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选择题解题技巧分析比较法及答案,化学选择题套路
例题3【2018云南省昆明市】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Fe和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
通常用于解答一些内容较抽象,概念易混淆、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解这类题的基本方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运用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对题目涉及到的内容做全面而周密的分析、比较,以判断出正确答案。分析是把一个化学问题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联系;比较则是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事实或同一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共同点或不同点。
例题3【2018云南省昆明市】向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Fe和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滤渣中一定有Ag,滤液中可能有Fe(NO3)2、Cu(NO3)2、AgNO3②当滤液为蓝色时,滤渣中一定有Cu、Ag,一定没有Zn、Fe③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Fe、Cu、Ag,可能有Zn④向滤液中加入KCl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Fe(NO3)2、Cu(NO3)2,滤渣中可能有Zn、Fe、Cu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分析】关键是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金属与盐反应的先后顺序。① 向AgNO3和 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Fe和Cu的混合粉末,锌要先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当硝酸银的量足够多时,则铁和铜也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硝酸铜,硝酸银还可能有剩余,则滤渣为银,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亚铁、硝酸铜、硝酸银;
②滤液呈蓝色,说明一定含有硝酸铜,则要考虑硝酸铜可能参与了反应,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③向滤渣中加入酸有气泡产生则一定含有活泼金属,则硝酸铜和硝酸银一定完全反应,但锌一定与硝酸银先反应,则锌可能反应完,也有可能有剩余,但一定会有铁存在;④向滤液中加入氯化钾,无沉淀产生,则一定不含有硝酸银,则锌把硝酸银完全反应生成硝酸锌,锌也可能与硝酸铜反应,可能使硝酸铜完全反应或部分反应,则铁也可能使硝酸铜完全或部分反应。
【答案】C
【解析】①滤渣中一定有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Ag,当混合溶液中AgNO3的量足够多时,滤液中可能有Fe(NO3)2、Cu(NO3)2、AgNO3,正确;②当滤液为蓝色时,滤渣中一定有Ag,不一定有Cu,这是因为滤液为蓝色时,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则硝酸铜可能部分反应,也可能没有反应,也可能是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错误;
③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由于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Cu>Ag,则滤渣中一定有Fe、Cu、Ag,若Zn过量,则滤渣中可能有Zn,正确;④向滤液中加入KCl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Fe(NO3)2、Cu(NO3)2,滤渣中可能有Zn、Fe、Cu,正确。故答案为:C。
化学比较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心理学指出:“彼此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比较”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各类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认清知识的基本特征,获取规律性的认识,能尽快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运用比较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吃透大纲、通晓教材,在教学中要放得开收得拢。
学生要掌握对比的特点,能准确选择比较的对象和应比较的相关知识点。
二、比较的特点
(一)比较的快速性和有效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将相关联的知识加以比较,可以使学生对那些处于模糊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或问题快速地理解,让学生获得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比较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通过比较,可以在同中求规律,在异中求发展。比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方法和能力等在对比的过程中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获取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三)比较的启发性和联想性。教师的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和点拨。通过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产生合理有效的联想,从而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触动思维并产生灵感,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形成新的认识。
(四)比较的广泛性和可行性。比较简单易行,教学中如果使用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的方式不一而足,教学中可以采用同类对比、异类对比、前后对比、上下对比,可以一个知识点带多个知识点、旧的知识点带新的知识点或以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
比较是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相关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系统,通过对相关知识点间合理而全面的比较,以期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以下仅结合比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谈本人的几点浅见:
(一)运用比较法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氮和磷》的第一部分氮族元素,是学生继元素周期律后学习的又一族元素,它在知识体系上与此前讨论过的卤素、氧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若采用类比的方法,教学中对与前几族元素相似的地方可少讲或不讲,而突出对几个重要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教学重复,将节约的时间用于巩固练习,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较熟悉的知识之上,真正地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听来自然,接受起来也显得相当容易,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就很有益处。在接受新知识时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才能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时,也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如在进行硝酸的强氧化性这一重难点教学时,可将它与学生已较为熟悉的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相类比,通过比较、思维、迁移等学习过程后,在学生较顺利地掌握这一疑难知识点的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地避免一些重要知识的遗忘。合理地运用比较,可以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地复习相关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白磷的分子结构时,可先分析与之相近的AB4型(如CH4)分子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就可以发现:P4与CH4在结构上虽然都是正四面体型分子,但二者在结构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如结构特点、键角、每个分子内共价键的数目等,经比较可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两种典型物质的结构。
(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有的放矢,减少课堂教学中盲目性。由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一般比较熟悉,教学中通过复习为讨论新知识建立起必要的感性认识,再经过知识间的合理构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磷的化学性质时,教学中特别突出它与氮气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并从二者的结构入手,分析产生上述异同的原因,同时带动其它一些知识点(如磷的存在、白磷的保存等)的学习。通过对有关知识点的比较和辨析,达到化解难点、加强重点的目的。
(五)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真正内涵,减少繁琐的重复记忆。化学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而杂,故记忆量相当大。由于没能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许多学生感到化学易学难记,他们在学习中感到相当吃力,致使少数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学中运用比较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学中将相近的知识作比较后,学生可以明确这两个(或几个)知识点中有哪些是相同的(对此可不必再记),哪些是存在差别的(对此就要加强记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学习中的记忆量,增强记忆的效果。如在讨论磷酸的性质时,可先复习已学过的硝酸的相关性质,然后再学习磷酸的性质,最后对二者的性质作出比较,让学生明确N、P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硝酸、磷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突出对不同点的理解、记忆,便能抓住记忆的重点,提高记忆的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的地方是很多的。知识的对比、方法的对比、实验操作方法及现象的对比等等。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不同进行灵活的选择,再配合以其它教学方法,就能大辐度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考化学做题技巧
中考化学做题技巧一、审题
要认真审题,它是快速,准确解答试题的重要环节。仔细研读题目,看题时应注意的字眼。
二、合理分配时间
稳中有求快,时间安排有余地,要有足够时间检查试卷。看清题后,不能因为一个题做不出来而影响做其它题,合理搭配时间是有效的。
三、字体一定要清楚,试卷要保持整洁
四、小括号内的要求要看清
每年都出现在填空题、计算题中,要看清是让写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物质名称,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要分清,不能误答。还是要保留几位小数。
五、探究题的答案一般不唯一,尽量选择熟悉的的答案,一般情况下不生搬硬套。
六、实验题、探究题、简答题、推断题,要求思维高度集中,思路要严密,每一个步骤要记牢,解题时尽时搞清实验步骤,实验目的,形成一个整体思路。
七、文字叙述要严密:
做实验探究题时要认真阅读,注意题给信息。
文字的字样,少量、足量、适量、过量;
有无现象,沉淀、气泡,沉淀的颜色,白色、蓝色等;
溶液的颜色,浅绿色、棕黄色、蓝色等。
要先取样再操作,描述变化时要“….变为….”。 指错时要写“不能…..”或“应当…”
八、计算题的格式
解----设-----答要全,切不可少一个,相对原子质量要用试卷上的。
一些能计算出的先计算出来,如146克*5%==73克,每步计算要带单位。
计算过程分3步:
1、列比例式
2、化简
3、得出结果。
计算过程在草稿纸上完成,一定要先化简,再计算,减少出错机会。
九、当遇到难题时,要思考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尽量用所学知识作答,抓住关键的话,从中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实在太难不好解决就坚决跳过,先做简单的,把难题留到最后解决,还有可能因为最后思路通畅,而顺利解决。
十、试卷上有无未做的题目,尤其是试卷的反面。一定不要丢题、漏填。
具体题型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目中的关键词有:物质(包括化学式等),数据(包括等质量),化学反应方程式,微粒符号(包括示意图),及要求选择的选项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而选项中注意的关键词有:足量的xx、过量的xx,适量的xx,或一定是、不一定是……等。
简答题目中的关键词有:足量的a、过量的b,适量的c,充分反应(不等于恰好完全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而答题要求中的关键词有:填写化学式,名称,序号,及阴、阳离子符号等。
计算题目中的关键词有:物质(化学式),数据(包括坐标图或标签中的化学式,数据),所求的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是质量还是质量分数。
小结:在作答时一定在题目中找到解题的关键词,这样既有利于答题时能按要求正确选择、填写,同时也为复查试卷时迅速把握题意,重新判断所选选项或答案是否正确争取时间。牢记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几个在选择题目中出现的易混淆的概念辨析
有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中和反应:关注反应物是否为酸和碱,即是否为酸与碱反应 生成盐和水。如在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中生成物属于盐和水,但反应物不满足中和反应的概念要求;
置换反应:关注反应前、后的所有物质的类别,即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如在反应 CO + CuO = Cu + CO2中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属于单质和化合物,但反应物不满足置换反应的概念要求;
复分解反应:关注两种化合物是否通过相互交换成分完成反应,而不仅仅是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类别满足要求,如在反应CO2+2NaOH = Na2CO3+H2O中,就不是通过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完成的,所以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都满足复分解概念要求,但这类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也不属于任何基本反应类型。
有关酸、碱、盐的概念与性质
碱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氨水;盐中也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铵盐;
碱溶液一定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可以是盐溶液,如Na2CO3溶液;
不是所有的碱都可以使指示剂变色,如一些难溶的碱就不可以使指示剂变色。
有关分子、原子、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不一定是分子。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来说,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原子;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3)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空气。
(二)实验题:找到实验目的,通读题。
实验,最重要的就是实验目的,所有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的反思与评价都围绕着实验的目的来展开的。在把握不准实验目的时,可以通过通读题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等明确实验目的;在进行实验评价时要从实验是否达到目的,实验方案是否简单、安全,快速,环保、经济,实验现象是否与实验结论相符等各个层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弄清楚是制取装置还是收集装置。
(三)推断题:找到突破口,顺藤摸瓜。
推断题的突破口是一眼就能认出来的物质或反应,特别是沉淀、气体物质,一些特殊颜色的物质,在书写推断题答案时,要注意是要求书写名称还是化学式,涉及酸碱盐反应推断的试题还要注意写什么物质或什么溶液.物质的特殊颜色(如黑色固体有铁粉、碳粉,CuO粉末Fe3O4粉末或某些离子的颜色如Fe2+浅绿色、Cu2+蓝色和各种沉淀的颜色等),特殊性质(如CO,H2,C高温下的还原性,CaO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等),典型用途(如作干燥剂的CaO,焙制糕点、治疗胃酸的NaHCO3,做建筑材料的或补钙剂的CaCO3等),反应的特殊条件(水通电分解,CO或C在高温下还原CuO、Fe2O3等),都是推断题的突破口。找到突破口后,可根据突破口的具体位置进行正推或者逆推。
(四)计算题:找准已知、所求,步骤多得分。
综合计算题的评分标准是分步给分的“不全会不等于全不会”,哪怕写对化学方程式也能得到一定的分数。一个原理写一步,切不可列一步到位的综合式,防止计算结果出错而多扣了应得分数。做计算题要注意步骤清晰,解、设、列、答齐全,书写格式和单位、有效数字等都应规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