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非疾病的多种异常状况,宝宝似病非病的6大症状
一、打喷嚏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来说,打喷嚏也可以算是一种正常现象,是身体对外界保护性反射。特别是新生儿,鼻腔血液运行较旺盛,鼻腔短小,若有外界微小物质如:棉絮、绒毛或尘埃等的刺激,便会打喷嚏。这是婴儿代替手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种方式。无需就医!
打喷嚏原因 1.正常生理现象:新生儿同样是由鼻黏膜细胞分泌出黏液,且功能与成年人几乎一样,但他们鼻腔却比成年人小得多,所以更易刺激
很多宝妈在养育宝宝的时候,有很多情况不了解,误认为宝宝生病了,下面就婴儿非疾病的几种情况总结一下,仅供参考。
一、打喷嚏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来说,打喷嚏也可以算是一种正常现象,是身体对外界保护性反射。特别是新生儿,鼻腔血液运行较旺盛,鼻腔短小,若有外界微小物质如:棉絮、绒毛或尘埃等的刺激,便会打喷嚏。这是婴儿代替手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种方式。无需就医!
打喷嚏原因 1.正常生理现象:新生儿同样是由鼻黏膜细胞分泌出黏液,且功能与成年人几乎一样,但他们鼻腔却比成年人小得多,所以更易刺激到鼻黏膜,出现喷嚏。 2.空气污染引起 3.冷空气刺激引起 4.特殊生理结构引起 二、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的呼吸运动很浅,没有规律,呼吸频率较快,在出生后的前两周,呼吸频率一分钟在40次以上,有的新生儿也可能多达80次,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宝宝每分钟呼吸次数快,并伴有发热,则可能患有肺炎;如果贴近宝宝口腔会听到喉喘鸣声,有水肿;如果宝宝呼吸快,面色难看或发生青紫。及时求医。 原因: 1.呼吸肌发育不完善:肋间肌柔软 2.呼吸器官发育不完善:肺泡适应性差、鼻咽部及气管狭小 3.呼吸功能储备能力差:胸式呼吸弱,呼气及吸气量小 4.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节律不规则,呼吸深浅交替或快慢不均
三、下巴抖动 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抑制能力较差,常有下巴不自主抖动的情况。特别是在宝宝受到一些轻微的刺激,如声音、强光等,或做一些动作如大小便,或做一些表情如哭、笑的时候下巴抖动的情况容易出现。如无其他伴随症状,精神状态很好,表情正常,此时家长不必担心,也无需求医。 如果天气比较冷时出现这个症状,同时伴有寒战、全身发抖,要注意是否存在保暖不足的情况,如果是,家长要及时给孩子添暖,防止其受凉感冒。如果伴有神志不清、口周发绀、发热寒战时需要注意测量体温,避免抽搐发作。如果孩子下巴颤抖,还伴有其他症状,则可能是病状之一,建议可以到医院检查,如缺钙时。
四、体温波动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不好,体温的波动也较大。 感受到凉意时,新生儿不会像成人一样颤抖,只能依赖一种称为棕色脂肪的物质来产生热能,且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较大(按照体重比例计算),皮下脂肪又薄,所以衣服穿少了可能会导致体温过低,穿多了还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轻微发热。 要保持新生儿的体温正常,应让新生儿处于温度适中的环境内。 体温标准: 36℃~37℃是新生儿体温的正常标准。 当宝宝体温处于这个范围时,消耗的氧气最少,同时又能提供足够的热度维持代谢。
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通常情况下,宝宝早上的体温要低于下午的体温。应该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测量记录。 如怀疑宝宝发烧,请及时测量、记录宝宝发烧具体时间、天数以及频率、温度变化等信息,可以方便医生诊疗。 通常为宝宝测量体温时,不采用口表测量的方法。 保持新生儿正常体温方法: 调节好室内温度 根据室内温度变化增减衣物 保温的同时防止烫伤 注意观察宝宝的冷暖反应 体温升高的护理方法: 补充水分 适当补充盐水,保持电解质平衡 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对于食欲不振的宝宝,不可勉强进食
五、体重减轻 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体重往往会减轻,这是因为新生儿进食量还没有形成规律,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代谢以及由皮肤排出肉眼看不出的水分等,造成出生后前3~4天会减轻。 这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担心。
六、打嗝 打嗝新生儿较常见,一般属于生理现象。 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控制膈肌运动的植物性神经活动功能,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当婴儿受到轻微刺激,吸入冷空气、进食太快等就会发生膈肌突然性收缩,从而迅速吸气,声带收紧,声门突然关闭,而发生嗝声。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 打嗝现象也会逐渐减少
打嗝的原因: 1.太紧张 2.受凉 3.喝奶过多或者奶水过快或过凉 4.哭泣后进食 打嗝如何处理: 1.受凉打嗝:轻拍背部,喝点热水,加强腹部保暖。 2.打嗝很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热水中放入适量橘皮饮用 3.喝奶后平躺下打嗝:多因腹部胀气,可小心按摩宝宝的肚子,来帮他把肚子中的气体排出,同时注意奶嘴开口是否过小。 4.喝奶过急打嗝:抱起,抓抓小脚底,这样他便会哭出来,膈肌停止收缩,打嗝便自然而然地停止。 5.胃食道逆流引发的打嗝:每次喂奶之后,将孩子竖直抱起,将他的小脑袋放在肩膀上,用空心掌来拍打孩子的上背,30分钟后再让宝宝睡下。 6.打嗝有异味:打嗝时还飘出怪味,那么多半是乳食停滞不化导致的,可以煮一些山楂水给孩子帮助消化,还可轻轻按摩宝宝小肚子,使他通过放屁来排出气体。
打嗝的预防: ☆注意喂奶姿势:要注意垫高孩子的小脑袋,放低身子,整体保持倾斜。 ☆注意喂奶的环境:安静,哭闹、饥饿时应避免喂奶。 ☆少量多餐:增加喝奶次数,减少喝奶份量。喝到50%时,暂停下来,将抱起,轻拍背部,帮他排气,排完后再继续喂食。 ☆科学冲奶:避免结块的现象,奶嘴也就不会被结块的奶粉堵塞,宝宝自然就吸不到多余的空气。 ☆别让宝宝全喝完 ☆别让宝宝全喝完:漂浮在奶水最上层的白色小泡就是瓶中的空气,一旦全部喝掉,空气就会进入宝宝身体,诱发打嗝。 ☆左右摇晃奶瓶:勿上下,应左右,避免不必要空气出现。 ☆注意乳头/奶嘴的位置:使奶嘴或乳头在小儿舌头上方,可不直接塞入宝宝口中,而通过觅食反射让小儿自动寻找。 ☆按时添加辅食。
注意事项:
1若拍击数次后,依然不断打嗝,可以先用手安抚片刻,再继续拍打。为防宝宝吐出奶水,应该事先准备一个小毛巾或者小手帕。 2注意该动作可能会使宝宝滑下,因此要控制好手部力度,使孩子稳稳地趴在妈妈腿上。 3使用该方法时要留意孩子的位置,不要用身体捂住宝宝鼻子和嘴巴,以免宝宝呼吸不顺。此外,最好在肩头放上一块手帕,以防宝宝吐出奶水,也方便清洁自身与孩子。与端坐式相同,若拍击几次后无果,可以先安抚再拍打,也可换成另一边的肩膀继续。 七、溢奶 婴儿在出生3个月间,咽喉发育不完善,贲门松弛,而且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所以容易引起胃内的奶汁倒流。 正常是白色的,慢慢从口中流出。 速度、颜色异常时需及时就医
原因: 1.生理因素 2.喂养不当: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速度、频率和奶量,宝宝吃奶时不要一直移动他的身体,干扰喂奶。如果婴儿用奶瓶喝奶,请妈妈注意不要把奶嘴的口子开得太大,否则呛到宝宝也会引发吐奶。 预防: 1.一般情况下,吐出的量较少,次数也很少,对婴儿来说这是无害的。 2.喂养时要调整好宝宝的姿势;喂奶时控制速度;掌握喂奶频率;把握好喂食量;吃完奶后,别让婴儿马上躺下睡觉,应该让他的身体保持一刻钟的竖直状态,同时轻拍背部;避免过度哭闹或采取右侧卧位睡姿,减少溢奶。 遇到下列情况应警惕: 强力喷射、数量很大 带有胆汁等其他颜色的物质 孩子面色发青、嘴唇紫绀,咳嗽不断 及时就医,呛咳时让宝宝趴在家长腿上,并轻拍其背部。
八、憋气或鼓劲 婴儿肠管平时含有大量气体,经常呈膨胀状态,常出现“憋气(鼓劲)”现象,正常情况下多表现腹部饱满。 这和婴儿的肠道消化特点及腹肌状况有关,一般不需处理。 原因: 新生儿的肠管较长:约为身长的8倍(成人为4.5倍),小肠相对较长,分泌面积及吸收面积大,可适应较大量的流质食物。小肠吸收好,通透性高,利于母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但也容易对其他蛋白分子(牛乳、大豆蛋白等)产生过敏反应。 新生儿咽入的空气过多,2小时到达回肠,3~6小时到达结肠,均匀分布在整个大小肠,肠管的膨胀状态是自然现象; 肠道酶在水解蛋白,分解碳水,皂化脂肪,溶解纤维素时,也会产气。 腹壁较薄,腹肌无力。
怎么办? 保证正确的喂养方法 避免过敏 哭闹时及时安抚 腹部按摩
关注健康养生方式,共建美好生活。
持续更新,欢迎多多关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