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一部刚开始就摊牌的推理作品缘何能引人入胜」
“是的,只有这条路,干!”
终于,这个叫路屋清一郎的年轻人下定了决心,要干一件丧尽天良的事情——夺去一位老太太的生命。
如果你看到了一篇小说的开头写下上面这两句话,可能你会觉得这是一部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但我要告诉你,这其实是一篇推理小说,而且还在刚一开始,就告诉你凶手是谁。
这篇小说叫做《心理测试》,是日本“本格推理”的超级大师——江户川乱步的短篇作品,最早刊登在1925年2月的《新青年》杂志当中。
江户川乱步先生创作的推理作品有
(文 /下饭社长周不安)
“是的,只有这条路,干!”
终于,这个叫路屋清一郎的年轻人下定了决心,要干一件丧尽天良的事情——夺去一位老太太的生命。
如果你看到了一篇小说的开头写下上面这两句话,可能你会觉得这是一部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但我要告诉你,这其实是一篇推理小说,而且还在刚一开始,就告诉你凶手是谁。
这篇小说叫做《心理测试》,是日本“本格推理”的超级大师——江户川乱步的短篇作品,最早刊登在1925年2月的《新青年》杂志当中。
江户川乱步先生创作的推理作品有百余部,这篇《心理测试》可能并不算出众,但却一定是最特别的,同时也是被大多数中国读者所津津乐道的。
其原因就在于,《心理测试》在开场就交待了凶手是谁的情况下,仍然将推理过程以及侦探和凶手之间的博弈,描写的毫不逊色于常规的“追凶式”推理小说。
《心理测试》这个故事讲的是名叫路屋清一郞的大学生,因为自身经济穷困,对好友斋藤勇的房东——一位在家中藏有巨款的老太太起了歹心,经过多次的自我心理博弈,最终还是决定痛下杀手。
不过作为一名大学生,路屋深知自己这样做,必然会遭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即便是自己得到了巨款,如果因此事被揭穿而锒铛入狱,那么自己还不如眼下这样贫穷一点好。
于是乎,他制定了一个无比严谨的计划,利用“负负得正”的心理策略,竟然三番五次的从警方眼皮子底下溜走,然而,最终他没能躲过大侦探“明智小五郎”的尖锐考验,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那么,这样一篇“非主流”推理小说,为何能够打动这么多读者,让他们纷纷给予很高的评价呢?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品一品,这篇仅有三万字左右的《心理测试》,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让诸多读者沉醉痴迷,纷纷给出好评。
阅读视角:阅读体验的颠覆式转变
过去在阅读推理小说以及刑侦小说的时候,往往都是沉浸在一场“猫鼠游戏”当中,我们追随着侦探或是警方的视角,在各种细节里去探寻蛛丝马迹,从而和人物角色一起全力缉凶。
这样常规的设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因为从侦探的视角出发,案件的线索是非常隐蔽、而且一环扣着一环的,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不放过任何细节,才能够做到跟侦探角色同步,也就是所谓的“共享线索”。
而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实际上读者就已经是沉浸在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当中了,这时候,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力就会被完全调动起来,在“探案”的路上越走越远,经常是一口气就读完了整篇故事。
“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读者而言,自然有其好处,那就是能够和角色保持同步,能够让自己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清晰的感受到文字故事转化为一个个场景,故事就在这些场景当中,曲折离奇的向前行进。
然而这种阅读体验也有一种弊端,那就是太容易让人感觉疲劳,阅读本身对于大脑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在阅读的基础上还要伴随思考,这更是让大脑感到“被掏空”。
可以说,任何故事都绕不开“沉浸式”阅读体验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而《心理测试》的成功之处,就是在这种阅读体验之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罪犯视角”。
这对于一直看惯了“侦探视角”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们能够跟着“罪犯”,一起完成一次“现场作案”,而非常规的“现场破案”,这在以往的推理小说阅读过程中,从未有过的。
除了新鲜感的因素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视角的改变,这意味着读者带入故事中的身份,也随之出现了转变,以前阅读中要做的事情,是发掘线索,而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却是要想着如何隐藏、乃至毁灭线索。
视角的变化,带来了在“沉浸式”体验之上的强烈刺激,正是因为这样的刺激,读者更不容易感到大脑的疲惫,同时也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心理测试》收获好口碑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真心太棒了。
思考视角:另类的“左右互搏式”推理博弈
侦探以及刑侦类型的小说与其他类型的文学相比,有一点非常特殊的地方,你必须要带着思考去阅读,才能感受到这种文学创作的故事中,紧凑、巧妙的情节安排,以及独有的故事张力。
而这也恰恰是推理小说好看的关键所在,思考的过程宛如自己深入其中断案一样,我们努力的去发现线索、拼命的还原现场,甚至从心理、行为等角度,尝试着去解读“罪犯”的一系列行为的动机。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推理小说作者给读者设计的一种思维层面的博弈,这个博弈非常隐蔽,很多读者以为自己是在寻求真相,但实际上却是在完成一个“追凶”的过程。
然而《心理测试》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推理博弈思考,那就是:
读者既要当侦探去“缉凶”,同时还要扮演“罪犯”,对侦探实行一系列反侦察操作。
故事里有一个细节,在实施自己的恶行之前,路屋清一郞故意选择在白天作案,他在人多的地方驻足休息,并且内心还想着,在遇到熟人的时候要主动上前打招呼,从这一点上看,路屋清一郞的计划竟然周密到了如此微小的细节,足见其考虑之深远。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实施完恶行之后,路屋清一郞没有第一时间溜走,而是“贼喊捉贼”的走进了派出所,把自己偷来的钱包交了上去,并谎称是在路上捡到的。
凭借这个小动作,愣是让警方在先期陷入了谜团当中,甚至差一点就将他的好友斋藤勇误认为是杀人凶手。
文章中类似的细节有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细节的存在,才将这种“左右互搏式”的推理博弈,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恰恰是《心理测试》不同于常规推理小说的地方,江户川乱步把这种隐蔽的博弈搬上了台面,读者一方面要替“罪犯”考虑“犯罪计划”的严谨性,同时又要帮助侦探思考从哪里入手才能击破“罪犯”看似严密的谎言,这种“左右互搏式”的推理博弈,显然能够更加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比于过去“单方向”的推理思考,双向思考所带来的紧张和刺激,简直就是促使读者分泌多巴胺的“超级武器”,特别是思考视角从侦探到“罪犯”身上的转移,给读者在推理方面带来的快感,是在之前的推理小说中无法获取的。
“凶手逻辑”:我们都在小说里当了一次“罪犯”
但凡是推理小说爱好者,肯定都想过一件事,那就是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所谓的“完美犯罪”。
这不仅是读者一直思考的事情,同时也是推理小说创作者们反复钻研的一件事,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完美犯罪”这个议题,几乎就是整个推理文学圈子始终在追求的一个题材。
除了小说之外,我们从《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以及《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经典电影中,同样能看到对“完美犯罪”的探索与追求。
《心理测试》是对于“完美犯罪”的展现,堪称推理小说中的一股“泥石流”,它并没有让读者去思考“完美犯罪”的概念,反而是让读者设身处地的体验了一把“完美犯罪”。
“罪犯”路屋清一郞的犯罪计划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思考过,他的思考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负负得正”。
走路选人最多的地方,作案后自己上交钱包,接受审讯的时候故意往危险的地方说,在他的意识里,深刻认同“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这一理念,觉得自己越是铤而走险,就越不会引起警方的怀疑。
事实上,他的目的在前期确实达成了,警方三番五次的抓捕他、释放他,但“负负得正”的另一端确实“物极必反”,刻意的追求安全,反而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无法自拔,最终大侦探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将其捉拿归案。
从推理的角度看,这一点似乎平淡无奇,没有任何新意,但是如果给你一个“罪犯”的视角就完全不同,这个几乎人人都在脑中想过的“负负得正”思想,就在自己的面前,换了一个名字实施着,试问,读者怎能不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呢?
莉萨·克龙在《怎样写故事》一书中提到:
故事之所以能够快速抓住读者,就是因为人物角色与读者迅速的融合在了一起。
很显然,《心理测试》在文章一开始,就交待了路屋清一郞要做的无良之事,并且迅速的将实施手段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迅速的投入到了故事当中,再加上情节安排的精妙、紧凑、篇幅短小,使得读者的整个阅读过程十分流畅,甚至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1925年2月,是《心理测试》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距今刚好过去了95年之久,一部如此短小的故事能够流传至今,仍旧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的谈起,除了江户川乱步先生本身的名气之外,其绝大部分还要归功于故事本身的精妙。
可以说,《心理测试》在推理文学中的里程碑意义,就好比是《侏罗纪公园》之于电影当中的,后者开启了电影特效的一扇大门,而前者则是在阅读体验、思考视角以及读者心理带入的层面,展开了全新的探索,并且成功的在推理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文章中还有一个没有被注意到的细节,我认为同样给文章增色不少,那就是作者一边描写路屋清一郞的犯罪计划,一边鄙视着这种无良的思想观念,原文中这样写道:
“世上所有的歹徒都如出一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编造出合适的歪理,为自己的恶劣行径做出劣迹斑驳的诡辩。”
不得不说,江户川乱步先生既带读者体验了一把“犯罪”的感觉,同时也让读者身怀一种愧疚和罪恶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又能给读者造成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体验。
这部作品在豆瓣的评分高达7.4,在大多数推理作品里排名偏中上,但是考虑到这仅仅是一部三万字不到的作品,从中足以见得,《心理测试》这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给广大推理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多么震撼的冲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