估。有的父母之所以愿意留在婚姻中,留在孩子身边,或者离婚后仍然愿意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而不愿抛弃这个孩子,是因为这个孩子跟他某些地方的相像,让他在无意识水平里面做出了这样的倾向性。
有人离婚后对自己之前的孩子突然就变得不太亲密了,也是因为相似性不够,慢慢减弱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孩子都随父亲姓?
因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男权文化,男人要养家。
男人的雄性荷尔蒙水平,使他们的肌肉更粗壮,让他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下一代,更好得为下一代创造条件。
孩子随父姓,可以在潜意识水平引诱父亲对自己的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
如果孩子不能随父姓,便可能消弱父亲潜意识水平里对孩子投入的程度。
有的女性结婚之后,会觉得丈夫慢慢不那么喜欢她了,为什么?
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丈夫在孩子身上找不到自己更多的遗传物质,他在无意识水平里也会慢慢降低对这个女人的兴趣。
人类世界的关系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只有深刻理解了人性,我们才能知道,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怎样更好地利用这一切,让自己活得更好。
如果你不懂这些,你的生活将永远处于无意识水平,如同瞎猫碰到死耗子,碰到哪算哪,仅凭运气活着。
(未完待续)
小明语录:
如果每天太阳都不会落下,我们是否会如此用力地抓住青春的手?如果太阳每天都会落下,我们能否留住稍纵即逝的年华?一个人,一座城,一眨眼就是一生;一分钟,一辈子,一念就是永远。
为什么生小孩都是要父亲的姓氏呢?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一直以来都以父姓为主,给孩子起名。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孩子的姓氏父母可以商量的,但还是随父亲姓的多。现代人思想虽然在变化,多少年的传统观念以潜移默化,深入骨髓是无法改变的。
我就从姓氏文化的特征和姓氏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反对请客观指正,拒绝骂街和不友善的乱喷。
一、文化角度
父权、男权、母权、女权,这些词汇在你看来有哪些异同呢?
首先,当前的姓氏制度是一种男权和父权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李氏,家里总会有“李氏历代祖先”之类的。所以你拜祭和纪念就会很清晰,你拜的是爷爷、以及爷爷妻子,爷爷父亲以及爷爷母亲。全部都是以李为核心展开的“历代”。这样子就确定了哪个后代拜祭哪个先人的义务。比如你爷爷的妈妈,你要拜祭。但是你爷爷的妹妹,虽然是本来姓李,但由于嫁给了姓张的,所以你爷爷的妹妹也就没有归入“李氏历代祖先”的排列当中。于是中国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祠堂文化、财产继承文化、赡养义务文化、乃至拜祭文化,同时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框架,成为稳定的宗族结构存在于封建的宗族聚居社会当中。
随着时代进步、女性法律地位的上升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宗族聚居正在加速瓦解,财产继承文化中的“父业子承”率先被继承法所逐渐瓦解,赡养随之不再只是儿子的义务。
随着独生子女增多、男女平等的价值上升、女性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作为女方父亲“继后香灯”方面的威胁增大,女方希望“继后”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准确说,是女方的姓氏可能会无法从女方父亲这一支再往后延续,于是开始出现母亲冠姓的现象。这时候,母亲们争取的是“母权”,而不是“女权”,因为主要焦点在于母系的父权家族传承。
后来,也不只是独生的问题了,女方开始希望以姓氏来达致“平等”的概念,母亲冠姓的呼声有点加大了。这时候就不仅仅是“母权”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女权”,因为这时候的焦点不仅仅是母系父权姓氏的继承,更重要是女性自身地位的彰显。
那么,姓氏跟母亲的话,在姓氏文化本身来说,意义大不大呢?我个人认为,仅从文化角度来看,也许有一定的“母权”意义,但“女权”意义是不大的。姓氏本来就是一种宗族象征,让你可以容易追溯到你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祖先的源头。假设形成了一种父母姓氏都可以冠上去的文化,那么这个宗族象征意义也被彻底破坏,姓氏本身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当然姓氏不仅仅有文化上的意义,还有其他意义,后面我会继续讲。
而大家都知道,母亲冠姓的实质是冠外公的姓,所以母亲冠姓的关键目前来看主要是女性家庭地位的彰显,以及对传统父权的挑战,而非姓氏文化上的简单意义。
任何一个阶层或者群体的地位上升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地位彰显的需求。例如,农民地位上升时,他们会激烈地斗地主;军人地位上升时,他们会自豪地穿军装出门;香港人地位上升时,粤语歌会传遍大江南北。又例如,在一个皇朝中,作为弟弟的太子地位上升,其他兄弟分封到其他小诸侯国的时候,你能不能跟哥哥们讲“人人平等”、“文化传承”“长子嫡孙”之类的?文化和逻辑上可能也讲的过去,但是这明明是太子地位彰显,要把你弄到小诸侯国去,根本不是文化和逻辑能解释的。所以,母亲冠姓,我认为不是讲文化的时候,更不是“传统文化”能简单解释的,而是女性地位上升而带来的必然现象。
全世界的传统姓氏文化大多数都以男性为核心,讲究“继后”,也是维护男性地位的一种重要文化特征。所以母亲冠姓,一方面是争取了母权,另一方面是女权对男权的挑战,或者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种手段,这意义远远大于姓氏文化本身的意义。
二、姓氏文化的变迁
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姓氏混乱的时代呢?应该是有的,在“氏”文化初步形成的春秋时代,那时候还很混乱。比如陈氏起源于陈国,陈国开国的侯爷本来不是陈氏,却因为陈国就说自己是陈氏了。比如秦国名臣百里奚,儿子本来叫百里视,“百里”氏、名“视”、字“孟明”,但这个儿子却把自己叫作“孟明视”,于是把自己百里氏一下子就改成了孟氏,他的儿子也就变成了孟XX了。你看,这么摇身一变,百里家族就变成了孟家族。
鼎鼎大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你以为他老爹也姓孔吗?不,他老爹是宋国贵族,姓子,名嘉,字孔父。所以孔子老爹本名应该叫“子嘉”。但是却把自己叫作“孔父嘉”。(顺便一提,孔父嘉的父亲,姓子,名父,字正孝,人称“正孝父”。)然后孔父嘉有了儿子孔丘之后,就开始“孔氏一族”了。那为什么孔子之前都姓子,孔子的后人却都只记住自己姓孔呢?
因为孔子牛逼啊!他们就愿意跟着牛逼的人一个姓,然后抱团起来形成稳定的家族发展起来。这就引申出姓氏的一个重要功能——抱团发展、更好生存!
那为什么当时姓氏会如此混乱?在当时百里奚、孔子的年代,距离母系社会的年代大概已经隔了2000年,但依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姓氏文化,父系母系文化交织,那时候的姓氏很不稳定,父权姓氏文化未得到巩固,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随意更改。
到了秦始皇时代,姓氏不稳定依然存在,但代表父权的姓氏文化已经得到巩固。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名叫“嬴政”,其实他是赢姓、赵氏。因为他母亲是赵姬嘛。可见这个时代里,对于采用母亲姓氏来作为自己的氏的,那么就能知道自己父亲方面的姓氏,也知道母亲方面的姓氏。
到了汉代,代表母权的姓氏逐渐消失,剩下了代表父权的姓氏。从原始社会的男权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计算,直到汉代建国初期男权姓氏文化确立,这中间不稳定的姓氏文化,足足过渡了2000多年。
过渡成功后,男性彻底颠覆母系姓氏文化,于是,父权“姓氏”文化便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今天,女性开始掌握生产力,社会地位上升,开始插手姓氏文化。这类似于4000多年前,男性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进入混乱的姓氏文化的时期。
三、姓氏背后的利益驱动
姓氏文化的背后明显也有利益驱动的影子。有的家族改姓,是为了生存。例如当年的爱新觉罗。日本人投降后,爱新觉罗们都急着改姓,你说努尔哈赤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弹起?不会,因为祖先知道他们是为了生存。北魏孝文帝带头改姓,是为了巩固地位。有的家族逃难时改姓,是为了避免灾难。当你跟着的姓氏不够牛逼或者作用不大时,大家都急着要改。
上面说了,混乱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牛逼的姓氏让自己牛逼起来。在和平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稳定地继承着大家族的姓氏以更好抱团发展。在动荡的年代里,大家纷纷改掉惹祸的姓氏,好让自己生存下来。
对于每个个人,在父权姓氏文化里,选择祖父和父亲的姓,有利于自己继承父系资产。但随母姓的话,你父系的没有,母系的也没有,因为母系往往也有自己的“正统”子孙。所以在古代,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正常母亲,为了孩子将来的利益,让他随父姓必然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某孩子是武则天和别的男人在外面生的,他可能会觉得父亲太垃圾,宁愿选择随母姓。这都可以看出,利益是姓氏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利益是重要因素,对于随母姓的改革式冠姓来说,利益显然就是一个良好的驱动,而不仅仅是文化和逻辑。父亲要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讲文化讲逻辑还不如讲利益:“父系家产只给随父姓的孩子。”母亲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能不能说出“随母姓的孩子才会得到母系家产”?对于孩子来说,随母姓的时候,外公外婆或者母亲自己在写遗嘱的时候,能优先考虑这个随了自己姓的孩子么?
古代男女权的交替,各种利益相互拉锯,导致混乱的姓氏文化过渡了整整2000年,我有理由相信,这正是利益拉锯的2000年,而不仅仅是文化。
四、姓氏文化的未来
今天,传统男权姓氏文化疑似正在遭到挑战,今后会怎么走,这完全取决于女权到底能达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女性对社会生产力的掌握程度。如果未来又是一个女权社会、母系社会,那么是否又会迎来长达2000年的姓氏文化过渡时期呢?who knows?
如果是过渡,那么目前依然是过渡的初期,母亲冠姓权依然只是家庭男女平等的象征和要求,对于姓氏文化本身意义不大。除非像4000年前的男权挑战女权那样,让每个人都有姓,也有氏。或者像秦始皇那样,要了父亲的“赢”作为姓,要了母亲的“赵”作为氏。
如果未来又是一个母系社会,姓氏文化的变化必然是颠覆性的。而变化后的姓氏文化长什么模样呢?或许是母系姓氏的继承,或许是父母姓氏同时继承,也可能是没有了姓氏。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猜测,最终答案可能要到若干年后才能得以验证。
为什么生小孩都是要父亲的姓氏呢?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一直以来都以父姓为主,给孩子起名。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孩子的姓氏父母可以商量的,但还是随父亲姓的多。现代人思想虽然在变化,多少年的传统观念以潜移默化,深入骨髓是无法改变的。
我就从姓氏文化的特征和姓氏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反对请客观指正,拒绝骂街和不友善的乱喷。
一、文化角度
父权、男权、母权、女权,这些词汇在你看来有哪些异同呢?
首先,当前的姓氏制度是一种男权和父权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李氏,家里总会有“李氏历代祖先”之类的。所以你拜祭和纪念就会很清晰,你拜的是爷爷、以及爷爷妻子,爷爷父亲以及爷爷母亲。全部都是以李为核心展开的“历代”。这样子就确定了哪个后代拜祭哪个先人的义务。比如你爷爷的妈妈,你要拜祭。但是你爷爷的妹妹,虽然是本来姓李,但由于嫁给了姓张的,所以你爷爷的妹妹也就没有归入“李氏历代祖先”的排列当中。于是中国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祠堂文化、财产继承文化、赡养义务文化、乃至拜祭文化,同时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框架,成为稳定的宗族结构存在于封建的宗族聚居社会当中。
随着时代进步、女性法律地位的上升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宗族聚居正在加速瓦解,财产继承文化中的“父业子承”率先被继承法所逐渐瓦解,赡养随之不再只是儿子的义务。
随着独生子女增多、男女平等的价值上升、女性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作为女方父亲“继后香灯”方面的威胁增大,女方希望“继后”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准确说,是女方的姓氏可能会无法从女方父亲这一支再往后延续,于是开始出现母亲冠姓的现象。这时候,母亲们争取的是“母权”,而不是“女权”,因为主要焦点在于母系的父权家族传承。
后来,也不只是独生的问题了,女方开始希望以姓氏来达致“平等”的概念,母亲冠姓的呼声有点加大了。这时候就不仅仅是“母权”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女权”,因为这时候的焦点不仅仅是母系父权姓氏的继承,更重要是女性自身地位的彰显。
那么,姓氏跟母亲的话,在姓氏文化本身来说,意义大不大呢?我个人认为,仅从文化角度来看,也许有一定的“母权”意义,但“女权”意义是不大的。姓氏本来就是一种宗族象征,让你可以容易追溯到你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祖先的源头。假设形成了一种父母姓氏都可以冠上去的文化,那么这个宗族象征意义也被彻底破坏,姓氏本身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当然姓氏不仅仅有文化上的意义,还有其他意义,后面我会继续讲。
而大家都知道,母亲冠姓的实质是冠外公的姓,所以母亲冠姓的关键目前来看主要是女性家庭地位的彰显,以及对传统父权的挑战,而非姓氏文化上的简单意义。
任何一个阶层或者群体的地位上升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地位彰显的需求。例如,农民地位上升时,他们会激烈地斗地主;军人地位上升时,他们会自豪地穿军装出门;香港人地位上升时,粤语歌会传遍大江南北。又例如,在一个皇朝中,作为弟弟的太子地位上升,其他兄弟分封到其他小诸侯国的时候,你能不能跟哥哥们讲“人人平等”、“文化传承”“长子嫡孙”之类的?文化和逻辑上可能也讲的过去,但是这明明是太子地位彰显,要把你弄到小诸侯国去,根本不是文化和逻辑能解释的。所以,母亲冠姓,我认为不是讲文化的时候,更不是“传统文化”能简单解释的,而是女性地位上升而带来的必然现象。
全世界的传统姓氏文化大多数都以男性为核心,讲究“继后”,也是维护男性地位的一种重要文化特征。所以母亲冠姓,一方面是争取了母权,另一方面是女权对男权的挑战,或者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种手段,这意义远远大于姓氏文化本身的意义。
二、姓氏文化的变迁
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姓氏混乱的时代呢?应该是有的,在“氏”文化初步形成的春秋时代,那时候还很混乱。比如陈氏起源于陈国,陈国开国的侯爷本来不是陈氏,却因为陈国就说自己是陈氏了。比如秦国名臣百里奚,儿子本来叫百里视,“百里”氏、名“视”、字“孟明”,但这个儿子却把自己叫作“孟明视”,于是把自己百里氏一下子就改成了孟氏,他的儿子也就变成了孟XX了。你看,这么摇身一变,百里家族就变成了孟家族。
鼎鼎大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你以为他老爹也姓孔吗?不,他老爹是宋国贵族,姓子,名嘉,字孔父。所以孔子老爹本名应该叫“子嘉”。但是却把自己叫作“孔父嘉”。(顺便一提,孔父嘉的父亲,姓子,名父,字正孝,人称“正孝父”。)然后孔父嘉有了儿子孔丘之后,就开始“孔氏一族”了。那为什么孔子之前都姓子,孔子的后人却都只记住自己姓孔呢?
因为孔子牛逼啊!他们就愿意跟着牛逼的人一个姓,然后抱团起来形成稳定的家族发展起来。这就引申出姓氏的一个重要功能——抱团发展、更好生存!
那为什么当时姓氏会如此混乱?在当时百里奚、孔子的年代,距离母系社会的年代大概已经隔了2000年,但依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姓氏文化,父系母系文化交织,那时候的姓氏很不稳定,父权姓氏文化未得到巩固,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随意更改。
到了秦始皇时代,姓氏不稳定依然存在,但代表父权的姓氏文化已经得到巩固。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名叫“嬴政”,其实他是赢姓、赵氏。因为他母亲是赵姬嘛。可见这个时代里,对于采用母亲姓氏来作为自己的氏的,那么就能知道自己父亲方面的姓氏,也知道母亲方面的姓氏。
到了汉代,代表母权的姓氏逐渐消失,剩下了代表父权的姓氏。从原始社会的男权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计算,直到汉代建国初期男权姓氏文化确立,这中间不稳定的姓氏文化,足足过渡了2000多年。
过渡成功后,男性彻底颠覆母系姓氏文化,于是,父权“姓氏”文化便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今天,女性开始掌握生产力,社会地位上升,开始插手姓氏文化。这类似于4000多年前,男性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进入混乱的姓氏文化的时期。
三、姓氏背后的利益驱动
姓氏文化的背后明显也有利益驱动的影子。有的家族改姓,是为了生存。例如当年的爱新觉罗。日本人投降后,爱新觉罗们都急着改姓,你说努尔哈赤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弹起?不会,因为祖先知道他们是为了生存。北魏孝文帝带头改姓,是为了巩固地位。有的家族逃难时改姓,是为了避免灾难。当你跟着的姓氏不够牛逼或者作用不大时,大家都急着要改。
上面说了,混乱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牛逼的姓氏让自己牛逼起来。在和平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稳定地继承着大家族的姓氏以更好抱团发展。在动荡的年代里,大家纷纷改掉惹祸的姓氏,好让自己生存下来。
对于每个个人,在父权姓氏文化里,选择祖父和父亲的姓,有利于自己继承父系资产。但随母姓的话,你父系的没有,母系的也没有,因为母系往往也有自己的“正统”子孙。所以在古代,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正常母亲,为了孩子将来的利益,让他随父姓必然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某孩子是武则天和别的男人在外面生的,他可能会觉得父亲太垃圾,宁愿选择随母姓。这都可以看出,利益是姓氏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利益是重要因素,对于随母姓的改革式冠姓来说,利益显然就是一个良好的驱动,而不仅仅是文化和逻辑。父亲要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讲文化讲逻辑还不如讲利益:“父系家产只给随父姓的孩子。”母亲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能不能说出“随母姓的孩子才会得到母系家产”?对于孩子来说,随母姓的时候,外公外婆或者母亲自己在写遗嘱的时候,能优先考虑这个随了自己姓的孩子么?
古代男女权的交替,各种利益相互拉锯,导致混乱的姓氏文化过渡了整整2000年,我有理由相信,这正是利益拉锯的2000年,而不仅仅是文化。
四、姓氏文化的未来
今天,传统男权姓氏文化疑似正在遭到挑战,今后会怎么走,这完全取决于女权到底能达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女性对社会生产力的掌握程度。如果未来又是一个女权社会、母系社会,那么是否又会迎来长达2000年的姓氏文化过渡时期呢?who knows?
如果是过渡,那么目前依然是过渡的初期,母亲冠姓权依然只是家庭男女平等的象征和要求,对于姓氏文化本身意义不大。除非像4000年前的男权挑战女权那样,让每个人都有姓,也有氏。或者像秦始皇那样,要了父亲的“赢”作为姓,要了母亲的“赵”作为氏。
如果未来又是一个母系社会,姓氏文化的变化必然是颠覆性的。而变化后的姓氏文化长什么模样呢?或许是母系姓氏的继承,或许是父母姓氏同时继承,也可能是没有了姓氏。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猜测,最终答案可能要到若干年后才能得以验证。
为什么生小孩都是要父亲的姓氏呢?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一直以来都以父姓为主,给孩子起名。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孩子的姓氏父母可以商量的,但还是随父亲姓的多。现代人思想虽然在变化,多少年的传统观念以潜移默化,深入骨髓是无法改变的。
我就从姓氏文化的特征和姓氏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反对请客观指正,拒绝骂街和不友善的乱喷。
一、文化角度
父权、男权、母权、女权,这些词汇在你看来有哪些异同呢?
首先,当前的姓氏制度是一种男权和父权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李氏,家里总会有“李氏历代祖先”之类的。所以你拜祭和纪念就会很清晰,你拜的是爷爷、以及爷爷妻子,爷爷父亲以及爷爷母亲。全部都是以李为核心展开的“历代”。这样子就确定了哪个后代拜祭哪个先人的义务。比如你爷爷的妈妈,你要拜祭。但是你爷爷的妹妹,虽然是本来姓李,但由于嫁给了姓张的,所以你爷爷的妹妹也就没有归入“李氏历代祖先”的排列当中。于是中国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祠堂文化、财产继承文化、赡养义务文化、乃至拜祭文化,同时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框架,成为稳定的宗族结构存在于封建的宗族聚居社会当中。
随着时代进步、女性法律地位的上升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宗族聚居正在加速瓦解,财产继承文化中的“父业子承”率先被继承法所逐渐瓦解,赡养随之不再只是儿子的义务。
随着独生子女增多、男女平等的价值上升、女性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作为女方父亲“继后香灯”方面的威胁增大,女方希望“继后”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准确说,是女方的姓氏可能会无法从女方父亲这一支再往后延续,于是开始出现母亲冠姓的现象。这时候,母亲们争取的是“母权”,而不是“女权”,因为主要焦点在于母系的父权家族传承。
后来,也不只是独生的问题了,女方开始希望以姓氏来达致“平等”的概念,母亲冠姓的呼声有点加大了。这时候就不仅仅是“母权”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女权”,因为这时候的焦点不仅仅是母系父权姓氏的继承,更重要是女性自身地位的彰显。
那么,姓氏跟母亲的话,在姓氏文化本身来说,意义大不大呢?我个人认为,仅从文化角度来看,也许有一定的“母权”意义,但“女权”意义是不大的。姓氏本来就是一种宗族象征,让你可以容易追溯到你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祖先的源头。假设形成了一种父母姓氏都可以冠上去的文化,那么这个宗族象征意义也被彻底破坏,姓氏本身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当然姓氏不仅仅有文化上的意义,还有其他意义,后面我会继续讲。
而大家都知道,母亲冠姓的实质是冠外公的姓,所以母亲冠姓的关键目前来看主要是女性家庭地位的彰显,以及对传统父权的挑战,而非姓氏文化上的简单意义。
任何一个阶层或者群体的地位上升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地位彰显的需求。例如,农民地位上升时,他们会激烈地斗地主;军人地位上升时,他们会自豪地穿军装出门;香港人地位上升时,粤语歌会传遍大江南北。又例如,在一个皇朝中,作为弟弟的太子地位上升,其他兄弟分封到其他小诸侯国的时候,你能不能跟哥哥们讲“人人平等”、“文化传承”“长子嫡孙”之类的?文化和逻辑上可能也讲的过去,但是这明明是太子地位彰显,要把你弄到小诸侯国去,根本不是文化和逻辑能解释的。所以,母亲冠姓,我认为不是讲文化的时候,更不是“传统文化”能简单解释的,而是女性地位上升而带来的必然现象。
全世界的传统姓氏文化大多数都以男性为核心,讲究“继后”,也是维护男性地位的一种重要文化特征。所以母亲冠姓,一方面是争取了母权,另一方面是女权对男权的挑战,或者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种手段,这意义远远大于姓氏文化本身的意义。
二、姓氏文化的变迁
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姓氏混乱的时代呢?应该是有的,在“氏”文化初步形成的春秋时代,那时候还很混乱。比如陈氏起源于陈国,陈国开国的侯爷本来不是陈氏,却因为陈国就说自己是陈氏了。比如秦国名臣百里奚,儿子本来叫百里视,“百里”氏、名“视”、字“孟明”,但这个儿子却把自己叫作“孟明视”,于是把自己百里氏一下子就改成了孟氏,他的儿子也就变成了孟XX了。你看,这么摇身一变,百里家族就变成了孟家族。
鼎鼎大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你以为他老爹也姓孔吗?不,他老爹是宋国贵族,姓子,名嘉,字孔父。所以孔子老爹本名应该叫“子嘉”。但是却把自己叫作“孔父嘉”。(顺便一提,孔父嘉的父亲,姓子,名父,字正孝,人称“正孝父”。)然后孔父嘉有了儿子孔丘之后,就开始“孔氏一族”了。那为什么孔子之前都姓子,孔子的后人却都只记住自己姓孔呢?
因为孔子牛逼啊!他们就愿意跟着牛逼的人一个姓,然后抱团起来形成稳定的家族发展起来。这就引申出姓氏的一个重要功能——抱团发展、更好生存!
那为什么当时姓氏会如此混乱?在当时百里奚、孔子的年代,距离母系社会的年代大概已经隔了2000年,但依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姓氏文化,父系母系文化交织,那时候的姓氏很不稳定,父权姓氏文化未得到巩固,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随意更改。
到了秦始皇时代,姓氏不稳定依然存在,但代表父权的姓氏文化已经得到巩固。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名叫“嬴政”,其实他是赢姓、赵氏。因为他母亲是赵姬嘛。可见这个时代里,对于采用母亲姓氏来作为自己的氏的,那么就能知道自己父亲方面的姓氏,也知道母亲方面的姓氏。
到了汉代,代表母权的姓氏逐渐消失,剩下了代表父权的姓氏。从原始社会的男权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计算,直到汉代建国初期男权姓氏文化确立,这中间不稳定的姓氏文化,足足过渡了2000多年。
过渡成功后,男性彻底颠覆母系姓氏文化,于是,父权“姓氏”文化便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今天,女性开始掌握生产力,社会地位上升,开始插手姓氏文化。这类似于4000多年前,男性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进入混乱的姓氏文化的时期。
三、姓氏背后的利益驱动
姓氏文化的背后明显也有利益驱动的影子。有的家族改姓,是为了生存。例如当年的爱新觉罗。日本人投降后,爱新觉罗们都急着改姓,你说努尔哈赤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弹起?不会,因为祖先知道他们是为了生存。北魏孝文帝带头改姓,是为了巩固地位。有的家族逃难时改姓,是为了避免灾难。当你跟着的姓氏不够牛逼或者作用不大时,大家都急着要改。
上面说了,混乱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牛逼的姓氏让自己牛逼起来。在和平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稳定地继承着大家族的姓氏以更好抱团发展。在动荡的年代里,大家纷纷改掉惹祸的姓氏,好让自己生存下来。
对于每个个人,在父权姓氏文化里,选择祖父和父亲的姓,有利于自己继承父系资产。但随母姓的话,你父系的没有,母系的也没有,因为母系往往也有自己的“正统”子孙。所以在古代,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正常母亲,为了孩子将来的利益,让他随父姓必然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某孩子是武则天和别的男人在外面生的,他可能会觉得父亲太垃圾,宁愿选择随母姓。这都可以看出,利益是姓氏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利益是重要因素,对于随母姓的改革式冠姓来说,利益显然就是一个良好的驱动,而不仅仅是文化和逻辑。父亲要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讲文化讲逻辑还不如讲利益:“父系家产只给随父姓的孩子。”母亲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能不能说出“随母姓的孩子才会得到母系家产”?对于孩子来说,随母姓的时候,外公外婆或者母亲自己在写遗嘱的时候,能优先考虑这个随了自己姓的孩子么?
古代男女权的交替,各种利益相互拉锯,导致混乱的姓氏文化过渡了整整2000年,我有理由相信,这正是利益拉锯的2000年,而不仅仅是文化。
四、姓氏文化的未来
今天,传统男权姓氏文化疑似正在遭到挑战,今后会怎么走,这完全取决于女权到底能达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女性对社会生产力的掌握程度。如果未来又是一个女权社会、母系社会,那么是否又会迎来长达2000年的姓氏文化过渡时期呢?who knows?
如果是过渡,那么目前依然是过渡的初期,母亲冠姓权依然只是家庭男女平等的象征和要求,对于姓氏文化本身意义不大。除非像4000年前的男权挑战女权那样,让每个人都有姓,也有氏。或者像秦始皇那样,要了父亲的“赢”作为姓,要了母亲的“赵”作为氏。
如果未来又是一个母系社会,姓氏文化的变化必然是颠覆性的。而变化后的姓氏文化长什么模样呢?或许是母系姓氏的继承,或许是父母姓氏同时继承,也可能是没有了姓氏。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猜测,最终答案可能要到若干年后才能得以验证。
为什么生小孩都是要父亲的姓氏呢?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一直以来都以父姓为主,给孩子起名。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孩子的姓氏父母可以商量的,但还是随父亲姓的多。现代人思想虽然在变化,多少年的传统观念以潜移默化,深入骨髓是无法改变的。
我就从姓氏文化的特征和姓氏文化的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反对请客观指正,拒绝骂街和不友善的乱喷。
一、文化角度
父权、男权、母权、女权,这些词汇在你看来有哪些异同呢?
首先,当前的姓氏制度是一种男权和父权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李氏,家里总会有“李氏历代祖先”之类的。所以你拜祭和纪念就会很清晰,你拜的是爷爷、以及爷爷妻子,爷爷父亲以及爷爷母亲。全部都是以李为核心展开的“历代”。这样子就确定了哪个后代拜祭哪个先人的义务。比如你爷爷的妈妈,你要拜祭。但是你爷爷的妹妹,虽然是本来姓李,但由于嫁给了姓张的,所以你爷爷的妹妹也就没有归入“李氏历代祖先”的排列当中。于是中国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祠堂文化、财产继承文化、赡养义务文化、乃至拜祭文化,同时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框架,成为稳定的宗族结构存在于封建的宗族聚居社会当中。
随着时代进步、女性法律地位的上升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宗族聚居正在加速瓦解,财产继承文化中的“父业子承”率先被继承法所逐渐瓦解,赡养随之不再只是儿子的义务。
随着独生子女增多、男女平等的价值上升、女性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作为女方父亲“继后香灯”方面的威胁增大,女方希望“继后”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准确说,是女方的姓氏可能会无法从女方父亲这一支再往后延续,于是开始出现母亲冠姓的现象。这时候,母亲们争取的是“母权”,而不是“女权”,因为主要焦点在于母系的父权家族传承。
后来,也不只是独生的问题了,女方开始希望以姓氏来达致“平等”的概念,母亲冠姓的呼声有点加大了。这时候就不仅仅是“母权”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女权”,因为这时候的焦点不仅仅是母系父权姓氏的继承,更重要是女性自身地位的彰显。
那么,姓氏跟母亲的话,在姓氏文化本身来说,意义大不大呢?我个人认为,仅从文化角度来看,也许有一定的“母权”意义,但“女权”意义是不大的。姓氏本来就是一种宗族象征,让你可以容易追溯到你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祖先的源头。假设形成了一种父母姓氏都可以冠上去的文化,那么这个宗族象征意义也被彻底破坏,姓氏本身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当然姓氏不仅仅有文化上的意义,还有其他意义,后面我会继续讲。
而大家都知道,母亲冠姓的实质是冠外公的姓,所以母亲冠姓的关键目前来看主要是女性家庭地位的彰显,以及对传统父权的挑战,而非姓氏文化上的简单意义。
任何一个阶层或者群体的地位上升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地位彰显的需求。例如,农民地位上升时,他们会激烈地斗地主;军人地位上升时,他们会自豪地穿军装出门;香港人地位上升时,粤语歌会传遍大江南北。又例如,在一个皇朝中,作为弟弟的太子地位上升,其他兄弟分封到其他小诸侯国的时候,你能不能跟哥哥们讲“人人平等”、“文化传承”“长子嫡孙”之类的?文化和逻辑上可能也讲的过去,但是这明明是太子地位彰显,要把你弄到小诸侯国去,根本不是文化和逻辑能解释的。所以,母亲冠姓,我认为不是讲文化的时候,更不是“传统文化”能简单解释的,而是女性地位上升而带来的必然现象。
全世界的传统姓氏文化大多数都以男性为核心,讲究“继后”,也是维护男性地位的一种重要文化特征。所以母亲冠姓,一方面是争取了母权,另一方面是女权对男权的挑战,或者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种手段,这意义远远大于姓氏文化本身的意义。
二、姓氏文化的变迁
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姓氏混乱的时代呢?应该是有的,在“氏”文化初步形成的春秋时代,那时候还很混乱。比如陈氏起源于陈国,陈国开国的侯爷本来不是陈氏,却因为陈国就说自己是陈氏了。比如秦国名臣百里奚,儿子本来叫百里视,“百里”氏、名“视”、字“孟明”,但这个儿子却把自己叫作“孟明视”,于是把自己百里氏一下子就改成了孟氏,他的儿子也就变成了孟XX了。你看,这么摇身一变,百里家族就变成了孟家族。
鼎鼎大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你以为他老爹也姓孔吗?不,他老爹是宋国贵族,姓子,名嘉,字孔父。所以孔子老爹本名应该叫“子嘉”。但是却把自己叫作“孔父嘉”。(顺便一提,孔父嘉的父亲,姓子,名父,字正孝,人称“正孝父”。)然后孔父嘉有了儿子孔丘之后,就开始“孔氏一族”了。那为什么孔子之前都姓子,孔子的后人却都只记住自己姓孔呢?
因为孔子牛逼啊!他们就愿意跟着牛逼的人一个姓,然后抱团起来形成稳定的家族发展起来。这就引申出姓氏的一个重要功能——抱团发展、更好生存!
那为什么当时姓氏会如此混乱?在当时百里奚、孔子的年代,距离母系社会的年代大概已经隔了2000年,但依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姓氏文化,父系母系文化交织,那时候的姓氏很不稳定,父权姓氏文化未得到巩固,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随意更改。
到了秦始皇时代,姓氏不稳定依然存在,但代表父权的姓氏文化已经得到巩固。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名叫“嬴政”,其实他是赢姓、赵氏。因为他母亲是赵姬嘛。可见这个时代里,对于采用母亲姓氏来作为自己的氏的,那么就能知道自己父亲方面的姓氏,也知道母亲方面的姓氏。
到了汉代,代表母权的姓氏逐渐消失,剩下了代表父权的姓氏。从原始社会的男权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计算,直到汉代建国初期男权姓氏文化确立,这中间不稳定的姓氏文化,足足过渡了2000多年。
过渡成功后,男性彻底颠覆母系姓氏文化,于是,父权“姓氏”文化便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今天,女性开始掌握生产力,社会地位上升,开始插手姓氏文化。这类似于4000多年前,男性开始颠覆女权,开始进入混乱的姓氏文化的时期。
三、姓氏背后的利益驱动
姓氏文化的背后明显也有利益驱动的影子。有的家族改姓,是为了生存。例如当年的爱新觉罗。日本人投降后,爱新觉罗们都急着改姓,你说努尔哈赤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弹起?不会,因为祖先知道他们是为了生存。北魏孝文帝带头改姓,是为了巩固地位。有的家族逃难时改姓,是为了避免灾难。当你跟着的姓氏不够牛逼或者作用不大时,大家都急着要改。
上面说了,混乱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牛逼的姓氏让自己牛逼起来。在和平的年代里,大家选择稳定地继承着大家族的姓氏以更好抱团发展。在动荡的年代里,大家纷纷改掉惹祸的姓氏,好让自己生存下来。
对于每个个人,在父权姓氏文化里,选择祖父和父亲的姓,有利于自己继承父系资产。但随母姓的话,你父系的没有,母系的也没有,因为母系往往也有自己的“正统”子孙。所以在古代,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正常母亲,为了孩子将来的利益,让他随父姓必然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某孩子是武则天和别的男人在外面生的,他可能会觉得父亲太垃圾,宁愿选择随母姓。这都可以看出,利益是姓氏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利益是重要因素,对于随母姓的改革式冠姓来说,利益显然就是一个良好的驱动,而不仅仅是文化和逻辑。父亲要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讲文化讲逻辑还不如讲利益:“父系家产只给随父姓的孩子。”母亲争取冠姓权的时候,能不能说出“随母姓的孩子才会得到母系家产”?对于孩子来说,随母姓的时候,外公外婆或者母亲自己在写遗嘱的时候,能优先考虑这个随了自己姓的孩子么?
古代男女权的交替,各种利益相互拉锯,导致混乱的姓氏文化过渡了整整2000年,我有理由相信,这正是利益拉锯的2000年,而不仅仅是文化。
四、姓氏文化的未来
今天,传统男权姓氏文化疑似正在遭到挑战,今后会怎么走,这完全取决于女权到底能达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女性对社会生产力的掌握程度。如果未来又是一个女权社会、母系社会,那么是否又会迎来长达2000年的姓氏文化过渡时期呢?who knows?
如果是过渡,那么目前依然是过渡的初期,母亲冠姓权依然只是家庭男女平等的象征和要求,对于姓氏文化本身意义不大。除非像4000年前的男权挑战女权那样,让每个人都有姓,也有氏。或者像秦始皇那样,要了父亲的“赢”作为姓,要了母亲的“赵”作为氏。
如果未来又是一个母系社会,姓氏文化的变化必然是颠覆性的。而变化后的姓氏文化长什么模样呢?或许是母系姓氏的继承,或许是父母姓氏同时继承,也可能是没有了姓氏。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猜测,最终答案可能要到若干年后才能得以验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