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大汗淋漓怎么调理,颈上部大汗淋漓怎么办
人比较怕热,汗出如油,颜面、头发油多,大便稀、粘腻、次数多,沾马桶,小便黄,舌苔厚腻,发黄,口气大,能吃,胃口好,
舌胖大,暗淡,苔黄腻,中间舌根明显,中下焦湿盛
不出汗时人身上容易感觉乏、累、没劲,活动活动,出点汗,身上反倒轻松了。
原因:
1、湿热内盛:(1)能量入量太多:饮食不注意:吃太多甜食、油腻食物、长期喝酒等原因导致体内湿多,代谢不出去,同时
表现:动一动就大汗淋漓,头颈汗多,吃点饭、喝点热水、稍微一活动就出汗,紧张、着急,天气热时也容易出汗;
人比较怕热,汗出如油,颜面、头发油多,大便稀、粘腻、次数多,沾马桶,小便黄,舌苔厚腻,发黄,口气大,能吃,胃口好,
舌胖大,暗淡,苔黄腻,中间舌根明显,中下焦湿盛
不出汗时人身上容易感觉乏、累、没劲,活动活动,出点汗,身上反倒轻松了。
原因:
1、湿热内盛:(1)能量入量太多:饮食不注意:吃太多甜食、油腻食物、长期喝酒等原因导致体内湿多,代谢不出去,同时,饮食不节制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差,脾胃功能差,代谢水湿功能差,也会导致水湿在体内堆积。(2)能量消耗太少:运动少,现代人多坐办公室办公,很多缺乏运动,吃了太多能量高的食物,导致在体内生湿、生痰,痰湿需要体内阳气的温化,好比地上的水湿,要靠太阳光的照射才能消失,人体内痰湿也是,需要阳气来温热消散,运动时能激发体内阳气,阳气活跃了,有利于温化体内的痰湿,运动呢,又能增加体内气血的循环流动,气血如果流动性差,会导致痰湿凝聚在局部,与气血结合,形成各种良性的增生、肿块,因此要多运动。(3)湿在体内会化热,就像沼气池久了会发酵,人体内也是,产生热,热蒸腾湿,就像蒸笼一样,就会产生很多热气,从人体的汗孔,中医叫“鬼门”出来。
2、阴虚火旺:阴虚火旺有很多表现,典型的是舌红少苔,容易盗汗,就是睡着了出汗,含有手脚心发烧(热),心里烦躁,中医称为五心烦热,午后容易低热,自己还能退热,但这种汗多的兼有湿热的,会有相对复杂的表现。
阴虚火旺,中下焦阴液亏耗的舌苔,中下焦舌苔剥脱,舌暗红,说明中下焦阴亏严重,有热
(1)阴虚火旺的人,特别是胃火旺的人,容易食欲特别旺盛,很能吃,长期大量肥甘厚味地吃,就像第一种原因里面讲的,体内就生成湿热了,这种是阴虚火旺在前,湿热内蕴在后,这种舌苔不典型,多数就是黄腻苔,不是少苔,会有五心烦热、盗汗的表现;(2)我们动态来看:湿热内盛的人,尤其是热重于湿,这个热会消耗正常的津液,导致阴亏,湿浊在体内还容易影响津液的输送,进一步加重津亏,两者叠加,阴亏久了,就会出现阴虚火旺,这种表现和(1)基本相同,但阴虚火旺在后,那么哪个在前,哪个更重要,更要解决,因为它是根源。
实际如何分辨和解决:那么面上面说了出汗的原因,一方面是湿热重,另一方面是阴虚火旺,虚火蒸腾,为啥这么说,主要还是看表现,很多人,动则大汗淋漓,舌苔黄腻,怕热,大便腻、频、稀,会有盗汗、潮热、五心烦热的表现,这就从实际上验证了这种情况,那有的人汗多,没有阴虚火旺的表现,只有湿热的表现,处理起来就容易很多,可以参考中成药:藿香正气散,这个药说明书说治中暑,祛寒湿,实际热性不强,湿热效果也挺好。那如果兼有阴虚火旺,就麻烦一些了,因为去湿热容易伤阴,养阴清热容易加重湿热有的人说用知柏地黄丸,但是光用这个不行,两个一起用量怎么掌握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处理。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有第三种常见的,就是表气虚:
我们人体体表外围,有一种保护我们的气,叫做卫气,也叫表气,他们有收摄作用,那如果表气虚了,收摄不住,那水就容易漏出去,汗液也是水,就像筛子,正常是0.5cm的孔,但是表气虚,孔变成了1cm,更多的东西就漏过去了,那这种啊,就要益气固表,当然,光表气虚,一般不会有那么多的汗,一般会兼有前面说得湿热或者阴虚,或者二者,所以不光要益气固表,还得一起处理,去湿热,清虚热。益气固表大家都知道,玉屏风颗粒可以,有的人跟我反映,玉屏风用了一个月,效果不好,实际上他呢,他还有湿热,还有阴虚,没有整体考虑,整体观是我们中医一个非常很重要的思想。
那还有,表阳虚漏汗,这种汗不那么粘,是天气冷出汗多,出完汗人更冷,手脚冰凉,一般冬季多见,这种是明显阳气不足,重点是要补阳气,这种用上补阳气的效果很好,桂附地黄丸会用一定作用,但也看具体情况
那以上三种动一动就出汗,吃点饭、喝点水就大汗淋漓的情况大致就交代了哈,很多时候,都是有两种,或者三种情况并存,甚至有时还有其他问题,这些都要一起考虑,不然可能效果就不好。
最后关于方子,中医没有哪个方子好,只有说对不对症,用反了,越吃越不舒服,用对了,症状逐渐就好转了,所以,不要迷信哪个专家的方子,治哪个病特别好使,一定是对症才好使。那祛湿的药简单和大家说说,作为了解学习。(千万不可以自行抓药服用,产生不良后果平台和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去湿的药,莲子、炒薏米、茯苓、生白术、还有很多哈,都能祛湿健脾。
炒薏米健脾除湿,生薏米清热利湿消肺脓肿,区别很大
除了健脾祛湿,还有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石菖蒲,这类比较燥要注意。
此外,还有清热燥湿的黄连、黄芩、黄柏,这一类既凉又燥,一般湿热不是特别重,或者有脾胃虚寒的,一般不用。(有的人会问,湿热还会有脾胃虚寒吗?有的人会有!)
养阴、清热的、固表、止汗的都会用到,太多,不一 一列举了。感兴趣可以自己学学。
作为一个平常人,更多的能做的还是管好嘴,迈开腿,少吃多运动,才能更健康。
本期就简单说这么多,一些个人的见解,仅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探讨,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想进一步了解的朋友也可私信给我。
(注:视频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和药物仅作为同行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不可以作为用药的依据,若自行服用,出现任何问题,本人及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