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历史,让孩子爱上历史的方法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长期是一名历史课代表。因为我记性好,成绩好,老师也很喜欢我。
但是我和你们一样,并不太喜欢历史课,痛恨要记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年代与事件,还要背那么多的意义和结论。
历史跟我有啥关系?嗯,除了金庸小说里提到的那些。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从小到大,我根本没学习过“历史”。
那些年代、事件,准确的说应该叫“史料”,那些意义和结论,总是说古代这不对,那局限,讲的是“应该怎么样”。然而,历史是可以假设的吗?
最
三联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杨早。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长期是一名历史课代表。因为我记性好,成绩好,老师也很喜欢我。
但是我和你们一样,并不太喜欢历史课,痛恨要记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年代与事件,还要背那么多的意义和结论。
历史跟我有啥关系?嗯,除了金庸小说里提到的那些。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从小到大,我根本没学习过“历史”。
那些年代、事件,准确的说应该叫“史料”,那些意义和结论,总是说古代这不对,那局限,讲的是“应该怎么样”。然而,历史是可以假设的吗?
最后只是记了一肚子的年代和事件,还有一大堆理想化的历史结论。
要说这些有用,那是自己骗自己。
那么,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遇到过无数人这样问我。尤其是理科出身的朋友(文科生比较胆小,哈哈)。
问多了,我也有了固定的答案:
你肯定看过很多穿越的小说和电视剧,那些主人公穿越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想办法搞清楚,现在是哪一年?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家都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因为,人类有回溯历史的本能,时间可以帮我们掌握自己的定位。
学历史,就是为了让自己迅速地在时间长河里找到坐标。
没有历史感知的人,就像没有触觉、没有视觉的人一样,会感到很慌乱。
所以,我们是活在四维的时空里,在长、宽、高,还有时间,这样的四个维度中。
从空间的维度看,当你站在平地上,站在山丘上,站在高楼上,坐在飞机上,甚至通过人造卫星,看到的地面景观截然不同。
时间维度也一样,一天,一个月,一年,十年,百年,上下五千年,懂得了历史,我们能看到的风景就大不一样。
人的寿命也就一百年左右,如果了解更长远、更博大的历史,可以说是扩展了一个人的生命。
龚自珍说:欲亡其国者,先亡其史。
吓!这说的,不就是“降维打击”吗?看不懂历史,四维时空就成了三维。
我们是中国人,首先应该了解的就是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你当然学过,或者一定会学,但是你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悠久又庞杂,几千年连续不断,想要理清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这门课里,也是挂一漏万,但是我不追求给你讲多少年代与事件,或者历史应该怎么样——历史又不是你家孩子,凭什么要求它应该怎么样?
我要给你的,是一条线索,两把钥匙。
一条线索是:今天的中国,是怎么慢慢形成的?
两把钥匙,一把叫“华夷”,一把叫“中西”。
宋代石刻《华夷图》,1903年拓片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听完这门课,你再回到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阅读,你就可以透过历史事件本身,看懂背后的规律,你对历史、对中国的理解,也就更深入、更透彻。
最后再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个文史研究者,也写过不少关于中国历史(主要是近代史)的书。我研究的领域,处在历史长河的下游。上游可以不知道下游,下游怎能不了解源头?
在这门课里,我想把自己多年来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全都告诉你。我会和你一起,用我自己的思路与方式,来和你一起读懂历史。
我们的第一课,我会和你讨论一下“什么是中国”,为你画出中国发展的整体框架。
好,现在就一起出发吧。
以上为
《杨早·简说中国史——
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
课程发刊词
限时福利
1 新春特惠
原价99元,限时特惠49.5元
并返10元读币
2 听课奖励
我们会精选出优秀“听后感”定制电子作品集
并赠送优秀“听后感”用户
印有中读纪念章的《给孩子》系列书
专栏主讲人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创始人之一,“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他是知名文史学者,
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父亲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早也是一位家长,很能体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博弈”。孩子虽小,很多道理不是不知道,只是做不到。家长在这个情况下需要在界限内进行引导,“如果不去做点什么,放任断裂发生,我们就会一路败退,到那时,你再追着玩‘年轻人都在玩的游戏’也没有用,你能收获的永远只有不耐烦的白眼,或是温和但敷衍的嗯嗯嗯。”
因此,在他的课程中,首先改用了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
不是“俯身”而是“蹲下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视的高度,运用孩子既有的知识储备去解释历史现象,降低孩子接触新知识的门槛,只有听懂了,孩子才会对历史产生兴趣,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浩瀚如烟,初学者不得其法。杨早专门精选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26个关键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一解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历史问题,先为孩子建立一条清晰简明的历史逻辑,促进孩子历史观的形成。
他认为:“只是接收的话,也能满足求知欲,但想象力是没有的,你读了一本又一本书,听了一堂又一堂课······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去寻找只属于你的一方天地。”用兴趣吸引了孩子入门,对历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不能仅仅在这个层面打转,在每小节的课程结束后,杨早还会用问答题的形式,为孩子提炼出本节知识框架,课程不是听听就够了,历史是需要总结和反思的,知识也是需要分析和梳理的。
最后,杨早还会提出一个针对本节知识点的延伸思考问题,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把老师口中的知识变成自己脑中的知识,构建自己大脑中的小宇宙。“学会在自己的宇宙里当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者。”
回望历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看向未来
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所有荒诞奇妙的故事都真实地发生过,那些成为传奇的人物都切实地存在过。
让孩子潜移默化地以古为鉴,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中获得认识、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在他的心中留下一个概念:每一种“结果”,都会受到曾经的“选择”带来的影响,需要自己去承担这份责任。
面对未来的勇气,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
不是想让你看到纷争,
而是想让你有摆脱困境的智慧
孩子总喜欢天真地问我们:“三国演义中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类界限分明的判断题,那是因为孩子还小,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获取一个新信息之后就容易妄下判断,但“一个人摆脱童稚状态,就是要学会理解复杂,洞悉套路。”
作为后人,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全览事物的发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发现决定事物走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下判断前需谨慎思考,慢慢地让孩子学会全面了解信息,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开阔世界观,提升文化素养
在你身处的小世界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每个家庭、每个个体都互为表里。几千年来,中国并不是没有遭遇过天灾人祸,安安稳稳地过活了几千年的国家,那到底是什么,让华夏文明延续至今?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可能会发现各种答案,也许是从历史故事中他们喜爱的人物身上,也许是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典故中······寻找到支撑精神的力量在何处。
大咖推荐
点击试听专栏
《杨早·简说中国史——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
课程大纲
01 何谓中国:今天的中国如何形成?
02 山海经:古人怎么想象世界?
03 胡服骑射:怎样做才是文化自信?
04 秦并天下:“野蛮人”是怎么胜利的?
05 秦失天下:“野蛮人”是怎么失败的?
06 汉匈和战:谁制定了共存的模式?
07 张骞通西域:什么方法围困匈奴最有效?
08 解忧公主:和亲怎样能发挥最大效用?
09 以夷制夷:匈奴灭亡是好事吗?
10 董卓之乱:到底是谁灭亡了汉朝?
11 胡汉角力:谁负谁胜天知晓(小结课)
12 胡汉交融: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哪个多?
13 隋炀帝西巡: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什么样?
14 长安胡风:怎样平等治理一个大帝国?
15 安史之乱:唐朝该不该重用胡人?
16 澶渊之盟:用钱的买和平贵不贵?
17 一国两制:游牧民族如何统治中原?
18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为什么持续繁荣?
19 马可•波罗:欧洲人怎么想象中国?
20 民族歧视:元朝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
21 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结课)
22 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帝图什么?
23 抗击倭寇:倭寇都是日本人吗?
24 大清帝国:清朝为什么是最成功的征服王朝?
25 马戛尔尼访华:乾隆为什么不想与英国通商?
26 鸦片战争:社会平衡是怎么被打破的?
27 洋务运动:清朝改革开放有什么用?
28 东南互保:为何地方不肯听朝廷诏令?
29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还是失败的过渡?
30 中西交汇:开放才是硬道理(小结课)
适宜人群
◎对中国历史没有系统了解的年轻人
◎在学校历史课堂上没开窍的青少年
◎希望增长孩子历史知识的父母
◎希望能快速掌握史学知识的学习达人
限时福利
1 新春特惠
原价99元,限时特惠49.5元
并返10元读币
2 听课奖励
我们将为孩子发表第一个作品集
▶连续听课打卡全部章节,即可获赠专属电子证书;
▶听课后,欢迎在APP读感区留下读感。我们会邀请三联资深编辑筛选优秀读感并定制成作品集邮寄给您,被选入的用户还有机会获赠《给孩子》图书。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杨早·简说中国史——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专栏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历史?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再有知识的人,如果不了解本国的历史,那最多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作一个有知识的中国人。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也在访谈中表达过自己对历史的喜爱,并坦言自己从历史中学到了不少管理公司的智慧!
可以说,各个领域中的顶级人才中,都不乏历史爱好者。
学历史可以让孩子积累文化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大局观,但是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学就学历史吗?
为什么要让小学的孩子学历史?
我曾看过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让孩子学知识、学技能,都不难!难的是人生格局的培养、三观的培养!
我觉得学历史就是最好的培养人身格局和三观的方式之一!
相关的专家也认为:历史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功能,重视养善明志、学成君子、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审美情趣、存续传统等人文素养的教育。
既然是有育人功能,那么自然应该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可塑性强的小学开始。就像我在标题中提到的:早读历史的孩子,未来会胜人一筹。
那么,从小学历史的孩子会在哪些方面胜人一筹呢?
1、志气
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人物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孩子从小接触这些人的故事,受到影响也能产生不甘落后的志气。
而且,从小学历史的孩子,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也不为过,在交谈、写作时都能引经据典。
孩子知道的越多,由知识带来的自信就越强,孩子也就越有志气。
2、品格
之所以说学历史可以“学成君子”、“培养三观”就是因为历史中有太多正面和反面的典型人物可以作为案例。
“卧薪尝胆”可以教孩子坚持、“立木为信”可以教孩子诚信、“屈原背米”可以教孩子善良、“司马光砸缸”可以教孩子冷静……
让孩子看历史书,其实就像是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根发芽!
3、家国情怀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曾作为“世界四大文明”流传至今,我们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历史。
“四大发明”、张骞出使西域、唐朝的“贞观之治”、郑和下西洋……
从小让孩子学历史,也是为了让孩子能通过了解本国历史,产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4、审美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学好历史就要多看书,多看书的同时也在增长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审美。
所以历史学得好的孩子往往满腹经纶、谈吐不凡。
这样一看,从小学开始学历史的孩子,是在全方位的进步,时间一长孩子之间的差距自然就拉开了!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孩子才能变得开阔,眼界和格局都会不一样。
有的人说孩子数理化好就够了,其实远远不够,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孩子需要学习历史,不但是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包括整个地球的人类发展史。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更具备开阔性和洞察力。
我的孩子很喜欢读历史,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历史。这大半年开始和我一起看《人类简史》,和各个国家的历史。
有一次,少年对我近期看的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书颇不以为然:“外国人怎么能了解中国历史呢?”推荐了其中几章请他阅读完再评价。
少年阅读了很长时间,一边看一边翻开资料各种佐证,“没有胡编乱造,妈妈。”
其实,读史怎能局限于本国本土的作者?怎能局限于一家之言?怎能局限于区区一本两本?
光是《拿破仑传》,就有法国俄国英国的不同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是不同观点。
《菊与刀》,明明是二战后美国人写就的调查报告,但至今在日本乃至全世界畅销不衰。
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人更多,斯坦福的艾朗诺痴迷研究宋代文学,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研究了个遍,还出了不少著作。
至于日本人写中国历史的还少么。
上次说道朱光潜老先生谈一棵松树,木材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个人看它各有各的感受和角度,历史一样如此。
历史不是一个个年代数字故事的堆砌,历史没有正义也没有真相。曾经只有胜利者才能书写,而今有更多的人不分国籍种族愿意来研究和写就彼此的历史和文明,不管曾出于各种目的和缘由,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大进步?
苏美尔契形文字的破译过程很大程度来自入侵者的推动。所以那段历史才能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如果我们只是狭隘地以本国外国来论,那我们距离真相只会越来越远。人类研究历史,人类质疑历史,都是对的,因为质疑存在于人类和存在本身。
不要永远相信既定的东西,要有足够的胸怀足够的谦卑才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能成为真正有眼界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