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第一印象重要可为什么比赛时都不愿意第一个上场呢「都说第一印象重要可为什么比赛时都不愿意第一个上场」
你推测的过程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人们会根据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判断,最初的印象可能将长时间影响着人们,也就是常说的“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假设你将和另一个人,不久后将在公开场合就某个主题进行辩论,目前还不知道上场顺序。你会希望先发言吗?你想,先发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吧,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比赛中第一个上场的人,通常得分都不会很高。选择后发言?似乎也有道理,人们对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印象较深,可是排在后面,会不会很吃亏?观众会不耐烦吗?
你推测的过程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人们会根据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判断,最初的印象可能将长时间影响着人们,也就是常说的“先入为主”。
第一个出现的事物,总是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后面出现的第二个第三个则有东施效颦之嫌,很难引起那么多兴趣和关注度了。
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再次翻拍时,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总没有原版深入人心。比如87版电视剧《西游记》,成了几代人喜爱的经典作品,几乎每年都会重播,收视率还是很高。
下面有两行描述,你能感到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苏琪聪明,勤奋,细心,吝啬
苏琪吝啬,细心,勤奋,聪明
阅读第一行产生苏琪积极印象的结论要多于第二行,通常我们认为排在最前面的是最重要的,所以人们对第一情有独钟,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获得冠军。
如果第一印象不佳,想扭转不良印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长期相处可能会改变最初的印象,但两者并不能完全抵消,因为这个不佳是真实存在过的;当后期再次出现不好的表现,又会让人联想到第一次的不良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比起过往发生的事情,人们总是更容易记住当前发生的事情。
刚刚看到的新闻比上一周看到的新闻记忆更鲜明。
昨天背的单词,今天可能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一群陌生的人做自我介绍,相较前一个,你可能只记得住正在做介绍的这个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与人的记忆遗忘有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对事物遗忘的过程与时间有关,根据研究成果,他绘出一条遗忘曲线,这就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所有人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这些在大脑里形成的记忆,在短期内,时间间隔越久,遗忘得越快。刚发生时记忆是最清晰的,随着时间过去,记忆量急剧下降,隔20分钟之后,记忆量下降了一半,1天之后,记忆量只剩下33%。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记忆表格
有时你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可能第二天醒来就忘记了,这就是记忆遗忘规律在起作用。
人们对发生时间越近的事情,记忆越清晰。
一部电影开头精彩,之后就平平无奇,你会觉得不是一部好片子。但开头平淡无奇,看着看着渐入佳境,结尾精彩,你会觉得这部片子真不错。
一顿丰盛的大餐,前面的食物味道都很棒,结束的时候如果吃到一颗发霉味苦的花生米,恐怕会对这一顿菜肴的印象要大打折扣。
看起来两种效应都对人产生了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哪种效应在发挥着影响呢?
我们把上面苏琪的例子稍微改变一下。
苏琪聪明,勤奋,细心,吝啬
苏琪聪明,勤奋,细心,但是吝啬
与第一行并列关系的词语相比,第二行词语变成了转折关系,更加强调不同,这时近因效应出现了,对第二行最后出现的“吝啬”印象更深刻,所以人们常说“但是前面的话总是废话”。
说明当先后出现两个不同内容的信息,且受众在接受第二个信息后需要立即表态时,近因效应明显。
有时为了减少近因效应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对先后出场的两个选手做出评判之前,把两者具有特色的信息再次进行简短地展示,以帮助受众恢复对先出场者的记忆,尽可能地减少近因效应的影响。
这里也总结一下满足首因效应的条件。当先后出现两个信息,内容相同或类似,经过一段时间后,此时首因效应发挥作用,最先出现的信息会被记住。尤其是在第一种信息引发了思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人们在对事物的认知中,经常出现认知偏差。如果对某人突出的特点、品质一旦形成某种信念,就很难改变,会掩盖住其他特点品质,这种错觉,称为“晕轮效应”,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果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和印象,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是如此,而忽视个体差异,便形成刻板印象,比如“地域黑”。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都可能会引起认知偏差。
下图是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的区别。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期待有好的结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如何确保留下最好的印象呢?
这就需要用到组合效应——峰终定律。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人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也就是说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即最终印象=高峰时感觉 结束时感觉。高峰时感觉可以为开头或过程中形成的情绪体验。
就是说做一件事,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首因效应发挥作用),在结束时也要做好收尾工作(近因效应发挥作用),最好过程也精彩,受众就能获得最大的愉悦度,事情就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常常也有运用密集情绪体验的例子。
《口技》一文里描写的声音表演,几乎全程都是密集的情绪体验。表演开始,醒木一拍,一下子镇住了全场听众,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立即安静下来,没有人敢大声说话”。接着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摹拟出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场景,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狗叫、哭、哼唱、责骂,各种声音紧紧调动着听众情绪变化。起火后众人慌乱惶恐的各种声音,也将听众的情绪体验带动到极点。“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忽然醒木一拍,又将听众从沸反盈天、惊慌失措的救火现场中拉回到现实中来。短短的一段口技表演,密集的情绪体验令听众身临其境、记忆深刻。
宁浩导演的电影《心花路放》采用了他常用的喜剧创作手法,每5分钟设置1个笑点,让观众全程笑声不断,观众获得了密集的情绪体验,影片也取得了非常棒的喜剧效果。
提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何西餐要把甜点放在最后端上桌吗?
因为最后品尝的甜点让人对美食的印象停留在最甜蜜的记忆时刻。
以上几种效应你学会了吗?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关注 点赞,谢谢!
为什么比赛时选手都不喜欢是第一个?
有些选手在比赛时都不喜欢是第一个是因为他们的压力非常的大,在第一个上台比赛时会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让他们紧张,很有可能第一个上台比赛会让他们失手没有发挥以前的正常水平,所以说很多选手都不喜欢第一个上台。
演讲比赛第一个上台好不好
挺好的,第一个上台会给评委留一个很深的印象,相对来说会很有优势。第一次演讲会紧张,会踟蹰,不知所措,想逃离。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要暗暗告诉自己: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为了这次的演讲,自己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一定可以的,加油。
为了消除演讲前大脑的紧张程度,可以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在某一个具体的物件上。比如,可以欣赏会场的环境布置,也可以与人闲谈,借以冲淡紧张的情绪。
扩展资料
在演讲时,面对满场听众,有时会因精神紧张而出现语言表达失误的情况。这时可以假想一下自己已经获得成功的情绪,就会信心倍增。
在演讲前,运用深呼吸松弛紧张情绪的办法简便可行。具体做法是站立、目视远方、全身放松,做深呼吸。这样就可缓解演讲时的紧张情绪。为了消除紧张情绪,可在演讲前通过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放松。如在演讲前,听一首轻松愉快的乐曲,看一些令人捧腹的幽默故事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