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爱打人是什么原因,小孩经常打人什么原因
分年龄详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机制
阶段一:不会说话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关注
孩子在没有发展语言之前的打人,尤其是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他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关注。那时他不太会
一位妈妈反映自家的孩子无论是跟其他小朋友相处,还是跟家人互动,都只会用打人这一种方式。孩子看似简单的一个打人动作,背后却隐藏着各种问题。矫正孩子的行为之前,父母需要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打人?其实,当孩子第一次扬起手打人时,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不复杂。具体来说,不同年龄,其打人背后的心理机制也有各自的区分。
分年龄详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机制
阶段一:不会说话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关注
孩子在没有发展语言之前的打人,尤其是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他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关注。那时他不太会说话,又特别希望你关注他,刚好他的手部动作已经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他就可以用手的语言告诉你:妈妈,我需要你关注一下我。
阶段二:1~2岁孩子打人,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很多孩子这个阶段打人,是他在表达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可能是很兴奋的情绪。有一个词叫“手舞足蹈”,孩子高兴的时候就是如此。不过,孩子还没有任何边界概念,手部力量也还没有发展好,没有轻重,所以他们就会失控打到你。而你也可能会认为,孩子打人了。
当然,也有时候,若孩子的情绪是愤怒的,那他这种“打”,有可能也是在表达一种愤怒的情绪。慢慢地,当孩子的很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回应的时候,也有可能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绝的时候,会主动发出“打”的行为。
阶段三:三岁以后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三岁到六七岁的大孩子,他们的打人行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即孩子极度渴望父母能够跟他在一起,去看见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所以,这个时候大人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上纲上线。比如有的父母会觉得,这孩子有暴力倾向,必须得好好管管才行。殊不知,这个时候,孩子能控制的身体范畴也就是他的手、胳膊、腿。他在用他能够利用的全部力量,向父母发出一个信号:你们需要关注我一下了。无论是心理上的需求,还是情绪上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年龄段,孩子刚出现打人的时候,其实背后的心理原因,基本都是上述三种情况。但是若父母应对方式不恰当,就会让孩子的打人变得复杂起来,让打人行为固化。比如下面两种,就是常见的、被复杂化的孩子“打人”情况。
大人做了坏的演示和坏的榜样
—孩子就学会了:打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开始孩子“打人”的动作,其实没有太多意义。孩子学会用打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是被大人教会的。大人是如何教会孩子打人的?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一些大人在教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在意,经常会用恐吓性的语言来吓唬孩子,比如常对孩子说:“你再不乖,我就打你。”实际上大人往往并没有真的去打孩子,但是孩子却学到了:打我,是一个让我乖的方法,那我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别人乖。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真的挨打了。孩子挨打以后很委屈、很难受,但是他发现,他哭了、听话了以后,爸爸妈妈会表扬他:“你看你当初不听爸爸妈妈的话,还得挨一顿打,你早听话我不就不打你了吗。”孩子在挨打的过程中学到的同样是:打我,的确是一个让我变乖的方法,我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别人乖。孩子就因此可能在模仿中习得了“打人”的行为。
男孩天生比女孩更有攻击性
—强制性管制,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一般会迎来一个“爱打人”的高峰期。男孩子尤其明显。男孩子天生具有一种激素叫睾丸激素,睾丸激素的分泌就会使得男孩的力量、速度、爆发力等,都比女孩子强。
当一个小男孩发现,有一个小女孩来跟他抢玩具,他一开始会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上去把玩具抢回来。随后,他会发现,自己的力量让小女孩倒在了地上,或者吓得哭了、跑了之类。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奏效的。
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大人不及时引导,孩子更能够感受到自己那个攻击性行为的“威力”。之后,他还会继续用下去。
孩子打人行为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一岁以前的孩子,给他们安全感
如果你发现自己家里不到一岁的小宝贝总爱用手抓人、掐人,那么别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一方面,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另一方面,当孩子有“打人”动作时,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因为孩子需要你多给予他一些关注了。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如果有一段时间你陪孩子的时间偏少,那么孩子在你面前似乎会更闹腾一些。所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是正解。
对策二:1~2岁孩子,帮他们把情绪内化到游戏中去
一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希望自己做主,但是同时也开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种设限。因此,他们开始更频繁地出现负面情绪。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带着情绪地“打人”,别反应过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还没学会用别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把他的这种发泄方式内化到一个游戏中去。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个游戏,帮孩子宣泄情绪。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我不高兴的时候,除了打人,还可以做点别的事情。
对策三:父母首先要起到榜样作用,然后给孩子一个替代选项
若你的孩子恰好在两岁左右,频繁出现打人行为,那么父母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了。父母是不是在生活中,渗透过一些坏演示、坏榜样呢?要知道,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学习和成长的。不过,两岁的孩子可以沟通了,这个时候若打人,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宝贝,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孩子知道,当你说他不对,或者当你剥夺了他一项行为的时候,他还有其他的选择。比如:宝贝,你不能去打这个小朋友,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玩具玩,或者轮流玩。
不给孩子任何其他选择,只是一味禁止的时候,孩子会认为:“我太可怜了,我被禁锢了,太难受了。”给孩子提供另外的选择,孩子就会知道:“我不做这个事情,我还可以做别的事情。我是自由的。我可以为自己做决定。我还有力量。”
对策四:增加孩子的运动量,消耗孩子的多余精力
都说孩子越动越聪明。排除了多动症的一些标准,孩子们的确是需要大量运动的。他们一方面在运动中学习,一方面也在运动中宣泄一些过多的能量。所以,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增加一些运动量,让他做更多的活动。不只是体力上的活动,动脑子的活动或游戏也可以消耗其能量。只要父母真的和孩子动起来,孩子玩得尽兴了,你会发现,孩子的专注力和情绪稳定状态,会持续得更久。
对策五: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孩子用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你家的孩子三岁以上了,尤其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常常通过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长的投诉,或者老师的种种不满,父母必须要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大事情去处理了。
父母需要不断地跟孩子重复,帮孩子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即跟孩子去沟通:一个事情,我们不通过打的方式,而是通过别的方式能不能行?即父母要跟孩子商量好,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哪几种方案,并且把每一种方案的后果都告诉孩子。
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很好的逻辑思维了。他们是可以分析事情的,也可以懂得结果为何,以及他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那个后果。
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一步一步去分析,最终让孩子明白,打人的确是一种解决办法,一些情况下它能解决问题。但它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更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采取更为有利的方式去搞定一个事情。
全程要避免唠叨式的批评指责以及用武力去解决问题,父母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过于唠叨,或者采取武力,只说明父母的无助—这是没有更好办法时被迫采取的下策。
对于矫正这种顽固型的孩子打人问题,会是一个比较耗时耗力的过程,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并需要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矫正好孩子的行为。
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坚持更合理的方法去与孩子互动,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有些缺点也会慢慢消失,而且是孩子心甘情愿地去改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