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为什么是圆形的,坟墓封土怎么封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是通过对邙山帝陵群东汉帝陵历时15年的诸多发掘考古,获得上述结论。当然,发现东汉帝陵的形制,包括墓冢封土的圆丘形特征,仅仅是其中的考古成果之一。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室主任严辉4月5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作为中国古代墓葬礼制最高等级表现,历代帝陵的葬俗变化都深刻凝聚着时代文化
现在绝大部分坟墓都是圆形,但你据此认为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那就错了!河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项考古研究证明,土丘状的圆形坟墓是从东汉帝陵才开始的。而此前一直以覆斗状的方形为贵。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是通过对邙山帝陵群东汉帝陵历时15年的诸多发掘考古,获得上述结论。当然,发现东汉帝陵的形制,包括墓冢封土的圆丘形特征,仅仅是其中的考古成果之一。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室主任严辉4月5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作为中国古代墓葬礼制最高等级表现,历代帝陵的葬俗变化都深刻凝聚着时代文化基因。东汉帝陵一改之前帝陵普遍采用的覆斗形封土,修造为圆丘形,成为中国帝陵建造史上尤为重要的变革,影响至今。
考古发掘证明历史文献记载有误
文献记载,除炀帝康陵和安帝恭陵为“山周”的记述外,东汉帝陵其余均为“山方”,加之根据西汉帝陵长期沿袭覆斗形封土的惯例,历史上一直认为东汉帝陵封土应是继承前制,同为覆斗形。比如,按照《古今注》记载,“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明帝限节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
而在现实的考古发现面前,这些帝陵封土却不是方形。东汉帝陵的圆丘形封土,有点像馒头,但与早期一些地区的圆形封土是有明显区别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小而直径大,外观呈低矮的山丘状”。
严辉说,新的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并不相符,甚至可以说是推翻了部分文献记载。
在西汉时期,帝陵最大的墓冢底边边长229米,高达46.5米,最小的边长也有150米,高26米,完全是“高作山陵”。而邙山东汉帝陵,墓冢直径只有70米到130米,高度不足20米。
位于孟津县邙山陵墓群中的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等大墓,均被确认为东汉帝陵,其中包括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和灵帝文陵,共5座东汉帝陵。
在洛阳邙山和洛南伊滨区数量庞大的东汉陵区中,绝少有属于东汉时期的覆斗形墓冢。考古人员认为:“东汉时期对之前覆斗形封土葬制的变化,迅速又彻底”。
东汉帝陵墓状颠覆传统的原因有两个
东汉帝陵配图
对于东汉帝陵封土由方变圆巨大转变的原因,参与东汉帝陵发掘考古的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认为,这首先在于刘秀对祖根地葬俗的推崇。刘秀看重老家,让帝陵建造遵从自己的祖先,封土改方为圆。同时,两汉时期提倡“天人合一”,风水术中推崇“天圆地方”原则,封土为圆可能是东汉时期对宇宙观的一种特殊理解。
刘秀原陵“颠覆传统”之举,终结了从东周到西汉的传统覆斗形陵冢形制,也奠定了东汉帝陵的形制基础,影响至今。
根据历史典籍,自秦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墓室之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顶端仍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个帝陵,不仅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位于陵园南部的坟丘,平面也呈方形。西汉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坟丘,位置在陵园的中央。
不少考古人员认为,如今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土葬习俗,应该是受到了东汉帝陵的深刻影响,与东汉帝陵的葬制传承密切相关。
民间的坟头为什么都做成圆形?
现在绝大部分坟墓都是圆形,但你据此认为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那就错了!河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项考古研究证明,土丘状的圆形坟墓是从东汉帝陵才开始的。而此前一直以覆斗状的方形为贵。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是通过对邙山帝陵群东汉帝陵历时15年的诸多发掘考古,获得上述结论。当然,发现东汉帝陵的形制,包括墓冢封土的圆丘形特征,仅仅是其中的考古成果之一。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室主任严辉4月5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作为中国古代墓葬礼制最高等级表现,历代帝陵的葬俗变化都深刻凝聚着时代文化基因。东汉帝陵一改之前帝陵普遍采用的覆斗形封土,修造为圆丘形,成为中国帝陵建造史上尤为重要的变革,影响至今。
考古发掘证明历史文献记载有误
文献记载,除炀帝康陵和安帝恭陵为“山周”的记述外,东汉帝陵其余均为“山方”,加之根据西汉帝陵长期沿袭覆斗形封土的惯例,历史上一直认为东汉帝陵封土应是继承前制,同为覆斗形。比如,按照《古今注》记载,“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明帝限节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
而在现实的考古发现面前,这些帝陵封土却不是方形。东汉帝陵的圆丘形封土,有点像馒头,但与早期一些地区的圆形封土是有明显区别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小而直径大,外观呈低矮的山丘状”。
严辉说,新的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并不相符,甚至可以说是推翻了部分文献记载。
在西汉时期,帝陵最大的墓冢底边边长229米,高达46.5米,最小的边长也有150米,高26米,完全是“高作山陵”。而邙山东汉帝陵,墓冢直径只有70米到130米,高度不足20米。
位于孟津县邙山陵墓群中的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等大墓,均被确认为东汉帝陵,其中包括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和灵帝文陵,共5座东汉帝陵。
在洛阳邙山和洛南伊滨区数量庞大的东汉陵区中,绝少有属于东汉时期的覆斗形墓冢。考古人员认为:“东汉时期对之前覆斗形封土葬制的变化,迅速又彻底”。
东汉帝陵墓状颠覆传统的原因有两个
对于东汉帝陵封土由方变圆巨大转变的原因,参与东汉帝陵发掘考古的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认为,这首先在于刘秀对祖根地葬俗的推崇。刘秀看重老家,让帝陵建造遵从自己的祖先,封土改方为圆。同时,两汉时期提倡“天人合一”,风水术中推崇“天圆地方”原则,封土为圆可能是东汉时期对宇宙观的一种特殊理解。
刘秀原陵“颠覆传统”之举,终结了从东周到西汉的传统覆斗形陵冢形制,也奠定了东汉帝陵的形制基础,影响至今。
根据历史典籍,自秦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墓室之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顶端仍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个帝陵,不仅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位于陵园南部的坟丘,平面也呈方形。西汉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坟丘,位置在陵园的中央。
不少考古人员认为,如今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土葬习俗,应该是受到了东汉帝陵的深刻影响,与东汉帝陵的葬制传承密切相关。
不同朝代坟墓封土形式有什么区别?
封土三种形式(1)垒土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层夯筑,使它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就像倒扣着的一个斗,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没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称“覆斗”。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就是迄今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垒土陵墓,它高1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顶部东西长24米,南北长10米,看上去象一座小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汉代帝王陵墓的封土也都是方上形式,现在在陕西西安附近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方上帝王坟头。汉代封土的等级不仅表现在封土的高低大小上,同时还表现在封土的形状上。皇帝的陵墓封土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覆斗式。高级贵族和大官僚的封土多呈正方形。封土以方形为贵。
(2)以山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秦始皇陵是用了38年的时间建造的,动用劳动力最多时达70万人,当时,秦国人口有2千万人,劳动力只有400万,这就是说,有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每年要从事建陵工作。象秦始皇陵这样大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体积达11241375立方米),用工之多(仅土方工程就用了170130000多万个工日),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办到的,而且高土垒筑也不安全,容易被盗掘,于是就出现了以山为陵的形式,如唐代帝王陵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选择了长安西北礼泉县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为坟,凿山建造。据说这一葬法是长孙皇后提出的,她在临终前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要薄葬,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这实际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张,借长孙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为长孙皇后撰写的碑文上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贼盗息心,存没无累”。说是如此,实际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为陵,不过是利用人工难以造成的山岳雄伟的气势,以体现帝王气魄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掘的目的。以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方式来看,唐代帝王陵墓的雄伟气势,连秦始皇硕大的封土也难相比。至于防止盗掘,唐太宗的昭陵却没有能逃过,唐亡时被军阀温韬所掘。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至今没有开掘过,这与山石坚固、巨石铅水封固是有很大关系的。其实,这种以山为陵的方式,也不是从唐代开始的,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如陕西西安白鹿原上西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河北保定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等,就是开山凿洞建成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只不过没有唐代帝王的雄伟宏大罢了。
(3)宝成宝顶。自秦汉时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续到宋代。但是经过唐代的以山为陵后,帝王们对方上和以山为陵的形式有所触动,因为方上形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风蚀,成为圆钝,山形也很难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时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现了园形(即馒头形)。如南京五代时南唐李升、李景两个帝王的钦陵和顺陵,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都采用了园形封土。王建墓为了保护封土的流失,在封土的脚下还砌筑了条石基础,这种形式在以后的一般墓葬坟头上也被广泛采用。
北宋时的帝王陵墓虽然又恢复了秦汉旧制的方上坟头(宋时称陵台),但是规模已经小的多了,并且发展为重层方上的形式,如山东曲阜宋代建筑的少昊陵全部是用石板砌成的方上形式,与埃及的金字塔如同一辙,可谓巧合。到了元代,却又回到了远古时期墓而不坟的古制上去了,地面上没有任何封土标志,直到现在,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记载在起辇谷,确切位置至今没有找到。
从明清时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变了方上之制,两个朝代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封土都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筑一个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使土高出城墙形成一个圆顶,在城墙上面设置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这种城墙就叫作“宝城”,高出城墙的圆顶叫作“宝顶”。宝城的形式有圆形和长圆形两种,明朝帝王陵一般为圆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长圆形。在宝城的前面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一个方形明楼,叫做“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着死者的谥号碑,方城明楼是和宝城、宝顶一起联体建筑的。这种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建筑构造上比以前的方上复杂多了,它不仅突出了陵墓的庄严气氛,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明清时期的陵墓封土算是达到了高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