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灯盏啥意思,躲灯的风俗讲解
小时候,每到这天夜里,村里有些人家门前的青石门墩儿上,会成双成对摆放着一盏盏造型各异、金黄鲜艳的灯盏儿,吸引着村中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跑着叫着,去偷取在黑暗中摇曳着火光的灯盏儿,然后捧着满村庄地炫耀自己的战利品。
姑且不说这奇特民俗的寓意是什么,先看看被偷的灯盏儿,是用什么制作出来的。
欢迎来偷灯盏儿:老家这奇特民俗是咋回事?‖老家许昌
文‖丽鹿
转眼又是一年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每年这个时候,我便会想起老家豫西汝州,那个独特而又有趣的民俗,“正月十六偷灯盏儿”。
小时候,每到这天夜里,村里有些人家门前的青石门墩儿上,会成双成对摆放着一盏盏造型各异、金黄鲜艳的灯盏儿,吸引着村中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跑着叫着,去偷取在黑暗中摇曳着火光的灯盏儿,然后捧着满村庄地炫耀自己的战利品。
姑且不说这奇特民俗的寓意是什么,先看看被偷的灯盏儿,是用什么制作出来的。
欢迎来偷灯盏儿:老家这奇特民俗是咋回事?‖老家许昌
文‖丽鹿 图‖网络
一 做灯盏儿
正月十五做灯盏儿。
制作灯盏儿的原料,是小米面或玉米面。和面时只添加清水,不放酵母,老家称之为“死面”。这种未经发酵的面团,不会出现发面那种蜂窝孔,在制作灯盏儿的过程中,容易定型,蒸熟后加入油料点燃时,也不易渗油。
制作灯盏儿的工序,有近10道之多。大的有和面、搓条、团面坯、塑造型、上笼蒸等,小的如局部染色,用绿豆、红豆、黑豆等给青蛙灯、兔子灯、猫狗灯点睛,用梳子给凤凰灯、鸳鸯灯做花边、羽毛,用剪刀给刺猬灯剪出毛刺等等。
因此,制作灯盏儿其实是豫西地区传承已久的一项面塑艺术,要求制作者不仅心灵手巧,还得有一手娴熟的面塑本领。
灯盏儿的主色调多为金黄色,再根据花鸟动物等造型需要,点缀些红红绿绿,十分精美细腻、惹人喜爱。
灯盏儿的传统造型有鸳鸯、凤凰、蛤蟆、狮子、刺猬、寿桃、荷花、麒麟送子等,也有盘蛇、猫狗等十二生肖灯。各种造型的灯盏儿,要成双成对地做。
无论做成什么造型,灯盏儿上都要有一个酒盅大小的圆柱形窝窝。等到将塑捏好的灯盏儿,上笼蒸熟、取出放凉后,再将长约一寸、一头用棉花裹缠着的细竹棒,插进窝窝里做灯芯儿。
为了讨个吉利的彩头,灯芯在插入之前,还要在颜料中蘸一蘸,染成喜庆满满的红色。
二 送灯盏儿
灯盏儿做好后,通常有两种用途。
一种是自家做了过灯节祈福用。还有一种,是闺女刚出嫁的人家,要把做好的灯盏儿,送到闺女的婆家去,俗称“送灯盏儿”,也叫“添仓”。顾名思义,就是给闺女婆家的仓库里,添财加福。
“添仓”用的灯盏儿,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首先得请村里那些女儿双全、为人贤淑的女性来制作;其次必须得是闺女嫁人后,在婆家过的第一个灯节;第三是出嫁的闺女尚未生育宝宝;还有就是女孩成婚年龄多大,娘家要做多少对灯盏儿送去,比如20岁结婚要做20对儿。
正月十六送灯盏儿。
到了这天上午,娘家父母、哥哥、侄儿等人,抬着装有灯盏儿、糕点和鞭炮等的食盒,热热闹闹地前往闺女的婆家去串亲戚。
送灯盏的娘家人,女的头上要戴着一小枝从山上采来的柏树叶子,男的上衣扣眼里,也要别上青翠的柏枝,一层摞一层的食盒上面,也放着一小把柏枝,寓意万年长青。
娘家人在婆家吃过中午饭后,就要离去。到了晚上,婆家人就开始准备摆放灯盏儿。
三 放灯盏儿
摆放灯盏,俗称放灯。
放灯也有讲究,每一种灯要成双成对放置,不能放单。
放灯的顺序也不能乱。要先将一对或几对灯盏,安放在一家之主的老灶爷和土地爷画像前边。
然后将灯盏左右对称摆放在爷奶奶轴子前。老家人所说的爷奶奶轴子,就是画在布面或宣纸上的列祖列宗像和家谱图表,平时卷起来保存在柜子里,逢年过节时才取出来,展开挂在堂屋正对门的墙上,供子孙瞻仰祭拜。
然后将灯盏儿在各个房间里、每个屋门口和院子大门外,依次摆放。有的人家门口有青石门墩儿和台阶,灯盏儿由高到低左右排列开来,点燃后十分显眼。
不同地方摆放的灯盏儿,也各不相同,比如将狗狗造型的灯盏儿,放在家门口,让它保家护院;将鱼形灯盏儿放在水缸上,期待财源顺水来;将鸳鸯灯放在卧室里,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摆在别处的灯盏儿,品种可以任选,但唯独新婚小夫妻的床头边,必须摆放龙凤造型的灯盏儿,祈愿来年生一对龙凤双胞胎。
四 点灯盏儿
灯盏儿摆好后,就该往灯台窝窝里面添油了。
添加的油料,必须是用带籽农作物榨取的,如菜籽油、棉籽油,用它们作灯盏儿的燃料,寓意早生贵子、子孙绵延。
吃过晚饭天黑透了,放灯盏儿的人家,就要划着火柴,将灯盏儿里的灯芯一一点燃。
灯盏儿都点着后,还要燃放鞭炮。一来吸引村里的孩子们,赶快抢着来偷灯盏儿,二来图个气氛红火热闹,希望来年前景光明。
记得有一次,我到邻居家偷灯盏儿时,那家小孩正挑着一挂鞭炮转着圈燃放,炸响的鞭筒子四处飞溅,其中一个钻到我的棉袄衣襟里面,吓得我又蹦又叫,一群人慌忙帮我拍打。
那个夜晚,有惊无险的我,成了村里最火的一个,至今和家人回忆起来当年我的那个狼狈样,大家还都笑得前仰后合。
有一年元宵节,外婆也做了一些灯盏儿给我玩。到了晚上,她教我端着点亮的灯盏儿,挨个房间转着,嘴里念念有词地说些“老灶爷保佑”、“土地爷保佑”等吉祥语,就连鸡窝、猪圈、粮仓的每一个角落,都一一照到。
五 偷灯盏儿
小时候,每当到放灯盏的那天晚上,早早约上小伙伴,吃过晚饭就跑出门去,看谁家门口点的有灯盏儿,就去拿走,端在手上满村子转悠着玩,比赛看谁偷到的灯盏儿好看,比赛看谁的灯盏儿,火光燃烧得最久最亮,一群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似流萤在村庄里欢快地飘飞。
偷灯盏是老汝州特有的民俗。
对于这天来偷灯盏儿的孩子们,放灯盏儿的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满怀期待和欢迎。
因为,门前摆放的灯盏儿,被偷走的越多越好,一来显得这家在村中的人缘好;二是被偷走的越多,预示着这家新婚的小两口,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多子多福。
用当地俗话说,就是“今年偷个灯头儿,明年生个孙猴儿”。
对于送灯盏儿的娘家人来说,如果第一年添过仓后,出嫁的闺女如愿生育了小宝宝,那么来年灯节,娘家人就不用再来送灯盏儿了。不然的话,第二年还要继续来送灯盏儿。如果连送三年,闺女还是没能怀孕生育的,之后娘家人也不再来送灯盏儿,而是顺其自然。
可见,小小的灯盏儿中,不仅有老家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也蕴含着父母对儿女的一份爱心,对他们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期望。
六 吃灯盏儿
等到灯盏儿里的油料燃烧殆尽,火苗熄灭后,小伙伴们便会将手中的灯盏儿,当成宵夜点心,一点点掰开食用。(说到吃,丽鹿老师还写了一些关于美食的文字,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这篇链接欣赏,千万不要口水肆虐哟:敢自称为烩面爷爷的板面,到底有多好吃?)
有的灯盏实在是太精美可爱,不舍得吃掉,便捧回家中,放在桌台上保存。
有时候,灯盏在家里能存放两三个月。等到初夏麦收前,青黄不接,家里缺少吃食了,孩子们便爬高上低,到处寻摸被遗存的灯盏儿。
找到后顾不得灯盏儿日久蒙尘,放进嘴里就啃,往往会把牙齿咯得生疼,因为放干了的灯盏儿,比砖块还硬,过了正月十六的热乎劲,一点也不好吃。
后来,过年的时候,镇子上有人卖纸灯笼,里面点着一只小小的红蜡烛;再后来,开始卖装着电池和灯泡的塑料灯笼,灯笼的提手上,还有一个开关可以控制明暗。
到了现在,各种声光电的灯笼,琳琅满目,乱花迷眼。老家的面塑灯盏儿,已是多年不见。
由于是纯粹手工制作,传统的灯盏儿,无法批量生产,且传承人才短缺,如今已几近失传。送灯盏儿的习俗,也渐渐被匆忙的现代人淡忘、遗弃。
这两年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每年元宵节前后几天里,汝州街头上,也偶尔能见到摆摊卖灯盏儿的,纸箱子里装满红红绿绿、造型各异的灯盏儿,路过的人们,总是忍不住慢下脚步,买上几个给孩子们当玩具。
而我每次看到灯盏儿,就会想起童年的自己,想起飘散在夜色中的欢声笑语,对于我来说,灯盏儿昏黄微弱的火光,让彼时贫瘠的村庄,在我眼中变得如童话世界般美好而诗意、温暖又明亮。
长大后,无论走得多远、离开多久,永远扯不断的,是心底那一缕乡愁。感谢儿时记忆中,那一盏盏微茫却温暖的火光,时常照耀我思乡的幽梦,又如一盏盏心灯,把游子漂泊的灵魂永远引领。
【作者简介】丽鹿,专业法律,职业金融,业余写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