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苛捐杂税「民国生活十车辆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过路费更是高出天际」
民国生活十:车辆的上牌费、车船税、通行费和附加费
在民国时期的交通费用是很高的,打一回出租车要四五块大洋,坐一次黄包车起步价要10个铜圆,公交车每站要5个铜圆,坐长途汽车的话,每五公里就要至少0.2块大洋。
而交通费之所以这么贵,除了当时购车费用很高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养车费用很高。那时候不仅油价和备件昂贵,而且还有杂七杂八的如上牌费、车船税、通行费和附加费。养一辆汽车的各种费用,每年都得上百块大洋。
一、汽车的上牌费
#历史冷故事##民国那些事儿##抗日战争#
民国生活十:车辆的上牌费、车船税、通行费和附加费
在民国时期的交通费用是很高的,打一回出租车要四五块大洋,坐一次黄包车起步价要10个铜圆,公交车每站要5个铜圆,坐长途汽车的话,每五公里就要至少0.2块大洋。
而交通费之所以这么贵,除了当时购车费用很高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养车费用很高。那时候不仅油价和备件昂贵,而且还有杂七杂八的如上牌费、车船税、通行费和附加费。养一辆汽车的各种费用,每年都得上百块大洋。
一、汽车的上牌费和天价的特殊号码
汽车牌照这个东西其实出现的很早。早在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8月14日,法国就颁布了《巴黎警察条例》,率先规范了汽车牌照制度。那个时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定所有汽车都必须挂上印有车主姓名、住址以及登记号码的金属牌照。
而汽车在清光绪27年(1901年)传入我国,当时,一位匈牙利商人将两辆美国奥兹莫比尔牌汽车运至上海公共租界。1902年1月30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召开会议,首次审议汽车牌照问题,规定汽车的征税方式按马车捐银,并批准了第一张特别临时执照。至清宣统3年(1911年)时,公共租界已有汽车217辆。
1.三位数牌照和天价的001号车牌
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正式建立。为了便于管理日渐增多的汽车,191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发行了最早的车牌,那时候的上海牌照是三位数,一共只有001-500号,黑底白字设计,采用顺序式发放,当时上海的车牌可是很贵的,工部局规定上牌需要缴纳的税金高达60两银子。而有些特殊车牌就更贵了,其中001号车牌(即民国第一张车牌)由一位丹麦医生购得。
关于这块001号车牌的故事,其实还有下文:房地产大王周湘云的弟弟周纯卿对"洋人的新玩意"很感兴趣,当听说那位丹麦医生准备回国时,便从对方手中把旧汽车连同“天字第一号”车牌都买了下来。当时光这块车牌就花了整整30两金子,几乎相当于一辆车的价钱了。
不过,周纯卿嫌车牌原件与汽车不搭,于是重新设计了一块铜质椭圆形牌照,上面是黑色的罗马数字"Ⅰ",下方还带有上海工部局的缩写"S.M.C"。当年上海的房地产大亨、号称“远东首富”的犹太商人哈同看中了这第一号车牌,出10万大洋重金求购,周拒不出售。为了防止出问题,平时不开001号汽车,而是另买一辆汽车代步。据称,这辆001号车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945年周纯卿的葬礼上。
2.四位数牌照和天价的吉祥号码
而到了1920年代,欧美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汽车价格也大为降低,甚至出现了260美元的福特T型这样普通家庭都负担得起的廉价车。受这股潮流的影响,上海的汽车数量增长迅速,1920年为1899辆、1927年增长为5326辆。这个时候区区500个上海牌照就不敷使用了,于是这时候的上海汽车牌照变为4位数。
在继续采用顺序式发放的同时,一些连号或吉祥数字号牌也挂牌拍卖,陆续则被富甲名流花重金购得:3333号的车主是鄂森大律师,4444号的车主是"中国商父"盛宣怀的四公子盛恩颐,5555号的车主是银行家虞洽卿的女婿江一平大律师,这类车牌当时一般需要20、30两黄金才能到手。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教父"杜月笙的7777号车牌是别人赠送的,古语有云"七上八下",当时人们认为七有蒸蒸日上之意,是最好的兆头。那时候杜月笙的7777车在上海滩人人皆知,一看就知道是青帮老大来了。
3.五位数牌照和“跨越”牌照
到了30年代中期的时候,上海的汽车数量已突破万辆:1935年,根据公共租界工部局发出的自动车辆执照统计,上海已经有各种汽车10292辆。随后上海汽车牌照也相应地进行了升级,号码增至5位数。当时的车牌形式变为"国 5位登记号码 上牌地简称"。
当时沪上城区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个区域,由各当局自行颁发机动车牌照,只能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内行驶。但是如此做法难免不便,于是三区域当局经过协商达成共识,推出领照费用高于寻常牌照的“大牌照”,挂“大牌照”的车辆可以在三区域任意通行。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一种"跨越"车牌,这种车牌是可以跨市境行驶的。这种牌照由"上牌地简称 ××-××× 跨越"组成,这在当年是最贵的一种车牌。1947年起,车牌中去掉了上牌地简称(国 5位登记号码),可在全国各地通行。
二、民国车船使用税每年上百大洋
而除了按照号码不同,费用也不同的上牌费以外,民国时候的汽车还需要缴纳“车捐”——大概相当于车船税的意思。不过这民国的车船税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按月缴纳,而且每月的费用还不低。
在民国19年(1930年)7月22日,江苏省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江苏省汽车纳捐暂行章程》中规定:
凡在江苏省境内行驶的各种汽车,均须向所在地建设局缴捐领照,分项为自用汽车、营业汽车、公共汽车、长途汽车、机器脚踏车和拖车等。营业汽车和公共汽车按月纳捐,其余按季纳捐。江苏省公路管理部门征收的汽车捐捐率自民国19年7月至民国25年6月有5次变更,对自备、营业的大、小汽车、公共汽车、运货车、机器脚踏车和挂车等,分别制订了按月、按季征收的捐额。
那时候家庭自备的4人座小汽车,民国19年的每年车船税(汽车捐)就是60块大洋,如果用于营运,则是翻番的120块大洋。到了民国21年,则分别涨到了80块大洋和160块大洋。而7人座以上的大汽车就更贵了,1922年是每年160块大洋,每多一人则需要多缴纳12块大洋。
概算下来,家养一辆四人座小汽车,这每年光车船税就要花上60-80大洋。如果是像现在比较普遍的五人座小汽车,那每年就至少需要100大洋。光这个钱,就超过很多普通人的全年总收入了。这民国时候养车,可真的是一个烧钱的活儿。
而且这民国收税都是各地收各地的,如果有车辆需要跨地区使用,比如你一个杭州的车想在上海开,那就要拿两份税:
凡行驶本县市境内的营业汽车长期行驶其他县市境者,应向经过各该县建设局呈验原照,缴纳该县捐额之一半,领取长期通行捐照。商业长途汽车还应按营业收入10%缴纳专营捐。
而一辆车如果想要跨省开,那更是要“雁过拔毛”,只要是途径的省份那是人人有份,各自都要收自己的一分钱。
民国21年(1932年)12月,江苏省修订汽车纳捐章程,汽车一律按季缴纳车捐。苏浙皖京沪五省市互通的长途汽车,根据跨越两省市以上者按所经省市的多少,各按5至8折缴纳季捐。
林林总总加起来,这收的车船税就高了去了。在民国想做一个有车一族,那可是相当的不容易啊。
三、全面抗战爆发后的车船税
而到了日伪统治时期,‧这各种车捐杂费就更多了。民国27年(1938)至民国30年,日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和日伪南京市政府,曾经先后4次公布《征收车捐简章》,从汽车到脚踏车共分了14项,按自用或营业分别按季或按月征捐。其间还屡次调整捐额,从每月伪币(下同)0.2元到每季120元不等。
比如在民国33年(1944年)8月,日伪江苏省建设总工程处改订汽车每季捐额:自备小汽车为90、120、150、和180元4等;营业小汽车为135、180、225和270元4等;自备大汽车为240、255、270和285元4等(每再增加一吨增加15元);营业大汽车为450、480、510和540元4等(每再增加一吨增加30元);公共汽车和长途汽车为180、195、210、225元4等(每再增加一吨增加15元);自备运货车为180、240和300元3等,营业运货车为300、390和480元3等
——
注意这是每季度的,也就是说家里自备一辆五座小汽车,每年光车捐(车船税)就得600元!养一辆货车,每年就得掏1200元!
抗战胜利后通货膨胀,这车船税更是涨到没有谱儿,那税率是几个月一变。民国37(1948年)年1月,江苏省再次调整税率。9月14日,江苏省政府更是直接下达训令,一次性将使用牌照税税率提高了60倍,而且不收法币,直接以金圆券计征。12月2日,江苏省政府财政厅公布《民国38年上半年征收使用牌照税最低税率表》,再次加税。民国38年3月,又依照总统府修正使用牌照税法条文,再一次改订了最低税率。当然了,那时候的金圆券已经不如纸,这好多个零的收税金额,其实也就是个数字符号而已。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苛捐杂税很多,交警查车捐也很严,但是那个时候开车的都是达官贵人,这民国交警自然不敢随便拦车查税。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就想了一个在车牌上安装税牌的办法。那时候你交了税以后,人家就会给你车牌上方加个小铁片,上写“某年某季”。这交警不用拦车,远远一看车牌,就知道该车是否欠费啦。
四、公路通行费
当年的汽车除了上牌费、车船税,还有一个大项支出是公路通行费或者说过路费。不过这过路费一开始不是交给国家的,而是交给设卡的公路主人的。那时候可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这早期的公路,还真的大多数都不是国家掏钱,而是私人自己修的。
如1919年上海宝山县交通事务局修筑从上海到浏河的公路时,因为没有筑路资金,就从沪太长途汽车公司那里借了42万银圆。三年以后,公路修成了,这笔钱得还啊,宝山县还不起,只好把那条路交给沪太长途汽车公司“代管”三十年——就是允许沪太公司在公路上设立收费站,向一切过往车辆收费来还借款。其后1921年的时候,南阳兄弟烟草公司要用汽车从事蚌埠到刘府间的烟叶运输,也是先修了汽车路。
一来二去的, 在南京国府成立以前,江浙地区就有超半数公路都是“商办”的。这修路的商人就在路上设卡收费,商人有权决定哪种车辆可以通行,哪种车辆不能上路,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收费——这过路费也自然就随性得很,没个统一标准。但是千言万语有一条,这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这赔钱的买卖没人干。这商人花钱修路可不是搞慈善,这切卡收费自然是要收回成本、再加利息、还要利润的,这一来二回的,自然“买路钱”就很高了。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为了对公路进行统一管理,逐渐从商人手里回收路权,由国家来修路。而修路的主要费用,一个主要办法是靠增加农业税,让农民多出钱。比如1930年安徽省建设厅修筑从安庆到六安的公路,全省田赋“带征一成”,就是往常种一亩地交100斤公粮,现在因为国家修路,种一亩地农民就要交110斤啦。
而另一个集资途径是发行公债,从老百姓手里“借钱”。从1928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所有省份都发行过“修路公债”,摊派给大家购买。那时候的各种形式公债多如牛毛,可以说没有公债就没有公路,没有公债就没有国民党治下的所谓的“黄金十年”。
而路修成以后,自然就需要“收费还债”啦。1930年南京国府颁布了《五省公路征收汽车通行费办法》,根据该办法的规定,凡是在浙江、江苏、安徽、上海、南京(当时上海是特别市,南京是首都,均为行直辖市,和浙、苏、皖三省并列)等五地公路行驶的汽车,均按统一标准缴纳过路费。
当时的汽车开上公路,要先后经过两个检查站,在经过第一个检查站的时候需要拿票,在经过第二个检查站的时候再计算缴费,就跟咱们现在开车上高速公路的缴费方式一模一样。而且当时也是按里程收费的,小汽车每10公里大洋0.3块,七座以上大汽车每10公里0.6元,14座以上每10公里大洋0.9块。
要注意那一块大洋可不是一块钱,那可是一千多块钱!这一个大洋相当于128-140枚“当十”铜圆,每个当十铜圆等于10文钱。也就是一个大洋其实大概相当于当时的1300多块钱!这就好比日元中有10000日元的面额,你不能把10000日元说成是一块钱一样,这银圆也是一种大面额货币,它下面还有各级别辅币呢。
而如果这还不够直观的话,就让我们换算一下:当时你开一辆家用五座小汽车上路跑100公里,需要缴纳大洋3块,或者说是“当十铜圆”400元。这百公里小汽车过路费400块,你觉得是便宜还是贵呢?
而货车过检查站当然也要缴费,其计费方式分两种,一是按载重收费,每吨每公里0.07大洋;一是按货运单据收费,收运价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你拉上10吨货走100公里,需要付过路费70块大洋,大概相当于9000多个铜元的过路费!这样算下来,你就知道在民国时期运输成本,究竟有多贵了吧?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过路费收到手以后,其实大部分都被挪用于其他地方,最后并没有还老百姓的借款。这国府是个寅吃卯粮的欠债大户,截至1936年1月底,包括修路公债在内,仅南京国府发行和认可的内国公债、库券、凭证等就多达30余种,负债总额146000多万元,每月应付本息1500多万元,这财政根本已经无力支付。所谓的“黄金十年”,其实是“借债十年”,靠发行空头债券度日而已。
然后等全面抗战一爆发,这所有的债自然就赖掉了。而随着货币急剧贬值,这债务也不值一提了——看看大洋彼岸那个欠债如山的国家吧,真的要警惕它赖账不还啊,这种事其实早有先例的。
参考资料:
《江苏省汽车纳捐暂行章程》
《黔滇川旅行记》
《中国近代生活史》
《北洋军阀轶事》
《上海轶事大观》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论》
《中国近代兵工史》
《阎锡山画传》
《上海工人阶级运动史》
《民国中产阶级账本》
《银元时代生活史》
中国的车牌为什么要有一个代表省的汉字,为何不用代码呢?
用汉字代表省别 是文明的标志 是区别于“洋”式文化的进步体现 说的远些 我们曾怕洋崇洋 实在是因为百年屈辱形成的记忆观念 因为洋代表强大 代表先进 代表最新文明最新时尚 至今我们用美制手机 用日式家电 有条件的人还是希望寄居西方国家 都源于此 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基因传承的优势之一 不甘落后 永远追求最好最新的 然而现在 随着国家的强盛 我们也逐渐理性自信的重视我们自己的灿烂文明 标识标志的汉字应用逐渐回归 也显示这一必然规律 曾经的英文字母或数字 让我们觉得简单 洋气 但细想会发现 跟汉字比起来实在天地之差 一个字母的含义有多少 必须和若干字母拼出来 才能定义出一个意思 数字更是代码 起替代文字的作用还得先定义出公式 他们的优势除了在工业不先进的时代省点工 料 别无好处 而代表每个省名的汉字 每一字都清楚明确的代表一个行政区域 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历史文化疆域民族民风等等诸多元素 这就是字母和数字难以比拟的魅力 我们的军舰除数字排列的舷号 其他定义编排也在使用汉字 叫国人为之自豪 说真的 字母也根本满足不了中华文明的要求 比如山西和陕西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和海南加黑龙江 咋用字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