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窗,语文主要意义是什么
我们现在试着来拨开语文世界这三层迷雾,移开这三座大山: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下面我们先来破解第一个难题:什么是真语文?
要想揭开语文神秘面纱,还得先从概念说起。官方的答案是: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
不堪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对语文与语文教育的质疑,诸如: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如何学习语文?怎么样在三个月内提高语文成绩?......诸多困惑和迷茫狂轰乱炸般霸占着各大媒体的问答头条,笔者也屡次接收着如潮水般的问答邀请,于是乎,便有了本章的标题。
我们现在试着来拨开语文世界这三层迷雾,移开这三座大山: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下面我们先来破解第一个难题:什么是真语文?
要想揭开语文神秘面纱,还得先从概念说起。官方的答案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百度百科
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理解,但谁也无法驳斥他的解释毫无道理。这就是官方答案的强大之处。然而,不同人的理解和解读究竟还是个性化的。
语文世界之所以如此扑朔迷离,是因为其中概念林立、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价值多元、取舍不一等。
那么怎么办?既然如此,我们就从它所带的修饰词说起,未尝不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我们就来说说真语文与假语文,有人对此可能很是诧异:语文还有假的啊?难不成我学了十几年假的语文?按照某些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瞒各位,还真有可能,你可能有一个假的语文老师,你有可能上了个假学,当然可能学了假的语文。
那么,什么是假语文呢?
教育专家们的观点是:假语文是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言的,其特征是把语文肢解、充斥太多机械的分析以及空洞的说教,为了应试而应试,其表现是课堂模式化、教学套路化、学习机械化等。总体来说,是一种异化的行为和方式。这个“异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个“人的异化”。说白了教出的学生特点是:只会做题和背书,而不会思考,而且做题与背书被视为衡量语文能力的两大标准。
那么真语文又是怎样的呢?教育专家们对此的解释不一,但殊途同归,有的认为真语文是专业语文,关注以学生为本;有的认为真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素养;有的认为真语文应该兼顾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这些分析和观点很漂亮,也都在理。然而,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有探讨的空间。
因为,第二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真假语文的观念?
不难发现,真假语文概念的出现是基于社会对语文教育现状以及语文学习的不满与批判,然后急于从中寻出一条能够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道路的古道热肠。这可以看出,国人对于语文教育的现状已经很不满意了,几十年的课改和变革,似乎并未让语文教育昂起头颅,走在社会的最前列,反而有着一种备受冷落的凄恻之感。因之不甘心而愤怒,因之愤怒而无济于事,终于走到无可奈何之境地,唯有大声疾呼:“假语文泛滥,当休矣!”这种精神和气魄自然是十分值得鼓励和敬佩的,因为毕竟是有着不屈的心志和不向现实低头的勇气,笔者其实从情感上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但理智叫我暂时迈开步伐。
我想到了真假语文更加形象的划分方法。真语文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有语文味的课;假语文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数学公式课、生物解剖课。如果不够形象,可以进一步打比方,从猪肉中吃出猪肉的味道,这是真语文;从猪肉中吃出黄豆的味道,这是假语文。
这样解释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真语文”就解决了吗?遗憾的是,还没有。这里面还有许多极其复杂和无奈的事情,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事情。不是一线教师根本无法体会。
我们先回到真假语文。既然是真的,那自然要十分推崇;若是假的,那当然应该抛弃。如此一来,学校的模式化教学和学生机械化学习不就得一竿子打倒,为应试而应试的教学不就得消失于历史舞台?笔者不才,但深耕教育培训行业多年,还不至于当着诸位的面砸自己的饭碗,况且“假”的要破除,“真”的就得确立,只破不立,恐非问题解决之道。那么现行教育有解决的办法吗?有,近年来有两个口号叫的最响,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减负”,前者落在教育工作者身上,体现在教学体制与考查方式上;后者落在学生身上,体现在作业与功课方面。然而结果怎么样呢?教师最怕“改革”;学生最怕“减负”,落在他们身上的只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折腾。语文教育最大的痛点就在于此吧。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想要寻找答案,还是要回到真假之辩上。
经过分析,我们虽然明确了两方的观点,然而却忽略了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真与假其实是一对矛盾概念,是不能共存的。而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却要共存,事实上,语文教育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语文老师的担子也是最沉重的,不但关乎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也肩负着升学就业的现实难题,而且在教育中,两者都不能忽视,是要以一种共存的状态维持着的,现行的教育就是要解决如何完美融合这两者,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所以真假概念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理性的,更是不理智的。既然真假概念不能成立,面对此种状况,有没有更合适的称呼呢?
当然有!如果非要厚此薄彼的话,我以为可以用“大小”来称呼。“大语文”就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世界观的人;“小语文”是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沟通工具,以解读文本为手段,以解决应试为重心,为升学与就业保驾护航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解释虽然不完美,但是可以并行不悖,并且逻辑上站得住脚,事理上也说得过去,而且两者很大程度上其实可以融合在一起,现行语文教育的探讨其实就是关乎这两者如何融合的问题,而且在笔者的教育培训行业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
好啦,大前提解决了,大语文就是仰望星空;小语文就是脚踏实地,两者皆不能偏废,所以当我们谈起语文时候,大家要破除“语文就是语文课或者语文就是语文课本”的狭隘思路,我们宁愿多涉及一些文化、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丰富我们的心灵体验,增加精神阅历,开拓思维视野,是真正了解人生、领悟生命、参透生死的重要途径。
有一些读者可能不买账,认为所谓“真语文”是指真正的语文应该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这自然也是有道理的,好的,诸位若非要用“真”来冠名语文,那么不妨欣赏下面一段文字来结束本章吧:
总结真语文是属于生命的。
生活即语文,人生即文章。
生命性,是真语文的根本特征。
真语文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爱,是真语文的能量源泉。
思想,是真语文的灵魂。
语言,是真语文的服饰。
文字,是真语文的风骨。
文章,是真语文的体魄。
真语文就是爱,就是尊重,就是承认,就是接纳,就是感受,就是体验,就是表达,就是传递,就是感化。
爱生命,爱生活,爱工作,爱社会,爱祖国,爱自然……
尊重、承认、接纳、感受、体验、表达、传递、感化亦复如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