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或风俗(中秋节赏月风俗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素有月娘节、团圆节、拜月节、秋节等名称,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1.来历

中秋节源自古时的秋夕祭月,在我国传统文化风俗中,月亮和太阳是最神秘的存在,是先民们的崇拜和信仰,因此古时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就是古老的祭月节,但当时仅是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直到汉代祭月节开始普遍流传于民间,定型于唐朝,此时祭月节不再是简单的祭月,它有赏花灯、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宋朝以后中秋节的习俗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起来。
2.风俗

中秋节的风俗极多,以传统活动来说,它共有20多项,包括赏月、追月、吃月饼、燃灯、祭月、耍禄仔、玩花灯、舞火龙、拜祖先等传统习俗,而这些习俗在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并且每个地方的传统活动都带有本地的特色,例如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博饼”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苏州石湖看串月,陕西省西乡县地区的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等。

注意中秋习俗除了带有地域特色外,每个民族也具有其独特的习俗文化,例如蒙古族的追月是在月光下,向着西方放马奔腾,藏族的寻月是男女老少沿着河流,跟着水中倒影走一遍,然后回家吃月饼,德昂族的串月则是特色的相亲大会,黎族在当天具有“调声节”或“八月会”,此时他们把酒言欢,年轻男女们还会趁机挑选未来伴侣。
中秋节的古诗10首
1.《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霜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4.《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中秋夜》——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6.《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7.《中秋》——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8.《阳关曲·中秋作》——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9.《中秋对月》——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人家。
10.《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