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推卸责任心理,孩子总是喜欢推卸责任
其中一位网友的回答很扎心:“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和他们很像。遇事的态度是悲观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是抱怨。更可怕的是,我自己一直没有察觉。”父母的情绪自带传染属性结束了美好的周末时光,晚上一家人坐在沙发上聊天。
妈妈说:“星期一了,唉,又要上班了。真想早点退休啊,一想到明天又有这么多事情要干,我就头疼死了。”
爸爸说:“我们新来的经理简直是个变态,每天都要让我们加班。可是怎么办呢,生活不就是这样?酸甜苦辣都有,唉
知乎上有个问题说:“有个喜欢抱怨的父母,是怎样的体验呢?”
其中一位网友的回答很扎心:“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和他们很像。遇事的态度是悲观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是抱怨。更可怕的是,我自己一直没有察觉。”
父母的情绪自带传染属性结束了美好的周末时光,晚上一家人坐在沙发上聊天。
妈妈说:“星期一了,唉,又要上班了。真想早点退休啊,一想到明天又有这么多事情要干,我就头疼死了。”
爸爸说:“我们新来的经理简直是个变态,每天都要让我们加班。可是怎么办呢,生活不就是这样?酸甜苦辣都有,唉。”
第二早上,孩子背着书包正在出门的时候突然说:“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学啊,一想到要上那么多课,我就头疼。而且我的数学老师特别喜欢布置作业,一想到这些,我就想哭。要是可以不上学就好了,真是太讨厌上学了。”
妈妈听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不可以,你小小年纪就不想好好上学,还想逃课,我看你是欠打。”
紧接着孩子就哭出了声:“为什么,就允许爸爸妈妈讨厌上班,不允许我讨厌上学吗?”
面对爱抱怨的父母,孩子听到的是怨,看到的是怨,学到的也只能是怨。
知名心理学专家李雪指出:“假如父母坚持不懈地把担心和批判射给孩子,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焦虑和压力等负面催眠搞砸。”
爱抱怨的父母,会让孩子陷入“受害者心态”父母本该是孩子最安心的港湾,然而他们的抱怨却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因为父母的抱怨让孩子感觉不到爱,甚至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而且大部分的父母留给了孩子这样一种灰色印象:“无论我说什么,他们总能找出借口或挑出你的毛病。”
父母单纯的抱怨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长期的抱怨和指责让孩子不自觉地开始寻找各种理由来对抗,最后一步步地陷入“受害者心态”。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在心理学上也称为“自怜心态”,这种要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到别人身上,甚至是地球,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这种人通常会将自己置身于沮丧的、悲观的情绪里不可自拔。
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的心理上都经历过一些创伤,并且在很多事情的发生中,他确实没有做错事情。但是如果孩子陷入“受害者心态”,家长没有引起注意的话,可能就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不敢承担责任
雨欣在写作业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妈妈给她准备的水杯。妈妈闻声而来:“你怎么回事?好好写个作业也会打碎杯子啊。”雨欣马上回应道:“都怪你,都是你把杯子放在这里的。”
有一种父母,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管你犯错了没有,总会用一大堆的道理来证明:就是你错了。而且就算你认错了,他们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在你的错上再踩上脚,让你产生一种自己再也翻不了身了的错觉。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推卸责任的动机,不一定就是不想承认错误,而是怕认错了,父母还是会不依不饶地责怪他,所以他便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这种行为起初可能是真的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但是如果任由这种行为发展下去,便会变成真正的推卸责任了。
拒绝自我反省
《亲密之旅》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女孩的父母在小时候离婚了,她跟妈妈和继父一起生活。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女孩很懂事,母女间的关系一直不错。
但是在女孩处于青少年的时候,妈妈生下了弟弟妹妹,这让她觉得她跟妈妈之间的关系被破坏了,因为妈妈以前答应过她不会再要孩子了。女孩突然感觉到觉得这个家不再需要自己了,自己已经成为这个家里多余的一分子了。
那段时间的行为也变得非常极端,每天放学都很晚回家,回到家就一言不发。妈妈看到这样的女儿也非常内疚和心痛,却又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所以妈妈会给她很多的零花钱,也不会干涉她花钱的方式,甚至放任她各种玩电脑或者其他的。
“智慧父母”教育讲座上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受害者的心态会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
陷入“习得性无助”
除了上面这个女孩是对“受害者心态”的特权上了瘾外,还有一种就是在父母长期的抱怨和指责里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有些孩子当他一次次发现自己改变不了眼前的情况,并认定自己是“受害者”身份时,就会认为自己无力改变什么了,认为什么坏事情都发生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自己不配拥有幸福的生活,将自己推向上更加无助的境地里。
帮助孩子脱离“受害者心态”,关键在父母上面已经讲过陷入“受害者心态”的孩子通常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或感觉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带领孩子脱离“受害者心态”呢?这里提3点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第一,父母可以带领孩子玩一个“拥有”的游戏。可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相互说一句有关于“拥有”的话。比如:
“我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我拥有一个爱我的妈妈!”
“我拥有一张漂亮的脸蛋!”
“我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
就这样妈妈一句,孩子一句轮翻着来,一直到其中一人接不下去了就算输,在玩之前妈妈可以定一个输赢的小奖励:一个冰淇淋或一颗棒棒糖等。主要是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爱,也让他明白自己身上有那么多耀眼的优点。
第二,停止在孩子面前抱怨。《恩赐妙手》里的本·卡森是一名黑人,出生贫民窟,成绩也非常糟糕,谁都可以嘲笑他,只有一个人没有嘲笑他,那就是他的妈妈。
“你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而已。”
“小本,你不是注定失败。”
“你及格,我以你为荣,但你能做得更好。”
“你不笨,你脑袋里有很多想法,你要能看到眼前以外的东西。”
“我总是说,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做得到,而且你能做得更好。”
妈妈总是这样坚持不懈地鼓励并支持着他。有人说,是因为妈妈的生活比较顺畅,天生开朗乐观。
然,并不是!本·卡森的母亲不识字,做保姆、打零工维持生活,并独自一人抚养孩子,而且她患有重度抑郁症,甚至想过自杀。可是她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暴露过她任何忧郁的情绪,也从未抱怨过生活和孩子。总是在黑夜里痛苦地无法入睡,又一个人在周末的时候偷偷地去看心理医生。
正是在这个伟大妈妈的教育和引导下,“笨孩子”-本·卡森最终成为了世界顶尖的神经外科专家。这部电影不是编撰的励志影片,而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他的原型就是本·卡森医生。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者心态。
什么是责任者心态?
责任者心态就是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办法处理,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从自身找原因,往往找到几种方法以后,就会很容易可以突破了。
上个周末晓岚一家跟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了,每个人都带了小孩,所以在天色渐暗的时候大家便决定在外面过夜。但是晓岚的女儿却发起了脾气,说自己要写作业,怎么也不肯留下来。
晓岚跟老公都非常生气,但都控制住了。晓岚带着孩子走到一边,帮助梳理孩子的情绪在明显感觉到孩子情绪得到释放后,晓岚告诉孩子即使今天晚上回去也很迟了,也肯定不能写作业了,不如第二天早点回家。而且这是一个团体活动,在没有很特殊的原因下是不能轻易掉队的,今晚肯定是不能回去了。
晓岚还告诉孩子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如好好玩一场,说不定还能给回去写作文带来灵感呢。其实这也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者心态,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其实父母的很多抱怨行为,恰恰也说明了他就是“受害者心态”,而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而又在无形中让自己的孩子同样陷入了“受害者心态”。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都及时停止抱怨吧,这样才能使孩子走向更大的世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