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
都江堰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河南郑国渠、广西灵渠)之一,其创建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四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尽快统一。而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这些雄才大略的古圣先贤以其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因此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从此成为护佑成都平原的千年工程直至现在。
都江堰距离成都市区并不很远,乘坐大巴大约也只有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在都江堰的景区大门前即可看见都江堰的牌楼。穿过牌楼,一座廊式古桥进入眼帘,这就是南桥,牌楼式的三重檐桥门上将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过去,南桥原名为“普济桥”,历史上屡建屡毁,现在看到的南桥是1959年重建的,南桥下面就是岷江内江水,江岸两旁一片葱绿。
走过南桥穿过广场,就可以到离堆公园,想要游览都江堰景区就要从离堆公园进入。走过伏龙观,跨过一座吊桥,吊桥左边是人字坝,旁边是观景亭,在此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宝瓶口全景。宝瓶口是内江引水的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平时,滔滔的内江水从上游奔腾而下,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阻托,由此进入宝瓶口。而在盛水期,由于离堆的作用,则会迫使内江水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多余的水流会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到调节水量的的作用。
观景亭的另一侧是飞沙堰,古时称“减水河”,取排洪排沙之意。飞沙堰实际上是一道低坝,当内江水量较小时,它拦水进入内江;当内江水量较大时,它把多余的水排到外江。由于位置设计巧妙,具有强大的排沙石能力,能将流入内江的沙石再排除出去,所以称为飞沙堰。
从碑亭乘坐观景车或步行不多时就可到达鱼嘴。鱼嘴是一道分水堤,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其作用有二:四六分水,二八分沙。鱼嘴自然而然地将岷江分为了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
内江的对岸就是二王庙和玉垒山,玉垒山自诗人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而成名于后世,而二王庙则名气更大,当年是为纪念李冰父子功绩而建,据说神话中的二郎神原型就是李冰父子的合体,可惜在08年汶川地震时,二王庙受损严重,我们去的时候尚在重建之中,无缘得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