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生物必背万能公式

寒假即将到来,高中生物三年必背知识最全汇总可以好好系统学习

1.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N、P。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
3.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4.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

寒假即将到来,高中生物三年必背知识最全汇总可以好好系统学习

1.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有N、P。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

3.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4.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5.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DNA+甲基绿染液→绿色;

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

脂肪+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

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6.乳糖和糖原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在动植物细胞中都有。

7.脂质主要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8.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

9.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生物新陈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相对较小。

10.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

11.各种生物膜都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细胞膜还含有少量糖类。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及具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不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

14.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能直接转化,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细胞膜通过囊泡发生间接转化。

15.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和大液泡,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

16.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含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光合作用。

17.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多,核仁较大。

18.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融合、胞吞(内吞)和胞吐(外排)等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核心考点]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必修1P21)

提示: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约有20种。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是以什么方式连接的?它们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叫什么?如何表示?(必修1P22)

提示: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缩合反应见课本必修1P22图2-5;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叫肽键(-NH-CO-);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

(3)n个氨基酸形成1条肽链时,脱掉几分子H2O?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

提示:n个氨基酸形成1条肽链时,脱掉n-1个H2O,形成n-1个肽键。同理,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脱掉n-m个H2O,形成n-m个肽键。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

(4)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原因是什么?(必修1P23)

提示:直接原因: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DNA(或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5)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提示: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②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③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④调节作用:如蛋白质类激素中的胰岛素。⑤免疫作用:如抗体是蛋白质。

(6)生物体内核酸的种类和遗传物质的种类

(7)核酸的种类及基本单位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糖类的种类与作用(必修1P30)

①种类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体内),糖原(动物体内)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体内),乳糖(动物体内)

②功能: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③还原糖的鉴定: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有砖红色沉淀。

(2)脂质的种类与作用(必修1P32)

种类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3)为什么说脂肪是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

提示:同质量的脂肪含氢量高于糖类和蛋白质,所以氧化分解时放出的能量是最多的。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必修1P34)

含量: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最多。

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功能: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参与反应。

(2)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必修1P35)

存在形式:离子。

功能: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如血红蛋白中含Fe、叶绿素中含Mg。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联想拓展]'①种子成熟、萌发过程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怎样变化?

答案: 种子成熟过程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变大,萌发过程中此比值变小。

②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强弱、生物抗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新陈代谢越旺盛,生物抗性越弱,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越小。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1P10)

(1)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两位科学家。

(2)内容:①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意义: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多种多样的细胞

(1)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哪些层次?植物与动物的生命系统层次有什么不同?(必修1P4)

提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必修1P8)

提示: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联想拓展]  ①蓝藻用纤维素酶处理后,其形态会发生变化吗?

答案:不会,因为其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原核生物的繁殖方式是什么?遵循孟德尔定律吗?

答案: 原核细胞为二分裂,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③病毒的培养能用培养基吗?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呢?

答案: 不能;病毒虽然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

3.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教材图4-6,思考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功能及其特点?(必修1P41、42、68)

提示:成分: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结构:流动镶嵌模型: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不同程度地插入磷脂双分子层中。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

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特点: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功能特点——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2)观察教材图3-8、3-9,思考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特点和功能是什么?(必修1P49)

提示:组成:细胞器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细胞膜、核膜。

特点: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功能:细胞膜使细胞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

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教材图3-3、3-4以及图5-8、5-11,比较叶绿体、线粒体的区别。

(2)观察教材图3-5、3-6、3-7,思考其他几种细胞器的功能。

提示: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并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形成有关。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翻译的场所)。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都具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液泡:内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有水分、色素等。

溶酶体:内含多种消化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联想拓展]'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的DNA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吗?

答案: 不能。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是真核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唯一场所吗?

答案: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此外还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是真核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场所。

③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有线粒体吗?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有叶绿体吗?

答案:不一定,有氧呼吸只要具有有氧呼吸酶就可以进行;不一定,光合作用只要具有光合作用酶和光合色素就可以进行,如蓝藻细胞。

④游离核糖体与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有何不同?

答案:游离核糖体与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分别合成细胞内的蛋白(胞内蛋白)和胞外蛋白(分泌蛋白)。

⑤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成分如何改变?

答案: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被进一步修饰加工的蛋白质,再以囊泡的形式从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少。

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根据下图,思考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提示:结构:如图;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如何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必修1P55)

提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各组成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

[基本图例]

[关键语句]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3.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4.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

5.ATP的合成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6.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但前者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都消耗能量,但后者不需要载体。

[核心考点]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原生质层的定义是什么?(必修1P61)

提示: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必修1P63)

提示:质壁分离产生的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质壁分离产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3)关注教材图4-7、4-8,从浓度梯度、能量和载体等方面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并画出相应物质的转运速度与细胞外浓度的关系曲线。(以胞外浓度为横坐标,以运输速度为纵坐标)(必修1P70~72)

项目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2+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4)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必修1P72)

提示:胞吞、胞吐。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什么是酶?其化学本质是什么?

提示: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生理作用及其实质分别是什么?有何特性?

提示:生理作用:催化作用。 实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哪些?(必修1P85)

提示:底物浓度; 酶浓度; pH: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联想拓展]' ①酶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案: 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速率快几十倍到几千倍。

②酶在低温、高温、强酸、强碱下,活性低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答案: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是什么?(必修1P88)

提示: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2)关注教材图5-5、5-6,总结生物体内合成ATP的途径有哪些?动、植物有哪些不同?

提示:动物中ATP来自呼吸作用;植物中ATP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关键语句]

1.叶绿体中的色素共有4类,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2.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光反应能量变化: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物质变化: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

4.暗反应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3的还原及ATP的分解

5.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反应式为:

C6H12O6+618O2+6H2O

6CO2+12H218O+大量能量

6.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式为: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大多数植物、酵母菌)或

C6H12O6

2C3H6O3+能量(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

[核心考点]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1)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必修1P101~102)

①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证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④20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水。

(2)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必修1P103~104)

项目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进行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所需条件

光、色素、酶

酶、[H]、ATP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H2O→[H]+O2

ATP的合成:ADP+Pi+能量→ATP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C3+[H]+ATP→(CH2O)+C5

ATP的水解:ATP→ADP+Pi+能量

能量转换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必修1P104)

提示: 光照强度、温度、CO2的浓度、水、矿质元素等。

(2)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措施可以提高产量?(必修1P104)

提示: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增加CO2的浓度,适当提高温度等,

例如:

①农业上采用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使农作物充分吸收阳光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②利用大棚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CO2浓度和温度,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联想拓展]  

①当CO2不足、光照不足,植物体内C3、ATP、C5、[H]的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当CO2不足时,C3减少、ATP增加、C5增加、[H]增加;光照不足时,C3增加、ATP减少、C5减少、[H]减少。

②光合速率如何测定?

答案:CO2吸收量、O2的释放量、有机物积累量(净光合作用);

CO2固定量、O2的产生量、有机物制造量(总光合作用);

3.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必修1P93~95)

(2)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有什么不同?

提示:装置相同。前者在光下,实验组用碳酸氢钠溶液;后者在黑暗处,实验组用氢氧化钠溶液。

[关键语句]

1.细胞体积越小,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越大,越有利于物质交换。

2.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细胞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4.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DNA的复制和中心粒的倍增均发生在分裂间期。

5.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6.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变化是:间期DNA复制,数目倍增;分裂期在纺锤体作用下将复制后的亲代细胞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细胞遗传性状上的稳定性。

7.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此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未改变。

8.细胞分化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逆的。

9.雌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证明了动物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10.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1.细胞凋亡是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

12.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13.癌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14.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15.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16.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都不会使遗传物质改变。

17.衰老的细胞体积减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酶活性下降,水分减少、色素积累。

18.癌变的机理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

19.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易于扩散和转移等特征。

[核心考点]

1.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有丝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细胞有什么特征?(必修1P112~113)

提示: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纺锤体中央,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现两失)。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必修1P113)

项目

前期

末期

区别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

子细胞的形成方式

植物

细胞的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向周围扩散形成细胞壁

动物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直接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4)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细胞的分化

(1)什么是细胞分化?(必修1P117~118)

提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什么?(必修1P118)

提示:①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通过细胞分化,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③通过分化使细胞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联想拓展]

①细胞分化的基础是什么?

答案:高等生物的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通过有丝分裂形成多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应含有一套与受精卵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即携带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

②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联系: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基础。

区别:细胞分裂数变形不变,细胞分化形变数不变,细胞生长仅是大小变。

3.细胞的全能性

(1)什么叫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细胞的全能性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中具有该物种全部的遗传物质。

(2)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 离体状态下,在一定的营养条件和植物激素的诱导下,细胞的全能性就能表现出来。

4.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细胞衰老的特征是什么?(必修1P122)

提示: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④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是什么?(必修1P121)

提示:①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②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③对多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的产生。

(3)细胞凋亡的意义是什么?(必修1P124)

提示:①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凋亡能维持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平衡。③细胞凋亡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5.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恶性肿瘤的防治

(1)癌细胞有哪些主要特征?

提示:①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2)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发生基因突变。

[关键语句]

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纯合子体内基因组成相同,杂合子体内基因组成不同。

4.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5.体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6.F1产生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而不是雌雄配子数量之比。

7.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杂交,F2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

8.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比例相等的4种配子。

9.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10.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别由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引起。

1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12.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似,不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13.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极体的细胞质均等分裂。

14.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

15.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有: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16.受精作用可以激活卵细胞,受精卵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17.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18.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

19.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呈线性排列。

20.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出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儿子都是患者的特点。

21.伴X显性遗传表现出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女儿都是患者的特点。

22.伴Y遗传病表现出全为男性遗传的特点。

23.伴X隐性遗传中,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

24.伴X显性遗传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

25.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1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病(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

26.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并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核心考点]

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

(1)什么叫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必修2P16)

提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特征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1次,而细胞连续分裂2次,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现象出现,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2)如何判断两条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示:来源上,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上一般相同(一对性染色体除外);行为上能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分离。

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1)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行为变化

发生时期

特点

复制

间期

每条染色体形成了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联会、交叉互换

减Ⅰ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往往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组合

减Ⅰ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裂

减Ⅱ后期

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实现了复制的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2)关注教材图2-2、2-3、2-5、2-6,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①细胞质的分裂:精子形成时在减Ⅰ后期、减Ⅱ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时在减Ⅰ后期、减Ⅱ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②生殖细胞数目: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3)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

提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动物的受精过程

(1)受精作用的特点(必修2P24)

提示:①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内;②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必修2P25)

提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3)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必修2P25)

提示: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在染色体组成上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产生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①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②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方法;③运用统计分析方法;④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

(2)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杂交实验包括哪些步骤?

提示: 开花前(花粉未成熟时)去雄→套袋隔离→人工授粉→套袋隔离。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必修2P30)

提示: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必修2P30)

提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提示:AABB和aabb亲本杂交,子一代自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否则两对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熟记核心概念:相对性状、等位基因、性状分离、基因型、表现型;熟记下列杂交组合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并能熟练应用(①Aa×Aa、②AaBb×AaBb、③AaBb×aaBb、④AaBb×Aabb、⑤AaBb×aabb、⑥Aabb×aaBb);熟练写出一对(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图解和遗传图解。

3.伴性遗传

(1)熟悉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各种遗传图解。

(2)伴性遗传的概念是什么?(必修2P33)

提示: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3)伴X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与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世代连续,患者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隔代遗传,患者与性别无关。

(4)如何判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提示:选隐性个体作母本,显性个体作父本,杂交,如果后代中雌性全表现显性性状,雄性全表现隐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隐雌和显雄)

(5)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特点、分类。(必修2P90)

提示: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多基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表现出家族遗传倾向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关键语句]

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3.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P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的实验思路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

5.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6.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7.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8.DNA上的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9.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10.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11.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1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3.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也是基因的载体。

14.RNA与DNA化学组成上的区别: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15.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16.密码子位于mRNA上,由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组成。

17.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

18.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也有61种。

19.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0.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条件,除此之外,翻译还需要运输工具tRNA。

21.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种密码子,可由多种tRNA来运输,但一种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除外)只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也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

[核心考点]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必修2P43~44)

提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简述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提示: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必修2P45)

提示:①标记噬菌体,用分别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不同的细菌分别培养含35S和32P的噬菌体。

②含35S的噬菌体+细菌(混合培养)

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③含32P的噬菌体+细菌(混合培养)

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提示: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单独观察蛋白质与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联想拓展]

①转化: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并表达的过程。细菌的转化是基因重组的一种形式。

②因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均含有C、H、O、N,所以不能用它们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区分。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1)关注教材图3-11,描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必修2P49)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2)DNA分子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理解?(必修2P57)

提示:

多样性、特异性;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3.基因的概念

(1)基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与脱氧核苷酸、遗传信息、DNA、染色体、蛋白质、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

4.DNA分子的复制

(1)关注图教材3-13,简述DNA复制的时期、条件和特点。(必修2P54)。

提示:时期:一般为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条件:模板、原料、酶(解旋酶、DNA聚合酶)和能量(ATP)。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2)DNA分子复制的实质及意义

提示: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DNA分子能够准确复制的原因有哪两个?

提示:其一是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精确模板);其二是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准确无误)。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关注教材图4-4,什么叫转录?其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必修2P63)

提示: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其需要的基本条件为模板(基因的一条链)、原料(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能量。

(2)关注教材图4-6,什么叫翻译?(必修2P66)

提示:翻译:以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为运载工具,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3)请用合适的形式表示出中心法则的内容。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提示:基因-酶(功能蛋白)-代谢-生物的性状;基因-结构蛋白-生物的性状。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变异例如,果蝇缺刻翅的形成。 

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例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

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引起变异。上图所示的一种夜来香经常发生这种类型的变异。        

[关键语句]

1.基因突变

2.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类型。

3.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2)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

5.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6.生物育种的原理:

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

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变异;

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

7.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5)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9.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0.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核心考点]

一、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必修2P83)

(1)基因重组有哪几种类型?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是哪种?

提示: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

(2)基因重组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发生原因分别是什么?(必修2P81)

提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由外界理化因素或自身生理因素引起的。

(2)基因突变的特征有哪些?(必修2P82)

提示: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意义有哪些?(必修2P82)

提示: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1)什么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哪四种?

提示: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或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在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的改变;缺失、增添、倒位和易位。

(2)什么是染色体组?

提示: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3)什么是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

提示:二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4)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是什么?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过程: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然后再诱导染色体加倍;优点: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杂交育种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怎样?其优点和缺点又是什么?

提示:原理:基因重组;方法步骤:亲本杂交→自交→选种→连续自交;优点:操作简单,目的性强;缺点: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品种。

(2)诱变育种的概念、原理、优点分别是什么?(必修2P100)

提示: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3)无子西瓜培育的原理、方法及特点各是什么?

提示:染色体变异;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4)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及特点各是什么?(必修2P88)

提示:染色体变异;将F1的花粉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然后经过人工诱导(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正常的植株,然后从中选择出我们所需要的类型;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二、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2)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什么?

提示:渐变式: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是什么?(必修2P124)

提示: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必修2P124)

提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神经调节

[关键语句]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4.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5.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可用来升高血糖。

6.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7.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8.下丘脑是调节血糖平衡、体温平衡和渗透压平衡的神经中枢。

9.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0.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11.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12.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杀伤靶细胞。

13.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强导致。

[核心考点]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弧由哪几部分构成?

提示:反射;发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感觉”属于“反射”吗?

提示:不属于。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通过必修3P18图2-2,回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提示:静息电位(K 外流形成,外正内负)、动作电位(Na 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

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和局部电流方向相反;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和特点是什么?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其传导的特点是双向传导。

(3)关注教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信号转换形式、特点及原因分别是什么?(必修3P19)

提示: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单向传递;原因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通过必修3P20图2-5,记忆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简述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及功能。(必修3P21图2-6)。

提示:言语区的相关中枢有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等。

4.动物激素的调节

(1)关注必修3P25图2-8,掌握人体主要的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的种类,并思考各激素的作用。

提示:

(2)什么叫体液调节?

提示: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3)读必修3P25图2-9,思考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示:

(4)读必修3P28图2-11,学会绘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图解。

(5)什么是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6)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哪些?(必修3P28)

提示: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稳态的生理意义

(1)什么是内环境?包括哪些组分?(必修3P3)

提示: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

(2)说出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示: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哪些?

提示:温度、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NaCl有关)和酸碱度。

(4)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是什么?与哪些系统直接相关?其调节机制是什么?(必修3P8~9)

提示: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四大系统直接相关;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回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何区别和联系?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提示:区别:见下表

联系:①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③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7.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1)阅读必修3P32“体温调节图解”,思考问题:

①体温调节的方式是什么?

提示:在炎热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而在寒冷环境中是神经-体液调节。

②写出在寒冷刺激下,引起骨骼肌颤栗收缩的反射弧和感觉到冷的反应:

提示:反射弧:寒冷→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冷觉的产生:寒冷→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注意:感觉的产生不是反射)

(2)阅读必修3P32“水盐平衡调节图解”,思考问题:

①水平衡调节的方式是什么?

提示:神经-体液调节。

②分析其中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刺激、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和效应分别是什么?

提示:感受器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神经中枢是下丘脑,效应器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垂体后叶,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效应是释放抗利尿激素。

③其中的渴觉产生途径属于反射活动吗?

提示:不是。

8.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阅读必修3P35内容,默写免疫系统的组成图。

(2)什么是抗原与抗体?(必修3P37)

提示: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以及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癌细胞)。

抗体: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主要分布于血清中,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其形成、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3)绘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

示:

(4)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与初次相比,有什么特点?

提示: 反应更快、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5)当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体会发生哪种免疫作用?

提示:当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靠体液中的抗体阻止病毒的扩散感染,进入细胞后,必须靠细胞免疫,病毒才会从靶细胞中释放出来,然后体液中的抗体与之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彻底清除。

(6)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哪些?若功能异常会引起哪些疾病?

提示:防卫(对外)、监控和清除(对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9.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艾滋病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什么细胞?

提示: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提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等。

植物激素

[关键语句]

1.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有:IAA(吲哚乙酸)、PA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也是主动运输。

3.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

5.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6.植物体内的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核心考点]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必修3P48)

提示:外因:单侧光照射;内因: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简述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必修3P48)

提示:合成的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方式: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合成的原料是什么?

提示: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合成。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什么特点?

提示:具有两重性,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5)顶端优势指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除?

提示: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集中在侧芽部位,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哪些?(必修3P51)以及如何获得无子番茄?

提示: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即可获得无子果实。

2.其他植物激素

(1)关注教材P54图3-9,熟练掌握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生理作用。

(2)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吗?

提示:是的。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3.植物激素的应用

(1)什么叫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什么优点?(必修3P54~55)

提示: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相比,其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2)能够替代生长素、乙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提示:NAA、2,4-D;乙烯利。

种群

群落

生态

系统

[关键语句]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性比率)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7.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8.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9.群落的演替包括初(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0.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1.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

1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13.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反复,具有全球性。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15.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以及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7.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18.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9.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

[核心考点]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特征有哪些?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提示: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提示: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2.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什么?写出J型增长的关系式。

提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Nt=N0λt。

(2)解释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

提示: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该物种的天敌增加,这就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必修3P67)

提示: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4)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必修3P67)

提示: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5)渔业捕捞在何时进行能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

提示:K/2。

3.群落的结构特征

(1)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特征分别是什么?(必修3P71)

提示: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结构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方面。

(2)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必修3P73)

提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3)群落的空间结构分哪几方面?(必修3P74)

提示: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4.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并举例。(必修3P79~80)

提示: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什么?(必修3P81)

提示: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什么?

提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分别包括哪些常见的生物?(必修3P90)

提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包括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和寄生动物等;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等。

(3)食物链:草→蝗虫→蜘蛛→螳螂→食虫鸟,请分析其中的消费者类型及营养级类型?

示: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

(1)某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有哪些?(必修3P94)

提示:

①自身呼吸散失(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③被分解者分解;

④部分未被利用。

(2)生物摄入的能量都能够被同化吗?(必修3P94)

提示:不能。摄入的能量除部分被同化,还有部分未同化而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必修3P95)

提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的原因:

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逆转)。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不循环)。

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绝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有哪些?(必修3P96)

提示: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如将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的粪便发酵制作沼气做燃料,沼渣做肥料,通过这些方法相比直接焚烧秸秆而言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②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有何特点?(必修3P101)

提示: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环反复利用。

(6)CO2进入生物群落是怎样实现的?(必修3P101)

提示:是通过绿色植物(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实现的。

(7)生物群落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以什么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以什么形式返回无机环境?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实现的?

提示: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以有机物形式在群落内部流动;以CO2形式返回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以CO2形式返回无机环境。

(8)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什么?(必修3P103)

提示: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必修3P105~106)

提示: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化学信息: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为信息: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

作用:①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必修3P109)

提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及其基础是什么?(必修3P109)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方式的普遍存在。

(3)如何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两者的关系如何?(必修3P110~111)

提示: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同时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越弱。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能力的大小是不同的,而且两者一般是相反的关系,但在自然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两者往往都比较弱,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必修3P123)

提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是什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

提示: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3.从哪几个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生物必背万能公式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着;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着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5、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二、生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植物的矿质营养

1、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3、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

4、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语句:

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③、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根细胞表面的阴、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二是离子被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内部,根进行离子的交换需要的HCO-和H+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结合后理解成的,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离子要消耗能量。④影响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CO-和H+,为主动运输供能,因此生产上需要疏松土壤;b、载体的种类是决定是否吸收某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是决定吸收某种离子的多少,因此,根对吸收离子有选择性。氧气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①吸收部位:都为成熟区表皮细胞。②吸收方式:根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吸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动运输。③、所需条件:根对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载体。④联系:矿质离子在土壤中溶于水,进入植物体后,随水运到各个器官,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分的运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矿质运输的利用,取决于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转移,能反复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N、P、Mg在植物体内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Ca、Fe在植物体内以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时,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现病态。

4、合理灌溉的依据: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5、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相关,在一定的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生物必背万能公式

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

在高中的学习科目当中,生物学科虽然不是最为主要的学科,但是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

1. 人的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红细胞中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两条途径:糖直接酵解途径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径HMP)。

2. 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3. 乳酸菌是细菌,全称叫乳酸杆菌。

4. XY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一样(Y染色体短小得多),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体上基因少得多)。

5. 酵母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6. 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 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8. 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 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个特例。

10. 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 人体的酶发挥作用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蛋白酶却需要酸性环境。

12. 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 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 蜂类、蚁类中的雄性个体是由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只具有母方的遗传物质;雌性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16. 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 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8. 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19. 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20. 化学元素“砷”是唯一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动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 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2. 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

23. 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

24. 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25. 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没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只是蛋白质(“朊”意即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他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叶绿素(约占3/4):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约占1/4):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绿色。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和丙酮)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 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类囊体在基粒上。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酶。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植物更新空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同位素标记法)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生物怎么复习比较好

1、掌握基本知识点

和其他理科学科一样,生物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三的生物与其他理科还有一些不一样的特点。

对于大家学了很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学生们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对于生物来说,学生要思考的对象却是一些陌生的细胞、组织和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所以想要提高生物成绩,就需要记住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可以掌握,也就是所谓的“先记忆,后理解”。

2、弄清楚知识内在的联系

理顺了这些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就需要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生物的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看重的就是生物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练习等等的理解,也就是主要知识体系的线索。

3、深刻理解重点知识

对于一些重点和知识难点,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做到深刻理解呢?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经常思考6个W,分别是WHO-谁或什么结构;What-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How-怎样发生的;When-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Where-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Why—→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大家坚持经常思考这6个W,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生物学的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重要的知识归纳

★ 高三生物必背知识点

★ 高中生物高考知识点汇总

★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三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目录

★ 高一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

★ 2022年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shenghuo/2436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医学院的徽标为什么都是蛇,医学标志为什么是蛇 下一篇:古代结婚有什么禁忌,古代婚嫁习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