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你的焦点在哪里,结果就会在哪里!,焦点坐标

确定焦点很容易,
但确定对的焦点却很难。
我们一度以为自己认真的时候,
所做的那件事情就是自己正确的聚焦点。
当这一件事过去之后,
你的焦点还在吗?
还是说随着这件事情的结束,
焦点也跟着消失不见?
于是你又开始确定新的焦点,
从开始到结束,
再到开始,
循环往复。
如此周转不停,
你以为你收获了很多,
但你发现真正能抓到手里的东西,
少之又少,

确定焦点很容易,

但确定对的焦点却很难。

我们一度以为自己认真的时候,

所做的那件事情就是自己正确的聚焦点。

当这一件事过去之后,

你的焦点还在吗?

还是说随着这件事情的结束,

焦点也跟着消失不见?

于是你又开始确定新的焦点,

从开始到结束,

再到开始,

循环往复。

如此周转不停,

你以为你收获了很多,

但你发现真正能抓到手里的东西,

少之又少,

而且还给自己留下了后遗症,

其实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

你还是习惯性聚焦其中。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包袱,

一直压在你身上,

成为持续性无谓的负担,

想要摆脱,

非常艰难。

所以从一开始你就要知道,

焦点一旦确定,

很可能就此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当这样的行为模式没有立足于正道上,

最终的结局注定是引火上身。

千万不要总是等到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

才想起如何挽救和弥补。

对于焦点的确定,

不在表象,

而在根本。

不在他人,

而在自身。

不在习惯本身,

而在内心自身。

你的焦点确立,

对于内在这颗心,

是否能净化?

是否能沉淀?

是否能还原?

是否能升华?

这至关重要。

如果你的焦点确立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只是为了当时那一刻欲望的满足,

只是为了找到支撑点,

那你所得到的,

也只是眼前的和短暂的利益。

人这一辈子变数实在是太多了,

不仅仅只是外在局势的变化,

还包括人心的变化。

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焦点,

面对不同的人或问题也有不同的焦点,

这样的状态,

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所谓的成熟的表现,

也仅仅只是根据当时的心境变化,

所作出的自以为周全和理智的决定。

如果最终结果能够如愿,

那固然是好。

如果未能如愿,

自己总能找到理由转移焦点。

表面上看是人在不断变动自己的选择,

也就是选择焦点,

其实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人的内心从根本上的不确定性,

试图用很紧凑的节奏,

替换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但这定然不是长久之计,

当有一天你闲下来了,

当有一天你感觉累了,

或者有一点你开始有了一点点的觉悟性,

你开始后悔你当初所做的一切,

既有遗憾和愧疚,

又有愤怒和无奈。

千万不要等到难以收局的时候才想起谨小慎微,

也不要等到自己的精力消耗殆尽之后才想起严于自律,

这其中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大。

想做成一件大事,

这需要你在小事上不断经历和沉淀。

想要行为趋于成熟和理智,

这需要你不断复盘和优化。

一步难登天,

那就一步一步来,

从焦点开始入手,

踏踏实实,

认认真真,

纯纯粹粹。

从大小方向上确定焦点,

从人事物上确定焦点,

从心性上确定焦点,

从经历上确定焦点,

以点成线,

以线成面,

终能联动而统筹全局。

你的焦点在哪里,结果就会在哪里!,焦点坐标

若灬秋《改变人生的谈话》读书笔记及感悟

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想法造就的

三种限制性语言:无助、无望、无价值

无助

在无助感支配下,人们会自认为自己不行,然后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真的不行,然后放弃努力和尝试,把自己蜷缩起来,悲哀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无望

所谓无望,就是你身处“不可能”的框架里,大脑里对你的人生有太多的限制,这不可能,那不可能。当你认定“不可能”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去尝试,你的人生就越来越局限

无价值

内在总有这样的对话:“我做得到,但我不值得拥有。”

设框

就是设定一个范畴,让听者把注意力和焦点都集中到你所设定的范畴的一种说话方法。

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当一个人有选择的机会时,他做出了选择,就会积极地为选择的事情负责任

你的焦点决定你的人生,而语言中的框架,能帮你调整你的焦点

Yes Set

通过向对方提问题,引导对方跟着我们的思路走,这就是“Yes Set”模式。

在谈话开始时,引导对方说“是”,从而将对方的心理导向肯定的方向,循序渐进地拉近彼此的距离,直到对方自发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与人说话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往彼此之间有分歧的方向靠拢,而是要先把彼此达成的共同意见放在前面加以说明。

SCORE模式

S(现状):你在哪里?

0(目标):你要去哪里?

E(影响):你为什么要去那里?

R(资源):有了什么,你眼前的困难将不再是困难?

C(原因):是什么导致了今天这样的结果?

改变格局和高度的语言模式

(1)位置感知法:位置决定视角,视角影响观点

图示

意义

位置感知法通过设定“自我”、“对方”和“大众”三个框架,让当事人从三个不同的框架看问题,通过这三个框架,不断拉宽对方的视野,让其切换到更大维度去看问题,从而达到让对方自我觉察的效果。

(2)时间线:从过去学习,从未来拿资源
意义

时间线设框法:把对方从当下拉离,把他的时间框放到过去和未来,让他从过去学习,从未来拿资源。

(3)位置感知法与时间线的组合:格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一般视角

大格局视角

(4)理解层次:提升你人生层次的语言模式

图示

分解

环境

环境就是在哪里

行为

行为就是做什么

能力

能力就是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做,你拥有什么才华

信念

信念就是那些你会赖以行动的想法,是行为的指南针,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身份

所谓身份就是“你是谁”

灵性

灵性就是“为了谁”,是一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联系方式

(5)强有力问题发生器:三维空间组合

1.环境换框:改变场景,改变价值

环境换框

环境发生了变化,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通过改变环境范畴从而改变意义的方法,叫作环境换框

(1)重定环境

很多人遇到挫折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遭遇失败,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站错了位置而已

(2)重定时间

“过去是已经完成的现在,而未来是现在的延续。”审视过去,展望未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过好现在。

(3)重定立场

所谓“重定立场”,就是换一个位置,让对方或自己在新的位置上重新感受和思考

(4)重定因果

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生命已经形成;

第二次出生是身体从子宫里产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生;

第三次出生是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定义

所谓“重定因果”,就是通过语言,把一个人重新放到责任者的位置,让他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帮助他完成第三次出生。

指责

当一个人陷入痛苦的处境时,通常不愿意面对痛苦,这个时候,往往会从外面找到一个攻击的对象,把责任推给这个对象,这样自己就无须独自面对痛苦了,这种行为就是指责

世人重果,菩萨重因。“重果”是一种受害者的模式,而“重因”才是回到主导。重定因果,就能让一个人重新回到一个自我主导的位置。

2.意义换框:如何改变人的感受和行动

意义换框

所谓的意义换框就是重新定义一件事情的意义,随着意义的改变,我们的感受和行动也会跟着改变,进而结果也会跟着改变

(1)重定意义:改写人生

ABC理论

定义

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各种事件的看法不同,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图示

我们的人生不是由外在的事情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信念决定的,至少大多数是由信念决定。

意义换框“LOVER”的原则

·Learning:学习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是成功还是挫败,只要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你一定能从中学到什么,当你保持学习,能力自然会越来越高。

·Outcomes:效果

只要你知道你要的效果,设定你人生的方向,不管吹什么风,你自然会调整你的风帆,让四面来风为你助力。

·Value:价值

任何物品都有其价值,一切行为背后必有其正面动机,事情的发生总有它有价值的一面

意之所在,能量随来,只要你心中有价值,你一定能从外在发现万物万事的价值。

·Ecology:整体平衡

任何事情必须是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整体平衡状态下才能够长远发展

·Responsibility:责任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一辈子活在被动的状态中。只有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人才能走向成熟。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负起责任,他就拿回了人生的主导权,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

总结

我们无法改变事件本身,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件事的看法,从而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从中学习,找寻事件中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负起责任,在整体平衡的前提下,让一切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资源。

(2)重定身份:从自信到自尊,让坏习惯连根拔起

自信和自尊

自信

“自信心”,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景的能力的评估。

自尊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即自我价值感,它是对自己综合价值的肯定。

如果你对自己的价值有一个十分确定的认知,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你就不会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你的喜怒哀乐就不会受控于人,你人生的主导权就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人我们认为有较高的自我价值

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影响较大的三个方面

第一,父母的爱与接纳是否是无条件的

第二,在情绪上是否得到足够关注

第三,父母是否习惯于用孩子所做的事情来衡量孩子的价值

重塑孩子的自我价值

第一句话:“我注意你了。”

第二句话:“你是有价值的。”

第三句话:“你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句话:“你是有贡献的。”

第五句话:“你是属于这里的,我们这里需要你。”

3.破框:人在框内,叫囚;人在框外,就是自由

破框的定义和图示

定义

所谓的破框,就是改变固有的信念,如此,我们就能从牢笼中走出来。
人类最大的悲剧

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脑子里有错误的想法,而自己又意识不到。无论别人说什么,自己都会坚守着自以为正确的道理,对别人验证过的道理视而不见

上归类: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达成共识

所谓上归类,就是扩大语言的范畴,由细节上移到大画面、由个别例子扩展至一般事件。

下归类:找出问题症结,让问题迎刃而解

这种通过发问,不断把语言的范畴缩小的过程叫作“下归类”。下归类是由一般事件到特定事件,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

横归类: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

所谓横归类,就是在同一个组别中,由一个组别移向另一个组别。横归类可以容许我们将两样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自由连接,同时可以让我们跳出原有的框架,发现无限的可能性。

“上归类求共识,下归类更清晰,横归类多选择”

先跟后带

引导对方去填满我留下的空白,这就是猜臆。

X导致了Y,如果对方接受了X,他就会自动接受Y。这个逻辑就叫作因果,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种催眠语法,给对方一个理由,让他更容易接受我们的陈述或者指令。

把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情看成等同,这种语法叫作“复合等同”

所谓预设就是把一个正向的指令隐藏在前提假设中,让当事人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接受这一指令,从而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虚泛词就是一个很好的空白,因为它把一个过程虚泛为一个名词,让当事人在这个被虚化的框架中自由填补与自己有关的内容。

把某个单一的正面事件一般化,从而强化当事人的正面行为,让当事人从这一单一事件开始,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真的改变人生。

把一个“可能性”的或“必须性”的规则隐藏在了句子里,让对方无法对抗和否定

在说某件事时,我们并不明确指出这是谁说的,或者是说谁的,而是把行动者隐去,对方会自动把自己往故事里套,感觉说的就是他

进行比较时,没有比较的对象,让比较的对象留下空白。因为没有具体的比较对象,所以人们就不会在比较中受挫。所留下的空白让当事人自己去填充,这样就会起到一种正向的暗示作用。

引用某句话时,不说明是谁说的,让这句话仿佛是真理一样让人容易接受。

动词后面没有明确的说明,开放空间让听者自行想象。

依附在陈述句或祈使句的句尾,用以询问或征求对方同意的简短问句

用一个无可否认的方法描述当事人现有经历,然后带出一个催眠指令

这种让对方看起来有选择,其实不管如何选择,都在自己设定的框架之内

引述某人说某人说过的话,这里两个某人不是重复了,他们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人。这样做的好处是绕过当事人的意识防卫,减轻意识的抗拒。

将动物或没有生命的物品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生命和感受

一语双关,表面上在说一件事情,但是让对方的潜意识却能听到另外一个意思

把当时的环境变化都化成自己的可用资源

所谓后设模式就是站在一个超然的位置去看清楚语言中的模式,从而跳出语言中的负面框架

删减

模式

删减类的后设语言模式,就是对这类的删减保持觉察,从负面催眠状态中抽离出来,站在超然的位置,通过下归类的语言模式,把被删减的内容找回来,从而跳出困境。

类型

简单删减

简单粗暴地删减了话语中的重要元素,从而使得句子不再完整

比较删减

删减了话语中的比较对象

主词不明确

主词不明确,就是一句话中主语含糊不清,常用词有“他们”、“人们”、“谁”等

动词不明确

动词不明确,就是话语中动词所描述的行为不够清晰

扭曲

扭曲语言有五种类型

猜臆

猜臆就是声称自己知道对方的想法或感受,事实上只是主观猜臆。

因果

我们在给人正面暗示时,可以在指令前加上一个前因

复合等同

要想破除这种负面催眠,就要挑战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证实这两个事情是无法等同的。

预设

所谓预设,就是把一个不存在或不成立的假设隐藏在句子中。因此,破除这种框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出那个隐藏的预设,并且挑战它。

虚泛化

用下归类把词语具体化,或者把名词化的动词回归为一个过程

一般化

定义

因为安全的需要,出于求生存的本能,人类遭遇偶然性的伤害后,会逃避整一类的事情,这种现象叫作“一般化”。

一般化的三大类型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就是把单一的事件一般化,把局部当成整体

“能力限制”

能力限制,就是在话语里有明显的限制性信念,让思想陷入困境之中,因而限制了行为的选择性

“遗失说话者”

在做出价值判断时,有些话并没有说明谁说的,以及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些话会显得像真理一样不容怀疑

后设模式的使用原则

原则一:首先取得对方的信任

原则二:永远把对方放在“对”的位置

原则三:提前设好框架

原则四:把决定权交给对方

定义

魔术语言是一套巧妙的破框语法,它能挑战对方的框架,却不跟对方产生对抗,而是以巧劲把对方固执的想法化解

魔术语音的十四种类型

世界观

后果

将注意力带到信念所产生的后果,从而挑战信念本身的这种语法,叫作“后果”

另外一个结果

所谓“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不去改变信念本身,而是把对方的信念导向另外一种可能性

重新定义(意义换框法)

所谓重新定义,就是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新词,替换掉原来陈述中的某些关键字眼

“问题”——“情况”

“困难”——“挑战”

“难”——“不容易”

“不行”——“还没找到方法”

正所谓天堂地狱就在一念之间,负面词会把人带到沟里,我们悄悄地换一种表达,就能够把对方带往另外一个地方

意图

所谓“意图”,就是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正面动机,在满足其正面动机的前提下,让当事人换一种信念,从而改变其原有信念的一种方法

上归类

“上归类”就是将限制性信念中的某个关键词,用另一个上归类层次比较高的词表达,让原来的信念显得荒唐,从而改变信念所定义的关系。

下归类

“下归类”就是挑战信念中归类层次较大的词,分解信念的组成元素,将其拆成更小的片段,让当事人看清真相,从而改变信念。

比喻

通过另外一件类似的事情,拉宽当事人原有的框架,让他从另一个框架回看自己原来的框架,从而看清楚原有信念的荒唐。

现实检验策略

现实检验策略,就是通过一种问话方式,挑战信念的成立条件,帮助你分清信念、事实的一种方法

前提不成立,结论自然就不成立。

反例

这种找出异常的例子,挑战信念的一般化的语法叫作“反例”

准则层次

用更重要的价值准则去重新评估信念的方法,在魔术语言里叫作“准则层次”

反击其身

所谓的“反击”,其实就是顺着对方的逻辑去破掉对方的信念

改变框架的大小

定义

所谓“改变框架大小”正是这样一种语言技巧。通过发问的方式,让人以较长的时间、较多的人数、较宏观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重新评估信念。

拓宽思想限制的三个维度

第一,时间:时间线

第二,空间:位置感知法

第三,思想高度:理解层次

超越框架

“超越框架”就是跳出原有的框架,站在框架的外面,从一个超然的位置来观看框架,从而避免被框架所束缚的一种语言技巧。

超越框架的语言模式,就是通过语言引导,唤醒当事人那个觉悟的“我”,让他站在这个超越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

图示

想象比抽象更有用,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内心才能坚定不彷徨

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只是知道,并没有做到。

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达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读完本书以后,我们会发现很多沟通的框架和催眠技巧,可以避免自己入坑

我们无法改变事件本身,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件事的看法,从而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从中学习,找寻事件中对自己有利的价值,负起责任,在整体平衡的前提下,让一切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资源。

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积累正向的语言素材,无论是最自己的心理暗示亦或是与他人沟通。要知道蝴蝶效应恰恰是不起眼的蝴蝶煽动翅膀造成的。

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你的焦点在哪里,结果就会在哪里!,焦点坐标

使用超焦距时,焦点应该对在哪里?

超焦距对焦似乎是个十分令人畏惧的话题。
但是,
在拍摄时仅仅将实际焦点放在
最佳位置
(
超焦距位置)就可以了,在该位置下使用设定的光圈能清楚记录整个
场景。
大多数原始镜头上部有景源刻度表,
用它来设定越焦距离十分容易。
将无
穷远标记与景浑标记中右面你选择的光圈对齐——现在,
你是在这个
光圈
值下使
用超焦距对焦。

左手光圈标记也要和距离标记结合起来显示能清晰对焦的最近位置——通常是
超焦点和相机之间的位置。
不幸的是,
大多数变焦镜头没有刻度表,
如果有,

着场景三分之一的位置对焦,
能得到一个大概的超焦距点。
要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就需要使用景深表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2196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家庭宽带网络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有哪些,宽带网络故障 下一篇:乾隆选嘉庆是迫于无奈,嘉庆继位诏书原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