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生活中的三原色是指什么,五年级科学彩虹的形成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只是典型的文科生的“诗性哲学”,毫无理性而言。大约也就是歌德这种人敢挑战牛顿的光学了,就像今天还有些人敢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
一,
牛顿那是科学,是牛顿将“白色”的太阳光折射出“七彩虹”的。所谓“七彩虹”,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光谱,远远不止7种颜色,牛顿最初分的也不止7色,最终是因为基督教文化中7的特殊含义,才被定为7色的。恰恰是科学,把“灰色”分出了七彩虹。
图1:
其实太阳光就是“灰色”的。我这里说“生活是灰色的”,并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只是典型的文科生的“诗性哲学”,毫无理性而言。大约也就是歌德这种人敢挑战牛顿的光学了,就像今天还有些人敢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

一,

牛顿那是科学,是牛顿将“白色”的太阳光折射出“七彩虹”的。所谓“七彩虹”,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光谱,远远不止7种颜色,牛顿最初分的也不止7色,最终是因为基督教文化中7的特殊含义,才被定为7色的。恰恰是科学,把“灰色”分出了七彩虹。

图1:

其实太阳光就是“灰色”的。我这里说“生活是灰色的”,并不是消极的意思。除了“人造光”(例如,激光),世界上很少有“单色”、“纯色”的,世界都“饱和度”不高的“灰色”。赋予“灰色”以“消极”意义的,是“文化”、“文学”,但“文化”却是随意的、多变的、靠不住的。现在,“灰色”也可以代表“高级”和“优雅”、“有品位”。

图2:

从色彩学来讲,“灰色”是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颜色。但从科学上来讲,世界上并不存在“黑色”的,“黑色”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缺少光”的状态。世界上最黑的颜料,也只是接近100%不反光的状态,是接近、接近、接近而已。即便是没有星光的宇宙深空,那也是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

同样地,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白色”。“白色”是一种混合色,是各种波长(颜色)的光均匀混合在一起的状态。太阳光谱,也不是每种波长的光能量都是均匀的。阳光也有“色温”的,早晨和傍晚的时候,色温就偏低,也就是红光多一些。中午接近我们所说的“正白光”,也就是6400K色温。阴天的时候,色温就更高一些,也就是蓝光会更多一些。“色温”就是用来描述混合色的概念,例如:暖白光、正白光、冷白光。所以,太阳光的颜色也可以说是“灰色”的,只是不太正的灰色。

图3:

白纸所谓的“白”,也只是接近100%反射光的状态,接近而已,其实差得远呢。所以,白纸也可以说是“灰色”的,只是不太正的灰色。

在RGB色彩系统中,“黑色”只是R、G、B三色的值都为“0”而已,也就是对“没有光”的定义。“白色”只是R、G、B三色的值都为“最大值”而已(8位色深时为255)。也就是光源的最大亮度(能量最高状态)。“灰色”则是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中灰”被定义为最大亮度值的一半。

但是,电脑屏幕的亮度再高,也没有太阳光的亮度高,所以,电脑上的“白色”也不过是一种不太亮的“灰色”而已。在宇宙中,太阳光也不是最亮(能量最高)的,亮度的最大值很难说,所以,绝对的“白色”也是不存在的。

这个世界是“灰色”的,生活也是“灰色”的。科学理论却不是“灰色”的,科学是解析“灰色”的,将“灰色”解析出“七彩虹”的连续光谱。

二,

至于“生命之树常青”么,那不过是植物的“反射光谱”决定的。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吸收的是红光和蓝光,吸收掉了,外界看不到了。植物不需要绿光,才反射出来,让人看到了。用人造光源培养植物,为了节约能源,是只照射蓝光和红光的,如果只给植物照射绿光,植物会死掉的。植物不喜欢绿光,歌德却只喜欢“生命之树常青”,这可真是“诗性”地错爱了啊。

图4:

图5:

死掉的植物才是连绿光一起吸收了的,才变成了很深的灰褐色的。也就是变成了印象派画家画的“干草堆”了。当然了,只要植物没有被烧成“炭黑”色,多多少少都是会有些反射光的。没有绝对的“黑色”嘛。

“吸收光谱”是固定的、被动的,我们看到的反射光,是光源的光谱,减去物体的吸收光谱后剩下的。所以,印象派画中“干草堆”,表现的就是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色彩变化。

图6:

与之相反,印象派画中的“鲁昂大教堂”自身是“灰色”或称“白色”的,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反射光呈现出的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的。再加上物体形状带来的“三大面五大调子”变化,就更复杂了。

图7:

所以,后世对印象派的“艺术性”评价并不高。而在我看来,印象派更多的是“科学”、“色彩学”。

三,

“色彩学”其实就是研究“色彩语言”的。歌德所处的时代,“色彩学”还很落后呢,大约还是“红黄蓝”的“色彩三原色”的时代呢。也就是画家们发现,用着三种颜色,几乎可以调出绝大多数其他颜色的。算是“前科学”时代。

在那之前,则是最原始的“天然颜料”阶段呢。满世界寻找各种颜色鲜艳的物质,试着做成矿物、植物、动物颜料。例如,赭石、朱砂、茜草、靛蓝、胭脂红……同时,也赋予了各种颜色以“文化”含义,也就是“色彩语言”。

牛顿光学,才给“色彩语言”提供了科学化的“可能”。我说的是“可能”——因为“七彩虹”的颜色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颜色。人类能看到的颜色,是由人眼视网膜上感受红绿蓝三色的视锥细胞决定的。例如,对人眼来讲,“紫色”就是不存在的。人眼看到“紫色”波段的光,和看到“蓝色(492~455nm) 红色(770~622nm)”波段的光是感觉一样的。但是,如果凭着这个感觉给植物照射“紫色(455~350nm)”的光,那植物就死定了。直到科学发现三种视锥细胞对光敏感的波长范围分别在564–580 nm,534–545 nm和420–440 nm附近,“色彩学”才真的进入了科学的阶段。

人眼在可见光波段中看到的“七彩虹”,都只是“红绿蓝(RGB)”三种颜色组合的感受而已。“色彩语言”的“符号”就只有这“三个字母”。就像“音乐语言”,受限于人耳能接收的“音频”范围,而且还要在这个范围内划出“音阶”,例如,七声音阶。比“半音阶”更小的频率差异,人耳就难以分辨了,就像两个非常接近的颜色,人眼也很难分辨了。

通常我们说的“语言”不仅仅受限于人耳朵能感受到的音频范围,还受限于更有限的几个“声母”和“韵母”(辅音、元音),或者像汉语一样,还可以加上四个“声调”。

总之,“语言”是由人体器官的接收范围和敏感程度决定的。(色彩)语言,就是“三原色”的,科学地讲,就是RGB“色光三原色”,或称“加法三原色”。作为补充,是其对应“补色”:青品黄,作为靠“反射光”表现色彩的“色料三原色”,或称“减法三原色”。

传统颜色、“红黄蓝”的“色彩语言”,则是不科学的。只是“画家”们习惯了,形成的“自然语言”符号而已。至于这些色彩“能指符号”的“所指”,就是“文化”含义了,是“随意”的,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各自“瞎指”吧。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艺术”都是“模仿”,传统艺术是对“神学”的模仿,现代艺术是对“哲学”的模仿。不懂基督教,就看不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不懂现代哲学,也看不懂现代艺术。

四,

科学则不限于人体自身的器官。除了可见光谱之外,科学还可以描述人类感知之外的波长,例如,红外线、紫外线。其他动物的感知器官,也是异于人类的,例如,很多动物就能看到红外或紫外光。在人类眼中一只“黑色”的鸟,在能看到紫外波段的其他鸟类的眼中,却是五彩斑斓的——“五彩斑斓的黑”是真的存在的,在“鸟人”的眼中。自然界的色彩,并不都是为人类准备的,但科学却能知道。

图8:

更多内容请看我的前一篇文章:《四色摄影(RGBW),从艳俗到高级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2308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方形与圆形不锈钢水箱有啥区别,不锈钢水箱圆形还是方形 下一篇:为什么有些硅胶模具是绿色的呢,硅胶模具厂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