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
那时候整个楼道里,每天你都会听到父母打孩子的声音,听到孩子会喊“救命啊”。那时候不动工具就算很轻的挨打,拿手打都不叫打。一般都是拿笤帚疙瘩、鸡毛掸子揍。而邻居是怎么劝架的呢?敲敲门,“老张,打打就得了啊!”
看了是不是觉得好笑,但反映的却是一个事实:在过去,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崇尚训棍棒教育的,要不然也不会有“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
马未都相信很多人都认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大收藏家,也参加过很多综艺节目。他曾经在做客《圆桌派》节目时讲过小时候父母是怎么教育他们的。
那时候整个楼道里,每天你都会听到父母打孩子的声音,听到孩子会喊“救命啊”。那时候不动工具就算很轻的挨打,拿手打都不叫打。一般都是拿笤帚疙瘩、鸡毛掸子揍。而邻居是怎么劝架的呢?敲敲门,“老张,打打就得了啊!”
看了是不是觉得好笑,但反映的却是一个事实:在过去,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崇尚训棍棒教育的,要不然也不会有“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到现在也仍有很多父母没有把这传统手艺给丢弃了,仍然是对孩子实行棍棒教育。
当然,这些年随着西方教育文化的传入,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棍棒教育的越来越少,也就是批评惩罚孩子。同时父母们也认识到这种批评教育的不好,开始流行表扬教育,夸奖孩子棒、聪明。那是不是说这种表扬教育就比批评惩罚教育更好呢?
事实上,表扬教育虽然存在很多优点,但同样存在着很大问题。
批评惩罚教育存在的不足1、否定孩子,打击孩子自信心
批评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否定。
父母批评的是孩子什么行为?肯定是他们认为不好的行为,比如不讲卫生、拖拉等等。因为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无法脱离个体而单独讨论行为,所以当父母在否定孩子行为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让孩子产生在否定他们自身的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是个坏孩子,而这必然会打击孩子自信心。
2、批评容易引起对抗
对于年幼的孩子,因为孩子不懂反抗,父母批评孩子,孩子只能是被动接受。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情况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因为批评通常带有攻击的意味,而青春期后的孩子自尊感比较强,因此父母的批评往往不能让孩子改变,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出现父母越批评,孩子越叛逆的表现。
有青春期的孩子留言就说:“我原本想要做的事,但是我妈一说我就不愿意去做了。因为我不想让她感觉到我受她控制。”
3、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经常被批评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被父母批评责骂,他必然会在行为做事的过程中顾虑父母的反映,迎合父母的喜好。其实这也是父母批评孩子的目的,让孩子做事的时候有所顾忌,避免犯错。
但是当孩子养成这种在意父母的评价,压抑自己的欲望来迎合父母的习惯,孩子长大后,也必然会把这种习惯带到生活中,会在意周围同学、朋友、同事的评价,希望获得他们认可。为此他们就会刻意的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成为一个讨好别人的老好人。
总结:
建立在否定孩子基础上的批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本身,等于让孩子否定自己重新建立符合父母标准的自我。这种教育会使得孩子长期处在外在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中,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孩子就会活的越痛苦。
表扬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现在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了批评惩罚教育的不足,他们开始采用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表扬教育。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毫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孩子倒是很高兴了,做事更积极了。那是不是说表扬教育比惩罚教育就更好呢?
1、表扬也是评价,会让孩子害怕失败
不可否认的是,表扬教育肯定了孩子,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但是表扬跟批评惩罚一样,同样是在评价孩子。
父母表扬孩子,其实也是在基于父母的标准评价孩子。既然表扬也是在评价孩子,那就跟批评惩罚的效果一样,也会让孩子在意别人的眼光。虽然表扬长大的孩子不像批评长大的一样会刻意的讨好别人,但是长期被表扬的孩子会过度自信,因而害怕失败,因此当他们在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时就不敢尝试。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表扬的心理实验。
他找来一组孩子,随机分成A、B两组,让他们完成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
A组在完成后,得到的是实验人员表扬,夸他们很棒、很聪明。
而B组则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然后进行第二轮测试
实验准备了两种不同难度的拼图,让孩子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
结果发现,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德韦克给出的解释是“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
2、表扬也是一种控制,会受到孩子的抵触
表扬其实虽然不想批评惩罚一样明显,但是显然表扬的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做事,这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孩子因为智力的原因,不能识破父母的这种小伎俩,所以当父母表扬他们“厉害”时,他们会真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他们会认识到父母的表扬其实是为了“控制”他们,是假的,并不是他们真的很“厉害”。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了,父母表扬他们,他们会不耐烦的原因,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做的多好,父母的表扬只是让他们继续去做这类事情而已,所以他们会讨厌这种表扬。
最好的教育方式
现在父母会疑问了,批评和表扬作为父母最通常运用的教育手段都被我否定了,那父母拿什么来教育孩子?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最好的教育是孩子没感觉到被教育,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所有选择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其实他们的选择都是父母影响的结果。
以读书为例,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天天给孩子买书,然后逼着孩子读书,这其实就是在教育孩子,孩子业会感觉自己在被教育,因而会有抗拒情绪。而如果有方法可以让孩子自己拿起书来,不用父母逼,他们就自己阅读,读书时孩子自由选择的结果,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怎么可能?他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自发读书,怎么可能不教育孩子就自发读书呢?
事实上,这确实可能,只是大部分父母没意识到,方法就是利用环境来教育孩子。
还是以读书为例,父母可以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家里到处摆满书,把电视、电脑、手机都给断掉,每天晚上父母就拿着书看,母也不用教育孩子去读书。这样一方面孩子会无聊,没得选择,另一方面父母的行为给他起了示范作用,孩子这时做出的选择只有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教育孩子读书有什么好处、孩子应该读书了吗?没有,也不需要,但是最终父母通过营造环境使得孩子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读书。
利用环境来教育孩子的最大优势是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避免了孩子的对抗心理。孩子不是为了赢得父母的表扬或者避免惩罚而做事,他们的行为是自己内心选择的结果,因此更容易培养爱好,形成习惯。
总结
无论批评惩罚,还是表扬,都是评价,都不可避免的导致孩子过度在意别人的意见,因而会导致顾虑别人的眼光而不能遵从自己的本心。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不教而教,营造环境,激发孩子内心的原动力,让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