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为什么写作这么痛苦看看这8个黑暗期故事

写作是痛苦的,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写得一点也不痛苦,证明你没有用尽全力。文字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云淡风轻。
今天这8个因写而痛的故事,都是读者所分享,或许能为正在泥泞路上的你,多点参照、鼓舞和相伴。 我很爱我的手电筒@诸神的恩宠
写作真的是一件极其孤独的事情。孤独到你可以随时分裂出另一个自己,来好好抚慰当下的这个自己一番。这样,内心的感受会好很多。而一旦内心舒服了,便会下笔如有神。
已经坚持写作四年,写了大概有一百万多字。之前写作是为了自我娱乐,从去年开始,才真正实

写作是痛苦的,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写得一点也不痛苦,证明你没有用尽全力。文字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云淡风轻。

今天这8个因写而痛的故事,都是读者所分享,或许能为正在泥泞路上的你,多点参照、鼓舞和相伴。

我很爱我的手电筒

@诸神的恩宠

写作真的是一件极其孤独的事情。孤独到你可以随时分裂出另一个自己,来好好抚慰当下的这个自己一番。这样,内心的感受会好很多。而一旦内心舒服了,便会下笔如有神。

已经坚持写作四年,写了大概有一百万多字。之前写作是为了自我娱乐,从去年开始,才真正实现了写作变现。对目前的写作状态,总体而言还比较满意。然而即便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每当写不下去时,常常会1000次质疑自己,再1001次鼓励自己,有时感觉脑袋都快爆炸了。当然,最后还是会较为坦然地面对并接纳真实且平庸的自己。

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交流。我很享受这一过程,尽管遇到写不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想撞墙。顺便说一句,个人的体会是,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有两个办法可以激发写作灵感,一是睡觉,二是散步,这两个方法对我都非常管用,帮我跨越了很多写作难关。

看到叶老师的这篇文章很感动。我相信,对于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来说,黑暗期才是常态。不过没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满眼总是一片光明,那这样的光明会很廉价,而且毫无意义。说实话,我不太相信一个每天都乐呵呵的人,能写出什么好文章。

卡夫卡说: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其实,写作又何尝不是呢? 个人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探索和发现自己更有趣的事情了。而写作,正是我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把手电筒。

我很爱自己,所以,我很爱我的手电筒。

春风就变得残酷了

@bylwgxs

现在,正是我的至暗时刻。

书已读了不少,课也听过好几门,中国文学的传道明心,西方现代的创意写作理论,我都认真学习过了,还记了花哨的笔记。

闭目回思,心里是有一套写作理论的啊!主题立意,篇章结构,基本手法,表达技巧……每个东西都已经思考过千百遍。可为什么,自己就是写不出来?

我喜欢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喜欢迟子建的《清水洗尘》,喜欢沈从文的《丈夫》,喜欢鲁迅的所有文章。每次读这些文章,幸福感就像春风一样吹来,除却对文章所批判之事的反思,总会感觉脸上暖洋洋的,浑身通透清凉。文字的力量,清清楚楚就在那里!

可当你自己怎么拼了老命熬夜,却就是写不出那样的句子的时候,那春风就变得残酷了。它越美好,你越觉得老天爷是不公的,他把刮春风的权利,以天分的名义给了那有限的几个人,你就算听了课,知道怎么去组织材料架构文章,就算你从余光中那里学会了中文的病态,就算你从叶伟民那里知道了毛姆的方法,你也成不了材!要不你回头看看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改写成汪曾祺那样三字一句两字一句的吗?(我看了下,我想改,但没办法,总觉得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这些凌乱的思维,天天在我脑袋里打架,但它们打归打,倒是从来没人劝我放弃过。所以偶尔想起来,我也是个有天分的人呢,我的天分就是永不放弃。黑暗降临的时候,我就在星空下生活,原谅我沮丧得太虚伪。

就像开车走夜路

@韩磊

看到这个话题,恰好自己也在这个状态中,手敲一些笔记本的格言,补充一下体悟。

1、写一本书就像开车走夜路,你最远只能看见车头灯所照之处,但是你可以就这样一路走完全程——瓦多科特罗

2、写作必须尽可能回归艺术本身,你必须清理心中的骄傲,防御,控制欲,说教或隐喻。

3、写作并不容易,也不有趣,它艰难而孤寂。

4、写作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别指望妙手偶得的佳句,很少有句子能第一次写对,甚至到第三次都不能,写到绝望的时候记住这一点。如果你发现写作很难,那是因为它真的很难。

5、一旦坐下来写作,你通常会遇到更多的心理厌烦,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

6、几个自己的体悟:

写什么都比拖延要强;

初稿都是臭狗屎,先用孩童玩涂鸦的心态写,修改阶段才是编辑思维;

心态开放,接受批评,承认自己的恐惧;

写作的难度,就是写,写,写,写。

突然的丰饶

@少远

这两天读到一位青年作家的访谈,觉得他的描述非常熨帖,很可以形容一种没有抓力的黑暗,转引在此——

“我像突然经过一片寒暖流交汇的海域,看到无数鱼类跃出水面,却没有捕鱼的能力。这种“突然的丰饶”把我击晕了,我害怕任何盲点,但我又处处是盲点。不管我写什么,都觉得自己未完成,觉得自己无法与我所读到的匹配,更无法与这个世界相匹配。”

信心烂了一地

@有道

我理解的痛苦,是做不得不做的文章,知道自已能做好但须时间和忍耐,如坐牢一般。

累死累活的咬牙修改一遍,感觉差不多了,但等一段时间再看,还很渣,只好咬牙继续修改,没有尽头。

没人给自已建议,问别人也没用,因为文章较长没人有工夫细看,只好自已看自己评判。

修改一次觉得有进步添了些信心,可等一段再看还是烂,信心又烂一地,别无他法只好硬着头皮重拾信心再修改,边做边骂。

妈的,不易!

看,又写了一坨狗屎

@金斌

打开手机便签,打算写点什么,反复输入,删除,输入,删除,运气好的话,也许屏幕上的稿子会多两三段文字,运气差的时候,可能会推倒重来。

写一个稿子更像是一个不断怀疑自己的过程,总觉得前一秒钟的自己是应该被否定的,即便最后丢出了终稿,你也总想骂一句,看,又写了一坨狗屎。

写作的收益

@不写真名可以嘛

写作时的痛苦或许并没想象中深刻,而所有痛苦无非是不安于现状以及对当下创作感到厌烦造成的。毕竟写作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既看不到收益也无法确切预知结果,加之外界诱惑过多、写作本身又过于小众,因此很容易给人以不踏实感。

其实写作的收益正来自写作本身,如果对自己要求低点、纯然点从而纯粹地享受写作本身的乐趣,许多痛苦就发现是自找的了,因为那对写作本身毫无助益。

但话说回来,不痛苦地写作是需要一定内外部条件的,毕竟无论环境还是自身状态都处于不断变化中。

一开始,我以为很简单

@念翩跹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最开始觉得写作对记者而言很简单,不过是找到一条逻辑,把一个个采访内容串起来。

后来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侧重点不明,简直一盘散沙,我自己都觉得读者会用对待高数的态度来看文章,那就是看不完就关掉。

再后来,我终于认识到,记者的写作过程岂止是三维,需要了解背景准备采访、抓准侧重点去提问、补采细节每一步都踩实了,然后取所有素材里最精华/感人的部分,按照主次重点调整结构,才能出一篇好文章。

总之,要写出一篇好稿子,很费力。

为什么写作这么痛苦看看这8个黑暗期故事

从框架到细节,4个方法带你走出写作困难期

为什么写作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越来越吃力?一开始还能写点东西出来,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
也不知道如何写出让读者有共鸣的文章,在尝试写作的这条路上,似乎一直关卡不断。

而反观那些职业写手、小说家、职业作家,似乎拥有着无限的创作灵感和精力,他们是怎么做到每天高质量的输出呢?

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方面聊聊,如何才能走出写作困难期,让写作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PART 1:想写作,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PART 2:有想法,却不知如何下笔?

PART 3:文章结构混乱,缺乏逻辑性?

PART 4:修正文章,让语言精简化。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写作的时候,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种境况。那怎么办?难道就因为不知道写些什么就停止写作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地难以解决,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

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收集资源呢?

① 感受法,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顾名思义,学会用你的身心去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你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都是你和这个外界沟通最好的媒介。

今天刚好去餐厅吃饭,看到一个年轻的服务员服务态度很差,可以记录下来,并去延展,这也许可以成为一篇和职业态度有关的文章,也可以是一篇彰显年轻人个性态度的文章;

路过街角的咖啡厅,突然被一首熟悉的歌曲激起回忆,是什么原因让你突然失了魂?记录下来,不要轻易地放过瞬间的灵感。

② 采访法,做个最好的倾听者和贴心的提问者。

如果说能说会道是一种显性优势,那么善于倾听便是一种更高级的隐性竞争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善于倾听的人,他们除了可以获取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还能用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旁观者清”。

所以,学会以贴心的采访者的姿态,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并且把那些能引起启发的谈话记录下来,立足于启发点展开思考,也是一种获取素材很好的方式。

③ 笔记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相比上面的两种方法,笔记法可以更偏向用于专一的领域。例如,阅读感兴趣的主题书籍,关注喜欢的娱乐八卦,订阅专业相关的行业新闻等等,并将那些可以激发想法、并具有讨论价值的内容不断摘抄下来,等你要动笔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各种想法可以发挥了。

④ 网络法,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获取方式。

现在网络的搜索引擎越来越人性化了,只要你学会搜索,基本上你想了解的知识、观点和趋势、热点等等,都是一搜一大把,如果你想快速地了解某个领域的相关信息,可以说已经非常便捷了。

并且现在的平台层出不穷,也越来越细分化,可以节省我们搜索和选择的时间,更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对于记录的工具,重点推荐印象笔记,不管是图片、文字粘贴还是随笔记录想法,都可以随时丢到里面去,还能形成各个单独的文件夹,方便信息的及时调取或复盘使用。

这就是搜集和累积素材的4个渠道和1个记录工具。

当你把收集素材的渠道建立起来之后,想提笔创作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去素材库挑选各种话题和想法了。

积累素材其实也是你发现世界、感知世界,与这个世界真正对话的一个过程,所以,一定要用心去练习。

有了各种创作的想法和素材之后,怎么将这些想法组织起来,形成篇章,这就是我们这部分重点要讨论的内容:

想知道怎么去写完一篇文章,首先需要掌握叙事的方法。叙事的方法分为故事叙述法、金字塔叙述法和脑洞叙述法。

① 故事叙述法:

故事的叙述法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时间的发生顺序去推动整个文章的发展,比如写一个人的成长,就可以描写他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一个成长过程,又比如可以以白天到夜晚,春天到冬天等时间的推移去完成一个事件的描述。

除了时间线索,故事叙述法还可以采用事件脉络法去进行构思,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描述事态的发展;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条理地讲述出来,也可以很自然地形成一篇文章。

主旨发散法也是故事叙述法的另外一种方式,它主要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旨去进行发散性的讨论,讨论的最终结论还是要回归到这个主旨,为中心主旨服务。

② 金字塔叙述法:

这个非常好理解,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1+3+1”模式。

第一个 “1” 表示提出一个总论点,比如说:

“3” 表示支撑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例如:

最后一个 “1” 是回归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总结和升华。

③ 脑洞叙述法:

所谓的脑洞叙述法,就是要学会使用跳转式的思维,让事件的描述更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比如说,我们讲一个故事,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可能会在行文中埋下一些伏笔,随着事件的发展节奏,再一个个把这些谜团揭开,从而达到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

脑洞叙述法可以鼓励作者用大开脑洞的方式去构思整篇文章,但是不论脑洞开的多大,一定要注意把控故事的合理性和承接性,不能写到最后发现整篇文章散架了,内容毫无联系;

这里建议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把文章的结构大纲先列出来,然后再根据大纲去做发散,这样不容易跑题。

另外,还可以使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去练习大脑的发散性思维,举个例子:

“窗外洒进的月光刚好落在他的脸上,他的嘴唇一直哆嗦,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房间黑暗中的那个角落。整个房间一片死寂,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不断抖动的右手紧紧地按在胸前,企图抓住那颗不断跳动的心脏,额头上不断溢出的冷汗顺着脸颊快速地滑了下来,他再次挪动了一小步,往那边又靠近了一点……”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就可以对它开始展开联想,通过想象补充1-3个不同的情节,然后对这1-3个情节继续展开联想……

这就是故事接龙的玩法,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这会帮你更有效地锻炼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你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通顺,直接影响着你文章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四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标题。现在已经处于信息高度泛滥的时代,你的标题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让读者一看就有马上点击打开的欲望?这是影响阅读量的关键因素。

这里给大家推荐优秀标题的十个小技巧:

如果说标题决定了读者会不会打开文章,那么开头部分,则是决定了读者还会不会继续往下看的关键因素;

既然文章的开头部分这么重要,那我们怎么才能写好这部分?这里也有几个方法:
① 利用故事开头: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如果能通过一个合适的故事去引出主题,会提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 直接抛出观点:如果你的观点或结论确实很有吸引力,不妨开门见山,直接把观点丢到读者面前,接下来再详细地道出原因。
③ 开头设置悬念:想要激发读者继续往下读的欲望,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调起他强烈地好奇心。利用各种疑问或者反常识的观点,都可以给文章的开头埋下很好的伏笔。
④ 自然性的开头:这个就是我们正常说话的一个逻辑,你可以试着用你正常说话的口气,把想说的话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先不要去强加各种技巧。这个会让读者感觉到你是在和他面对面聊天,更容易产生亲切的感觉。
标题和开头都有方法可以参考了,那正文又该怎么写呢?

写正文的时候,还是强烈建议大家先列好提纲:

其实搭建一个文章的框架并不难,先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在动笔,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突然卡顿,或者内容空洞、结构松散的问题了。
所以在正文部分,大纲是关键,它能很好地树立你的整体意识,围绕着中心点去展开说明,才能保证文章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该说的话都说完了,接下来就是结尾。

结尾在一篇文章里面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这是结尾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写好结尾?这边同样也分享几个技巧:
① 恍然大悟式结尾:让读者吃惊,产生“哇!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并且能让他有所领悟。
② 开放式结尾: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电视剧的结局现在越来越开放了,他不会把结局描绘的特别具体,而是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如果结尾开放的够好,这会让读者有参与感,觉得意犹未尽。
③ 揭秘式结尾:无论是人物身份、情节还是逻辑,只要是之前挖过的坑,在结尾就得一一把它填上,给读者制造一种惊喜的感觉,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④ 场景式结尾:
最近大火的《如懿传》,我觉得里面有两个情节拍的特别好。一个是在如懿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对她边上那一盆已经枯死的绿梅的镜头特写;另外一个是乾隆弥留之际,再次把镜头给了这盆绿梅,此时枯死的绿梅竟然开始抽出了新芽。

通过描述这件爱情信物的两种不同状态,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具有感染力,也给了这部剧一个很有深意的结尾。

所以,通过对一件重要信物的场景描写,升华主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字一句修正出来的。

一篇优秀的文章,少不了作者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打磨。

那修正文章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3+3”法则: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是先搭建框架,然后开始遣词造句,形成段落,最后组成一篇文章。虽然有大纲引导大方向,但毕竟是从小处入手写的,偶尔还是会钻于细节,忽略了整体关系。

所以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建议大家先从大处着手,也就是段落。

文章里面几大段落的编排,是否符合我们讲述的逻辑?通过段落的挪移和重新编排,会不会让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更具有说服力?这是段落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句子,你可以借助下面这五个问题去考虑如何修正:

① 这句话是否可有可无?

② 这句话是否可以精简?

③ 这句话是否完整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④ 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否合适?会不会和前后文矛盾?

⑤ 这句话是否具有歧义?会引起读者不恰当的联想?

这是对于句子的五点检查法。

第三就是用字用词。

我们在用字选词的时候,力求精简、准确、达意又不失个性。

1、这里所说的短句,就像我们现在口头流行的“简约而不简单”。

要敢于砍断长句,过滤掉那些冗余重复的字词,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长句,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
但是,也不能因为一昧追求简练,而失去了语意,这样会让整个文章读起来太过冰冷和生硬。

2、那这边提到的“细节”指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是指对一些重要场面、环境的详细描写;

有看过《红楼梦》的朋友,恐怕对于曹公描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场面,印象十分深刻吧?

从街道两边繁华的景象,到两座府邸门面的气派,再到内部的摆设装饰、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将一个家族的繁华搬到了读者的眼前,这就是很高级的细节描写;

还有一个需要留意的,叫做侧面描写。也就是说,可以借助外界环境、外人评价等手段去说明一个事情,有时候效果还更好。

比如《红楼梦》中,小厮兴儿私底下对王熙凤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呢,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

你看,从别人口中去描写一个人物,是不是让两个人的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了?这也是增加文章细节的一种方式。

3、写好对话。

如果文章中有出现过对话的情节,那就需要学会去细细打磨了。

一段好的对话,不仅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立场,甚至还可以起到隐喻、双关的作用。

《甄嬛传》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描写:

皇后邀请了六宫嫔妃同去景仁宫赏花,皇后摘下一朵牡丹簪在发间。

华妃说,牡丹颜色粉红为妾室所用,实际是想讽刺皇后年华老去。

此时的甄嬛,为了暂时表明立场,借用了刘禹锡的《赏牡丹》里面的一句词: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及时帮助皇后消除了尴尬。

你看,这样的一段对话,直接就让观众了解了甄嬛目前的处境和立场,也把各宫妃嫔的关系清晰地勾勒出来。

所以说,要善于通过对话,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写对话的时候,也可以围绕“是否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是否可以表明某种立场、是否隐喻了某种现象”这三个方向去仔细推敲话语。

这就是文章修改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只要能坚持这种训练,你接下来的写作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实现质的飞跃。

阅读、写作和演讲,是塑造个人影响力的三种有效方式;而作为阅读和演讲之间的中转站,写作不仅是阅读成果的一种有效转化方式,也是梳理和构建演讲逻辑的命门。

所以,喜欢写作的小伙伴们,你们本身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哪怕现在处于写作困境当中也没关系,坚持这四个部分的练习,你一定可以突破这个瓶颈,走到写作的另一个高度。

你对待写作困境的方式,将会影响着你的下一步行动,而你的行动,却决定着你人生轨迹的走向。

所以,如果喜欢写作,就不要轻言放弃,只要你肯去正视它,攻克它,这一次错误的终结,一定会让你迎来一个新的起点,相信你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优秀!

土狗寄语:
我是土狗,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用,麻烦动手点个喜欢。

有什么写作上遇到的难题,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困扰,或许,下一篇文章,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写作的路上,期待有你同行,谢谢你的阅读!

为什么写作这么痛苦看看这8个黑暗期故事

作家毕淑敏心灵处方语录

  《心灵处方》是一本抚慰心灵的散文随笔集,随着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的叙述,毕淑敏以外科医生的目光和洞察力,细致入微地一层一层地将生活的苦痛和"病灶"找出并解剖,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作家毕淑敏心灵处方语录,希望你喜欢。

  作家毕淑敏心灵处方语录

  1) 睡着你的秘密,醒着你的自由。——毕淑敏《心灵处方》

  2) 额头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只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冰。——毕淑敏《心灵处方》

  3) 睡着你的秘密,醒着你的自由。它的篱笆结实而疏朗,有清风徐徐穿过。——毕淑敏《心灵处方》

  4) 在春天的日子里,扎上一条红纱巾,到野外的绿草地上,静静地晒太阳,听蚂蚁在石子上行走的声音。——毕淑敏《心灵处方》

  5) 忧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葱,散发着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剥开它紧密黏黏的鳞片时,我们会泪流满面。——毕淑敏《心灵处方》

  6)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时相濡以沫的一个糕饼,患难中的心心相映的一个眼神。——毕淑敏《心灵处方》

  7) 一种令人怅然以致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毕淑敏《心灵处方》

  作家毕淑敏心灵处方书籍评价

  坦言市面上许多作品属"戏说"--

  46岁却开始学心理学并在四年后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以女作家毕淑敏名字命名的心理诊所开得如日中天--然而,在日前新作《心灵处方》面市接受记者专访时,毕淑敏透露,一年前她已彻底告别了心理咨询师的生涯,再次向作家身份回归;问其原因,竟是"来访者太多,让人产生了精卫填海般的绝望",于是她重新拿起了笔,推出了这本《心灵处方》。

  ■带着"心理散文"重返文坛

  记者: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您的消息了,介绍一下最近这部作品吧。

  毕淑敏(以下简称"毕"):《心灵处方》选取的都是和心理有关的散文。这个书名最早是香港三联书店起的。去年香港三联书店曾经出版了我的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心灵7游戏》,销售非常好。后来他们把我的另一本书《我的成长我做主》的版权也买断并出版了,还跟我说,要把我的作品中有关心理的散文单独成集,名字就叫做《心灵处方》。没想到这次作家出版社也有此意,而且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在和香港三联书店商量后,两个出版社都分别以《心灵处方》为名出了书,虽然都是有关心理的散文,但选取的篇目和内容并不相同。

  记者:您的新作起名为《心灵处方》,医学上的处方有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之分,您的这个心灵"处方"偏向哪个"科"?

  毕:历史上最早的医生是"全科"的,在神农尝百草时,并没有各种"科"之分,只是后来细化了。心理学是门年轻的学问,从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始,到现在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至今已有800多种流派,但划分并不那么细致。我师从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流派,也就是说,我相信人生是美好光明的,人性中主要的方面,有希望的部分会比幽暗的部分更强大。这些理念在我的散文中一直会不断地呈现,但并不是说,我看不到黑暗,而是因为黑暗的存在,才更让人知道和珍惜阳光的温暖和光明。

  ■市面上有关心理学的书多属"戏说"

  记者:目前市场上流行各种有关心理方面的书,您觉得《心灵处方》和它们有什么不同?

  毕:市面上有很多探讨心理方面的书,这证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健康,希望深入地探索自己,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不过,有很多书是属于"戏说",像一些星座、性格测试之类的"趣味心理学",其实只是供人莞尔一笑的。

  记者:您的这些散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毕:我的散文源自内心的激动,就像最近,我可能会写一篇齐达内应该怎么办的文章,其实我不是球迷,世界杯比赛我一场没看过,在齐达内撞人事件之前我不知道他是谁。但这件事发生了,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会想,齐达内撞人的时候,在想什么。为此,我专程找齐达内的传记来看,还天天盯着凤凰卫视,希望能看到他的表态。关于这个事件,起因有无数个版本,但马特拉齐一定是污辱了齐达内家的女眷。

  一个男性,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愤怒反应是来自人的一种深刻本能,所以他采用了一种原始手段,第一时间给对方教训,让他杜绝了这种念头。但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还是有其他应对心理模式的,马特拉齐的话,除了表明他的下流无教养,人品拙劣外,并不可能变成现实。而且我知道齐达内虽然生于法国,但他是阿尔及利亚人后裔,所以我也想探讨他的内心,对于法国的认同感有多少。像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会在散文随笔中写出来。

  ■心理诊所来访者太多让我绝望

  记者:《心灵处方》里的散文里面所写的一些小故事跟你在诊所的工作有关吗?

  毕:是的,有一部分是我在诊所接待来访者,被他们所谈的故事触动而写的。但根据心理咨询师保护当事人的职业操守,这些故事都已经过强烈的变形,只抽取其中的典型和普遍意义,所以,不可能让人指认出故事的原型是谁。

  记者:您是在46岁将创作全部放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并和朋友合开了"毕淑敏心理诊所",成功转型成了注册心理咨询师。但为什么在一年前却放弃了呢?

  毕:主要是来的人太多了,开始还主要是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后来甚至有不少外地的来访者,他们坐着飞机过来,从机场直奔诊所,50分钟的咨询做完后,又直接从诊所到机场,返回家中。很多来访者直接提出希望由我来做咨询,说如果我没有时间,他们可以等。结果不少人从11月份开始预约,到了第二年3月份还在等。这种扑面而来的巨大的信任让我感动,但也让我有一种绝望的感觉,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因为心理治疗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我也没有什么潜力可挖,就算不休息,一天最多也只能接待六到八个人,而且很多治疗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我感觉自己就像精卫填海,虽然不辞辛劳,但海却在一天天地扩大。以前,我光知道没有市场是要垮台的,现在才发现,太有市场也会垮台。

  记者:在诊所如日中天的时候,您却急流勇退,这在经济上不是一笔大损失吗?

  毕:经济利益本来就不是我开诊所时所考虑的目标。当时,在经过两年多的硕士、两年多的博士课程的学习后,我很想试试,我所学的东西是不是确实能帮助别人,于是,朋友们一商量开诊所,我就加入了,完全没有经济方面或为以后积累素材等方面的考虑。之所以用我的名字开诊所,是因为在工商注册核对名称时,几次都发生重名,所以朋友们对我说,干脆用你的名字得了。开始还以为不会有人来,因为心理治疗没有报销,也不可能公费,没想到后来竟然变得那么火。

  这段心理咨询工作让我对人性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一方面,使我对人性越来越充满敬畏之情,有许多看似普通的人,其实,背后都有着无法穷尽的丰富和生动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使我变得更加谦虚。

  ■17岁时立下的志愿至今没有改变

  记者:您的代表作众多,《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但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一例外都是关于生命、死亡的,您为什么对这两个古老话题比较感兴趣?

  毕:我之所以关注生命与死亡,原因始于我在西藏阿里的冥想。那时我还只有17岁,之前我的家庭条件在那个年代算是很舒适的,这令我很有些娇生惯养的味道,而阿里在西藏是最艰苦的地方,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常常八个月、十个月吃不上菜,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使我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和恐惧,让我从城市--这个社会关系最复杂的地方走了出来,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单纯的自然。而且那时候我虽然年纪小,但由于参与抢救病人,死亡已经成为可以亲密接触的东西。

  百无聊赖的时候,我就常常坐在山坡上,面对蓝天苍穹,一个人发呆,我思索了很多能拿出来思索的问题,不过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我想,生命随时可能中断,我一辈子要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另外,也尽可能地给别人带来快乐,让世界变得稍微美好一点。这个17岁时立下的志愿,至今没有改变。以后我所经历的一次次重大选择,为什么写作,为什么去学心理学,为什么开心理诊所,为什么又回来写作,都与这个志愿有关。

  ■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困惑如何解决?

  记者:您的散文给人的心灵开处方,教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感情伤害和成长过程中的彷徨,在困境中找回自信,您自己也会有痛苦或困惑的时候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毕:我当然也会有痛苦和困惑的时候。因为理论上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办,和实际上能否做到有时是两回事。不过,我相信不管是痛苦还是困惑,都会找到一个出口和方向的,我不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被痛苦和哀伤吞噬。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话,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毕竟快乐和痛苦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要其中一部分而不要另一部分,有痛苦,说明生命还充满了鲜活的感知力。

  记者:重新回归写作后,您目前有什么创作计划?

  毕:经过前一阶段的蓄积,我目前应该是注意力和创造力都非常饱满的阶段。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写一个长篇,是一个有关心理医生的故事。估计年底以前可以完成,此外,还有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也在进行之中。

  作家毕淑敏语录集锦

  1) 我对赞同我的人,感悟的是他的善意。我对反对我的人,考察的是他的智慧。如果在赞同者那里看到的是逢迎,在反对者那里感觉的是愚昧,那么这两种人的意见我都不屑再听。

  2) 为什么怕母亲讲过去的事情?是不承认我们曾经弱小?是不愿承载亲人过多的恩泽?我们在人海茫茫世事纷繁中无暇多想,总以为母亲会永远陪伴在身边总以为将来会有某一天让她将一切讲完。在一个猝不及防的刹那,冰冷的铁门在我们身后戛然落下。温暖的目光折断了翅膀,掩埋在黑暗的那一边。我们在悲痛中愕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

  3) 人生有无数的岔道,在分歧的路口,多半摆着诱惑。我们常常被物质的光怪陆离耀花了眼睛。需要在漆黑的静夜想一想,想想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想,想想我们将要迈步的台阶,距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近还是远?眼睛当然是有用的。但有时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倾听心灵的回答。

  4)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时相濡以沫的一个糕饼,患难中的心心相映的一个眼神。

  5) 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不自我贬低,不自怨自艾,走出去,勇敢做自己。

  6) 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

  7) 岁月的长河不可逆转,我不会再年轻了。

  8) 医学家证明,人在说谎的时候,无论他多么历练老辣,他的眼睛都会泄露他的秘密。他的瞳孔会散大,他的视线会游移,眼睑也会不由自主地下垂。

  9)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10) 生命有裂缝,阳光才照得进来。

  11) 爱让人片面,爱让人轻信。爱让人智商下降,爱让人一厢情愿。

  12) 主动放弃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大智慧。

  13)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是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14) 到更远的地方,更艰险的地方,更人迹罕至的地方去“超凡脱俗”,不过,终有一天你会厌倦这种逃避。其实,凡俗自有凡俗的魅力。

  15) 人类是需要常常看见地平线的。那让我们有一种与大地同在的踏实感。它提示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博大的存在,可以承载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16) 看不到自己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

  17) 佛说,前世的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的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

  18) 淑女必书女。

  19) 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的,流逝的只是岁月,孑存的只是信念。一种苍凉中的无望守候,维系意志的只有心的一往无前。

  20)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去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与田野吧。

  21) 希翼只要一萌生,除了实现它,你别无它法。

  22) 做一个不完美的人是需要勇气的,也是有乐趣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我们不过是顺势而为。

  23) 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有人说是三天一停,有人说是七天一停,总之,人不能一味地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灵魂似乎是个身负重担或是手脚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地经常掉队。你走得快了,它就跟不上趟儿。我觉得此说法最有意义的部分,是证明在旅行中,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是不同步的,是分离分裂的。而一次绝佳的旅行,自然是身体和灵魂高度协调一致,生死相依。

  24) 是的,我并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为何要把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的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副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25) 每个人都是多棱的,即使是一个高尚的人,灵魂中也潜伏着卑微。

  26) 我喜欢爱花的女性。花是我们日常能随手得到的最美好的景色,从昂贵的玫瑰到卑微的野菊。花不论出处,朵不分大小,只要生机勃勃的开放着,就是令人心怡的美丽。不喜欢花的女性,她的心多半已化为寸草不生的黑戈壁。

  27) 我们这一辈子,总是要看到很多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如果你看到的总是比你差劲的人,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不断地沉沦?如果你在前进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到让你望其项背的人,那么恭喜你啊,你是在不断的进步中。你会自卑不过这种自卑是可以化成动力的。

  28)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29)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1984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黄芪怎么吃不会上火「当归用英文怎么说」 下一篇:多声道音效,听歌用2.1声道还是5.1声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