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孩子总是用手捏衣角,怎样改掉孩子爱吃手的习惯

文|OK呀在线早教(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和一位妈妈讨论关于她孩子的一个“问题”:
她说她家孩子3岁了,其它什么方面都挺好,就是有一个小毛病,喜欢捏衣服等一切面料细腻柔软的东西,然后捏的时候还会边捏边吮吸嘴唇,除此之外,睡觉前一定也是捏着自己的衣服、吮吸着下嘴唇睡着的。
为此她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这么大了还会出现这样的“小动作”。
于是我问她,这个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妈妈说,就在孩子一岁三个月断奶后不久,她重新开

文|OK呀在线早教(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和一位妈妈讨论关于她孩子的一个“问题”:

她说她家孩子3岁了,其它什么方面都挺好,就是有一个小毛病,喜欢捏衣服等一切面料细腻柔软的东西,然后捏的时候还会边捏边吮吸嘴唇,除此之外,睡觉前一定也是捏着自己的衣服、吮吸着下嘴唇睡着的。

为此她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这么大了还会出现这样的“小动作”。

于是我问她,这个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妈妈说,就在孩子一岁三个月断奶后不久,她重新开始回归工作,有一次,出差了一个星期,回家后就发现孩子开始出现边捏枕头、边吮吸嘴唇的习惯了。

说完后妈妈恍然大悟。

其实,如果孩子在4-5岁之前只是 偶尔 有吸手指、捏衣角、吮吸嘴唇、咬指甲等的“小动作”,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还不必太焦虑。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5版指出:“除非4-5岁了还在吸手指,否则不用担心。”

但如果孩子在1-2岁后 很频繁的依赖 吃手指等等“小动作”,那么我们就要采取合适的办法帮孩子将其戒除掉,当然越早越好。因为频繁吃手指、吮吸下嘴唇等会影响孩子牙齿骨骼发育,导致牙齿无法正常咬合,从而还会影响语言的发育。更关键的是,这些小动作的根源往往伴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灵的“不满足感”,如果长此让心灵的这块“洞”漏着风,也将会对孩子的性格以及未来的许多选择、判断等产生影响。

就像我朋友在回忆起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出现捏衣角的动作时突然顿悟一样,这些“小动作”出现的根源往往来自孩子心中的“不满足感”。

比如在孩子口腔敏感期时,本该充分的用嘴巴探索这个世界,但却因为照顾者的阻拦,而失去了开心地啃咬东西的机会;或者在孩子还未做好断奶的准备时,妈妈因为各种原因进行了强制而生硬的断奶;或者在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父母的缺席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的缺失;等等。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产生的种种“不满足感”,都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填补。

所以,以这位妈妈的例子来讲,在孩子断奶前,她并未给到孩子充分的陪伴,在孩子的心中并未建立起坚固的安全感。随之而来的却是离开了最让他依恋的妈妈的乳房,此时他必须要寻求其它可代替的物品,而柔软的枕头让他找到妈妈的感觉,对妈妈的依恋就一部分转移到对枕头的依恋,加之在小动作开始初期照顾者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反而采取了生硬制止的方式导致负面强化,因而一直持续到3岁,并且扩大到对所有柔软面料物品的依赖。

基于对小动作产生的根源分析,在观察了很多的孩子后我发现,当孩子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时,一般不会出现种种“小动作”。

而当他们闲下来觉得无所事事,或者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就是“小动作”的高发时期。

首先,态度一定要温和,切忌急躁和生硬的制止。我见过许多这样的场景,家长看见孩子吃手或者捏衣角,于是强硬要求孩子停止动作,并用打手或恐吓的方式惩罚孩子。在了解了孩子“小动作”产生的根源后,再来看这种生硬的控制方式,我们就会明白,这无疑是给孩子“不满足感”的心灵雪上加霜。当下,孩子会被震慑住而收住手,但心灵的“洞”依然存在,并且反而会因为家长不合理的处理方式,对孩子产生负面强化,让这个“洞”更大。

而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与其说是帮助孩子“戒掉”小动作,不如说如何温柔的帮助孩子将这些“小动作”慢慢融化掉。

转移注意力

当看见孩子进行“小动作”时,说明孩子又无聊了或者又需要安抚了,我们可以马上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转移其注意力,让他忘掉吃手指,而投入到新的活动中。渐渐地,降低孩子做“小动作”的频率。

减少孩子无聊的时间

孩子与“小动作”说再见,其难度比我们大人在心里和前任说再见大概还要难不止3个度。有过失恋经历的人都知道,一闲下来,那个人就会马上侵占心灵和大脑。对于孩子来讲,“小动作”就像曾经和我们分手的那个人,作为陪伴者和照顾者,如果发现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帮他们找些有益的事情,比如搭积木、一起做手工、玩沙等等,

让孩子的手和脑动起来,不给“小动作”可趁之机。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有时候,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见到陌生的人,或者需要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会让他们觉得紧张、焦虑,于是不自觉的出现“小动作”,

这其实也是孩子安抚自己的一种本能的方式。

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多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具体而细致的表扬和鼓励,让容易焦虑紧张的孩子更多的感受到,自己是很能干的。

而当孩子出现这样紧张焦虑的情况时,也请给予耐心和宽容,理解他们的紧张,无需在当下再强迫他们做让他们感到紧张的事情。

比如孩子因为不好意思不愿意开口叫人,我们不用逼着他们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更不必贴上“不懂礼貌”的标签。我们可以对他们的紧张情绪表示理解,鼓励他们“下次当你再感到紧张时,不用吃手、捏衣服啦,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给你传递力量,陪在你身边打败这个小怪兽。”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相信孩子一定会让我们看到惊喜。

多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心灵的“洞”大多数与父母的陪伴缺失相关。

而有的家长会说,我每天下班回到家或是放假的时候都会陪孩子呢,怎么会出现陪伴缺失呢?

也许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陪伴孩子的呢?

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一边想着公司里还未解决的事情,一边和孩子玩耍,或者在孩子主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随便敷衍一两句?或者有的干脆拿着手机,一边刷朋友圈,一边听着孩子在津津有味的说着什么。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陪孩子玩耍,但是只有一心一意的陪伴,才更能让孩子感觉到情感的链接。

所以,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就认认真真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时候就抛开其它所有的繁杂,用心、专心、耐心的陪伴着他。毕竟许多孩子的“小动作”都是寻求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孩子最温暖的心理安抚,是来自于父母的爱和陪伴。相信我们用心陪伴的多了,孩子的“小动作”一定会慢慢的融化掉。

大方说出你的爱

既然孩子心灵的“洞”是因为 缺爱 而带来的安全感的缺少,那么我们就要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很多时候,爱是需要说出来的。

我们可以先从睡觉道晚安开始,每天关灯后对孩子说一句“晚安,妈妈爱你。”从孩子两岁后开始,我每天都会对他说这句话,他在听了几天后,也会对我说“妈妈晚安,我爱你”,这也成了每天最温馨的时刻之一。

其实说出爱来并没有那么难,真诚的表达,直接的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经过时间的累积和酝酿,也会在孩子心里形成填补“洞隙”的能量。

除了以上几点,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方式,比如给孩子激励小贴纸,或者目前市面上也有许多帮助孩子戒除吃手等小动作的辅助工具,比如指套等等。

但我相信,这些终究只是辅助工具,而从源头上解决孩子心灵的“洞隙”才是更健康、更长久的方式,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方式。

毕竟,很多时候,爱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

我是OK呀在线早教,专注0-8岁孩子早期教育,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770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胎宝宝胎动什么时候最活跃「一般胎儿什么时候胎动活跃6张动图告诉你胎动时胎儿在干啥」 下一篇:十岁女孩乳腺出现,10岁女孩多乳症怎么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