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总是欺负小孩怎么处理,宝宝出去玩总被小朋友欺负怎么办
对于被欺负的孩子,大家都知道对于健康发展来说并不是有利的,根据长期的观察,研究者们发现,长期处于被欺负状态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情绪低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打人或者总是欺负别的孩子?我相信这是大部分家长的烦恼之一。有些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很聪明,讲的道理也都懂,为什么有的时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会去欺负别的小朋友或者抢别人的玩具,每次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都要给别的家长道歉。还有些家长又会抱怨说:"我宁愿带着我家孩子给别人赔礼道歉,也不愿意每次看到孩子哭哭啼啼或者哪里被别的孩子弄受伤。"
对于被欺负的孩子,大家都知道对于健康发展来说并不是有利的,根据长期的观察,研究者们发现,长期处于被欺负状态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情绪低落,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等。但是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是不是除了给家长惹麻烦外,不会有其他的不好的影响呢?答案是否定的。观察研究发现,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会出现反社会人格,在成长过程中会遭到社会的排斥,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等。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关于孩子总是欺负小朋友这个问题。
那到底是一些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侵犯行为的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佛洛依德认为人生而具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是一种对内在自我破坏的倾向。生的本能会把侵犯推向他人,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
挫折-侵犯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多拉德,米勒等人提出的。挫折是指,行动者某种动机或者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动力遭遇到挫折时,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保持心理平衡,就会通过发起侵犯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遭受到的挫折越大,攻击强度越大。
有的时候,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直接将侵犯行为实施到引发挫折的对象上,就会出现替代性侵犯,包括侵犯对象的代替和侵犯类型的代替。比如,小孩子被父母教训之后,没办法对父母做出侵犯行为,就会去欺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这就是侵犯对象的代替。或者幼儿被比自己强壮的孩子欺负,他自知打不过,便会跑开然后进行言语攻击,这就是侵犯类型的代替。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时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敌意归因在处于模糊情境下,有些孩子会将对方的动机或者意图视为有敌意的侵犯。比如,当小红要去坐一个凳子,但是小明用手挡住了他。对于小明这个行为,小红会有两种想法来解释小明这个行为。一种是椅子是脏的,另一种的解释是小明不喜欢自己,妨碍到了自己。如果小红是用第二种想法来理解小明的行为,那小红可能会对小明采取侵犯行为。这个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归因偏差后,要对孩子的想法进行纠正,不然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如下图所示
媒体暴力
1.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
看着由于暴力行为而达到目的的电视人物,孩子很可能会对"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观点产生认同。
2.暴力媒体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
暴力镜头已经不能构成新意刺激,对此形成漠视的态度,减弱他们对于暴力行为的敏感度,减低他们对于受害者的同情,也会减低自己对于做出攻击行为后的内疚程度。
3.暴力媒体引发孩子对于暴力的模仿
孩子在收看电视节目那些真实,而没有受到惩罚的暴力行为,很可能会模仿这些暴力行为,在家里或者幼儿园实施侵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简单地运用模范学到的行为。
当然,除了电视节目会让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模仿,还有那些暴力游戏,比如枪战游戏,拳击游戏,都会对孩子的认知,态度,模仿造成影响。
家长应该怎么做?
那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呢?小编有以下一些建议。
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可以知道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的,而且人类的侵犯行为不会消失。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以非破坏的方式将侵犯性释放出来,比如参加城市马拉松,学习武术,跆拳道,参加游泳比赛等。洛伦茨也同意该观点,他认为,人们想要避免战争,就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消耗侵犯本能。
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孩子总会羡慕别人的玩具,当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并且没有得到让他认同的理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抢夺他人的玩具。当孩子做好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以奖励的方式,给孩子购买一些心心念念的玩具。
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讲出家长满足他需求的理由。让孩子了解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可以靠讲道理来获得。
家长以身作则
"孩子身上有家长的影子",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孩子会在生活中模仿家长的行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的学习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注意过程。如果家长在处理冲突的时候选择的方式是动手,孩子就会关注到;
第二步,保持过程。孩子会将他看到的父母的行为贮存在记忆中;
第三步,动作复现过程。当孩子面对冲突时,就会将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行为表现出来;
第四步,动机过程。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没有得到惩罚,他们就会相信这样做不是不对的。该行为就会获得强化。由此可见,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
还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棍棒教育,这对孩子在面对让自己生气或者感到不满的事情时,也会模范家长的行为,采取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使自己冷静下来,尽最大可能通过和孩子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和孩子一起讨论模糊情境
孩子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会影响到他的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模糊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对于一件事的出现他可能有很多原因,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归因。
选择适合孩子电视节目和游戏孩子模范能力很强,但是道德发展有限,对于一些行为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或无意识的模范那些行为。从而做出侵犯行为。所以作为家长,要对电视节目,游戏都要有所选择,要符合孩子的年龄。
小结
孩子做出侵犯行为同样是需要得家长重视的。在孩子做出侵犯行为时,家长需要理智分析做出该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孩子的侵犯行为得到改善。
我是水Mu育儿,感谢大家对文章的支持,有什么建议可以在留言区评论哦~@水Mu育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