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共鸣原理歌声瞬间放大10倍是什么,唱歌共鸣的物理原理
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很轻微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各个共鸣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宏亮、优美的歌声。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共振的作用,在声乐上称为“共鸣”。
为什么人的声音在共鸣腔体内能引起共鸣作用呢?这是因为当某一物体发生振动,影响到它一物体时,如果它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原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则它一物体即同时发生振动,使原物体的振动得到加强。人体有天然的共鸣腔,其中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能对振动频率有倍数关系的音高发生共鸣作用。而其中能随意调节的共鸣腔
共鸣原理
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很轻微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各个共鸣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宏亮、优美的歌声。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共振的作用,在声乐上称为“共鸣”。
为什么人的声音在共鸣腔体内能引起共鸣作用呢?这是因为当某一物体发生振动,影响到它一物体时,如果它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原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则它一物体即同时发生振动,使原物体的振动得到加强。人体有天然的共鸣腔,其中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能对振动频率有倍数关系的音高发生共鸣作用。而其中能随意调节的共鸣腔,经过适当的调整,也能与所发的音高相配合而引起共鸣,使声带发出的基音,得到加强。
所以说,正确的歌唱发声,除了形成呼吸支点外,还必须恰当地运用和调节各共鸣腔体,使歌声得到良好的共鸣,从而加强发声的效能。
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的关系
歌唱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的形成密切相关。根据人声低、中、高三个高低不同的音区,我们将声音划分为三个声区——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这三个声区的形成和它们之间的区分,主要在于它们运用共鸣腔的不同。
三个声区运用共鸣腔的区分如下:
1. 胸声区(唱低音时)一一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
2. 混声区(唱中音时)一一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3. 头声区(唱高音时)一一以头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从以上所列共鸣腔与声区的关系看出,声区间题不仅是音的高低问题,同时也是共鸣区的问题。这就是说,声区结构是根据音的高低和共鸣腔不同的运用和调节所形成的。如果共鸣腔的运用和调节在特定的声区范围内搞错了主次(也可以说是比例),不仅声音效果不会好,声区也不能获得调和统一。
民族唱法演唱共鸣方法技巧
民族唱法演唱共鸣方法技巧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民族唱法演唱共鸣方法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歌唱共鸣的原理
我们在歌唱中声音缺少共鸣往往就会显得单薄无力、缺少色彩。如乐队吹奏的小号。如果我们把号嘴取下来单独吹,声音会很弱小,也传送不远,但是把号嘴装到小号的号身管上吹奏,声音就马上明亮清脆,丰满动人了,而且还能够传送得较远较广。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声音在号管里得到了共鸣的结果。
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共鸣腔体的共鸣使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洪大,优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更远更广。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善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歌唱中如何获得运用这些共鸣就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如何取得良好的歌唱共鸣
在歌唱中要取得比较好的共鸣,首先要注意各种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怎样才能使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歌唱共鸣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鸣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也是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天,下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觉。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运动,这就使得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咽部位,流畅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动,减轻了咽喉部位的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声器官也就受到了保护。口腔共鸣使声音丰满,音色优美。
口腔共鸣是胸腔共鸣和头腔(鼻腔)共鸣的基础,同时歌唱的咬词吐词是由口腔,舌头及咽喉等来先同完成的,所以口腔的张开应该是以咬字吐词的状态为基础适当张开。过分的追求口腔张大会带来歌唱语言的不准确不清晰,造成歌声下语言脱节分离。
2、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也有称为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的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软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觉,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诸窦里,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但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声音直接从鼻腔里送出来,否则就会产生鼻音。头腔共鸣使声音获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
声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诸窦里形成的头腔共鸣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声具有丰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透明。同时声波共振远离喉头,声带,也就减少了喉部的负担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3、胸腔共鸣
不少人认为胸腔共鸣只在低声区运用,其实高、中、低每个声区都包涵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不过是所含的比例不同。缺少胸腔共鸣的高音,必定是单薄尖锐,僵硬紧张的。
胸腔共鸣的要求: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把口腔共鸣在硬腭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上胸还有一点下塌的感觉),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然后再经过管传递到整个胸腔而产生共鸣,感觉好像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了一样,这时手掌按住胸口,会感觉到有种轻微的颤动。但要防止故意把声音下压,过分追求胸腔共鸣,会导致咽喉肌肉紧张,压迫喉头,产生喉音。共鸣度好的声音是共鸣器官的相对放松,使气息自然流动获得的,任何的压迫,绷紧只会适得其反。
人体的共鸣腔体是一个完整体,在歌唱中这三个腔体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的共鸣效果。但是在运用三个共鸣腔体时,又必须注意以口腔共鸣为主。原因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是很微弱的,首先在声带附近的共振中获得共鸣,而口腔是声音和气息的主要通道,离喉头声带较近,所以口腔共鸣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获得;其次,口腔中的唇、舌、齿、喉、下腭、软腭等都是咬字吐词的器官,在歌唱时,随着语言和情感的变化,口腔内各发声吐字器官也要敏捷灵活地作各种不同的调节,才能把歌词发得准确清楚。只有正确地调节运用口腔共鸣,才能更好地结合头腔,胸腔共鸣,使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保持一定的平衡,使歌声的共鸣比例调配恰当,这样歌声的效果才会丰满优美。实际上,当声音从声带振动发出来以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口腔、鼻腔及鼻腔上方诸窦和气管胸腔等共鸣腔体,基音的音波已经不断地扩大美化,当它从口腔发出来时,已经包含着头腔,口腔,胸腔的混合共鸣。只是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各共鸣腔体共鸣的比例不同。
4、关于共鸣区的统一问题
我个人认为,所谓共鸣区的统一,就是指运用胸声区(低声区),混声区(中声区)和头声区(高声区)来发声时,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各个声区的比重虽有所不同,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共鸣的色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的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对音色的影响很大,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的,而高声区只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低声压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因此,在歌唱的训练和演唱时,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要有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较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
在歌唱时如果单纯追求某一咱共鸣,势必会造成声音的单薄乏力,损害歌声的整体效果。如唱低音时,若片面地追求胸腔共鸣,就容易产生压喉的现象反而影响声带的振动,使胸腔副紧,声音粗造发虚。唱中声区,苦片面地追求口腔共鸣,声音就容易“发白”,缺少厚实结实的色彩,也缺少上下声道管道的连接畅通。唱高音时若片面追求头腔共鸣,声音社会缺少扎实的基础而单薄尖锐,甚至出现晦暗的鼻音。特别是女声,如果只运用单一的头腔共鸣或口腔共鸣,就会产生声音声区的不统一,音区音有明显的痕迹,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真假声声结合不好,互相打架。
歌唱声音整体共鸣的获得,是靠长期的声音训练去仔细体会琢磨,在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提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达到。
三、歌唱共鸣技巧运用时应注意要点
1、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提倡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注意在演唱时不要过份去追求喉咽腔的共鸣,因为喉咽腔紧靠声带,这个部位的共鸣用多了,不仅造成喉音过重,还容易出现压喉现象。更重要的是会使喉部肌内疲劳,并且影响声带,使声带充血失去弹性,失去正常的歌唱机能。因此在歌曲的练习和演唱中,首先要使中声区的声音自然放松,明亮饱满,注意向上与头腔、向下与胸腔联系起来,获得较好的整体共鸣,这样才能使声音的音色,位置,音上下统一,唱出的歌声优美动听。
2、歌唱时共鸣腔体的共鸣运用,必须与咬字吐词结合起来。特别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是非常讲究字音的清晰准确和演唱时字意的表达。如果只片面强调共鸣,而忽视咬字吐词的准确,就会出现音包字的现象,吐字不清,咬字无力,听众不懂演唱的词意和内容,也就失去了歌唱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歌唱的共鸣应该建立在清晰、准确的咬字吐词的基础上,二者是统一的。
3、良好的共鸣是歌唱发声的各部分器官协调配合,正确运用两肋隔肌式呼吸方法取得的。因此要防止单纯去追求共鸣而忽视其他歌唱发声器官的协调和统一,不然会造成声音不必要的僵硬做作,实际共鸣也就不丰富充实了。正常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共鸣,是人体整个歌唱器官互相配合协调运动的结果,片面单纯地去追求一部分效果,反而破坏整体的协调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歌唱的共鸣和歌唱的呼吸,发声一样,都是歌唱的一种技能手段,技巧方法,是为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服务的。歌唱的共鸣主要以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和丰富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色彩。所以在歌唱时共鸣的运用,必须从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歌曲表现的情感出发,防止盲目片面的追求共鸣,脱离实际内容只去追求声音,在歌唱的吐字行腔中真正达到声情并茂。
;唱歌时的共鸣是什么啊
唱歌时的共鸣是指胸腔共鸣,歌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有肺部的力量参与。试唱一个音,将手放在胸部,就会感到震动。
胸腔共鸣是声带振动激起气管内空气柱振动而传送到肺,再扩及整个胸腔引起共振产生的整个共鸣,包括横隔膜以上至气管顶端的整个脑区。
扩展资料:
所谓胸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说法,是一种练声方法,一种声乐术语。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
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唱低音(发胸声区的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