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林下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竹荪生长环境

林下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
掌握竹荪的生活习性、培养料配方,菌种制备技术,林下种植技术,以及采后处理技术。
竹荪又名竹笙、竹菌、竹松、竹萼、竹笋菌等,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竹荪干品中,粗蛋白质含量达18. 49%,纯蛋白质含量达13. 82%,矿质元素含量全面,其硫元素含量高,几乎是其他菌类的7 --15倍,还含有15种氨基酸、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等。竹荪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能预防高血压、

林下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

掌握竹荪的生活习性、培养料配方,菌种制备技术,林下种植技术,以及采后处理技术。

竹荪又名竹笙、竹菌、竹松、竹萼、竹笋菌等,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竹荪干品中,粗蛋白质含量达18. 49%,纯蛋白质含量达13. 82%,矿质元素含量全面,其硫元素含量高,几乎是其他菌类的7 --15倍,还含有15种氨基酸、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等。竹荪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能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病。把竹荪和糯米一起煮水饮服,有止咳、补气、止痛的功效,对艾氏瘤的抑制率可达70%,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也有一定效果。将竹荪汤汁淋在鲜肉上或在吃剩的汤菜里放一支竹荪,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能保持3-4天不腐,还能保持肉的鲜味。

1.形态特征

竹荪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科竹荪属。这个属已发现的有1 1种,目前供人工栽培的主要有4种,即长裙竹荪、短裙竹荪、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

长裙竹荪子实体幼时卵状球形,后伸长,高12 - 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色,直径3 -3. 5cm。菌盖钟形,高、宽各3- 5cm,有显著网格,具微臭而暗绿色的孢子液,顶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网眼多角形,宽5 - 10mrn。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孢子椭圆形。

短裙竹荪子实体高12 - 18cm。菌托粉红色,直径4- 5cm。菌盖钟形,高、宽各3-5cm,具显著网格,内含绿褐色臭而黏的孢子液,顶端平,有一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3 -6cm。网眼圆形,直径1-4mm,有时部分呈膜状。柄白色或乌白色,中空、纺锤形至圆筒形,中部粗约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孢子平滑,无色,椭圆形。

红托竹荪子实体高20 - 33cm。菌托红色。菌盖钟形或钝圆锥形,高5- 6cm,宽4-5cm,具显著网格;产孢组织暗褐色,端平,有孔口,具微臭。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cm,网眼多角形或棱角圆形,网孔 1-1. 5cm。柄白色,圆柱形,中空,长11 - 12cm,宽3.5-5cm。孢子卵形至长卵形,壁光滑,透明。

棘托竹荪子实体高8 - 15cm,菌形瘦小,肉薄。菌托粗糙、有凸起物,菌盖薄而脆,长裙、白色、有奇香。孢子无色透明,呈椭圆形,孢子群呈深黑色。

2.竹荪的生活史

在适宜的生活条件下,竹荪的孢子萌发出菌丝,菌丝体由无数管状细胞交织而成,呈蛛网状。开始萌发出来的菌丝是单核菌丝,纤细;融合后形成双核菌丝,粗壮。双核菌丝进一步发育成组织化的索状菌丝,即三次菌丝。竹荪菌丝初期白色,经过较长时间培养以后,便具有不同程度的粉红色、淡紫色或黄褐色,这些色素受到变温、光照、机械刺激或干燥脱水后更为明显,是鉴别竹荪菌种的主要依据。

在适宜的条件下,伸长到地表面的索状菌丝的尖端逐步膨大成白色小球,这就是竹荪的子实体原基。经过40 - 60天,这些原基中处于生长优势的少数部分便继续长大成熟成鸡蛋或鸭蛋大的卵形菌蕾,破土分化成子实体。

竹荪的子实体分化形成,可分为6个时期:原基分化期,子实体是位于菌素先端的瘤状小白球,内部结构很简单,仅有圆顶形中心柱。球形期,幼原基逐渐膨大成球状体,开始露出地面,内部器官已分化完善,顶端表面出现细小裂纹,外菌膜见光后开始产生色素,在外菌膜与内菌膜之间充满透明的胶质体。卵形期,位于菌蕾中部的菌柄逐渐向上生长,使顶端隆起成卵形,’裂纹增多,其余部分变得松软,菌蕾表面出现皱褶。破口期,菌蕾达到生理成熟后,如果湿度合适,从傍晚开始,经过一个夜晚的吸水膨胀,外菌膜首先出现裂口,露出黏稠状胶体,透过胶质物可见白色内菌膜,然后外菌膜撑破,露出孔口q:菌柄伸长期,菌蕾破裂后,菌柄迅速伸长,从裂缝中首先露出的是菌盖顶部的孔口,接着出现菌盖,菌盖上附着在外层表面的是黄绿色或暗绿色的子实层。当菌柄伸长到6- 7cm时,在菌盖内面的网状菌裙开始向下露出,菌柄继续伸长,菌裙向下撒开,遗留下来的膜质菌托包括外菌膜、胶质体、内菌膜和托盘。成熟自溶期,菌柄停止生长,菌裙已达最大限度,子实体完全成熟,随即萎缩。孢子液自溶。通常是在清晨5:00 - 6:00 破口,9:00 - 10.00停止生长,子实体完全成熟,午后子实体即开始萎缩。

竹荪的整个生活史就是这样 由孢子→菌丝→菌素→子实体→孢子,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一代又一代繁衍。

3.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

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主要包括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酸碱度和生物因素7个方面。

(1)营养

竹荪属腐生真菌,对营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可广泛利用多种有机质作为养料。野生竹荪发生的主要场所有楠竹、平竹、苦竹、慈竹、孟宗竹、绿竹、麻竹、刚竹、金竹等竹r-r 林,也常发生在青冈栎、甜槠等阔叶树混交林内,在农作物秸秆堆上甚至草屋顶上也能采集到竹荪。据试验,除了用竹子及其加工废料,还可大量利用阔叶树木段及其废料和农作物秸秆作栽培竹荪的培养料,以满足竹荪生长发育对碳素营养的需要。

培养基中的含氮量以0.5% - 1%为宜,氮素过高反而影响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在氮素含量不足的培养基中,可以用蛋白胨或尿素来补充。

除了碳和氮外,竹荪还需要磷、钾、镁、硫等矿质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也需要微量的维生素,但这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一般培养基和水中的含量已基本满足竹荪生长发育需要,一般不必另外添加。

(2)温度

自然生长的竹荪发生时间是4-7月和9-11月。研究表明,竹荪是典型的中温性菌类,其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在5 - 30℃,16 - 18℃时生长显著加快,以23℃为最佳。超过26℃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子实体形成最适温度范围在16 - 27℃,生长最适温度为22℃。不同的竹荪品种对温度适应范围差异较大,如棘托竹荪对夏季的高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子实体生长适温为28 - 33℃。

(3)湿度

自然生长的竹荪一般是雨后2-3天大量发生,可见湿度对竹荪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的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0% - 70%;菌蕾处于球形和卵形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0%左右为宜;破口期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 85%左右,菌柄伸长期空气相对湿度以90%为佳;菌裙开张期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4%以上。

(4)空气

竹荪是好气性真菌,其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均需要足够的氧气,在含水量偏高和土壤通透性差的情况下菌丝生长不良甚至窒息死亡。子实体生长阶段如缺氧则子实体原基很难形成。空气对竹荪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影响极大。

(5)光照

竹荪属于异养作物,不需要直射阳光,对光照不太敏感,菌丝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生长良好,在强光下生长缓慢,产生色素,容易衰老,在直射阳光下还会死亡。菌蕾的分化和发育也不需要光刺激。在子实体发育阶段允许有微弱散射光照。

(6)酸碱度

自然界里,竹荪生长的土壤pH多在6.5以下,长过竹荪的基质pH都在5以下,证明竹荪菌丝生长的培养料pH以5.5-6为好,而生长过程中基质酸化,子实体生长时pH达4. 6-5为好。

(7)生物因素

在自然条件下,竹荪的孢子传播有赖于蜂、蝇等昆虫媒介。在菌丝生长过程中,菌丝体能穿过许多微生物拮抗线而正常生长发育并照常形成子实体。这样的抗杂能力是其他食用菌难以达到的。由此推论,这些与竹荪同生共处的微生物能同时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而起到如耳友菌丝对银耳所起的有益作用。这一现象在竹荪栽培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林下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竹荪生长环境

竹荪种植需要注意什么?

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竹荪在气温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为宜。

1、温度

竹荪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长缓慢。这里所指的温度,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所处的环境温度,即培养基所处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实体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温度。

2、湿度

这里的湿度包括培养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3个方面。竹荪在生长过程中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达60%~70%,低于50%,菌丝生长受阻,低于30%,则休眠或死亡。

3、空气

竹荪属好气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还是竹荪球形成及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基质或土壤中氧气充足,菌丝生长或子实体形成都较快。没有足够的氧气,竹荪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菌丝生长缓慢甚至会死亡,子实体易产生畸形。 

4、光照:竹荪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有光照会延缓菌丝生长速度。

5、pH值:竹荪喜偏酸性的生活环境。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pH值为5~6.0,pH值大于7.5,生长受阻。

6、土壤

这里主要指覆土。竹荪在菌丝生长阶段,没有土壤发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长阶段即竹荪球分化阶段,没有土壤,竹荪球就无法形成。覆土后菌丝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层伸长,有利于形成子实体。因此,覆土是竹荪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7、清除杂菌

在菌丝管理期间要清除畦面杂菌、污染物,发现“黑、红、绿”颜色杂菌,立即用碳铵或石灰覆盖外加薄膜,消毒抑制。如出菇期出现杂菌,在竹荪未展裙前可喷洒金霉素水溶液,严重时可喷洒0.1%多菌灵药液进行防治。

8、水旱轮作

为防止杂菌大面积感染造成减产损失,竹荪栽培田不宜连作,应改种水稻,三年后方可重新种植竹荪。

9、虫害

白蚁:能蛀食竹荪菌丝,影响竹荪产量。螨类:在高温高湿时容易爆发,能把菌丝咬断,菌丝萎缩不长,也能咬竹荪菌球,并传播病菌,发生严重时造成绝收。蛞蝓:主要吞噬竹荪菌球,造成菌球穿孔,并留下一道白色黏液。

10、病害

黏菌:发生在竹荪畦面裸露土或覆盖的稻草上,初期为黏糊糊,会变形运动,呈乳白、橙黄、黄绿色,使菌丝生长受抑或逐渐消亡,严重时不再生长竹荪,竹荪菌蕾受到危害呈水渍状、霉烂。

烟灰菌: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初期在竹荪畦面覆土层出现脏白色绒毛状菌丝,很快变成粉红色、黑色,菌落呈深烟灰色,并产生大量的黑色孢子,其主要为害竹荪菌丝,导致菌丝断裂,直至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荪

林下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竹荪生长环境

竹荪适合什么样的生长环境,要怎么种植才能高产

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6年第112号公告》,批准长宁竹荪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划定长宁县现辖行政区域为保护区域,自即日起实施保护。

生长环境

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生长,原基形成菌蕾,状如鸡蛋。当菌蕾顶端凸起如桃形时,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开裂,先露出菌盖,菌柄相继延伸,到中午柄长到一定高度时即停止伸长,菌裙渐渐由盖内向下展开,空气相对湿度为95%时,菌裙生长正常,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小时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时菌盖上担孢子成熟并开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时整个子实体萎缩倒下。

营养

竹荪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叶等为营养源。野生时多生长于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里,其土质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黄泥土等。竹荪营腐生生活,其菌丝能穿透许多微生物的拮抗线,能利用许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纤维素、木质素。因此,人工栽培时,可用竹木屑及多种农作物秸秆及少量无机盐等,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

温度

竹荪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的生长温度为4~28℃,最适温度为20~23℃;低于16℃或高于36℃,生长缓慢。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7~29℃,以20~24℃为宜,最适温度为22℃;高于28℃,生长缓慢,生长势弱;35℃以上,停止生长;低于15℃,发育减慢,菌球萎缩或出现畸形。这里所指的温度,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所处的环境温度,即培养基所处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实体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温度。因为同一时间地表和地下的温度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地表的温度高于地下温度,离地表越深,温度越低。栽培时要注意此点。

湿度

这里的湿度包括培养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3个方面。竹荪在生长过程中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达60%~70%,低于50%,菌丝生长受阻,低于30%,则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气性差,都会抑制菌丝生长或使其窒息死亡。子实体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85%~90%,土壤含水量达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生长缓慢或表面龟裂,易产生畸形菇。

空气

竹荪属好气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还是竹荪球形成及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气。基质或土壤中氧气充足,菌丝生长或子实体形成都较快。没有足够的氧气,竹荪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菌丝生长缓慢甚至会死亡,子实体易产生畸形。

竹荪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有光照会延缓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发生和子实体最后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响子实体分化;强阳光直射,则导致子实体生长受阻、萎缩。

pH值

竹荪喜偏酸性的生活环境。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pH值为5~6.0,pH值大于7.5,生长受阻。子实体发育阶段pH值以4.6~5.5为宜。[2]

土壤

这里主要指覆土。竹荪在菌丝生长阶段,没有土壤发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长阶段即竹荪球分化阶段,没有土壤,竹荪球就无法形成,这可能与土壤的物理作用(镇压与机械刺激)和土壤中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作用有关。覆土后菌丝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层伸长,有利于形成子实体。因此,覆土是竹荪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栽培技术

竹荪在气温7℃以上即可栽培,以10~12月份栽培为宜。

室内箱栽

用废木箱作栽培容器。在箱底先铺5~1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其上铺竹段、木段或其它代料,于料上接入竹荪栽培种。每平方米用3瓶菌种,最后覆盖肥土5~8厘米,浇透水,在室温下培养发菌。常洒水,保持湿润。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4~5个月菌丝可长满培养料。当气温达20~24℃时,便在表土内形成菌蕾。此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以上。当菌球钻出表土后,空气相对湿度要提高到95%以上。

床畦栽培

选择背风阴凉场地,挖深10~15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松土,先铺一层竹片或段木(干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时,晾干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层菌种,撒1层干竹叶,最上部覆盖肥土10厘米。若遮荫条件差,应在床畦上搭荫棚。经常洒水保持表土湿润。从接种到采收经10-12个月。

此外,还有菌种压块栽培方法、塑料袋直接栽培法等。

管理

(1)水分管理是栽培成败的关键。菌丝体生长阶段土壤湿度应保持65~70%,湿度过大过小都不利。若土壤过干,可喷细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积水。

(2)各生长阶段的管理。菌蕾生长阶段,温度最好控制在20~23℃,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喷水3~4次;每天开窗通气1~2次,每次30分钟。

(3)室外床畦栽培的管理。严防人、畜践踏。在发菌过程中,平时不要挖开检查,以免弄断菌丝。

(4)及时补土。若埋的段木露出土表,应及时补土覆盖。

坑式栽培

栽培林地

栽培竹荪的林地应选择管理方便、坡度平缓、背北风、有水源、土壤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土质为沙壤土的毛竹林或竹阔混交林地,林分郁闭度为0.8~0.9,最好是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开设栽培坑

在选好的林地内,按水平带开设长2米、宽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并填入肥沃表土,厚约5厘米。四周开挖排水沟,以免积水。

培养料处理

处理方法有生料法、煮料法和发酵法等。现仅介绍发酵法。竹荪培养料主要是干枯的竹竿、竹枝、竹鞭、竹叶等竹料,将其截成长3~5厘米、宽1~1.5厘米的小块(竹叶截成2~3厘米的小片或粉碎均可)。

培养料的配方为:竹片77%、竹叶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将竹片和竹叶用澄清的石灰水预湿至湿度约60%~65%,加入尿素后堆放。料堆中层温度将上升至60℃以上,待温度下降至3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此阶段约需7天时间;随后加入石膏粉总量的50%,补足水分至湿度65%,又经过6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调整湿度至65%,再过5天,进行第三次翻堆;加入过磷酸钙并喷入锌硫磷杀虫剂500倍液,调整湿度至60%~65%,约相隔4天后,进行第四次翻堆,再调整湿度至55%~60%。每次翻堆均应在堆中心温度下降时进行,并将表面干燥层翻至中层,把中层翻至外层。发酵结束时,料呈咖啡色,略有氨气味,无霉变,竹片变脆易折断。栽培接种时,另加占堆料总重量1%的蔗糖水。此法适用于批量栽培竹荪,效果较好。

接种

栽培竹荪选择菌种是关键。长裙竹荪、短裙竹荪品质好,市场价格高,但人工栽培较难掌握;而红托竹荪栽培简单,产量也高,但品质差,售价低。在生产中应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和优良菌株。

由于竹荪菌丝体生长对温度、湿度要求较严,栽培接种时间一般以4~5月份及10~11月份为宜。接种应选择阴天或没有阳光直射的时日进行。接种前一周,先用50%的多菌灵1000倍药液或700倍锌硫磷药液进行栽培坑内土壤消毒。然后将处理好的竹片铺于坑内,厚约4~5厘米,再在上面铺经过处理的竹叶厚2~3厘米。在竹叶上按横向间距10厘米、纵向间距12厘米梅花形点播竹荪栽培菌种。再铺上一层厚为4~5厘米的竹片,竹片上覆盖一层2~3厘米厚竹叶,然后又按横向间距6厘米、纵向间距8厘米点播菌种,最后在菌种上层覆盖一层竹叶,厚度以盖住菌种为准,并轻轻压紧,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接触。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24瓶,其中面层用量为70%,底层用量为30%。当天取出的菌种和培养料,必须当天接种完毕。

覆土与搭棚

接种后,待菌丝长满培养料面层后,需覆盖一层厚约2~4厘米的经太阳曝晒过的肥沃细土,土面上再盖一层厚约2厘米的竹叶,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适宜湿度。覆土后,要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棚高50厘米左右。郁闭度不到0.8的竹林,还应在塑料棚上搭遮荫棚,棚高80~100厘米。

注意事项

在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保温保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高于33℃或低于12℃,就停止生长。当天气干旱时,要适当喷水,喷水时避免直喷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0%左右。当塑料棚内温度超过26℃时,应揭开薄膜降温,中午要揭开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风换气。成蕾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阳光直射,保温和防虫、防病。子实体发育阶段较适温度为17~25℃,低于8℃或高于30℃时就会出现死菇。出菇期每天上午8时,必须进行换气和及时收菇;湿度低时,应在早上或傍晚及时喷水,喷头要远离菇床,避免伤害小蕾。

采制与包装

竹荪破蕾开裙一般在凌晨,必须做到随开随采。也可将开裙一半的子实体或成熟的菌蛋采收回室内待其全部开裙。采收时,用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先轻轻去掉菌帽,然后去掉菌托,留菌柄和菌裙,用湿纱布揩干净或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垫有白纸的提篮或竹篮里,切不可撕破弄断。取回后及时分级进行烘干或晒干,烘干宜用低温烘烤,先用40℃温度烘烤,半小时翻动一次;以后温度可慢慢上升到50℃,每隔1小时翻动1次,约烘4小时;温度降至40℃继续烘烤约3小时。烘干后,取出摊凉20~30分钟,待菌体变软后再分级包装。鲜竹荪干燥得率约为2.6%~2.8%。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2188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现代孔乙己汉字十廿卅卌的本质是啥解密古人背后的文明 下一篇:蓝鲸的数据,世界上最强的动物蓝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