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晒盐方法,晒盐法历史
当城市的车水马龙不断发出现代化的咆哮时,古老的山川深处,于长河中流淌了千年手艺则有一种沉稳、轻柔的呼唤。
这是来自1300多年前的呼唤,这是来自澜沧江流域的呼唤,这是来自海拔2300米高度的呼唤,这是来自西藏昌都的呼唤……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人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历史。
芒康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横断山脉腹地,境内高山连绵,金沙江、澜沧江穿境而过。
1300多年前,生活在
现代文明愈发达,科技愈先进,古法与传统则是愈发稀有和珍贵。
当城市的车水马龙不断发出现代化的咆哮时,古老的山川深处,于长河中流淌了千年手艺则有一种沉稳、轻柔的呼唤。
这是来自1300多年前的呼唤,这是来自澜沧江流域的呼唤,这是来自海拔2300米高度的呼唤,这是来自西藏昌都的呼唤……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人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历史。
芒康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横断山脉腹地,境内高山连绵,金沙江、澜沧江穿境而过。
1300多年前,生活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盐井人,用自己的双手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手工晒盐的方式,逐渐形成盐田,成为了澜沧江一景。
盐井产盐之地主要是在上盐井村和加达村。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加达村主要生产红盐,也有少量白盐。而江东的上盐井村生产白盐。
一条澜沧江,两村隔江而居,生产的“盐色”截然不同。当地人认为,江东制盐的卤水是“凰”,晒出的盐为白色。江西的卤水是“凤”,因此盐为红色。
实际上,红盐的形成与土质有着独特的联系。航拍之下,红盐与澜沧江之水融合一景,人文与历史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饱满和充实。
当我置身在千年古盐田上,以现代人的思想摆出姿态时,耳畔传来了澜沧江汹涌的嘶吼声,古老的文明与千年的晒盐、制盐的传统手艺于我眼前不断碰撞,令我在咆哮的江水声中走进了静谧的长河里。
盐井古盐田自唐朝就已存在,它位于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高山之下的斜坡上有一座座平顶式建筑,类似吊脚楼,但也不尽然。平顶上铺盖着一层方格式的卤池,这就是盐田。
“盐井”因产盐而得名,藏语为“擦卡洛”,“擦”是盐的意思,则为生产盐的地方。在过去,盐是盐井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过去,人们用管子将卤水引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并形成盐粒,晒干后就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
“卤水”就是从澜沧江边打井开采得名。人们背着木制筒从盐卤水井中打卤水并装满,然后倒在卤池中进行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
直到今天,江边的盐卤水井依然在见。但人们已经很少“背卤水”,而是直接用抽水机从地下抽取盐卤水。
这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也是世界罕见的一种制盐过程,以“最古老、最原始”成为古老昌都的智慧文明。
当我走到平顶之下,看到木柱之间结着如雪一般的的钟乳晶盐,内心深处掀起难以平静的涟漪。
澜沧江在咆哮,盐井人在镇定自若地晒盐、制盐,这种不畏恶劣环境的境界是多少人无法企及的。
虽然方式原始,但能延续千年,足以可见今天人们对先人智慧的尊重,对古法传承的重视。
当我走进盐井博物馆,得知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不由得惊叹。
如今看来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村落,在那时可谓热闹。
当地人以盐换粮或其他用品,如青稞、羊毛、羊皮、绒毛以及来自内地的茶叶、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等。货物交换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往来。
史料记载,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盐比金子还要贵重,因而盐井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盐田之争在西藏的历史人文中十分常见,如著名的“羌岭之战”。
过去,很多放牧的藏民最喜欢盐井的盐,主要是给牲畜吃,他们觉得牲畜吃了盐井的盐会长得结实,且肉多。
如今,盐井古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座人文景观,古老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罕见的世界奇观之一。
这个地方的盐田有13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
说到西藏,自然人文景观知道的不少,位于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澜沧江东西两岸的芒康古盐田,知道的却不多。该盐田 历史 悠久,至今已有千余年 历史 ,现有盐田3000多块。盐井盐业生产方式在目前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晒盐方式,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纯属于天然的风干。
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以木制筒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盐业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副业来源。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座人文景观,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座古老文化,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之一。
深入盐民的生活,她们生活朴素、勤劳、纯朴、善良,生产方式独特、原始,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气壮雄伟,真可谓是世界上独有的风景线。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房内钟乳晶盐,引入于水晶宫的世界,穿入于密密的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于无法想象的惊奇的感受。
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纯朴的民俗。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于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 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古盐田由于江水浸泡、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盐井古盐田的木质支柱受到损坏,每年澜沧江涨水时,受到江水冲毁的可能性极大。另外由于盐井古盐田处在陡坡下,存在有泥石流将之冲毁的可能风险。
若你有幸来到盐井,参观盐井盐田,看到斜坡上一群群的平房式建筑,房顶上铺盖着一层白雪晒盐,走进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你一定会惊叹不已,这就是盐田的魅力。
这个食材每年都会被日本人高价买走,国人也很喜欢
世界上最神奇的国际性湖泊:一半水草丰美一半却寸草不生十分苦涩
盐井千年古盐田晒盐原材料怎么来的?
1300多年的晒盐历史关于古盐井的传说,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而有史料的记载,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还保持着最传统的手工晒盐方式,也是唯一采用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盐井盐田,位于西藏东南部与滇北高原毗连处的昌都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就开始晒盐。目前该处有盐田3000多块,从事盐业生产的居民有320多户。
擦洛卡
“盐井”之名是由产盐所得,藏语为“擦卡洛”,“擦”是盐的意思,“擦卡洛”就是生产盐的地方。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世界奇观。
盐井是一个充满神奇、灵性的净土
境内雪山林立、 江河纵横、原始森林郁郁葱葱
古老的茶马古道从这里 进入西藏,锅庄舞和弦子舞是这条古道上的绝妙神韵
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 层层搭建盐田,凝聚了世世代代藏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美
他们在江畔开山凿井,取出岩层深处含盐的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
澜沧江两岸卤水资源丰富,盐田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以澜沧江为界,江东出产白盐而江西的加达村则出产红盐
红盐有个美丽的名字“桃花盐”,因其与三月桃花盛开的颜色相近而得名。红盐具有良好的保健养生疗效,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因为没有平地,块块盐田都是像修栈道一样,用木头搭起来,也像一层层的梯田,他们把表面抹平,水是不能渗漏的,取出岩层深处含盐的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
生活
2018的藏地
制盐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
在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
平整的盐田像镜子一样,映着他们的笑容,有种神秘的美感
MORE
红白两岸
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
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白色,并因此被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
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加达使有红土铺盐田,而上下盐井却用细沙或白土铺田
1
美丽的盐田
阳光从山谷洒落,站在高处看下去,盐田就像一块块的平面镜子,上面绘着阳光的金色,天空的蓝色,有漂浮的白云,还有山川的巍峨,每个时刻,每个回眸它都是最为梦幻的存在!
千百年来
不管外界如何变幻流转
这里的人们
始终只遵循一种古老单一的营生
——晒盐
这里是“阳光与风的作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