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长大之后一事无成因为你给了他100自由
但是这孩子有个问题就是每天来上学,都要在门口大哭大闹。虽然已经上了一个多学期,但是孩子依旧是每天都哭。
昨天送孩子上学我顺嘴问了句:都上课一学期了还没适应?结果孩子妈妈回了句:这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一个礼拜是全勤。
原来孩子过了幼儿园的新鲜劲,今天不想起床,就不来了;明天进学校前总是哭哭啼啼,加上生病,或者雾霾天,一个学期有半个学期呆在家里。
我问他
我女儿学校有个小男孩特别招人喜欢,因为孩子的嘴巴特别甜,特别会讲话,孩子还喜欢助人为乐。就跟一个小开心果一样。
但是这孩子有个问题就是每天来上学,都要在门口大哭大闹。虽然已经上了一个多学期,但是孩子依旧是每天都哭。
昨天送孩子上学我顺嘴问了句:都上课一学期了还没适应?结果孩子妈妈回了句:这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一个礼拜是全勤。
原来孩子过了幼儿园的新鲜劲,今天不想起床,就不来了;明天进学校前总是哭哭啼啼,加上生病,或者雾霾天,一个学期有半个学期呆在家里。
我问他妈妈:他不想来,你也不送呀!妈妈是满脸的无无奈说,她哭起来就是没完没了,不忍心就不送了,反正在家也是玩。
有没有发现,作为家长,我们给孩子的自由越来越多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7岁男孩还在吃母乳的新闻。孩子7岁了,每天上课,中午还要回家吃母乳。只要妈妈一提断奶,孩子就开始自残。
因为孩子要喝母乳,妈妈从来不敢出远门。3岁前,家里人不让给孩子断奶,孩子越吃越大,7岁了都不愿意断奶!
作为一个当妈的人,看到这样的新闻,除了震惊,就剩难过,孩子能有今天,岂是孩子的问题。
蔡康永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15岁你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同样的道理,孩子说不想吃,就不吃;不想穿,就不穿;不想去幼儿园就可以不去;不想断奶就继续喝。
我们在给孩子自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要怎样的“自由”?
很多父母分不清自由和规则的界限很多父母打着给孩子自由的名号,却很容易走进“自由”的误区。
误区一,在自由和规则上容易走极端
当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你开始训斥,孩子开始哭泣,越哭声音越大,最后你妥协,好了今天不用去。
孩子刚上了几天兴趣班,就开始觉得枯燥无聊,有一天突然发脾气,不去就是不去,劝说无果后,最终也是放弃。
对于孩子的哭闹没有底线,相反,有些方面父母有时候会特别严格。
楼上邻居家的孩子是奶奶带,放学后从来不在小区的公园里玩,孩子爬个滑滑梯,奶奶都会说太脏了,回家吧!
还有一个朋友带孩子去旅游,儿子的椰子就放在一旁,完全不认识的小姑娘抱起来就喝,她的妈妈好忙跑来一边责备孩子,一边说:罚你这个礼拜都不许吃糖果。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童年报复性补偿”,指小时候心里没有被满足,成年之后,做的很多决定其实都是在弥补我们内心的缺失。
青春期的叛逆就是如此,管得太多,就越叛逆。
误区二,自由与规则总是错位的。
什么是自由与规则的错位。在该建立规则的时候父母没有建立规则,在该放手的时候却总是管的太多。
中国有句古话叫:3岁看老。3岁前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是模糊的,并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最好时机。
但是我们今天的家长都是以孩子太小为借口,等到孩子青春期觉得孩子叛逆,又开始管理的过于严厉。
哲学家康德说过,自由即自律,一个人只有极度自律才能获得最大自由。所以,自由与自律其实是分不开的。放到孩子身上,这自律其实就是规则。
孩子3岁前,父母应该给孩子怎样的自由?
首先,孩子自身发展需要向外探索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
也就是说,当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小猪佩奇》的动画片,相信很多家长都看过。有一集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佩奇和乔治去跳泥坑,他们的脸都被泥糊了,回家之后,猪爸爸没有任何责备,只是帮孩子进行洗澡。
5岁前,孩子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建立认知的,只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才能让孩子大胆的去探索。
相反,父母一味强调,太脏了,太危险了,孩子的体验越少,认知越少。
第二点,在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约束。
我们说人的社会性要求孩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融入社会的,对于父母来说,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感。
如何让孩子达到约束,孩子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不伤害自己
不影响其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具体落到细节,就是在有关一切的生活习惯方面,提前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吃饭不能挑食(不伤害自己),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影响他人),遵守规则(不破坏环境)。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需要规则约束。
第三,孩子的自由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著名作家刘墉,从小对儿子管理特别严格,刘墉承认,在教育儿子刘轩的过程中,他是个绝对的“中国式父亲”。儿子看电视要管;儿子打电话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把他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三个小时。因为他的专制,父子关系一度很紧张。
但是对待女儿责完全不同,因为女儿做事总是小心翼翼,他反而会给更多的鼓励。女儿可以趴在客厅的地毯上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他从不责备,因为女儿的功课从来都是A。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自由,但是在给孩子自由前,应该考虑到孩子本身是不同的个体。孩子性格叛逆规则就要多一些,孩子生性乖巧,可以适当的放手。
如何把握好自由和规则的界限,父母们可以这样做在生活中我们既要给孩子自由,又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对于3岁前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做法。
第一个阶段,孩子的探索期不要怕脏、乱、差。
孩子认知的建立,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感官系统的刺激,来建立的,只有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的接触越多,大脑接收的刺激越多,大脑才能发育的更好。所以在幼儿阶段,我们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探索自由。
第二个阶段,2岁后开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是2岁开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2岁的孩子开始拥有独立的意识,开始能够听懂简单的指令,这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从外在发展来看,3岁的孩子就要融入幼儿园,所以2-3岁之间,我们要开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只有孩子拥有了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园生活中才能做到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环境。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就是孩子人生规则的第一步。
第三个阶段,3岁后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但是要做到有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比如我女儿每天早上要自己挑选今天穿什么;父母在不影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尽量给孩子放权。但是一旦牵扯到原则的东西要坚决的说不。比如孩子早上不想上幼儿园,大哭大叫在地上打滚,父母要在自己的内心设立底线,而且要坚定的告诉孩子底线之下自己的做法。
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一事无成,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懂得没有“百分百的自由”。守住心中的底线,才能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