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争的狂热是人类的本能兴奋
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战争始终伴随着文明。每一次文明的进化,每一个文明的消亡都必然离不开战争的催化。
但你很难想象得到,英雄辈出、奇人异士、明争暗斗、文韬武略、可歌可泣的汉末三国时期,是人类最为残酷的历史阶段。
一、
真实的三国哪有什么诸葛亮羽扇纶巾,哪有什么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的是汉朝400年的历史,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在这个时间阶段集中爆发。
人类的本性中,有一股对战争的天然狂热,它与美食、美色、美景一样,是生物的“本能”兴奋。
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战争始终伴随着文明。每一次文明的进化,每一个文明的消亡都必然离不开战争的催化。
但你很难想象得到,英雄辈出、奇人异士、明争暗斗、文韬武略、可歌可泣的汉末三国时期,是人类最为残酷的历史阶段。
一、
真实的三国哪有什么诸葛亮羽扇纶巾,哪有什么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的是汉朝400年的历史,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在这个时间阶段集中爆发。
那时的人承受着巨大的战争的摧残、精神的煎熬,他们最大的渴望是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不停地挣扎着。
公元157年,汉桓帝在位时期对汉朝人口做过一次统计,粗略估计至少5600万人口以上。(晋书有载:至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
公元280年,西晋完成华夏大一统,进行人口普查发现,晋朝只有1600多万人口。(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口数超过一千六百一十六万)。
而三国志里统计的数量更惨,蜀国最少时剩下94万多人口,吴国剩下230万人口,魏国最多也不过440多万人口,三国加起来才有760多万人口。按照三国志的统计数量计算,汉末三国人口的折损率高达86%。
哪怕以西晋统一的人口数量计算,在130年的时间里,人口非但没有增长,反而愣是折损掉71%。
这样的数字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不妨对比抗日战争的人口数量。数据表明,1912年的民国人口应该在4亿以上,到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人口数量为5.4亿。经过抗日战争和内战炮火的摧残,我们的人口数量都是处于整体缓慢增长的状态。
可以想象,冷兵器时代的汉末三国,人口的折损程度有多可怕。
二、
我们抛开《临江仙》那气势磅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种磅礴大气的浪漫主义英雄史诗,文学演义的妙笔生花凋落后,所露出的历史是残花败絮,是让人精神凝重的血色岁月。
我读汉朝历史,越来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我总感觉,所谓的汉朝在王莽篡汉时,已经灭亡了。虽说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建立东汉,给汉朝重新续命。
但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刘秀得天下实在太容易了。一场昆阳大战,让一介书生刘秀,莫名其妙地仅用3万人马,击败了王莽的数十万大军。
运气爆棚也好,用兵如神也罢,反正稀里糊涂赢了,刘秀也因此得到“位面之子”的称号。
随后把赤眉、隗嚣、公孙述的问题解决了,顺顺利利地成为大汉新的开国皇帝。
刘秀的人生很顺,你看光武本纪,根本感觉不出刘秀本人有何过人之处,除了种庄稼是一把好手,似乎跟那些老实巴交的庄户汉没有任何区别。
那他为什么能当皇帝呢?
贵族集团平衡的结果而已。刘秀本身是被推举出来的造反头子,让他当皇帝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其他人不方便直接当皇帝。
再加上,他没有家族根基,比较容易控制,而不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于是乎,问题来了。这种开国方式直接为汉朝的覆灭埋下导火索。因为它进而导致汉朝的政治格局被几家大贵族所垄断。
所以,我们发现西汉没有贵族世家,那些开国元老都被刘邦收拾干净了,到中期的卫青、霍光等权倾一时的政治势力,最多是他们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等到他们驾鹤西去时,也意味着家族繁华落幕。
然而,东汉则大不相同。我们熟悉的袁绍“四世三公”,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味道,实则是家族对朝堂权力的垄断。
自古只有皇帝可以世袭,到了东汉后,连三公九卿都可以世袭。
暂且不说他们对朝廷形成的破坏力,对民间造成的伤害也是很大的。社会上下流动的渠道被堵塞,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没权没势的平民只有把地种好的份儿。
在这种压迫下,刘秀的子孙活得多憋屈,刘秀的子民得有多压抑。
逐渐地,皇帝开始想要摆脱贵族世家的控制,身边唯一信得过的人只有六根不全的太监和品德不端的外戚。
结果导致另外两股更加腐朽的政治势力出现——宦官和外戚。
于是乎,世家、外戚、宦官彻底把汉朝给糟蹋了。
朝廷斗争的结果是让原本活在水深火热的大汉平民变得更加苦不堪言。
后来,张角出现了,老百姓一呼百应。
张角这种人肯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但因为他的出现,汉朝真的有一天没有一天了。省去中间那些故事,我们把话题直接转入三国时期。
三、
曹操这个人,古今第一枭雄。兵法韬略很有一套,文学素养更是独树一帜。
你看历史上,除了曹操没人敢称“枭雄”二字。一是没有曹操的本事,二是“枭雄”这种听起来很偏门的称呼,似乎跟曹操最搭。
曹操的心很狠,此人写诗作赋一气呵成,杀起人来也是眼都不眨一下。
当年,徐州陶谦跟曹操结下梁子。曹操带兵攻打徐州,攻破彭城后,直接下令屠城。
屠城这种事,手起刀落给个痛快就算了。曹操是把彭城男女老少数十万驱赶到泗水河里活活淹死。资治通鉴记载:
坑杀男女数十万于泗水,水为不流。
官渡之战,那位顶着“四世三公”牛气哄哄的草包袁绍战败了。曹操俘虏袁绍8万战俘,但是曹营没有那么多粮草养着他们。曹操心生一计,半夜三更把他们全部活埋了。更狠的是,战俘被杀后,又被曹操的得力干将程昱作成“牛肉干”充当军粮。
这事在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说: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孙权也不是什么好鸟儿。他也曾带着正规军屠了宛城和夏口。
真实的三国与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想象相差很远。这是一部只有“血色”,没有浪漫的历史时期。
所谓的浪漫,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四、
心不狠站不稳。一个干大事的人绝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也是我们所说的慈不掌兵。刘备、曹操、孙权那些三国时期响当当的历史人物,都不是善茬儿。
你想啊,咱们这些人在村里都说了不算,他们身处乱世,又能够割据一方,岂能是池中善类。
当然,在魏蜀吴三国中,刘备的口碑无论正史或是演义,都是最好的。至少没有刘备主动乱杀无辜的记载。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演义要刻意凸显刘备的光辉形象,我认为跟这点有很大关系。
但我也觉得刘备的“慈善”,也未必是真的慈善,毕竟它的实力最弱,底盘最小。人没有能力的前提下,也变没有作恶的本钱。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乱世里,人真不如太平盛世的一条狗。一百多年的时间,人口倒退八成,能够把痛苦写得如此潇洒飘逸,真不知道罗贯中是怎么想的。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本能兴奋”?
为什么人类总喜欢战争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组织互相使用暴力、虐袭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一般来说,战争的发起往往带着掠夺的成分,即战争的基层就是来源于掠夺。在一方的资源不足时必须以“生存”或种种原因为理由对一方进行的掠夺行为,而被掠夺方认为自己是自卫反击,因而两种“正义”碰撞在了一起就形成战争这种极端社会现象。历史上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自然主义战争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物本性,并认为战争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现象。宗教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并用超自然力量解释战争起因。种族主义者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优劣民族之间差别。近现代地缘主义政治学者则认为战争是基于地理环境,即为争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引起的。马尔萨斯主义者则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是战争的真正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既非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历史上有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有传统战争和现代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等多种类型。
在二战之前(包括二战),战争是由于参战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在战后,直至21世纪初,大多是由于多极化与单极化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但以后因宗教文化民族冲突升华引发的战争将是主要原因(如:巴以冲突)。战争的根源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状态的描述也有多种方式,现代国家主要从法律角度对战争进行描述。认为战争是交战国之间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这种战争状态通常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并伴随着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战争状态是法律状态,它往往是交战双方或一方宣战,但彼此之间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战争冲突。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宣布战争状态。交战国家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它们之间就由和平关系转变为战争关系,战争法也同时开始适用。对战争的描述除从法律角度外,还可以从军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进行论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