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统一检测英语「2023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复习统一检测英语传递给我们什么」
本次检测虽然被叫做“省统测”其实是由教育部统一出题,云南、吉林、黑龙江、安徽共同参加的“四省联考”。因此,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及诊断意义。
搞明白这次的省统测在传递什么,可以帮助考生明确后续复习的方向。
下面,就谈一谈相较于传统题型而言,本次省一统英语传递了哪些信息。
1
- 高考英语新题型的变化 -
2023年2月23日、24日进行的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简称:省一统)是2023届考生在“新教材·老高考”模式下与全新高考题型的首次交锋。
本次检测虽然被叫做“省统测”其实是由教育部统一出题,云南、吉林、黑龙江、安徽共同参加的“四省联考”。因此,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及诊断意义。
搞明白这次的省统测在传递什么,可以帮助考生明确后续复习的方向。
下面,就谈一谈相较于传统题型而言,本次省一统英语传递了哪些信息。
1
- 高考英语新题型的变化 -
整体来说,本次省一统的题目难度低于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甲,但相较于传统题型而言,新题型下考生想取得同等分数,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的。
新题型删去了短文改错,压缩了完形填空。这两项调整可以降低英语客观题部分的解题压力,但由于客观题部分各题型分值的变化,随之降低的还有新题型对于阅读理解和七选五的容错率。
这就使得考生们普遍感觉:“阅读、七选五丢不起,多错几个就感觉这场试似乎白考了。”
而读后续写的加入不仅使写作部分的分值从原来的25分上升到40分、写作篇目从原来的一篇上升到两篇,更让写作部分的答题时长从原来的30-40分钟上升至50-60分钟,并且大概率增加了考生在写作版块的扣分。
正因如此,本次省一统,虽然客观题部分仅有阅读理解D篇、七选五难度较大,但这并不代表考生容易拿分。
2
- 题型变更的底层逻辑 -
高考题型革新的目的肯定不是让考生拿不到分。那么,相较于传统题型而言,新题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变化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备考要求呢?
纵观本次省一统所有科目,无一例外都在凸显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死知识越考越少,基础知识越考越活。“脑子是用来思考而不单单是用来存储”的原则,处处可见。
就英语科目而言,从最初的单项选择改短文填空,到现在的取消短文改错,添加读后续写,都是在降低靠套路、靠技巧蒙混得分的可能性。以考促学,让回归语言本质,让高分对标语言而非应试能力。
因此,希望各位考生能够正视新题型丢分容易,拿分难的现象。将丢分点转换为自己下一步的提升点,获得实质性的能力优化。
3
- 易错点直击及复习建议 -
第一个层面
英语,作为语言,培养的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能力。要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在第一层面,试卷首先会检测考生对基础词汇、短语及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家可参考以下表格,自查自己是否存在这一层面的问题并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
基础知识作为语言的“根”在复习的各个阶段都值得投入时间。
对于词汇、短语不过关的考生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击高频词、话题专项词是可行且较为高效的复习手段。
而基础语法知识,是连词成句的基本规则。对于这一板块有所欠缺的考生而言,通过主动提问、观看教学视频或补充短期课程等手段,可以快速获取句子阅读方法。
方法到手后要积极实践。将每周读不懂和读不对的句子记下来,用学到的方法对难句进行分析,看能否准确理解,以完成方法内化。
面对运用了方法依旧读不明白的句子,务必要找到卡点、做好反思,这样持续一到一个半月,句子阅读就能有比较直观的提升。
第二个层面
对于能够连词成句的考生而言,在第二层面,试卷考察的是其连句成篇,即行文分析的能力。
英语行文分析的能力其实分为三类:写了啥、怎么写和为什么写。
对很多考生而言,归纳文章写了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考察模式。但判断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写可以说是很多考生的复习“盲区”,大家不仅缺乏相应版块基本的训练,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试题在这两方面的考察要求。
英语高考命题其实一直在加大对行文分析能力的考察力度。
以本次省一模为例,看似直接考察行文逻辑的题目只有第7和第11题,但其实七选五能不能排除F选项的干扰快速的解对,完形填空第21、22、24、25、26、27、28、29能不能答对答明白,都涉及到这一能力的考察。
而短文续写部分则更体现了高考英语对行文的重视。无法理解写作目的和行文关联的考生,哪怕语言功底不弱,也很难突破18分。原因就在于考生续写,虽然“热闹”但逻辑性和融洽度均有所欠缺。
提升行文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有仨。首先是要先从主观上提升对行文分析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能平时懒得练、考试时又要拿它换分。
二是可以尝试将语文科目中训练起来的行文分析的能力迁移过来,实现两个科目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效果。
三是对行文分析的训练要落实到笔头。很多“眼睛解题高手”认为自己看了就练了、进而就懂了,等去到考场上发现无从下笔。
有意提升行文分析能力的考生,在平时解题时,遇到自己比较头大的篇幅,要将文章讲了啥、哪几段在讲啥写出或者勾画出来。然后对照课上老师的讲解或者答案精析,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若不准确,那么要思考具体的偏差在哪里,导致理解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并对如何避免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验证。
对于读后续写而言,一是要切忌只看不写。拿到题目要自己动笔,写完之后要请教老师、找到自己的文章与范文之间的差距,总结提升的方法。
在下一篇练习开始前,先想明白这篇文章自己打算做出哪些改进,然后再有目的的练笔。避免漫无目的的刷题,写了一堆文章,却都没有训练重点,练来练去都是对同一水平文章的重复。
第三个层面
拥有能力和能够稳定并有效的运用这种能力解题并不是一件事,因此高考英语的第三层面考察的是考生的解题思路和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法。
这也是很多高分考生(传统高考稳定在130以上,新题型考分在124以上)读得懂文章却做不对题目的原因。
以本次省一统的七选五为例:
There has been a very serious decline in the numbers of shallow-water fish as a result of overfishing. People still want to eat fish, so the fishing industry must look at other sources, especially the deep waters of the Atlantic. 16. ____
Conservation measures will have to be put in place if these deep-sea fish are to survive. Research on five such species shows that numbers have declined by between 87% and 98%. 17. ____ Many species could well disappear completely if the present trend continues. These are species that have been swimming in our ocean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The problem is emphasized by the fact that the decline in numbers happened in les than twenty years. Deep-sea fish take a long time to reproduce and normally live for many years. 18. ____ The average size of such fish also declined, with one species showing a 57% decline in average size. This is of particular concern, as large fish tend to produce more offspring than small ones.
19. ____ The deep-sea species have been caught as if they were the fast-breeding(快速繁殖)fish like sardine and herring. It is like killing elephants as if they reproduced at the same rate as rabbits.
The damage done by overfishing goes beyond the sea environment. Millions of people make a living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20. ____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not only conserve ecosystems, but also sustain livelihoods and ensure food security.
A. Billions of people rely on fish for protein.
B. Many people now choose not to eat deep-sea fish.
C. Unfortunately, their reproduction rate is very low.
D. This puts them in the category of "critically endangered".
E. None of these facts has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by the fishing industry.
F. Overfishing is a major cause of decline in populations of ocean wildlife.
G. This has resulted in a sharp decline in the numbers of many of the species caught.
很多同学在解题时无比纠结,最终还是误将F选项选入到16、18或19空,究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解题思路的问题。
基础知识和行文分析能力过关的同学其实不难判断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过度捕捞导致特定类别的深海鱼类these deep-sea fish数量骤减甚至濒临灭绝的问题。并提出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的是有必要的。
得到主旨后,考生要形成“文章和段落的主旨是用于选项的筛选”的思维模式。
本文既然描述的是“过度捕捞导致特定类别的深海鱼类these deep-sea fish数量骤减甚至濒临灭绝的问题”那么F选项的ocean wildlife,相较于these deep-sea fish而言就是更加宽泛的概念。
除非文章中有相关段落确实将话题探讨的范围从特定深海鱼类扩展到了全体海洋生物,否则F选项就无法与文章内容契合。
掌握了这种解题思路的同学,就能真正将能力体现在解题上,快速排除易混选项,高效地拿到分数。
而本次阅读理解D篇第15题考察的就是考生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
15.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lton's research?
A. human interaction is complex.
B. Communication is the basis of life.
C. Interruptions promote thinking.
D. Language barriers will always exist.
在阅读理解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难点就是处理“抽象选项与文章具体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
抽象选项往往会给考生一种“不明觉厉”的冲击感。如果碰上文章本身阅读难度较大或谈论的话题较为少见,考生很容易稀里糊涂就把题目解了,至于是否丢分,很大程度上是看运气。
而处理这一难点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让抽象概念落地,然后把文章的词句“装入”这个概念里面去。
以本题为例:Human interaction is complex.
在这个选项中human interaction(人际互动)和complx(复杂的)都是抽象的概念,因此我们要先让这两个概念落地,也就是将这两个概念准确且具体的体现出来。
何谓人际互动?人际互动就是交流,就是沟通,就是说话。
牛津字典解释:interact = to communicate with sb, especially while you work, play or spend time with them.
何谓复杂?复杂就是不单一、就是组份多样、就是难(理解)。
牛津字典解释:complex = made of many different things or parts that are connecte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概念落地后,就看文章中是否有具体词句对应上述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将文章词句装入抽象概念中”。
文中Hilton的研究表明:在沟通中(while talking)人们定义interruptions的方式因人而异。不同conversational style的人,对何谓interruption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文中评判沟通中是否存在interruption就是在human interaction的场景下发生的。而不同人对是否存在interruption会得到不同的判断,那么这一过程就是复杂的。
至于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是否能被叫做language barriers(barrier = a problem that prevents two people or groups from agreeing, communicating, or working with each other),且这种barries是否会一直存在will always exsit,都不能确定。
毕竟,人们定义interruption方式的差异会对交流造成影响,但文中并未提及会阻止prevent交流的发生。而且对于这一barrier是否will always exist也很难评判,毕竟研究者并未对将来的情况进行描述。
要在第三层面有所提升,考生需要分两步走。首先是要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建立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法体系。
考生可以先通过错题分析对自己的解题盲点进行归类,总结出针对自己的几大解题难点。
针对问题,形成清晰可操作的应对方案。这里建议考生将方案逐条归纳成文字写出来,这样一是有据可循,二是优化起来知道从何下手。
接着要将应对方案运用到后续的解题中,用结果来判断方案的有效性。若方法有效,则对这种思维模式或者方法体系进行“定稿”。
获取体系后,第二步就是要将该思维模式或方法体系内化成习惯,做到遇到解题难点就条件反射的弹出处理方法。
达到这样的熟练程度后才能确保在考场环境下能够有稳定的发挥。
4
- 写在最后 -
整体来说,高考复习是一场博弈。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优先处理哪些科目的哪些问题,是一个值得反复推敲的问题。
考生无需因为漏洞过多而气馁,因为高考的关键并不是“高攀”解不出来的题目,而是先确保能力范围内的题目不丢分,再扩大“能力范围内”题目的范畴。
与其说高考是万人一卷,不然说它是万人万卷。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把一份卷中属于你的题目达到最好,对个体而言就是最好的结果。
科学分析,积极归纳,寻求方法,掌握方法。哪怕一次只能击破一个点,但这种收获都是踏实且稳定的。
取舍没有对错,但确保单位时间工作的有效性很关键。希望大家先看清前路,找准目标再全力以赴,莫要陷入刷题走量的内耗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