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是怎么富起来的(一文详解)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华华西村是怎么富起来的,华西村地处长江三角腹地,于1961年才正式建村,之前的村民人人食不果腹,但是村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仅仅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华西村就摇身一变成为了知名的富饶村,家家住别墅,人人开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华西村从远近闻名的穷困村变成人人艳羡的幸福村。
1961年10月15日,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人民公社十七大队被打散,分成了四个村子,前进、向阳、立新和华硕人民公社最西面的土地—华西,相继成立。
这一年新建成的华西村集体财产累计约为1764元,欠债2万元。村里拥有八百多亩耕地,却被水洼、河沟分割成了1300多块,旱涝无收,667个村民在上交完粮食后,每人每天只剩下半斤口粮。
在当时,华西村和周围其他村子别无两样,是个不折不扣的重度贫困村,然而和华西村相隔1200多公里的山西大寨村,虽然和华西村一样贫瘠,但状况却完全不同。
大寨村地处太行山腹地,所以七沟八梁一面坡,巴掌大的田地零星分布在山梁沟壑里,闹饥荒是家常便饭,但就在陈永贵担任大寨村的村支书后,大寨村开始劈山填沟,担土造田,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大寨村就垒起了180条大坝,300亩水平梯田,这些措施让大寨村的平均亩产从65公斤上升到了385公斤。
1964年2月,人民日报刊发《大寨之路》的报道,高度赞扬了大寨人不乏吃苦、敢于攻坚的精神。
之后大寨的风潮从太行山里一路吹到了华西村,这一年担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特地去到了大寨村考察学习,从大寨回来后,吴仁宝马上着手制定出了华西村十五年远景规划。
在规划中,他将华西村的农田建设分了三个阶段。
1965年至1969年,全面建设千金田,钢半田。
1970年到1974年重点建设双钢田。
1975年到1979年大力建设吨粮田。
在当时吴仁宝的这一规划被隔壁村视为痴心妄想,就连华西村的村民自己也生出了很多非议,大家认为把田开成河,把河再填成田是没事找事的样子工程。
但在吴仁宝的要求和指挥下,华西的村民们每晚加班加点干活,从早上五点干到晚上十点,最忙的双抢时节,村民们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
谁知到了1972年,华西都还真的达成了亩产2000斤的目标!这比1964年制定的远景规划提前了七年。这一年,华西村社员分配的工资也一跃上升到160元。
此后,每人每年的分配工资稳定在185元左右,98%的社员家中存有半年到一年的储备粮,因为粮食产量上升,社员分配的工资提高。
华西村在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脱颖而出,华西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农业先进典型。
此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华通讯社的记者们纷纷前去华西村报道,吴仁宝和华西村的事迹也传遍全国。
1976年,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华西村对外开放,华西村还专门为考察团设置了接待站,据公开资料显示,仅1976年的一年时间里,省级以上的考察学习团就去了223批,共计6402人,地级市及以下则超过了28万人!
此外,还有海外35个国家和地区的841人,但就在华村被当做典型大肆宣传时,吴仁宝却在背地里偷偷算了笔账。从1961年到1968年,虽然华村的劳动力增加了142人,但土地却仅多出六亩,人多地少,农业在发展也只能温饱,只有走工业化的路子才能致富。
有了以上想法,吴仁宝下定决心开始帮华西村转型。
1969年,吴仁宝在不耽误农业发展的前提下,精心挑选了20名村民在华西村的河边悄悄建立起了一座小型五金加工厂,工厂主要生产螺旋槽、丝锥、直槽丝锥、高音螺母等这些国营工厂不做但市场又有需求的小东西。
这20名村民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7点,最晚时坐到夜里11点,据曾经在五金厂做工的华西村民说:2至3厘米的螺丝弓是一对,可以卖到一块二,工厂一天可以生产出60 对,就是72块钱。而辛苦种植几个月的双季稻,一担只能卖到五六块钱。
吴仁宝以工业脱离贫困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工业和农业带来收入上的巨大落差,也让华西村民更加幸福。
1994年,吴仁宝带着几个人找到了收益年年下滑的淮阴卷烟厂,以华西村的名号,旗下华西宝山化纤公司负责经销,作为条件与烟厂达成合作,仅此项合作,华西村就可每年坐享2000千万元的纯利润!
这一年,华西村的工业也不断壮大,应用了涉及茅房、化工、铝型材等多行业的45家企业,并成功组建起了华西集团,这种行政村与企业集团双轨式的发展之道,让华西村逐渐富了起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