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情感人生 > 正文

自然长成为什么调皮的孩子聪明,越调皮越聪明

编辑/红剑 文/王芳
运动能力对于智力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大量研究发现,运动不仅可以让四肢“发达”,更会让头脑“不简单”。一智力发展是家庭早期教育的中心问题。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为生理发展和神经系统发展。
儿童的生理发展,即生物因素的发展,指的是个体的生理结构、机能的变化。主要包括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机体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以及人的体质强弱变化等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自

编辑/红剑 文/王芳

运动能力对于智力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大量研究发现,运动不仅可以让四肢“发达”,更会让头脑“不简单”。

智力发展是家庭早期教育的中心问题。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为生理发展和神经系统发展。

儿童的生理发展,即生物因素的发展,指的是个体的生理结构、机能的变化。主要包括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机体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以及人的体质强弱变化等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自然成长、成熟的过程。

神经系统发展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和周围神经系统发展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中枢神经通过周围神经与人体其他各个器官、系统发生极其广泛复杂的联系。神经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持机体完整统一性,及其与外环境的协调平衡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

脑科学研究发现,从出生到3岁,人的大脑发育完成70%~80%;到7岁时,儿童脑重量就与成人相差无几。但是,决定人的智力因素的,并不仅是脑的重量,而且还在于脑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突触连接决定人的大脑如何处理新的信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应对挑战、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出生时,儿童脑细胞之间的突触数量只有成人的1/10。随着早期体验和经验的增加,儿童脑内的突触连接会不断增加;到2~3岁时突触连接比出生时增加约20倍。3岁时突触的连接是成人的2倍。这就意味着此时儿童大脑的代谢率最高,学习能力和智能发展远远超过成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近千名儿童做过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发现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50%中30%在4~7岁间获得、20%在7~17岁间获得。因此学龄前是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

所以,儿童的生理和神经系统是否得到健康发育发展,是后续家庭教育得以维持、开展的基础条件。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对智力的理解主要包括两方面:逻辑思维、推理、问题解决能力、记忆能力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学者最近还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把“情绪智力”定义为社交智力的一个分支,用来监测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对智力的测量结果称为智商。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起源,包括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其本质上是从生物学出发的,认为心理、认识是人对现实的一种适应。

所谓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

图式指行动的组织或结构,是行动中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的东西,例如用棍子去推动一个客体。

儿童的智力行为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按照“发生认识论”原理,人的认知起源于运动。皮亚杰将人的思维发展分为四阶段,每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时儿童能运用某种原初的格局来对待外部客体,能开始协调感知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其感知运动的智力还没有运演性质,因为儿童的活动还没有内化。

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儿童认识的发展仍有对感知运动经验的依赖性,但大部分是依赖表象的心理活动。

具体运演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能进行具体运演,也就是,能在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逻辑运演。这时儿童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和守恒,而守恒是这个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

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在这个阶段,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

在最新的一些研究中,比如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表明认识的获得必须依赖身体的行为,动作具有认知的含义。心理学上的具身认知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即身体动作对智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似乎也印证了中国的一些俗语:调皮的孩子聪明,更“心灵手巧”。

学龄前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婴幼儿的思维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幼儿主要依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婴幼儿思维的发展主要来自对感知运动经验的依赖性。

孩子感知活动被剥夺有可能引发感统失调症。感觉统和是指大脑对身体各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大脑的不同部位必须经过统一协调地工作,才能完成人类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和理解能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称为感觉统和失调。

从感知觉的发展来看,新生儿会逐渐掌握视听协调能力,能分辨语言刺激与其他声音刺激,到4~5个月时,可以有意识地完成手眼协调的动作。逐渐地,经验在婴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汇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也会逐渐加强。

注意能力的发展使婴儿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某一物,专心地玩一个玩具,留心注意周围人们的言行。同时,幼儿的注意也开始能服从于成人提出的活动任务,有意注意开始萌芽。由于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能做到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成人的要求。当然,这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所以,家长不要轻易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

幼儿的重现能力也开始发展,最初能重现的只限于几天内感知的事物,3岁时可以保持到几周以后还能重现。婴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一定的成熟程度。在思维发展上,儿童会逐步克服直觉行动思维,并初步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4~6岁的儿童还会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学龄前期的儿童,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及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的儿童不但能记住一些直接的经验,而且还能记住一些间接的经验。学龄前期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到了后阶段,有意记忆逐步发展起来。

4~6岁儿童的想象力总体而言是贫乏的、简单的,缺乏明确的目的,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正在逐步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儿童想象的主题多变,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有时候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因此也常被成人误认为“说谎”。儿童此时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以想象为满足,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富有幻想的性质。

因为动作和认知的发展关系特别密切,家长应特别注意抓住动作发展关键期,适当加以干预。

家长可以用动作提升婴幼儿的认知能力。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所以,婴幼儿主要通过抓取、摆弄物体等动作获得有关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家长可以适时引导肢体动作。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对孩子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家长应准备适合这个年龄儿童玩耍的玩具,促进其认知水平和手部肌肉活动能力的发展。鼓励、支持、满足儿童肢体动作的需要,引导儿童体验满足的喜悦。

比如,爬行可以促进婴幼儿全身肌肉与大脑的协调发展。爬行能锻炼婴幼儿的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助于其方位感和距离感的建立,同时满足婴幼儿用自己的手脚去接触、探索世界的内在需求。所以家长应随时、充分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挖掘其内含的教育价值,让儿童在爬行、观察、听闻、触摸等过程中获得各种感官活动的经验,丰富婴幼儿的感性知识,刺激孩子早期大脑发育,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家长应满足孩子探索的愿望。应鼓励孩子尝试,使其在尝试中累积经验,体验因果关系,了解身边的事物。带领孩子关心周围事物及现象,多开展户外活动,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以开放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操作中探索。

比如,家长应为孩子提供用于抓握、把玩、涂鸦、拆卸等活动的设施、工具和材料,用各种方式发展孩子双手协调、手眼协调等精细动作,用心欣赏孩子的探索行为并给予鼓励,促进儿童直觉动作思维发展,使孩子在愉悦的自主活动中快乐成长。

家长要注意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在居家环境中要为孩子设立安全区域,并将尖锐的器物、药品、电源插座等危险物置放在婴幼儿触及不到的地方。对孩子进行的安全教育,要自然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切忌恐吓和过分强化,避免由于成人的养护偏执,造成幼儿胆小退缩的性格。

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的思维。游戏除了能带给孩子快乐,增强其健康外,在思维培养方面还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早期思维发展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环节。游戏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常常用游戏弥补现实的不足。

通过游戏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动力,是想象力的基石。家长应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保护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启发孩子提问。

由于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常常提出许多成人觉得很幼稚的问题,并喜欢刨根问底。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有启发性。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知道答案,应如实告诉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有些家长习惯性忽视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对孩子的提问感到厌烦,这会导致孩子不敢或不愿再提问。要理性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强化其好奇、好动、爱探究的天性,用心欣赏婴幼儿看似不合逻辑的作品。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因好奇而破坏家中的玩具或物件的行为报以训斥打骂的态度。这些观念和行为都不利于儿童思维发展。

通过游戏刺激儿童的想象。想象是儿童借助于词汇,实现对已有的表象所进行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活动。由于想象能活跃孩子的思维,诱发创造的情趣,有利于思维发展。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无意想象进入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并注意培养表达想象的基本技能。如通过讲述故事,解决问题等游戏形式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家长需利用各种日常活动作为游戏材料和资源,积极开展家庭亲子游戏,做孩子快乐的玩伴。

婴幼儿由于经验的贫乏和语言发展较差,只有想象的萌芽。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创造带有最简单的主题和主角的游戏活动,并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想象的能力。家长应通过多种亲子游戏激发孩子想象,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多种有趣的角色游戏,提高孩子的游戏活动积极性。其实,幼儿往往不甘寂寞,爱与大人、同伴游戏,父母只要顺乎其天性即可。

要提醒家长的是,好动并不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家长常心存狐疑,如果对孩子的动作发展和游戏活动没有任何限制,会不会带来问题?比如孩子十分好动,几乎是手脚不停,会不会是多动症?

如果遇上这种情况,请先注意观察。比如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如果老师跟你说,孩子太爱动了,建议家长进班级看看孩子上课的表现,看他是否真的是“多动”。如果发现孩子对感兴趣的事可以集中注意力很久,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事,就动来动去无所事事,这说明孩子并没有多动症。也可以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如果孩子可以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也能安静地自己玩很久,就不可能是多动症。

所以,孩子爱动与多动症没有必然联系。相反,不爱动的孩子,则因为与周围环境接触少,可能引发感统综合失调症等思维发展障碍。所以家长大可不必因为怕多动症而束缚孩子的手脚。

《母子健康》推荐阅读:

《自然长成》

作者:王芳

出版: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芳,华东师范大学领导教育学博士。现工作于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致力于青少年发展研究,特别是道德教育、中美教育比较、儿童领导力发展等领域。作者专注青少年素质成长研究二十余年,曾多次海外访学,拥有国际化教育视野和丰富的海外教育研究经验。主持多项青少年素质教育、领导力培养方面的专题课题研究,出版过《领导力的早期发展——始于儿童的领导力培养》等著作,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qinggang/829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父母为什么容易责骂孩子呢,父亲总是喜欢抱怨和责骂 下一篇:在孩子心里妈妈就是暴脾气,为什么孩子总跟妈妈发脾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