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方面存在的这些心思揭开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历史原由
国共第一次合作,其实关于要不要合作,关于两党怎么合作,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在进行争论,一直到1922年8月份在杭州召开所谓的西湖会议,当时还是在激烈的讨论到底合不合作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比如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等等他们都是群体反对跟国民党合作。当时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进行了大量的说服的工作,最终当时中国共产党才最终接受国共两党进行合作。
西湖会议后来有过一个决定,即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前言:
国共第一次合作,其实关于要不要合作,关于两党怎么合作,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在进行争论,一直到1922年8月份在杭州召开所谓的西湖会议,当时还是在激烈的讨论到底合不合作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比如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等等他们都是群体反对跟国民党合作。当时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进行了大量的说服的工作,最终当时中国共产党才最终接受国共两党进行合作。
西湖会议后来有过一个决定,即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所以,从国共两党合作的这样的一个进程中,就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早期的时候,尤其是陈独秀时期,应该说受苏俄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或者说这种独立自主性还是比较弱的,很多党内的事情中国共产党是没有办法独立自主的来决定。这种情况实际上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一直到毛泽东成为我们党的领袖之后才有所好转。
回过头来看,当时苏联人跟中国共产党设计的党内合作这样一种方式,其实后来引起了很多的纷争。
一方面是共产党内部,尤其是陈独秀等人,他们是非常害怕这种党内合作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加入到国民党内部这样一种合作的方式。他们担心最终会把中国共产党搞没了。
对于这种忧虑,陈独秀进行过明确的表达,他跟莫斯科讲说,如果党内合作这样一种方式是共产国际不可更改的决定,我们也只能表示服从。
但是陈独秀还是说,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还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要取消国民党里面要求按手印宣誓,服从孙中山个人等等这样一种落后的方式,并且要求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陈独秀坚持说只有这样,我们共产党才可能加入进去。否则的话,即便是共产国际的命令,我也要反对。
正是在这种坚持之下,后来国民党确实进行了改组,像按手印宣示对孙中山个人的这种效忠,这些东西就逐步地取消了。
而且事实上我们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即便是已加入到国民党内部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合作,但是他的独立性还算是比较好的保留了下来。
其实对于这样一种合作方式,一方面我们说共产党人是比较担忧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国民党内部也有一些人对这种合作方式其实也表示出了不满。他们害怕共产党人借助这样一种合作方式,在他们里面,在国民党内部搞阴谋。
其实在两党合作的过程中,国民党里面始终有一股非常强大的反对共产党的这种暗流,当时国民党内部反对合作的声音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国民党一些反共分子认为共产党是受苏联人的操纵,中国共产党跟国民党合作背后可能会有阴谋。
第二点,很多人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主义,就是说思想政治理念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搞合作。
第三点,这些人反过来担心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利用他们。
第四点,对于合作方式,他们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说党内合作共产党加入我们,同时又保存他们自己的独立的组织,就好比孙悟空跳入到猪精的肚子里打跟头,说我们如何能够受得了,这是国民党方面的担心。
第五点,国民党里面有一些人说共产党跟我们搞合作,他们未必是忠诚的,他们可能只是借助国民党的躯壳,然后最后灌入共产党的灵魂。
因此,从这几点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党内合作这样一种方式,在当时其实国民党害怕,共产党也担心,可以说两个党从合作起始就存在相互防范和基本矛盾。这些间隙虽然在孙中山等人的力促下暂时搁置达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结果,但是也为后来国共关系破裂买下了历史因由……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可以列出多端:
1、共产国际不谙中国国情的错误指挥,套用别国经验搞“党内合作”。
2、不适时地要求中共开展土地革命,人为制造了两党之间的不少矛盾。
3、中共政治经验不足,工农运动出现“过火”,导致北伐阵营内部的不满。
4、蒋介石搬来“革命是非专政不行的,一定要一个主义,一个党来专政”的主张。
后来,毛泽东总结说,中国人民没有任何的政治上的自由权利。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这是拿血换来的经验。
扩展资料:
1924年初,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为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此时,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目标: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除军阀。大革命高潮由此掀起。北伐,东征,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在这过程中,共产党人的政治舞台也得以扩大。这个由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新生小党走出象牙塔,投身中国社会。
用它锐利的理论武器刺破蒙昧,唤起千万民众,党的自身组织也由几百人迅速发展到5.8万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次国共合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