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少阳之为病伤寒原文,伤寒论少阳病一览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人参 黄芩 半夏 生姜 龙骨 牡蛎 桂枝 铅丹 茯苓 大黄 大枣
伤寒八九日不解,阳盛阴虚,下之应不为过,而变症蜂起者,是未讲于调胃承气之法,而下之不得其术也。
胸满而烦,小便不利,三阳皆有是症。而惊是木邪犯心,谵语是热邪入胃。一身尽重,是病在阳明而无气以动也;不可转侧,是关少阳而枢机不利也。
此为少阳阳明并病。故取小柴胡之半,以转少阳之枢;辅大黄之勇,以开阳明之 。满者忌甘,故去甘草。小便不利,故加茯苓。
惊者须重以镇怯,铅禀于金之体,受癸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人参 黄芩 半夏 生姜 龙骨 牡蛎 桂枝 铅丹 茯苓 大黄 大枣

伤寒八九日不解,阳盛阴虚,下之应不为过,而变症蜂起者,是未讲于调胃承气之法,而下之不得其术也。

胸满而烦,小便不利,三阳皆有是症。而惊是木邪犯心,谵语是热邪入胃。一身尽重,是病在阳明而无气以动也;不可转侧,是关少阳而枢机不利也。

此为少阳阳明并病。故取小柴胡之半,以转少阳之枢;辅大黄之勇,以开阳明之 。满者忌甘,故去甘草。小便不利,故加茯苓。

惊者须重以镇怯,铅禀于金之体,受癸水之气,能清上焦无形之烦满,中焦有形之热结,炼而成丹,不特入心而安神,且以入肝而滋血矣。

龙骨重能镇惊而平木,蛎体坚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特静可以镇惊,而寒可以除烦热。且咸能润下,佐茯苓以利水,又能软坚,佐大黄以清胃也。

半夏引阳入阴,能治目不瞑,亦安神之品,故少用为佐。人参能通血脉,桂枝能行营气,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在所必须,故虽胸满谵语而不去也。此于柴胡方加味而取龙蛎名之者,亦以血气之属,同类相求耳。

黄连汤∶黄连 人参 甘草 桂枝 干姜 半夏 大枣

伤寒表不发热,而胸中有热,是其人未伤寒时素有蓄热也。热在胸中,必上形头面,故寒邪不得上干∶上焦实,必中气虚,故寒邪得从胁而入胃。

《内经》云∶“中于胁则入少阳”,此类是已。凡邪在少阳,法当柴胡主治。此不往来寒热,病不在半表,则柴胡不中与之。胸中为君主之宫城,故用半夏泻心加减。

胸中之热不得降,故炎上而欲呕;胃因邪气之不散,故腹中痛也。用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祛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

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症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

黄芩汤∶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

太阳阳明合病,是寒邪初入阳明之经,胃家未实,移寒于脾,故自下利,此阴盛阳虚,与葛根汤辛甘发散以维阳也。

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肆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此阳盛阴虚,与黄芩汤苦甘相淆以存阴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柴胡桂枝加减。

此则热淫于内,不须更顾表邪,故用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必人参以补中也。

若呕是上焦之邪未散,故仍加姜、夏。此柴胡桂枝汤去柴桂人参方也。凡两阳之表病,用两阳之表药;两阳之半表病,用两阳之半表药。此两阳之里病,用两阳之里药。

逐条细审,若合符节。然凡正气稍虚,表虽在而预固其里,邪气正盛,虽下利而不须补中,此又当着眼处。《内经·热病论》云∶“太阳主气,阳明主肉,少阳主胆。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冬不藏精,则精不化气,故先气病,次及肉之病而及胆,仍自外之内。此病本虽因于内,而病因为伤于寒,故一病两名耳。

胆汁最苦最寒,乃相火中之真味。火旺之水亏,胆汁上溢而口苦,故用芩、连之品以滋胆汁而清相火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人参 黄芩 半夏 生姜 龙骨 牡蛎 桂枝 铅丹 茯苓 大黄 大枣

少阳之为病伤寒原文,伤寒论少阳病一览表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总病论: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病患脉微而涩,此乃医所病,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气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燥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阳微恶寒四逆,阴弱发热为内热病,宜苦酒、艾草之类。)   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汤 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八个)   咀,以甘烂水五升,先煮茯苓减一升,内下诸药,煮取一升半,温温作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杨柏枝击水,上有珠子五六千个相逐,取用之。   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宜 槟榔散 。   槟榔(二个,一生一煨。)   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治膀胱气佳。   庞曰 因发汗时,汗出如水漏下,还复汗少,喘促不止。脉促而按之濡者,合当汗而解;脉促而按之者,死。若脉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愦而喘者,阴阳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顺阴阳    五味子汤 。   麻黄(半两)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杏仁 橘皮 生姜(各一份) 枣(七枚)   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盏,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浓衣护其厥。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宜 干姜附子汤 。(不可作煮散。)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   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时,饮一小盏,食久再服。   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宜 茯苓白术汤 。   茯苓(二两) 桂枝(一两半) 白术 甘草(各一两)   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温四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香豉栀子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香豉汤   肥栀子(二十枚) 香豉(两合,绵裹)   水二升,煎栀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进一盏。得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 ,前汤内加甘草一两,同栀子煮,后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栀子生姜汤 ,前方内加生姜二两半,同栀子煮,后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香豉汤主之。(用前方。)   下后,腹烦满,起卧不安者, 栀子浓汤 主之。   栀子(八个,大者) 浓朴(二两) 枳实(二枚)   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饮一盏。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栀子干姜汤 主之。   肥栀子(八个) 干姜(一两)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温三服。   凡用栀子汤得效,即止后服,病患旧有微溏,不可与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塞者,栀子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之。   桂枝 黄芩(各一两半) 柴胡(四两) 栝蒌根(二两) 干姜 甘草 牡蛎(各一两)   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时饮一盏,食顷再服。   伤寒发汗,若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旋复花代赭汤 主之。   旋复花 甘草(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 生姜(二两半) 代赭(末,半两) 枣(三枚)半夏(一两半)   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分四服。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饮水至数升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方在厥阴证中。)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龙骨牡蛎汤 主之。   柴胡(二两) 龙骨 黄芩 生姜 铅丹 人参 桂枝 茯苓 牡蛎(各三分) 半夏(一合)大黄(一两) 枣(六个)   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黄,切如棋子块,更煎取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当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证中。)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各八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 主之。   桂枝 甘草(各二两)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一两半)   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内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温分三服。   发汗后,腹胀满者, 浓朴人参汤 主之。   浓朴(四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半夏(一两一分) 人参(半两)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分三服。   治头痛壮热,心中烦, 黄芩栀子汤 。   黄芩 栀子(各一两半) 石膏 干葛(各二两) 豉(半两) 葱白(寸切,半斤)   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温温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证,亦可服。治夏月伤暑毒,殊验。   伤寒发汗后,或未发汗,头痛如破,宜 葱白汤 。   连须葱白(寸切,半斤) 生姜(二两)   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温作二三服。   服前汤,头痛未解,宜 葛根葱白汤 。   葛根(一两) 芍药 芎 知母(各半两) 葱白(一握,寸切) 生姜(一两)   咀,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温温分减服。   伤寒头痛立效, 荆芥散 。   天南星 草乌头(肉白者,生用) 荆芥穗(各半两) 石膏(一两)   细末,每服二钱半,陈茶一钱,姜汁半呷,薄荷三叶,水两盏,煎至八分,温温相次三服。   伤寒呕吐不止,恶寒,脉细或浮迟,宜 理中丸 ,兼治霍乱吐利,及伤寒后发热,水停喜唾者。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各一两)   细末,蜜丸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百沸汤一盏,化令细,煎三五沸,温服之。   霍乱脐上筑者,不宜术,可作汤去术,加桂一两半,水三升,煎取八合,稍热服之。吐甚,去术加生姜一两半,作汤煎,如前法,饮热粥一碗,微温覆之,勿发揭衣被。有寒腹满痛,或四肢拘急,或下利转筋,加生附子二枚,作汤服之。   治伤寒呕吐欲死, 生姜半夏汤 。   半夏(一两半) 生姜(三两)   水三升半,煮一升,去滓,温温分四服。   治呕吐发热,脉滑数或洪者, 茅根汤 。   茅根(半升) 麦门冬(二合半) 半夏(一两) 人参(半两) 茯苓(半两) 生姜(二两)   咀,水五升,煎一升半,去滓,温温分减服。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多饮水者,宜五苓散。(方在水证中。)   伤寒发热自利,脉浮大数,及鼻衄或呕者,宜 黄芩芍药汤 。   黄芩(一两半)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四服。呕者,加半夏一两一分,生姜一两半,煎服。   治伤寒热痢,或兼腹痛, 黄连当归丸 。   黄连 当归(各三两) 干姜 赤石脂(各一两)   细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饮吞下二三十丸,日三夜二服。   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悉主之, 薤白栀子汤 。   豉(半升,绵裹) 薤白(一握) 肥栀子(大者七个)   水三升半,先煮栀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去滓,下豉煮一升半,温温分减服,必解下恶积。   伤寒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此药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疗五日中神效, 黄连黄柏汤 。   黄连(一两半) 黄芩 黄柏(各一两) 肥栀子(十二个)   咀,水三升,煎一升二合,去滓,温温分减服,未瘥更作。   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四顺汤热,白通汤苦温,除热止利,莫若 黄连熟艾汤 。   黄连 黄柏(各一两半) 龙骨(一两) 熟艾(两鸡子大)   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减温服。   庞曰 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脐下必寒,水谷黄白色或青黑也;热利脐下必热,利黄赤色也;天行热毒,下利赤白,久下脓血;及下部毒瓦斯,当下细虫如布丝缕大,或长四五寸,黑头锐尾,宜 麝香丸 。   麝香(一钱) 附子 雄黄 丹砂 干姜 巴豆(各二钱)   捣下筛讫,炼蜜和丸小豆大,米饮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无巴豆,是古方脱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试之甚验。)   伤寒后咳噫, 肉豆蔻汤 。   肉豆蔻(一个) 石莲肉(炒) 茴香(各一分) 丁香(半分) 生姜 人参(各二分)枇杷叶(五片,拭去毛,炙。)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饮之。   庞曰 伤寒汗后,咳噫不止,是阴阳气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气上逆而咳噫无休止者,宜 良姜汤 。   橘皮 良姜 桂枝 当归(各一分) 麻黄(半两) 槟榔(三个) 杏仁(二十个) 甘草(一分) 生姜(一分) 大枣(十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槟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盏,未已再一剂。   时行头痛,心如醉状,面爱向黑处,不欲见人,此为坏热不散,速行大青汤与服;不尔,狂走赶人。 大青汤   大青叶 秦艽 吴蓝 升麻 荠 栝蒌根(各二分) 甘菊(一分) 石膏(三分) 竹沥(二合) 朴硝(三分)   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沥、朴硝,分温四服。肉色黄加茵陈六分;面似火加栀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温饮一盏。   七八日热盛不解, 苦葶苈汤 。   苦酒(一升半) 苦葶苈(一合) 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疗内热病,有牛黄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 今诸疗疾,多用辛甜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必欲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青葙、葶苈子、艾之属,所在尽有之,除热解毒,最胜向贵价药也,前后数参并用之。得病内热者,不必按常药次也,便以青葙、苦参、艾、苦酒疗之,但少促其间耳,无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庞曰 辛甜姜桂人参之属,是发散寒气之药,其病未传成内热者,为调治之大要药也。决不可虑其酸苦之药,正治内热病急要之药也。设当行辛甘而用酸苦,设当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于阴阳之用,如此医杀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调治通行之要药,若论苦则忌甘,论甘则忌苦,虽有屡中,诚为粗工矣。   伤寒发黄者,先用瓜蒂末内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黄水,用五苓茵陈散最良。   时行一切,不知身上疼痛,不寒亦不热,沉沉似有所思,顺事多语,此脏正传热, 麻仁龙胆丸 ,服此药不死。   大麻仁 大黄(各一两) 柴胡 黄芩 白鲜皮 秦艽 赤芍药 龙胆草(各二分) 黄连(一分) 栀子(二十四个)   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煎淡竹叶汤,下三十丸,日与三服,以大利为度。   十日小瘥,一月平复。    地黄汤 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与发汗之,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热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方主之,消化瘀血甚良。   生湿地黄(四两) 牡丹皮 芍药 犀角屑(无以升麻代,各半两)   咀,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温饮一盏。喜忘如狂者,加地黄、黄芩各三分,加水一升;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不用黄芩也。   鼻衄或吐血下血, 黄芩汤 。   黄芩(四两)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温饮一盏,兼治妇人漏下血不止。(黄柏更佳。)   吐血百治不瘥,此方疗十瘥十, 大黄散 。   地黄汁(半升) 生大黄末(一方寸匕)   煎地黄汁三沸,下大黄末,调匀,空腹服之,每温饮一小盏,日三服,血即止。   热病毒瓦斯入眼,赤痛生翳,不见光明者, 大黄栀子汤 。   生大黄(一两) 升麻(半两) 瞿麦 甘草(各一分) 栀子(七个)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温作四服,以利为度。难利者,煎药毕,下朴硝二分和服。   先煮诸药至一升半,乃下大黄,大黄先以水渍,和水下之,则折热易利。   治毒病入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肿肤起,或赤痛,不得视光明,入心肝。或眼浮肿,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或内障不见物。良由病后不慎,酒面炙 五辛所致,宜服此频利之, 秦皮大黄汤 。   秦皮 柴胡 常山 黄芩 升麻 芍药 白蔹 枳实 甘草(各半两) 大黄(三分)   咀,水三升,煮二升,下大黄,再煎一升半,去滓,食后温饮一盏。热盛者加焰硝半两,汤成后下,化匀服。未瘥更作,可至五七剂。   又方 滴眼汤 (斑豆疮不宜用。)   秦皮 升麻 黄连(各半两)   细锉,水二升,煎至一升,绵包箸头 汤,滴入眼中,频频用之。   下部 疮, 雄黄散 。   雄黄 青葙子 苦参 黄连(各三分) 桃仁(一分)   为散,以艾汁和丸,枣核大,绵包内下部, 蓄汁更佳。冬月无艾,浓煎艾汁,和为丸,更以米饮调下二钱,温饮之,日二服。   治 疮, 青黛丸 。   青黛 丁香 黄连(等分)   细末,甘淀和丸,枣核大,口中有疮,含之咽汁;若下部有疮,绵裹内下部,日含化五六十丸瘥。    牵马丸 治天行四五日,下部生疮,医所不能治,此方主之。   附子(一分) 藜芦 桂枝 巴豆(各半两,去皮心,炒黑)   细末,别研巴豆,加蜜杵丸,梧桐子大。空心热水下二丸,未知加三丸。热在膈上不下,饮热汤半升,投吐之,下部 自瘥,神良。   天行口疮, 黄柏升麻汤 。   黄柏 升麻 甘草(生,各半两)   咀,水一升半,煮半升,入地黄汁一合,煎半升,分二服,细呷之。   又方 蔷薇饮子 。   蔷薇茎叶切一升(冬用根皮)   水三升,煮半升,温温渍之,去涎。喉咽有疮者,咽汁少许为佳。   又方, 黄柏饮子 。   黄柏,薄切小片,蜜渍一宿,嚼柏汁渍疮。   又方, 五倍子散 。   五倍子炒为末敷之,涎出吐去,以瘥为度。   伤寒喉中痛,闭塞不通, 射干煎 。   生射干 猪脂(各半斤)   合煎,令射干色微焦,去滓,取一枣大,绵裹,含稍稍咽之。   治喉咽痛塞, 硼砂散 。   硼砂 僵蚕 牙硝 白矾 甘草 雄黄(各一分) 砂(半分) 草乌头尖(四个)   细末,米饮调一钱,细细呷之。   古方 黑龙煎 ,治咽喉肿痛九种疾。   人参(半两) 甘草(一两) 无灰酒(一升) 不 皂角(四十条)   水三斗,浸皂角一宿,净铛内煎,令水减半,次下人参、甘草,细切,又同煎三分耗二,布绞去滓,下酒更入釜煤一匕半,搅煎如饧稀,入瓷合内,埋地中一宿。若用时,取一丸如鸡头大,盏中以温酒一呷化之,先以水漱口,以鹅毛点药入喉中扫之,有恶涎或自出,或下腹,可两三度。引药方歇,良久令吐。候恶物出尽了,令吃少许水浸蒸饼,及软饭粥压之,次含甘草一寸咽汁,忌炙胡饼、猪肉淹藏等物。如木舌难下药,以匙按舌,用药扫喉中。   九般名 急喉闭、缠喉风、结喉、烂喉、重舌、木舌、遁虫、 喋、飞糸入喉。   元 五年,自春至夏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闭,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潘推官昌言亲族中亦死数口,后得黑龙膏,救活者数十人。   庞曰 急切亦不候合此膏,用古方以意处之。但得不 皂角一两条,槌碎,水三升半,浸少时,揉汁去滓,甘草一分,人参一分,同煎作稀膏,勿令太稠,乃下后药。   霜梅上白盐 砂 焰硝(各等分)   三味生研,用前膏斟酌和匀,可以扫得为度。每以鹅毛 少许,如前法扫喉中甚效,其将息次第,亦如前法,此膏得力尤速。若日久膏干,以甘草水化之。病瘥后,胸喉外生疮勿疑,无盐梅以白盐代。   天行手足肿,疼痛欲脱者,浓煎虎杖汁渍之。   天行后毒瓦斯,手足肿痛欲脱,必作痈脓, 升麻大黄汤 。   升麻 木通 白蔹(各三分)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半两) 大黄(一两半)   咀,水三升,煮二升半,下大黄煮一升半,温温饮一盏,利下为度。


少阳之为病伤寒原文,伤寒论少阳病一览表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杂病论之湿病脉证并治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汉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1665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影响疤痕增生的因素,疤痕增生会受外界刺激越来越大吗 下一篇:为什么要努力体面劳动,为什么要学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