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呢,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人
我们委托专家来做事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们的专业能力,相信他们会弥补我们的知识漏洞,直到他们触碰到我们不喜欢的点。
2008年,著名的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委托一家机构,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进行分析。被委托的咨询公司接下这个任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给出了结论。雷曼兄弟将所有管理人员聚在一起,听专家谈行业未来。<
你的朋友们是不是大都和你三观一致呢?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人们都会有些偏向与自己类似的人交往。这种情况的一个极端案例是:对一些病症,相对于正规的治疗方法,人们更愿意相信所谓的偏方。
我们委托专家来做事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们的专业能力,相信他们会弥补我们的知识漏洞,直到他们触碰到我们不喜欢的点。
2008年,著名的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委托一家机构,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进行分析。被委托的咨询公司接下这个任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给出了结论。雷曼兄弟将所有管理人员聚在一起,听专家谈行业未来。
当时,雷曼兄弟正处于鼎盛时期。咨询公司勾勒出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现象:银行给太多人放款,其中少数人不能还款,这会导致灾难。结论是:在不久的将来,有几家银行会消失。
管理层和老板理查德·福尔德点头表示同意。是的,他们相信这个推测。
咨询师继续说:如果雷曼兄弟还是持续这样发放贷款的话,未来也会亏损。
福尔德和他的同事们皱起了眉头:这完全不可能。这个预测实在是太差劲了!我们不会付款的。多谢您来到这里,咨询师先生,再见!
看见了吗?人们会一直相信专家的话,直到专家讲了自己不喜欢听的真话!
人们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
一旦大脑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它会将这个观点视为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勋爵、李·罗斯和马克·莱伯通过试验说明,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信仰和固有思维模式束缚,无法接受新观点。
在试验中,参试者同时读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支持死刑观点,着重描述了死刑的作用。另一篇文章持相反观点,并列举事例来证明。那么参试者的反应如何呢?他们会改变自己之前的观点吗,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结果,那些与参试者观点相左的文章,加深了他们对自己原有观点的坚持。
这个研究结果是可怕的:人们只记住了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内容,却忽视了那些支持相反观点的论证。并且,他们还深深怀疑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内容。
可见,人们在主观解读相同的客观事物时,得出的结论全凭借原有的喜好。是否接受更好的观点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谁更坚信自己原有的观点。我在一个IT峰会上听到的一句话,非常准确地体现了这个观点:“你能只用1/7秒就将信息发送给全世界,但是如果想要稍微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
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的人更省劲儿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呢?因为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更轻松、更省劲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当然,偷懒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历史上,科学家之间也矛盾不断,伽利略不赞同开普勒的潮汐理论,莱布尼茨不同意牛顿的重力定律。
对于这种现象,彼得·乌斯蒂诺夫一语中的:“当你和一个白痴理论的时候,要确认别人没有做相同的事情。”
验证偏见是引发争端的罪魁祸首
此外,我们为了节省自己的大脑能量,在思考过程中干脆忽略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观察一下你的朋友圈:如果一个人喜欢看头条,那么他通常不会接受其他网媒的观点。如果你和他谈及某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会很快给出很多证明,驳斥该经济学家的观点。一场争端由此开始!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争吵,是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正确的,都试图找到别人的错误,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
我们需要时不时地质疑自己的思想,这样不仅能更快发现自己的错误,还能避免很多混战、争论和负面竞争。如果你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寻找能被反证的解决办法,相信会大有收获。
A 解决方法:更多时间、更多分析和更多自我批评
我们需要做到三点:足够的时间,信息结构化,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1)足够的时间
在生活中,很多人需要迅速对信息做出判断,并为项目、投资等做出有效决策。当大脑的快速发电机开始运转,人们往往止步于找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法。而且,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大脑会灵光一闪。1995年,亨利·毛尔科维奇做了一个“在时间压力下做决策”的试验。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人们会变得迟钝,大脑不会再思考了,因为紧张已经耗尽了脑力资源。
还有补救方法吗?
有!
神经生物学家格哈德·罗斯认为是“足够的时间”。仅仅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大脑的“快燃效应”。2014年,意大利心理学家塞巴斯蒂安·巴尼亚拉在“人们如何处理信息”的研究中,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2)信息结构化的六个步骤
但这不只是时间问题。即便有足够的时间,我们还需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你愿意或者能够对信息分析到什么程度。一个经典的、行之有效的过滤信息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PQ4Q方法。
1972年,发展心理学家艾伦·托马斯和阿兰·罗宾逊首次提出PQ4Q方法:一个学习、理解新内容的结构工具,并且能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方法起初仅在大学中流传,教授和学生们是主要使用者。2013年,教育学家邦克·奥默泰索再次证明了这个方法在理解和记忆新内容中的效用。
这个过程包括六个步骤:
①预览(浏览信息);
②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③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④思考(思考、举例);
⑤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⑥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第①到第④步尤其有效,可以快速地滤除大量无关信息。
(3)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人们在儿时或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观念是一个顽固的模板。它存在的时间越长,我们对它的质疑越少。观念是自我的一部分,它来自哪里?很难解释。这是由于形成观念的起源再也没有出现。
理解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任务。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这个过程。为了尽可能地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我们的大脑会对事物发展生成假设和观点。假设对大脑来说是一个困难的任务。通过猜图游戏你会发现,思考过程需要的工作量非常巨大。我们用左边这张图做一个试验,你能认出这是什么吗?
答案是,一张男人的脸。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侧脸。这个男人看向左边,他的手架在嘴上。
看出来了吗?好极了!你在这之前就看出来了?好,现在你的大脑把这个模板记录下来了,然后,这张图就有了意义。同时,你没有办法回到最初那个黑白交杂的混乱状态了。因为大脑已经完成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大量能量,现在它拒绝重新鉴定。
一个图像已经保留在你的模板和你的观点中。有人将之称为“关联”,还有人称它为“顽固”。从现在开始,我们叫它“一个危险的思考陷阱”。
害怕丢脸
对于自己我们也有模板。如果一个人渴求自我证明或深刻的自我意识,会更加坚信自己是对的。因为害怕丢脸,他会更加维护自己的观点。
这种情况在职场中是什么表现呢?独断专行的领导更容易戴“有色眼镜”来看人和事。名誉、控制欲和权利受损的可能性让其更坚持自己是对的。
请不要像银行家福尔德先生那样。要知道,观点错误的人往往会坚信自己是对的。你要有自信质疑自己的观点。这种态度可以让你在做决策时不那么紧张,让决策更加正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