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出家人为何女的叫做尼姑而男的叫做和尚,女和尚为什么不叫尼姑
和尚和尼姑这两个词都不是我国本土的词语,都是外来词,且都是来自古印度。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梵语读作“乌邪”(Upadhyaya),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其在印度的原意是“亲教师”,是指导我修学的老师,有一定资格堪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尚一词,逐渐成为对出家人的专用称呼,大家管老僧叫老和尚,小沙弥叫小和尚,其实这是误传。“和尚”一词,最早见于汉文的,应该是石勒当年崇信佛图澄,而称佛图澄为“大和尚”,从这开始逐渐叫开的。
和尚和尼姑这两个词都不是我国本土的词语,都是外来词,且都是来自古印度。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梵语读作“乌邪”(Upadhyaya),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其在印度的原意是“亲教师”,是指导我修学的老师,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人才能称为和尚。和尚不一定是佛家弟子,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更不一定是佛教的出家男众,有资格的出家女众,也可以称为和尚。所以,和尚并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和尚”相当于一种学识上头衔。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尚一词,逐渐成为对出家人的专用称呼,大家管老僧叫老和尚,小沙弥叫小和尚,其实这是误传。“和尚”一词,最早见于汉文的,应该是石勒当年崇信佛图澄,而称佛图澄为“大和尚”,从这开始逐渐叫开的。
在佛教律典中,往往不用和尚,一般用“和上”来区别流俗的错误。虽然和尚一词不合佛制,但到了现在呢,“和尚”已经演化成一种通称,只要能主持佛法、主持教学的出家人,都被称作和尚,大家也只能约定俗成了。
而且在中国被称为和尚的男性出家人比较多,慢慢的和尚就成为了男性出家人的代名词,女性反而鲜少用和尚这一词语。女性更多的是使用“尼姑”,尼姑这一词同样也是出自印度,在印度“尼”这个词是对于女性的尊称,所以很多印度人在称呼女性出家人的时候都会在词尾加上“尼”字,比如比丘尼等,这都是代表的是尊敬的意思。
而“姑”这个字则是在“尼”传入我国之后才加上去的,因为“姑”在我国指的是到了适婚年龄但仍未嫁的女性,而这一点正好符合女性出家人的特征,所以在我国女性出家人叫做尼姑。这就是为什么男性叫做和尚,女性叫做尼姑的原因了,两者都是表示对于出家人的尊敬,不同只是叫法罢了。
为什么佛教里面对出家人的称呼是这样的呢? 为什么男性叫和尚,女性叫尼姑呢?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
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中国人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