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朋友不济难过朋友发达更难过心理学深度剖析七宗罪之嫉妒

嫉妒心理过强,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损害极大,同时,它也会导致一系列的身体疾病。了解嫉妒的前世今生,成长自身的人格,对于自己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意义。
在七宗罪里,嫉妒位列其中。生活中,嫉妒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情绪。有人把嫉妒描绘成毒蛇,它的存在,很容易使人丧失理智,攻击别人,但同时,对自己的伤害更大。一个常年浸泡在嫉妒毒液中的人,很难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更不要提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一句话叫做“朋友不济,你难过,朋友发达,你更难过”,这就是嫉妒心无时不刻的发作带给我们的困扰。如果想要

嫉妒心理过强,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损害极大,同时,它也会导致一系列的身体疾病。了解嫉妒的前世今生,成长自身的人格,对于自己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意义。

在七宗罪里,嫉妒位列其中。生活中,嫉妒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情绪。有人把嫉妒描绘成毒蛇,它的存在,很容易使人丧失理智,攻击别人,但同时,对自己的伤害更大。一个常年浸泡在嫉妒毒液中的人,很难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更不要提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一句话叫做“朋友不济,你难过,朋友发达,你更难过”,这就是嫉妒心无时不刻的发作带给我们的困扰。如果想要单纯的依靠讲道理,告诉自己嫉妒无用,伤人害己,毫无意义等,其实对于消除嫉妒并无价值,因为有嫉妒心的人,并非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而是懂,却做不到。

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问我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共同认识的人又买了房子,我说好像是有这么回事。过了半晌,她说:她挺有钱的。我说:是的,她的确挺有钱。又过了半晌,她终于说:我有点嫉妒她,嫉妒她为什么过那么好,那么有钱。接着,她还告诉我,前几天她去一家公司,得知那个老板一年七位数的收入,也“气得要死”,“恨不得他赶紧生意失败”。

事实上,嫉妒心几乎是人类的天性。但在生活中,肯承认自己的嫉妒心的人,却寥寥无几。因为在人们的认知里,嫉妒是一种非常可耻的、不光彩的心理,所以,它常被深埋于心底。但是深埋不等于消失,那些嫉妒心强烈的人,常常被其折磨,饱受困扰。这让我想起琼瑶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嫉妒使我发狂”。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一谈关于嫉妒的话题。

1. 嫉妒心的来源

其实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嫉妒心理,区别在于“是否影响自己是社会功能”,当嫉妒心过于旺盛的时候,就会对自己进行反噬,使自己深陷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所以,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就要首先了解关于嫉妒的前世今生。

① 嫉妒的内涵

嫉妒是一个意义宽泛的负性词汇,它包含的内涵非常广泛。它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包含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一系列不愉快的心理状态的复杂的心理。

以上这些词汇触目惊心,可以说,它精准的描绘了一幅关于嫉妒的画像。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绪,所以,想要解除嫉妒的困扰,就要从心理入手。对它进行仔细的拆分。

②嫉妒的来源之一:同一层次和领域的竞争

嫉妒心理的发生,首先源于比较。事实上,“比较心理”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心理机制。

我有一个一起学心理的同学,她就经常处在无意识的比较心理之中,有一次她谈到学习焦虑的困惑,就表示“既有对知识吸收不完的焦虑,也有对失去自己佼佼者地位的焦虑”。在接下来关于嫉妒的应对中,我们要重点谈一下比较性心理是怎么产生的。

比较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在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群中,这种比较也常会滋生负面情绪,比如认为自己不行、无用、进步不大等等,但是当这种比较性心理用于和他人的比较时,就很容易滋生出嫉妒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嫉妒不会产生于自己和自己不同层次的人的比较,例如,我绝对不会嫉妒张曼玉,因为对于层级明显优于自己的人,我们更常怀有崇拜、羡慕、敬仰等态度,但是对于和自己同层次的人,则会比较产生嫉妒心理。

这里面有两个核心词汇,一的比较,二是竞争。前者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比较,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后者既可能来自于真实的客观事实,也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心理层面。

比如我的那个学心理的同学,她的比较和竞争,来自于和她同层次的同学,她希望在同学之中保持佼佼者的地位。文章最初提到的朋友也是如此,她的比较和竞争,同样来自于同样层次的朋友(我们共同的朋友)。

另外,嫉妒一般都产生于同领域的竞争。因为有竞争关系,或者说,有“自认为”的竞争关系,所以,才会对同领域的他人产生嫉妒心理。

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只会嫉妒和他同领域、同层级的诸葛亮,但是却不会嫉妒刘备和曹操。同理,白雪公主的后妈,之所以会嫉妒白雪公主,是因为在“美貌”这个领域,她落后于白雪公主。

③嫉妒来源之二:被破坏的优越感。

人只有在自己具有优越感,并被别人超越才会产生嫉妒,如果不具有优越感,则他会表现为自卑和羡慕,而不会有任何的嫉妒。例如,小孩看到别人的父母抱他们自己的孩子时会产生羡慕心理,但不会嫉妒。可是当他看到自己的父母抱着别人的孩子时,他就会很愤怒了。这正是因为他在别人的父母面前不具有任何优越感,但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却具有绝对的优越感。这同时也是小孩身上最明显的嫉妒心理。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优越感并不一定是现实中绝对的客观存在,也有很大可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比如说,很多人都有一种“凭什么”的心理,这种“凭什么”就是一种嫉妒心理的变形。它的潜台词是:凭什么ta可以这么有钱?Ta(在某些方面)明明还不如我,凭什么ta可以过的比我好?

这种对于自恋受损的保护心理,是很多“凭什么”的主要来源。除了对自恋的保护,在它背后,还有一些不合理认知。我们在后面会详细阐述。

④ 嫉妒心理的根源所在:自我价值感低(低自尊)

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面临强度相同的竞争,不同的人嫉妒心却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每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不同。

一般来说,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的人,其嫉妒心比较严重。这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关系。所以,接下来就要谈一谈关于自我价值感(自尊水平)的话题了。

我们每个人都先天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希望自己是最重要的,是最强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号人物。换言之,每个人天生都希望自己有价值,希望自己是被认可和接纳的。这个认可和接纳,在生命的最初,一般来自于自己的养育者(父母)。

当父母经常给予孩子接纳、鼓励、赞许的态度时,孩子就会相应的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就获得了相应的高自尊人格。反之,则会产生挫败感,形成低自尊人格。

大部分身上存在的对自己对不接纳,来自于内化了父母对自己对评判。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希望采用“我挑出你的错,你就改好了”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相比较看见孩子的优点、努力,父母更看重孩子的“缺点”。无形当中,在生活中就会给予孩子比较多的否定。这种挑剔和否定,会让孩子从内心深处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会认为,只有自己表现的好(有价值),父母才会爱自己。

于是,这样的孩子就形成了低自尊人格,内心深处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但是,人又有维护自己价值的本能(自恋),所以内心的冲突就产生了。嫉妒就是表现内心冲突的一种形式。

可以说,凡是嫉妒心比较重的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对自己的价值不肯定,他们普遍缺少对自己完整而客观的评价,他们评价自己的体系,多半和外界相连,比如成绩、容貌、挣钱多少等等。而这些外在的内容,必然涉及“比较”,所以,嫉妒心就此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嫉妒是一个表层的心理状态,但是其深层的心理则是“恐惧”——恐惧被人超越,因为那样,就意味着自己没有价值。

一位知名教育学者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她的孩子上高中时,总结过一份易错单词表,孩子感觉这个表很有价值,所以就让父母给班上每一位同学都复印了一份——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一个高自尊人格的典型表现——ta既不会因为单词表是自己辛苦总结的,将“胜利果实”分享给别人有不甘心,也不会担心别人掌握了自己的“独门秘籍”而超过自己。

2. 如何改变自己的善妒体质?

说了嫉妒的来源,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嫉妒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接下来,就涉及如何改变这种给自己带来困扰的心理状态的问题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接纳和拥抱

首先我们要知道,嫉妒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它和愤怒、焦虑等情绪一样,是人类正常出现的一种情绪。更何况,嫉妒的存在本身,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所以我们产生了嫉妒的时候,不需要去自责。可以尝试接纳自己的嫉妒,而不去评判它。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嫉妒是一种本能,嫉妒这种情绪本能不仅仅存在于人身上,也存在于动物之间。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的生存资源有限的时候,就会产生竞争,而竞争中产生的嫉妒容易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残酷的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我们调整生存的策略,以便更好的活下去。这个时候能嫉妒就很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动机,能够促使人们通过模仿,观察,学习和自我提升等方式,来尝试接近或者达到对方的成功状态。

所以,和对任何负面情绪一样,我们只有从内心接纳它,才能真正的改变它。

② 觉察自己的自恋

嫉妒的产生,常常源于我们的自恋被打破。这里面所说的自恋,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恋,它和自卑是双胞胎。

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初都是全能自恋的,随着心智的成熟,这种全能自恋会逐步被简单的自恋所取代。但是对于大部分心智不够成熟的人来说,其年龄虽然增长,但是心智却依旧停留在早期的水平。

于是就有了自恋经常被损害的状况。比如说当出现竞争的时候,别人比我成绩好,我的自恋就受损了。或者别人比我有钱,我没钱就意味着我是失败者,这样就损害了我的自恋。

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恋觉察的越清晰,就越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当我们又一次产生嫉妒心理的时候,可以先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那发育不完全的自恋又受伤了,仅此而已。更何况,这背后其实还要很多不合理的认知在支撑着我们的自恋。

③ 看到自恋背后的不合理认知。

我们的自恋是怎么被打破的?这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合理认知。

第一,“人”的价值和“事”的价值混淆。

说一个我最常使用的例子。

A在市场买了一个西瓜,老公看到后说:这西瓜你买贵了。我今天在某市场看到的西瓜,比你这个更好,价格还便宜。A大怒:你光说不练算什么本事?我买了西瓜,你还挑剔!

在这个故事里,A之所以勃然大怒,是因为在潜意识里,她对老公语言的解读是“我买的西瓜不好”=“我这个人不好”=“我这个人没有价值”。

这是一个自我价值感的自动化思维链条。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在和他人比较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关注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所以就会产生“我是不好的,无价值的”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严重打击了自己的自恋,于是就会产生攻击别人的想法,于是,嫉妒应运而生。

而事实上,我们的自我价值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增减吗?其实并不会,这只是我们主观的错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你这么不听话,不喜欢你了”,“你考这么点分,真丢人”,“你身上这么脏,真是不让人省心”…..类似这样的批评指责无处不在,这无形当中给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你(这个人)是不好的,是不被父母喜爱的,也是没价值的。

所以,这种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很多人都很容易混淆人和事,他们习惯夸大自己某个方面的不足,产生“我这个人不行”的自卑(对内攻击)或嫉妒(向外攻击)的错误认知。

第二, 无法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事物是发展的,即使是自己在某方面不足,从生命的长河上看,也不一定代表最后的结果,更不能因为这一时、一事的不足,而否定自己整个人。

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最初乌龟就是比兔子慢很多,但是最终获胜的却是乌龟。一事、一时的不如别人,不代表一辈子不如。

同样,这一方面不如别人,也不代表全部的方面都不如别人。

但是自尊水平比较低的人,他们无法使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价值,那些嫉妒心强的人,习惯于盯着别人有的,但自己暂时没有的资源,这样无形当中就夸大了自己的短板,歪曲了他人的优势。

④ 把重心放回自己,找到自我稳定的价值所在。

当清楚了自己嫉妒心理背后原来隐藏着这么多不合理信念,接下来,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构建自己的自我价值之上了。

这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主要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的养育方式,但是当我们成人之后,依然可以重新以正确的方式“养育”自己,找到对自我价值客观的评定。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且永远无法翻身?我们还可问问自己:自己的价值是否只能体现在“赢过”别人之上,如果赢不了别人,就意味着我们一无是处了吗?我们还可以经常问自己:我们的长处是什么,优势是什么?有什么别人不具备的品质?

当自己对这些问题反复揣摩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逐渐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加接近真实的自我评价。

我们的低自尊,往往来自于曾经父母“有条件的爱”,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全心全意的爱自己,这个爱,包括对自己全然的接纳、理解、尊重、倾听内在的渴望....我们就像养育孩子一样重新养育自己的精神胚胎,因为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了。

当我们能够“看见”自己、接纳自己的时候,自己就开始疗愈自己,疗愈自己曾经的创伤,重新构建自己的自我价值体系。

到那时候,嫉妒这种心理,就会逐渐远去。

这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向外比”转向“向内观”,是一个觉察的过程,需要切实的努力。但是却是能够从根本上帮助自己的路。

写在最后:

嫉妒并不可耻,虽然它是“不能言说的秘密”,但是我们只要接纳它、了解它,就能逐渐改变它。改变嫉妒心理的过程,也是我们自身人格不断发展,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上学有截止,但是成长无止境。

愿每个人都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1112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经常麻烦你的人,老是找你麻烦的人是喜欢你吗 下一篇:小伙梦游闯好友卧室无意识下侵犯其女友朋友在床三人都呆住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