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全国小学生都在diang粘粘球
又一次,在全国小学生之间,不约而同地玩儿起了一个线下游戏,粘粘球。粘粘球是什么?从操作层面很好解释:用胶带粘成球。但想理解它的意义,很难,没人知道它能用来做什么,但就是会让人上瘾。“一上自习课整个教室都在扯胶布,呲啦呲啦的,只能没收。”当然不只是自习课,粘粘球完全占据了小学生的生活。放学回家,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趴在桌子上粘粘球,比写作业还认真,安安静静,把家长都整不会了,是夸呢还是该打,这是个问题。在班上,最让人羡慕的学生,也不再是文具最好的和长得最帅的了,而是能从书包里掏出一颗比拳头还大的粘粘球的人。这不是养蚕的课外任务,也不是小升初的必考题,粘粘球不会加分,所以是他们自己使自己陷进去的,粘粘球是黑洞的核。
粘粘球,最初是一小部分90后的童年回忆。
某网友说:“我小时候就在玩,女生人手一卷,粘好了洗去粘性再晾干,就跟弹弹球一样了。”捏完粘粘球之后,变成弹弹球是粘粘球的归宿。有的学校流传一句寓言,“用水洗干净就会变成弹弹球”,而有的学校说:“要在阳光下暴晒三天才能变硬”。但实验证明这两种办法都不行。“这是一场古老的骗局。”第一批粘粘球玩家还没有发明出系统的玩法,采用的原料是普通的黄色大胶带。过程第一步是剪下胶布的一小段,再拉出一段胶带,把它们粘在一起之后,得到一枚小球,再用这枚小球滚更多的胶,变得更大。
按正常的逻辑,被戳穿之后的粘粘球最终将会在一小部分学生的记忆里消失,不会再欺骗一代人的青春,也不会在时代里留下一点尘埃。但吊诡的是,粘粘球居然在2021年后半年的网络里复活了。让我们分析一下这根奇怪的刺状指数图,它像潮汐一样有规律地起起伏伏。从十月假期开始上升,之后的每个高点,都是周末。
与此同时,伴随粘粘球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词:diang,为动词,指捏粘粘球的过程。粘粘球也被称作“diangdiang球”“diang宝宝”。粘粘球也被后知后觉的网友们赋予了解压的意义,被归为捏史莱姆转指尖陀螺切肥皂一类。别问意义,问就是解压。
粘粘球为什么这么火
火遍全网的沾沾球是很多小女孩痴迷的解压玩具,它的玩法就是胶带的带胶的两面对好,粘好,然后慢慢拉开,可以看到一些拉开的胶,收集好,揉成小团,然后用这个团不断粘胶带的带胶面,拉开,然后不断缠绕在小团上,一直重复,慢慢变大,就是这种玩法。小学生玩的胶带粘粘球有毒吗?
胶带球有毒。
胶带球是用胶带缠起来的,而胶带含有甲酫,另外胶带的主要成份是PVC,也就是聚氯乙烯,其中氯有刺激性气,并且有腐蚀性,PVC也就是电线外表的表层。
相关报道:
一个小小的“胶带球”,究竟有多大魅力?在多家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一众小学生都在购买“胶带球”。
一家文具店店主告诉记者,胶带球卖得挺火,店里只剩了些存货。记者看到,胶带球根据质量和粘球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价格,大多在3到6元不等。
其貌不扬的胶带球,缘何成为校园玩具新宠?不少文具店店主给出答案:这是学生们日常消遣的玩具,价格不贵、携带方便,随手拿起来就能玩,“比玩手机游戏强吧。”店主们说。
一些在玩具店购买胶带球的小学生告诉记者,用小球把胶带上的胶黏剂撕拉下来,并不断用胶黏剂包裹小球,小球越来越大,玩胶带球的过程让他们觉得很解压。
“当你烦恼时,当你伤心时,当你发呆时,你可以用网红胶带球来解压!”记者注意到网络售卖“网红胶带球”的时候,也会把“解压”二字放在搜索的关键词中。在对家长的采访中,他们的关注点在于是否真能解压,以及玩胶带球的安全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玲军认为,胶带球的发明还是比较有创意的,玩球的过程要手眼配合,需要玩家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不会思考过多,身心可以得到暂时的放松,专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减压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玩球”上瘾,李玲军认为家长不必过分焦虑,孩子好奇心重,关注好玩、新鲜事物很正常。如果家长不反应过度,孩子就不会出现“上瘾”行为。孩子对某种玩具的喜爱会倦怠的,风靡也只是一段时期的现象。
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安全问题,记者查阅发现,透明胶带由胶粘剂和薄膜组合而成,胶粘剂由合成橡胶制作而成,合成橡胶是一种有毒的物体。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嘴咬断透明胶带,在玩完胶带球后清洗干净双手,保护健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