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苏联进口中国的卡车,80年代从苏联进口的小轿车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1980年代之前,中国进口了多少外国汽车的事情。
为什么兰台要和大家聊这个事情呢?
主要是许多朋友对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认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差。
事实上在1949年之前,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农业国家。
中国的近代化或者说工业化,是1949年之后才开始的。
大家知道1953年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吗?
根据1953年访华的保加利亚斯托伊门·佩特罗诺夫博士回忆录描述
苏联MAZ-200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1980年代之前,中国进口了多少外国汽车的事情。
为什么兰台要和大家聊这个事情呢?
主要是许多朋友对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认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差。
事实上在1949年之前,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农业国家。
中国的近代化或者说工业化,是1949年之后才开始的。
大家知道1953年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吗?
根据1953年访华的保加利亚斯托伊门·佩特罗诺夫博士回忆录描述,当时的北京还没有完成现代化改造,在佩特罗诺夫博士眼里,北京还能让他联想到“2000年前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
许多朋友经常喜欢用中国和日本相比,但这其实对中国是很不公平的。
因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就能保证80%的士兵至少完成了小学教育;而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根据统计,志愿军里拥有小学学历的士兵不超过20%,文盲超过60%。
换言之,从晚清开始一直到1949年,作为一个国家,“欠课”实在太多了,新中国要一样一样的补课,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具体到汽车工业,在“一汽”建立之前,中国并没有什么汽车工业,虽然民国时期,沈阳、天津都可以组装汽车,但是那不能叫工业体系,只是一个手工作坊。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一汽”投产,这才算是第一次拥有了“汽车工业体系”。
但是,这个体系本身也并不先进。
1960年代的“一汽”
根据“一汽”第一名员工,“二汽”总工程师陈祖涛先生回忆录显示,“一汽”就是苏联把苏联自己的斯大林汽车厂照搬到了长春;但是斯大林汽车厂原本就是购买的美国1930年代的技术和生产线。
换言之,苏联当时援助给我们的是1930年代美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生产线。
当然,对于当时国力孱弱,还属于半工业半农业国的中国来说,苏联给的已经是很好的技术了。
兰台想说的是,以当时中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储备,能在20年时间吃透1930年代的汽车制造技术就已经是非常高的成就了。
只是有些朋友对制造业没什么了解,盲目推崇“自力更生”,认为改革开放耽误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这种认知是大错特错的。
事实上正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这才逐渐减少了中国对进口汽车的需求。
是的,很多人以为1980年之前中国不需要进口汽车,这其实是错的。
根据汽车年鉴统计资料,中国从1950-1987年的37年时间,累计进口汽车117.9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汽车记忆”系列丛书之《解放》一书披露,截止1986年解放卡车停产时,解放卡车总共生产了1281502辆,而1986年全国汽车总数不超过270万辆。
换言之,在改革开放之前,进口汽车数量是要超过国产汽车的。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1980-1987年进口了太多的小轿车。
但是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根据统计1950-1987年,一共进口了25万辆小轿车,占进口车总数的21%。进口大头还是各种载重汽车。
那么,国家进口这么多外国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克拉斯256Б
总共花费外汇96.32亿美元,约合309.63亿人民币;为同期国内汽车工业投资总额152亿人民币的两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发展汽车工业是需要时间的,改革开放之前,汽车制造中的许多设备和生产线都没有办法自行研发,所以许多载重汽车不管是“一汽”还是“二汽”都没办法生产。
举一个例子,前苏联MAZ-200、MAZ-205系列7吨级长头柴油卡车,就是20世纪60年代末大批量从苏联进口的。
然后就是20世纪70年代,从苏联进口玛斯MAZ-500/500A系列8吨平头载重汽车。
另外就是苏联克拉斯256Б系列自卸车是20世纪70-80年代我国进口数量最多的苏联卡车车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煤炭、化工、建材、铁路、水利水电等众多行业领域的生产建设。
在当时克拉斯256Б、256Б1系列重型自卸车因其载重吨位大、马力强劲,且进口时间长、进口数量多、运用范围广而广受欢迎。
那么,新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大批量进口载重型汽车的呢?恰好是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生产线20年之后。
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逐渐减少进口载重汽车。
换言之,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END
中国五六十年代主要进口哪些卡车
中国五六十年代主要进口克拉斯,吉尔,别拉斯卡车。吉尔是前苏联生产的一款卡车名称,其中吉尔151、157是老式解放卡车的原形,吉尔生产厂家起初名斯大林汽车厂,简称 ZIL生产车型吉尔151、150、等生产厂家,起初名斯大林汽车厂,1956年赫鲁晓夫下令将斯大林汽车厂改名。
为利哈乔夫汽车厂,简称吉尔,ZIL,生产车型,吉尔151、吉尔150、吉尔130、吉尔131、吉尔157,其中吉尔151、157是老式解放卡车的原形,还有从80年代至今中国进口了三十余万辆的吉尔130。
重卡的介绍
重卡是重型卡车的简称。这是一种地道的、传统的、非正式的对重型货车和半挂牵引车的称谓,包括大家在公路上看到的各种专用车洒水车、消防车、公路清洁车、油罐车、搅拌车等等、自卸车拉土车,都有举升器、货车运货的,包括牲口之类以及一些不多见的越野车军用的多。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0-1965)
此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创立阶段,建起了像一汽这样的现代化汽车企业,汽车生产实现零的突破,奠定基础。1966年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二、成长阶段(1965-1980)
从二汽建设到改革开放1980年代初,是我国汽车工业成长阶段。与一汽靠苏联援建不同,二汽是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的大型汽车制造厂。通过自主能力,我国形成了以“卡车为主”的汽车产业布局。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三、开放合作阶段(1981-1999)
此阶段,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汽车工业顺应国家改革开放大势,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通过开放合作,轿车工业开始起步,汽车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四、快速发展的阶段(本世纪以来至今)
此阶段,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自主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果;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形成了完整汽车产业体系。
扩展资料
我国汽车产品技术发展史
1953年建设一汽,即组织消化吸收从前苏联引进的中型载货汽车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1956年一汽如期建成投产。接着,我国开始发展系列变型车产品,对不适应中国使用条件、资源条件等项目进行改造或改进、并发展轻型载货车、轿车、越野车、重型载货车,改装生产中型客车和少量专用汽车。
1982年汽车行业制订了《汽车产品质量评定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稿)》
1983年开始汽车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了评优活动,分国家级与部级两等。首次颁布了限制汽车排气污染的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和柴油车自由加速排放测量方法和限值等标准,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多项汽车安全标准,这些标准,都相继成为前述汽车年度质量检查评定的依据。
1984年开始陆续颁布不同车种的如载货汽车、客车、轿车、越野车质量检查评定办法。汽车行业每年的产品统一检查评定,促进了我国汽车产品质量提高和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开始制定汽车环保、安全标准。
1992年正式将有关汽车环保、安全、节能的标准列为强制性标准,实行单项否决制,这些为汽车技术进步起到了强行推进的作用。
这期间正是我国汽车老产品换型的时期,通过引进单项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在换型产品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结构,如膜片弹簧离合器、全同步变速器、动力转向装置、新一代制动阀、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后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客车用空调等。
引进的新技术、新结构有:前置前驱动、前盘式制动器、前后独立悬架、动力转向、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全模压内饰板,塑料仪表板、保险杠及燃油箱等大量塑料件使用,还有新型仪表、灯具、门锁及开关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中国汽车工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