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以原子来解释万物的原子唯物论,振动理论与声学原理

劈开混沌天原,还我清白世界。“乾坤本振荡,万物皆碰撞。问得天下事,读此好文
章”。此乃百年之后东山之碣语也!
  我认为,人生一世,除了为了生存吃穿劳动之外,其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对这个世界的
认识了。这个认识包括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客观世界的认识又包括对自然
界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主观世界的认识又包括对自己的生理过程的认识和心理过程
的认识以及生命过程的认识。
  客观外界事物的属性是一定的,但每个人对它的看法各不相同。张三说

劈开混沌天原,还我清白世界。“乾坤本振荡,万物皆碰撞。问得天下事,读此好文

章”。此乃百年之后东山之碣语也!

  我认为,人生一世,除了为了生存吃穿劳动之外,其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对这个世界的

认识了。这个认识包括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客观世界的认识又包括对自然

界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主观世界的认识又包括对自己的生理过程的认识和心理过程

的认识以及生命过程的认识。

  客观外界事物的属性是一定的,但每个人对它的看法各不相同。张三说是这个样子的,

李四说是那个样子的;这个阶段说是如此,过一阶段说是那般。这是为什么?原来即使事物

未发生变化,但人的认识在变化。对于这一点,许多人经常说 “休要以己之心度我之

腹”,显然,这是两个人在发生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时发出的感慨!有人经常说对某

个事情搞“双重标准”,也有人说对事物要“一分为二”,实际上这是以平面的角度看问

题,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往往是要以立体的形式去分析和观察,会出现“多重标准”,存在

着“一分为多”的现象。因此,提高和统一大家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人类而言,加

深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生存能力,应该也是头等大事。

  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已有五十多年了,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天”指大自然、客观世

界。“命”指人生轨迹(经历)或社会地位的自我认定。 对于自己的“命”已无新奇可

言,对于“天”倒有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与以往的说教有所不同,它简直就象池塘里扔

了一枚炸弹,把个科学理论界弄得天翻地覆、乱七八糟。这是一种捣乱?还是一种贡献?任

由世人评说。其中道理,有多少对和多少错,连我也不能认定。但是有一个道理我必须告诉

您:迷信用一种假说能圆满地解释世界;科学也能用一种假说圆满地解释世界。二者的区别

在于前者容易,后者艰难。前者讨厌时间的推移,实践的验证;后者喜欢认识的提高,客观

的验证。我认为我的理论是可以圆满地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所以,振动论在各个自然学科

领域的应用,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不管是“日心说”者或“地心说”者的理论,还是原子的核式模型或强子的夸克模型的

假设,以及海森伯不确定原理或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观点,孰是孰非,无关紧要,然而这种探

讨大自然规律以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作为我们这些后来者,都只有心存感激,无可厚非。

无论是牛顿、惠更斯、麦克斯韦、赫兹、傅立叶、巴甫洛夫和爱因斯坦等外国科学大家,还

是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等本国先人,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和取得的科学经验,一直指导着

一代又一代人在成长,科学技术一天天地在进步。本人也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认识这个世界

的,也是他们培养了我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对他们的理论的反辩能力的。在这种情

况下,即使我的理论有悖于他们的理论,我想他们也会满怀欣喜,因为科学家们毕竟具有这

种品格和风范。他们曾教我说:“光有微粒说”、“光有波动说”、“光是电磁波”、“光

有波粒二象性”、“光有反射、折射、衍射等”、“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流动(位

移)”、“导热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过程”、“人脑有高级神经

活动”、“人体有阴阳虚实”等等。年轻时我很诚信这些道理,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些

道理我觉得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同样可以解释这个世界。有些道理我觉得似有不妥,今说与

世人,请予以讨论和评说。

  我首先喊出的宣传口号是:

  1、“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振动碰撞。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物质(物体)运动形

式:运动和振动。“动”的东西在运动,“静”的东西在振动”。

  2、“世界的缤纷和灿烂是感觉中振动能量的差异,是物质的振动和运动派生出的各种现

象所致”。

  3、“如果抽掉生物神经对能量的传送和大脑细胞对能量的感觉,这世界便没有颜色、

声音、气味、味道、大小、冷热和振动等这些概念了”。

  4、“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振动,就没有世界的一切存在”。

  5、“物理学除了力学之外,其它学科都是力学的变种,精通力学,能看破世间万

物”。

  6、“世间本无电、磁、光、声、热的存在,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电、

磁、光、声、热的概念将从人的头脑中慢慢消去,取而代之的是振动理论的各种说法或称

谓”。

  7、“分子振动论可以统一和简化物理和化学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的理论内容”。

  8、“一个熟知振动理论的专家,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高明的医学家、天体学家、气象

学家、化学家、动植物学家和一个哲学家等”。很多科学理论家都爱口出狂言,我也是这

样。

  几百年后,在人们的语言中尽管仍有电、磁、光、声、热等词的出现,但人们对它们的

理解与现在却大不相同。就象人们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歌曲,

头脑中并不相信太阳就落到西山中了。

  太阳是什么?有人说是个在燃烧的大火球,是个有很高的温度、大量的热量、很强的

光、很多能量的天体。这是听信前人的说教所形成的概念,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不是一

个完整的正确概念。燃烧是个有氧参与的物质分解过程,太阳周围没有氧的存在,所以它不

是一个燃烧的大火球。它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又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将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介

绍,在此粗略地谈一下。我认为,太阳系在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是个微小的区域。这个区域

是这样形成的:1.某个时刻,突然两个大小不一的天体相撞(说突然也未必合适,这是它们

运动的必然结果),大天体撞击后变成气态物质在别的空间形成了一个星系(如银河系

等),小天体撞击后形成了太阳系。也可以理解成太阳系是两个大小天体运动撞击后,形成

的混合气团的一部分。由于二天体直径有大有小,又是非正向撞击,所以撞击后的气态物质

处于旋转状态。即使两个等径天体正面相撞,撞击后形成的混合气团在扩散的过程中,在局

部的空间内也会出现旋转状态,出现旋涡现象。在这个空间中,大旋涡中还存在不同旋转方

向的翻滚着的小旋涡。太阳是太阳体系中较大的一部分物质,位于旋涡中心,后来形成了太

阳。太阳周围空间里还有许多小的旋涡后来形成小气团,由于撞击后的惯性便围绕太阳运

转。撞击过程中小天体得到很多能量,物质分子振动极大地加强,自身温度极大地升高,这

些物质都变成气态(气团)或半气态的状态。这时,这些气团都会发光和发热。随着时间的

推移,小的气团由于温度下降得快变形成了固体,不再发出光和热,变成一些星球,如地球

和月球等。撞击后太阳系形成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旋涡,在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在太阳系

中观察太阳,它只有自转,没有运动,其它星球是围绕着它转。人们如果跑出太阳系以外的

某个宇宙空间去观察太阳,不但它也在运动,连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现在人们感觉不到它

的运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太阳由于“块头大”,运转慢,撞击后储存的能量还很多,

所以现在仍在发光、发热,但它毕竟是处于冷却过程中,最后也会变成一个不发光和热的新

天体。2.银河系、太阳系和其它更大空间中的星系,都是某次宇宙中一些大的天体在运动中

相撞,撞击后使双方天体得到很大的能量,产生高温,使固态物质(天体)变成气态物质

(气团)。这些气团就沿着撞击造成的方向和爆炸所形成的方向向四面八方作翻滚运动,翻

滚到某个空间的一部分气态物质就形成了银河系,还有一丁点儿气态物质就形成了太阳系。

我说是天体撞击形成现在的宇宙状况是针对宇宙爆炸理论而言的,有一种理论说现在的宇宙

是一次爆炸而成的。宇宙无缘无故的怎么会爆炸呢?只有天体撞击才会产生天体爆炸,宇宙

中天体运动是经常的,撞击也是经常的。

  本人认为:太阳是一团具有强烈振动的分子所组成的物质之体,或者说它内部是固体,

外表是液体,最外部是气体,处于凝结过程中的天体。它的内部分子在作定向振动,没有相

对运动;外部分子除了作非定向振动之外,还有相对运动。人们凭神经感觉说它在燃烧,在

发亮,在非物质体系中或无神经物体中并非如此。宇宙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非物质的(除

了人的思想意识),假定有的话,你拿一个非物质的东西去碰一下太阳,就会发现太阳既不

热,也不亮,更不振动。这就是说,太阳的热、光、能等属性只有物质之体才能感觉得到或

可以接收,对非物质的东西不起作用。这个实验无法做,因为世间没有非物质的东西。我只

是说说而已,信不信由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化学书上说决定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尽

管还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在描述我的理论时我仍使用分子这个概念。当

然你要说是原子振动、质子振动、电子振动、粒子振动或基本(微)粒子振动,都可以,都

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讨论。太阳内、外部分子的振动特性我们随便用一个量化指标来叙述更

利于理解。比如太阳内部分子的振动特性是:振动方向是沿着径向作往复振动,分子之间互

相碰撞;振幅是100个单位;频率是500次/秒。外部分子的振动特性是:振动方向大部分分

子是沿着径向作往复振动,少部分分子作其它方向的振动;振幅是300个单位;频率是170

次/秒。这种非径向振动的分子份额越接进外层、比例越大。显然,太阳内部的分子密度

大,分子之间的距离小,分子力大,所以振幅小,频率高,振动力强。内部分子的振动在向

外部分子传递时,由于能量守恒的缘故,太阳外部的分子密度小,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分子

力较小,所以它们在外部的振幅较大,频率较低,振动力较弱。太阳分子的这种振动属性沿

径向自内向外各点是不相同的。振动属性除了包括振幅、频率、振动方向、振动强度以外,

还应包括振动分子的质量和外型尺寸等。宇宙间其它天体得到太阳的振动属性是通过介质在

传递过程中减弱或消耗之后的残余振动属性,减弱量的大小取决沿途介质的特性。没有任何

介质(物质)做媒介,振动传递能量是无法进行的。有人不禁要问:既然其它天体得到是太

阳的振动属性,那么太阳的光和热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来谈一下光的问题。所谓光就是物质分子振动(运动)的轨迹或影象,用颜色表现

它,光的强弱是表明介质(空气)分子振动能量大小的象征,是有神经生物的一种感觉。对

于光和颜色是“空气分子振动的轨迹或影象”这句话如何理解,我想举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

题。在漆黑的夜晚,当你点上一根香,就有一个亮点出现(红点)。当你快速地把这根香左

右摆动时,就在空中出现一条红线;当你快速地把这根香转动时,就在空中出现一个红圈。

这个红圈和这条红线就是那个红点的运动轨迹或影象,当无数个空气分子在激烈地振动时,

它们的振动轨迹就成了一种亮度或一种颜色。中午太阳光很强烈,空气分子振动得很厉害,

人看起来就是一片白色的亮光;傍晚太阳光不太强烈,空气分子振动得不厉害,人看起来就

是一片红色的亮光;到了夜晚,太阳的振动能量传递不过来,空气分子振动的很慢,作用到

人的眼睛上的能量很小,以致于大脑神经细胞接收不到其能量,所以人就感到是一片漆黑。

对于无生命的物体而言,光和颜色是不存在的。以人为例,人们的眼睛看到的各种颜色和光

线,是视神经受到空气或其它介质传递来的振动属性刺激的结果,是大脑神经对这种刺激所

感觉的结果。不同的振动属性就有不同的感觉,就有不同的颜色和光线。颜色是大脑感觉、

衡量振动介质作用在眼部神经的振动能量大小的尺度,表明那种物质振动的激烈程度。眼球

神经损坏的盲人或大脑视神经损坏的人,无法感觉颜色和光线。实际上人体感官接收的并不

全是纵向振动传递来的能量,有些是由纵向振动产生的横向振动而传递的能量。另外顺便指

出:“上帝”赋予的人体器官既奇妙又遗憾,奇妙就不说了,遗憾的是这些器官神经在接收

振动能量时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接收。眼睛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看

见东西和颜色;耳朵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听见声音;鼻子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闻到气味;舌

头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尝到味道;皮肤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感觉冷热。这些人体感官都是在

一定的范围内根据振动属性给大脑进行“打工”的。如果这些感官神经损坏或失去传递振动

能量的能力,人们就没有光明、声音、气味、味道和冷暖的感觉了 。这就是盲人看不见东

西、感冒时或其他病因所致神经麻木时人们分辨不出香臭、尝不出味道以及皮肤麻木感觉不

到冷暖的道理。这里提醒人们注意的是:太阳照得大地亮堂堂,并不是太阳光子(分子)照

到大地上来了,大地上得到的是它传递来的振动属性或振动能量在人们大脑中的感觉!太阳

照得大地暖洋洋,并不是太阳的物质分子送到地球上来了,是它们的振动传递通过许多媒介

物质的传递将能量传送到大地上了。它们自身没来。太阳分子受内部的吸引力始终没有离开

太阳!太阳只是个振动源或能量场,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太阳振动传递问题。

  光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人对能量的一种感觉,是能量传递时人的发现。为了便于

理解,你可以做一个实验来理解光的意义。漆黑的夜晚,当你躺在床上,闭起眼睛,然后用

指头轻轻地弹击你的眼球,最好从小眼角一侧,当你每弹一下,就感觉到一闪亮,用力越

大,亮得越很。这时候,你用的力,就是光,是大脑神经细胞对力的感觉。

  我们不是假定而是认定宇宙太空中有一种纯净的太空物质,以前有人叫它“以太”,叫

什么都无所谓。这种物质分子质量很小,密度也很小,其分子力无穷小,所以不与别的物质

化合,有人称其为惰性物质。(注意,这里否定了物理学中的真空概念,所谓真空就是这里

的太空物质空间。没有物质的空间是不可想象的,是不能发生任何问题的,没有任何物质的

空间只有在太空物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这个空间是无穷的小)。太阳分子的质量比这种

太空物质分子的质量要大的多,当太阳的外层物质分子与其接触(碰撞)时,就将振动能量

传递给它。由于能量守恒的缘故,它就以更大的速度、更大的振幅沿着太阳的径向振动 ,

也可以说是运动,只不过运动到第二个太空分子时,发生碰撞之后又返到太阳分子处接受第

二次碰撞。第二个太空分子接着向第三个、第四个太空分子……依次向太空中作振动传递,

每个太空分子只在原地作振动或振荡,没有离开原地。以地球为例,在太阳到地球地面的垂

直距离上,分三个点,两段距离。三个点即太阳表面与太空的交界点、太空与地球大气层交

界点和大气层与地球表面的交界点。两段距离是太阳表面到地球大气层顶端的太空距离和大

气层顶端到地球地面的空气距离。首先来谈一下太空的属性:太空中充满了太空物质分子,

其成份纯净,分子质量小,且外形尺寸小,密度小,分布均匀,没有(很少)相对运动,物

质分子自由振动很微弱。而地球大气层的属性是:大气成份复杂(氢、氧、氮等),分子质

量大且不一,外形尺寸大且不一,密度大且不均匀,上层稀,下层密,有分子相对运动存在

(如云雾风雨等现象),空气分子自由振动略微强烈。当太阳分子将振动能量传递给太空分

子时,能量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交付,当太空分子在太空中沿着太阳的径向将振动能量传递给

其他太空分子时,由于它们的几何形状相同、原有振动方向一致等因素,因此也是近乎百分

之百的交付。能量百分之百的交付是什么意思?即在交付的过程中没有能量的丢失,没有温

度的变化,没有颜色的变化。当太空分子将振动能量向大气层的分子传递时,情况就不一样

了。你玩过司诺克台球吗?当母球与彩色球在一条直线上进行撞击时(正向撞击),撞击后

彩色球会沿着这条直线上继续前进,前进的距离与撞击力成正比。如果两球不是在一条直线

上进行撞击时(侧向撞击),俗话说薄一点或厚一点,撞击后彩色球就会与这条直线成一定

的角度方向继续前进,这个角度正好是二球撞击点与这条直线形成的圆心角(或球心角)。

彩色球前进的距离除了与撞击力有关外,还与这个角度和二球的质量有关。如果二球的直径

大小不一样,撞击后还会跳动(即向空间的另一个方向运动)。当母球同时撞击几个彩色球

时,他们会分别向几个方向前进,每个球跑出的距离与它被撞的角度和接收的能量有关,母

球把能量百分之百的传递给这几个彩色球,这几个彩色球根据自己被撞角度的不同而获得不

同的能量。当母球以某个角度与一个彩色球撞击时,撞击后母球前进的距离取决于剩余的能

量,而剩余的能量与这个角度有关,角度越大,母球剩余的能量越大,前进的距离越远。角

度越小,母球剩余的能量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近。角度等于零,能量百分之百地传递给彩色

球,母球就在原地不动,彩球就向前跑动。如果你把十个彩球紧密地并成整齐的一排,用母

球正向撞击第一个彩球,你会发现,前九个彩球都在原地不动,只有第十个彩球跑掉,这说

明什么?这说明那九个彩球只在原地作振动传递,把母球的撞击能量传递给第十个彩球了,

它才得到能量向前运动了。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玩过台球的人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我们可以

把各种物质的分子外形近似的看作球形,分子振动传递过程就是分子之间的相互撞击过程,

分子与分子撞击的情况与台球的撞击情况很相似。当太空分子与大气分子或大气分子与大气

分子撞击时,由于大气分子的直径大小不一,除了一部分正向撞击外,尚有一部分是侧向撞

击。正向撞击后的大气分子是沿着太阳与地球的直线方向振动传递,能量是百分之百的传

递;而侧向撞击的结果会使一些大气分子保留有一定的剩余能量,并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即

产生横向运动或混乱运动。而且越靠近地球表面气体密度越大,这种运动越强烈,介质分子

内能越大。根据热力学定理,内能增加,介质的温度就升高。从太阳到地球表面的振动传递

过程中,混乱运动越来越剧烈,温度越来越高。所以,为什么越往高空去越感到寒冷,随着

工业的发展大气成份越来越复杂、密度越来越密进而造成地球变暖现象、我国沿海低海拔、

高湿度地区比高原地区温暖现象等都有了答案。人体神经感觉到的振动能量的刺激,实际上

是大气分子的剩余能量的作用(分子混乱运动带来的能量),或者说是经过无数次的衰减后

的正向撞击能量,因为在大气层中经过无数次的正向变侧向 、侧向变正向的变换过程,才

与人体接触。所以,人的眼睛辨别颜色主要是靠这种残余能量属性的作用。各种物体或物质

分子结构不同,对同一振动属性的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残余能量有所不同,通过眼部神经反

映在大脑中的感觉就有所不同,即有不同的颜色出现。以前的解释是光波的长短决定于颜

色,那是建立在一种假定的理论体系中所作出的解释。由此可知,人在太空中看到的是一片

漆黑,只有向其它天体或物体(包括自身)遥望时,才有颜色出现,这是因为太空中没有

(或很少)物质分子的横向振动能量传递到人的视神经上,人脑中没有产生感觉。人在地面

上看到各种色彩和光线是因为地面上有许多分子结构不同的物质及其产生的残余振动能量和

轨迹的存在。

  在人们的概念中,所有的固体的分子都是静止的,不动的,是死的。而振动理论却相

反,根据这个分子振动理论,自然界所有的物体的分子都在振动,都是“活着的”。石头、

钢铁、木头、土地等固体的分子在振动;石油、水、酒精等液体的分子在振动;空气、煤气

等气体的分子在振动;火焰是一种特殊的气态物质形式,它的分子也在振动;各种植物的细

胞(分子)在振动;各种动物的细胞(分子)也在振动。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分子排

列形式不同、分子密度不同、分子质量不同、几何形状不同等因素,分子的振动属性也不

同,对外显现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不同,也就是说在接收振动和传递振动的表现也不同。同一

个物体,自然状态不同,理化性质也不同,分子的振动属性也不同。比如说人,儿童的机体

细胞的振动属性与老年人的机体的振动属性有所不同;活着的机体与死后的尸体的分子振动

属性有所不同;新尸体与几十年、几百年后尸体的分子振动属性有所不同;一棵柳树与一张

柳木做的桌子的分子振动属性有所不同等等。影响物体的自然状态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是

温度与压力。固体最敏感的是温度,温度可以使固体的分子振动加剧,即分子间的距离拉

大,振幅和频率增加,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是这个道理。当某种固体的温度达到某个数值时,

它的分子就会脱离分子力的约束与其它的物质分子化合,形成新的物质。这个温度数值就是

平常我们所说的燃点和化合点。气体和液体对温度和压力都敏感,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都

会改变自己的自然状态,那个温度和压力的数值就是它们的沸点(汽化点)、疑结点(冰

点)、临界压力等。以水为例,20℃的水、80℃的水和1兆帕压力下的饱和蒸汽、10兆帕压

力下的过热蒸汽的分子振动属性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水的颜色和能量与饱和蒸汽、过热蒸汽

是不一样的。气体的情况也基本一样。根据这个分子振动理论和振动传递理论能对这个缤纷

的物质世界作出如何的解释呢?下面根据本人的振动理论谈一点应用问题,供大家辩论时参

考。

  人体感官的工作原理大致是这样的:人的眼睛是这样工作的,譬如一个人看见地上长着

一棵玫瑰花,红色花瓣的分子结构对太阳分子振动在空气中产生的残余振动能量或振动属性

所传递的振动能量是一个数值,而绿色叶子的分子结构与花瓣不同,传递的振动能量是另一

个数值,这些通过空气分子一个个的振动传递将能量传到眼神经细胞上(这些神经细胞也在

振动),眼神经细胞就会产生新的振动,然后通过神经系统将能量传到大脑,大脑根据能量

数值的大小分别归类并记忆,哪些规定为红色、哪些规定为绿色、哪些规定为黑色等。组成

红花的分子和组成绿叶的分子,它们的振动属性是不相同的,根据玫瑰花本体与周围空气的

传递振动能量的差别,大脑还可以辨别出花的大小、叶子的大小 、数量多少和株体高低等

属性,这就是人的感觉过程。一旦到了黑夜,太阳分子振动所产生的残余振动能量太小,人

就看不见这棵玫瑰花了,这就是人的视力辨别颜色范围的下限。如果没有大气层或用更强的

光照射这棵玫瑰花,人就看不清它的颜色或看到的不是红花和绿叶的玫瑰花,这就是人的视

力辨别颜色范围的下限。如果夜里划一跟火柴去看这棵玫瑰花,也许与白天看见的颜色有所

不同。耳朵是根据空气分子的振动能量的大小来辨别说话内容和欣赏音乐的。鼻子的情况稍

有所不同,它闻到香油香、大便臭等气味,并不是这些物质的分子散发后跑到人的鼻子里

了,而是这些物质分子的振动能量传到人的鼻子里产生的感觉。这一点与人们头脑中长期形

成的气味概念大不相同。有人说香味是从物质中散发出来的分子刺激鼻子,那么时间长了这

种物质不是消失了或变小了么?为什么有时顺风能闻到气味而逆风却闻不到,是因为逆风时

由于空气分子(风)运动干扰了这个方向的振动传递。香油时间长了就不香了,原因是它们

的振动属性变了,并不是它们的香味分子散发掉了,这个道理一般人不容易想到。舌头辨别

味道也不一样,如果说眼睛、耳朵和鼻子是靠空气作为媒介来进行工作的话(间接地感觉物

质特性),那么舌头是靠自由恋爱来进行工作的。它是直接与物质分子接触,利用物质分子

的振动属性直接向大脑“汇报”,大脑根据振动能量的大小分辨出它们的酸甜苦辣来。早

上、晚上和冬天是因为太阳分子振动传递的距离太长了(斜射),地面的接收能量小,所以

比起中午和夏天的温度要低一点,人体皮肤是根据这些能量的变化来感觉冷暖的。需要解释

清楚的是人体感官的局部工作原理。以眼为例,眼体的神经细胞也有分子间的距离,也有它

振动的属性限定。神经分子(细胞)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有效空间里可已自由弹性活动或传

递能量,支配它自由活动的是分子力。当外界传来的能量(或力量)超过它的弹性范围,二

分子撞击时就会产生(塑性)变形,不能有效的传出能量或复位,因此就不能再行工作。比

如当人直视太阳或直视电焊弧光时,由于接收振动能量太大,眼神经细胞产生塑性变形,出

现瞬间看不见的现象,这就是人的超视力范围产生视神经变形造成的原因。当外界的振动能

量低于眼神经细胞的分子力时,能量也不能够传递到大脑,大脑就没有感觉,这就是晚上看

不见东西的道理。眼睛的瞳孔变化实际上是在调整神经细胞之间的距离或空间。猫能夜间看

东西,狗能有灵敏的嗅觉,都是它们的感官神经结构所致,即感官神经细胞活动空间大,微

弱的能量都可以进行传递。关于眼睛的工作原理,参见后面有关眼睛的章节说明。

  蒸馒头的发生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人们看到的火焰就是分子振动非常激烈的气体物质

的运动影象。它们来源于煤炭分子与氧分子互相撞击的结果。当煤炭温度非常高时,分子振

动非常强烈,分子振动能量很大,分子力也增大,结果把周围的氧分子吸附,变成一种新的

物质形式,叫一氧化碳。这种新物质的分子形状也发生改变。随着能量的继续增加,这种新

物质又变成另外一种形式,叫二氧化碳。当然,分子形状又发生了一次改变。分子除了振动

碰撞加强之外,由于两次形状的改变,新分子还会发生旋转。如此以来,就大大地增加了分

子振动能量。所以,煤炭燃烧出的火焰就可以理解为是一团分子振动的振源。通过媒介传递

振动能量的方式叫热辐射,直接接触并在同一个方向的垂直传递能量的方式叫热传导,非垂

直传递能量或靠运动撞击的方式叫热对流。因此,火焰的分子振动传递到锅(金属)的外

壁,金属外壁的分子将振动能量传递到内壁,内壁的分子将振动能量传递到水中。水分子振

动加剧到沸点时变成蒸汽以更大的振动能量向外传递,面团接受到这种蒸汽分子的振动能

量,内能逐步增加,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时间,面团的分子结构形式发生改变,面团的物质属

性发生改变,馒头就蒸熟了。至于馒头为什么比生面团好吃,主要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神经活

动(振动)模式或生理感觉模式的原因,在此就不细讲了。

  这种振动和振动传递理论应用到光学上解释各种物理现象也是很清晰的,它和微粒论、

波动论、电磁波论等理论不同,光学上的各种现象用振动理论解释得比较简便、易懂。前面

已经讲过,光是人对振动能量的一种感觉。光的直线传播的前提是在均匀的介质里,这与振

动是百分之百的传递是一样的前提,而且这种均匀介质必须是单一的、几何形状相同的介

质。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都可以用振动传递方向变化的理论来解释。例如,在一个平面

上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相当与前面讲的母球以45°角撞击彩色球后各自的运动方向改变

的规律。但是需要指明的是组成这个平面的介质必须是均匀的、几何形状相同的介质(母球

与彩色球等径)。否则,这两个角度就有一定的误差。如果把撞击后母球的运动方向叫做反

射的话,那么彩色球的运动方向就叫做折射。如果组成这个平面的介质是不均匀的,有大有

小,几种介质,就象母球与几个不等径的彩球撞击后有很多空间路线一样,入射角就不等于

反射角。至于惠更斯、菲涅耳所做的光的衍射实验,用振动传递理论更好解释。硬纸板上的

那个小孔边缘也是物质组成的,光经过边缘时也发生反射,因此阴影区就有了光线。如果这

个小孔内壁(纸板厚度)再厚一点儿或薄一点儿,衍射现象就会加强或减弱,这与撞击内壁

的振动分子的数量有关。不难解释,光学上的棱镜和凹凸镜的作用也是利用改变振动方向增

加和减少能量的道理。总之,现有的光学上的有关计算公式还是适用的,有些定律也是成立

的,但是他们的理论和概念是不妥的。就象日心说、地心说都能自圆其说地解释时间是一天

一天地过去的现象一样。你说是太阳自东海到西山绕地球转了一圈,我说是地球对着太阳自

转了一圈,都是一天,都能解释有关时间的一些属性。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现,哪些是更

加符合实际的,最终得以证实。

  您还真的认为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在流动吗?那是前人在对一些自然现象的一种假定

理论,电子能在固体中流动吗?即便是能流动,几百公里长的导线不到一秒钟电就通了,电

子在固体中拐弯抹角地能流动那么快吗?前人们假定,电池的两端接通一段导线,导线里的

自由电子就从电池的正极向负极作定向运动,而且是循环流动,这种理论是错误的。振动理

论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导线里的物质分子(包括电子)没有流动,只是在作原地振动和振

动能量的传递(我们将在物理一章中详细讲解),电流循环流动现象是连续振动传递的结

果。电池具有循环动力是因为电池的物质结构具有一种人造自由摆动的态势(相当与平常说

的储蓄的电动势),一旦接通导线相当与摆从最高点向下摆动。蓄电就象把摆放置在最高点

一样让其具有一种能量态势,连续不断地摆动就使循环回路中振动连续进行。灯泡发亮是因

为钨丝的物质分子结构形式和特殊属性以及流通截面积小,使其分子振动剧烈的特性,而导

线不发亮是因为流通截面积比较大和它的分子振动的不剧烈,亮与不亮全凭作用到人眼能量

的大小所产生的感觉。关于电流是振动能量的传递有一个实验更令你信服:当你去接受脉冲

针灸治疗时把电流调到很小,就会感到在身体里有振动(震动)存在。

  中医、西医利用各种药物治病的原理,也是利用各种药物的分子结构的不同,振动属性

的不同,在人体中振动能量的不一,各种生理器官的分子结构不一,对振动传递的能量接收

不同,来整理人体细胞的属性,从而达到治病的。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里的自然现象和定理

定律,都可以用振动和振动传递的理论来解释,由于篇幅所限,再此不一一细谈。

  我们在上述讨论中多次使用能量这个概念,这是为了尊重大家的习惯,实际上振动理论

上的能量与平常人们大脑中所形成的能量概念有所不同。振动理论上的能量是一种力量,或

者说是一种力的总和。这种力只表现为引力、斥力和运动撞击力的三种形式。我们平常所说

的化学能、光能、电能、热能、动能和机械能等,概念是这种物质或物体具有某种做功的能

力,没有指明是一种力的总和。虽然二者含义接近,然而还是有所区别。为了大家阅读方

便,在这本书中我们还是使用能量这个词,只是读者心里清楚就行了。

  总而言之,运用振动理论和振动传递理论可以解释整个大千世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可

以做很多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这种理论可以大大地简化现有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可以统一

现有各个自然学科的理论。比如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物理学(包括力学、光学、热力

学、电磁学等)、化学(包括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生理学、医学(包括

中医和西医)、生物学等等,这些学科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建立在分子振动理论之上,这些

学科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分子振动理论来进行解释。这对人类的科学研究工作无疑是带来

了极大的方便,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认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西瓜之所以甜,

苦瓜之所以苦,除了与分子结构的不同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分子振动属性的差异。人和

动物的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差异和奇妙,分子振动属性的差异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很显然,用这个理论把自然学科各个领域里的自然现象解释的非常清楚,仍是一件艰巨的工

作,作者希望有志之士投入进来,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活动。

--------

声明:本文已经著名网络写手,牛人杨全生老师授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1818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宇宙学 英语,universe 英文课 下一篇:为什么说音乐能使人聪明,学音乐的人为什么聪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