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真假孙悟空究竟有什么深层含义,西游记真假孙悟空片段
“猴王学大道”
“三打白骨精”
“夜过荆棘岭”
等情节的哲理内核。现在,我们来解读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真假美猴王”,看看这个故事里隐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敦煌壁画里的唐僧和猴行者“真假美猴王”有什么隐喻在《西游记》里,唐僧是个修行者,代表着法性;而孙悟空是他的心,白龙马是他的意,猪八戒是他的情,沙和尚则是他的才。悟空在书里一般也被称为“心猿”,第五
《西游记》是一本哲理小说,它借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讲述修身学道的理论。基于这个判断,我们之前解读了:
“猴王学大道”
“三打白骨精”
“夜过荆棘岭”
等情节的哲理内核。现在,我们来解读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真假美猴王”,看看这个故事里隐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敦煌壁画里的唐僧和猴行者
“真假美猴王”有什么隐喻在《西游记》里,唐僧是个修行者,代表着法性;而孙悟空是他的心,白龙马是他的意,猪八戒是他的情,沙和尚则是他的才。悟空在书里一般也被称为“心猿”,第五十六回回目就叫作“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知道第十四回有一个呼应的回目,叫作“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四回讲述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收他为徒弟。师徒二人走在通往西天的大道上,遇到了六个贼人拦路,他们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悟空作为隐而不见的心,虽然娇小,却能降服六贼,为唐僧开路。但唐僧嫌他无恻隐之心,师徒俩发生矛盾,悟空一怒之下飞回花果山,途径东海,便找龙王讨酒喝。龙王趁机劝他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成正果。”悟空被他说动,只得回头西转找唐僧。彼时,唐僧已得到观音传授的《定心真言》(紧箍儿咒),并且成功骗悟空戴上紧箍咒,降服这只放荡不羁的猴子,实现了“收心”,共同走向西天正道。
心猿归正
第五十六回则反了过来,前面说的是“收心猿”,这回讲的则是“放心猿”。前面说的是心猿归正才消灭六贼,这回讲的却是神志发狂才诛杀草寇。前面是“悟”,这里则是“迷”。修道者迷失正途,神志发狂,愤怒伤身,导致大道昧而不明,最终连修道之心也给放走,复归了人心,形成“二心”。
“真假美猴王”其实就是两颗不同的心,一为道心,一为人心。
唐僧急于赶路,导致六贼重现第五十六回开头说:“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灵台”就是心的意思,这句诗说明修道者要做到无人心的境界,不要心生杂念、心猿意马,这样才能“除六贼,悟三乘”,实现“万缘都罢自分明。”
唐僧成功克服女儿国的美色及琵琶洞的情欲诱惑后,已经是死心向道了。师徒四人取路西行,遇见一座山,唐僧生怕又有妖怪。悟空则宽慰说:“师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诚,怕甚妖怪!”这一说就让唐僧松懈了下来,以为修道的路上,心魔已经无关紧要了。
所以翻过高山后,猪八戒就“卖弄精神”起来,把担子都丢给沙僧,自己上前赶马。猪八戒是唐僧的意,这说明唐僧此时已经放松修道的意志,不肯兢兢业业,而是想要马走快点,尽早得道。急于求成正是人心的表现,所以悟空举棒向马喝了一声,那马吓得飞奔了二十里。
可惜欲速则不达,唐僧骑马跑开没多远就遇到了一伙盗贼来拦路。唬得他战战兢兢,跌下马来,再也无法前行。盗贼向唐僧讨要盘缠,唐僧这才想起行李还被沙僧挑在后面,自己急于赶路,反而身无长物。没有办法,他只好“打诳语”——这说明已经迷失了正道——说自己有个小徒弟在后面,身上有银子,等他来了再给盗贼银子,盗贼便把唐僧吊了起来。
唐僧与孙悟空生二心因为心(悟空)落在了唐僧的后面,所以修行路上又被六贼阻断,使唐僧心迷而意乱,偏离正途,开始着了相。悟空赶上来,变成了个小和尚,看到那群盗贼后,心里却暗喜说是:“买卖上门了!”心一碰上六贼,就必然要将其消灭。所以他跟唐僧说:“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孙越有买卖。”只要修道者还有道心在,知道用心来破六贼,自然就不会被迷惑,因此悟空才告诫师父要时时“抬举”他。
悟空在把唐僧打发回旧路之后,就要了结盗贼的性命,说:“待我一个一个打来,一发教你断了根罢。”而然唐僧毕竟六根未断,他叫八戒传话给悟空“莫要打杀那些强盗”,当他听说悟空把盗贼全都打死后,就反过来诅咒心,口里絮絮叨叨的“猢狲长,猴子短”。修行者唐僧开始因六根不净而脱离道心,师徒也就生出了二心。
荒诞的是,唐僧在埋葬两个盗贼之后,还对其做祷告,说什么“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说明师徒已经离心了。所以后面写“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虽然走的还是取经路,但魔障已经成,又得遭难。
师徒二心
唐三藏“道昧放心猿”天黑之后,师徒四人在一座庄院里借宿。庄院主人正是盗贼的父母,主人诉说生养逆子之苦,悟空则说:“连累父母,要他何用!等我替你寻他来打杀了罢。”这是道心破六贼的坚决。而主人却说:“总是不才,一定还留他予老汉掩土”,这是人心对六贼的的流连。两心分歧,反映的正是修道者唐僧的矛盾。
盗贼回家后,知道唐僧师徒借宿于此,就预谋杀害。老者急忙唤醒四人,让他们趁夜色逃离——这表明修道者既然不愿意破除六根,就期望能够绕过六根,继续上取经路。可以六根不除,道依然还是无法修成。所以盗贼很快就追上了他们,这时的唐僧说:“悟空,切莫伤人,只唬他便罢。”悟空哪肯听,再次痛下杀手。说明,心已经发狂了,再也不受修行者的控制。
所以唐僧下马后立即念起《紧箍儿咒》,并且说:“你这泼猴,可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道心所以坚决破六贼,但如果缺少仁念,无心向善,那也就不是真正的道心,仍然是人心。所以唐僧才说:“我不要你跟了,你回去罢!”而且此时的悟空早已离心,所以也就没像三打白骨精那次一样,苦苦要留,很干脆的离去。
第五十六回说明心神不定者,难以修成大道,最终取经路也会受阻。
真假美猴王的出现悟空离开唐僧后,心神又安定了下来,他知道自己已经一心向佛了,再也没地方投奔,“真个是无依无倚”。这跟过去总是念念要回花果山做妖精已大不相同。所以,悟空又回去找师傅,并且告诫他:“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不料唐僧并不领情,又要念咒,悟空“见师傅更不回心”,只好离开。
这时,他忽然醒悟“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根据《大唐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玄奘在西行路上,每次遇到困境都会念起观音菩萨,并总是得以解脱。因此,当悟空醒悟知道要去找观音的时候,他也就回归了道心,成为真正的行者。而唐僧仍“不回心”,“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所以他就要被人心——假猴王给缠上了。
因此,观音对悟空说:“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唐僧最终还是得收心的。
果然,唐僧遇到了假猴王,不仅被打伤,连行李都给抢了去。沙僧为了找回行李,飞行三昼夜才来到花果山,见到假猴王。那假猴王不知道修道的真谛,只是夸口说自己也要去西天,独占功劳,“教那南瞻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这全是人心势利的言语。之后,假猴王与沙僧交手,沙僧大败,只得逃往南海见菩萨,却在那里看到了真猴王孙悟空。
为什么只有如来和谛听能够辨别真假猴王?
悟空与沙僧拜别观音,回到花果山,两猴王相遇,难辨真假,就像道心和人心易混淆一样。心本是一个,向大道则为道心,向私欲则为人心。那么要怎么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呢?第五十八回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悟空见到假猴王后就大骂:“你是何等妖精?敢变我的相貌,占我的儿孙,擅居吾仙洞。”告诫修道者,一旦离了道心就会立即被人心所占据。等道心回转过来,两心就要开始相争,“搅乱大乾坤”了。
沙僧材质愚钝,难辨真假,所以自己先回去找师父。两猴王一直打到南海观世音菩萨处,观音分配真假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看”。她说:“且放了手,两边站下,等我再看。”又念紧箍咒看二猴的反应,结果难辨真假。菩萨没办法,只好叫悟空到天庭上去求助众神。这说明,单单靠视觉、靠直观是看不出人心、道心之别的。
二猴到天庭后,众神将也看不出区别。玉帝便命李天王用照妖镜来照照,结果仍是毫发无差,难辨真假。表明,即使使用工具来直观,仍然也没法分别人心和道心。
二猴没办法,只好去找唐僧——想直接诉诸于修道者本人。可是唐僧修道未成,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分辨自己内心中的这两面,只得作罢。这都是着于色的缘故。
视觉既然无法分辨心的真假,那只好求助于听觉了——二猴打入地府里,找到地藏王菩萨,菩萨命谛听出来分辨。谁知谛听已经听出了假猴王的来历,却不敢揭穿,说幽冥之神,法力有限,还是去找如来为好。——靠静坐倾听依然无法达到“禅门无心诀”的境界,因为它还着于声。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观音、天神、唐僧以色辨心,无有所得;谛听以声求心,不能降服。最终还得上雷音寺找如来,以心见心。
如来佛高坐宝殿,向众僧说法:“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又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他指出诸位菩萨虽然法力广大,但还是不能遍识周天之物。其中有四猴不计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里面有一只叫“六耳猕猴”,非常“善聆听”,所以才被谛听给听了出来。这个假猴王就是六耳猕猴。
那猕猴知道真相被如来说破了,所以变得“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而真悟空不可能会有此反应,不可能想逃跑。所以众僧成功分辨出了真假,并由如来将其收服,悟空将其打死。见到真如,以心见心后,二心终于归一,道心重新占据原位。
最后再由观音劝解,唐僧悟空师徒再次同心,度过了这关劫难,重上西天路。
真假美猴王背后的人生寓意
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有一个著名的章节,那就是《真假美猴王》,除了情节非常的有趣之外,它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寓意也耐人寻味。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就是只是简单陈述事物的表象,而对于背后所隐藏的深厚寓意,就由读者慢慢体味了。《真假美猴王》这一章节很多人都是从佛学的研究入手,重点阐述“二心”两字,得出结论:“人一旦有了二心,必定会有灾祸发生。”
只有一心一意,剪断二心,才能消灭妄念。只要一心向佛,就是真,没有所谓的真与假。一念之差,就是假。
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妖怪,唐僧从善心出发,第二次将孙悟空驱逐了取经团队,悟空满腔悲愤,暂时停留在观音菩萨处。
这个时候却被一个假的孙悟空钻了空子,那个假猴子打了唐僧,抢了包裹,在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拉起了另外一套人马。假悟空幻想着撇掉唐僧,独自去西天求取真经。
情非得已之下,一场辨别真假美猴王的闹剧就此上演,真假悟空的辨别过程是非常的曲折的,真的悟空满腔委屈,只想辨别出真伪,还自己的清白。
但是各路神仙要么无计可施,要么避祸而求自保,面对假冒自己坏事最尽,到处坏自己名声的妖怪,孙悟空是二话不说,直接就打。
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同时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这两只无人敢惹的猴子一直打到观音菩萨处,天庭处,地府处,最后到西天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处,只是为了求一个真相,辨别一个真伪。
只不过为了求一个真相,还原一个真伪而已。但是这个求证的过程异常的曲折,让我们读者感到悲凉,紧紧跟随悟空的老实师弟沙僧,在师兄降服妖怪的瞬间,就忘记了大师兄的真身。
天界、地府、龙宫以及各路神仙和鬼怪纵使神通广大,也是无计可施。
唐僧得知了孙悟空被冒名顶替,不说想办法辨别真伪,竟然命令猪八戒去花果山将自己的包袱行李取回,之后一走了之,根本不管自己的徒弟结果如何,让读者不甚唏嘘。
真的悟空时有口难言,在不被世人认可,无人助力的过程中,依然坚持求一个真相,一直打到西天如来佛祖处,只为了求证自己的真身,还自己一个公道。
有口难辩的求证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悟空的坚持与毅力,宁可上下求索,也要洗刷自己的冤屈,还自己一个清白。
真假美猴王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英雄的孙悟空悲剧的一面,一直以来都以降妖伏魔为己任,却被妖魔将自己的身份占据,没有人相信自己,还要经过曲折的斗争才能证明自己的本真。
在现今的社会,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社会环境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为复杂,人心也更为难测,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想保持自我,需要我们不断的追寻“本真”,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告诉我们:“真假美猴王之辨,不仅仅是真与假的辨别,更是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万物都有真有假,若充耳不闻,不分是与非,不去辨别真与假,就将毁灭所有。”
不论假的东西以什么名义存在,都应该去伪存真,努力辨别出真与假。
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迄今其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有很多代人都是看着老版《西游记》而成长起来的,里面唐僧师徒四人,甚至到他们在途中遇到的每个妖精的形象都是深入人心的。小时候看到真假美猴王这一个情节时,总是对假的孙悟空恨得牙痒痒。但是如今再回看,才发现这一情节所要展现出的东西其实是孙悟空的一个心魔。
一、真假美猴王情节回顾六耳猕猴一心想取代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好修成正果。他几次三番假扮成孙悟空,故意在唐僧面前杀生,让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于是唐僧便念紧箍咒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唐僧被六耳猕猴打伤,孙悟空与六耳猕猴一直缠斗到了如来佛祖的跟前,请求佛祖辨个邪正。最终六耳猕猴现出原形,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此后,孙悟空又护着唐僧踏上了漫漫的西天取经路。
二、六耳猕猴只是孙悟空的心魔不知大家可曾产生疑问:何以连唐僧、观音和玉帝等人都分辨不出哪个是真的孙悟空?莫非真的只是因为如来佛法无边?其实不然。只不过因为两个都是真的,自然没有真假之说。孙悟空一心护送唐僧,但是其行为却经常遭到唐僧斥责和回以不信任。孙悟空哪里是能受得了委屈的主儿,他无法直接发泄,自然得寻个法子让如来知道自己的委屈。于是他便自编自演了一出闹剧,用自己的毫毛变出一个分身来,待把事情闹大,才可直接上到如来跟前去。
三、原著和电视剧存在差距相信这种说法颠覆了很多人多年来的认知,但是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在原著里面,有很多的细节支撑着这一种说法。比如此前孙悟空一直念叨的是让众人“辨真假”,而到了如来面前却变成了“辨邪正”;还有如来的一句话“人不可有二心”;以及孙悟空一棍子立刻将六耳猕猴打死,而如来完全没有要阻止的意图。综合种种,我们可以推测出,孙悟空只是将心中憋屈表现给如来看,如来心领神会,于是配合孙悟空,顺利完成这一出闹剧。以此安抚孙悟空,希望他继续护送唐僧去西天,好将大乘佛法传播到东土。
从真假美猴王的这一个情节,其实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紧相关的。明朝中央专制空前强化,文人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的空间。孙悟空正是不满上级对他的压迫,但是无法直接将想法表达,于是只能借助一出闹剧来让上级注意到自己的需求。孙悟空对如来的用处非常大,所以他没有戳破孙悟空,但是他仍然要求孙悟空要护送唐僧,并且不可再产生二心了。如此,真假美猴王只是一个戏码,简单理解,便是孙悟空的一个心魔所化罢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