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
0 评论
74 阅读
汝窑樽式炉
哥窑弦纹瓶
定窑酱釉盖碗
钧窑出戟尊
辽龙泉务窑花口军持
耀州窑矮梅瓶
登封窑(磁州窑系) 珍珠地划花瓶
定窑白釉梅瓶
景德镇青白瓷碗
灵武窑黑釉剔花梅瓶
◎丁雨
晚唐五代时期,陶瓷群芳竞艳的格局已经呼之欲出。在陆羽这样的品评人笔下,“南青北白”似乎是彼此睥睨、一争高下的对立局势。实际上,南北双方早就彼此“倾慕”,并积极互仿。到宋代,北耀南饶,终于开辟出一片“南白北青”的天地,而之前的
汝窑樽式炉
哥窑弦纹瓶
定窑酱釉盖碗
钧窑出戟尊
辽龙泉务窑花口军持
耀州窑矮梅瓶
登封窑(磁州窑系) 珍珠地划花瓶
定窑白釉梅瓶
景德镇青白瓷碗
灵武窑黑釉剔花梅瓶
◎丁雨
晚唐五代时期,陶瓷群芳竞艳的格局已经呼之欲出。在陆羽这样的品评人笔下,“南青北白”似乎是彼此睥睨、一争高下的对立局势。实际上,南北双方早就彼此“倾慕”,并积极互仿。到宋代,北耀南饶,终于开辟出一片“南白北青”的天地,而之前的“南青北白”更新换代,两相叠加,又有新篇,遂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汝”为首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新展“辽宋西夏金陶瓷”一节,打头阵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如果去过这几个窑址的所在地,会发现在地方宣传中,“五大名窑”都说自己排名首位。“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人之常情,但如从晚清民国以来收藏品评的情况来看,“汝、官、哥、定、钧”是更常见的顺序,而汝窑则是当之无愧的首位。
排座次往往敏感而讲究,汝窑凭什么被推上“头把交椅”?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宋人自己有这么一段话:“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按照这段话,在宋人心中,与汝窑同时的窑场中,汝窑排名第一,而且是因为“定窑不堪用”,它才出现的。这样一来,汝窑就把年代比它早的定窑给比下去了。其次,按照时间来看,汝窑比定窑之外的三个窑场创烧时间都早,而且这个时间早晚还不是单纯的时间关系,而是有着产品面貌和技术体系的传承关系。宋室南迁之后,汝窑的文化因子分南北方向传播,南方一支是汝窑技术与越地传统结合,孵化出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名窑;北方一支则衍生出张公巷窑、钧窑。换句话说,后来的南北青瓷名窑,或多或少都在模仿汝窑。从窑业的发展脉络上来讲,官、哥、钧三窑都有汝窑的影子。第三,从地位上来看,五大名窑多多少少都和朝廷有些关系,但汝窑这层朝廷关系比较特殊,关系的那一头有文艺皇帝宋徽宗,这就把汝窑的整体品位又往上推了一个台阶,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青瓷窑场都要模仿汝窑。这三个原因互相交缠,构成了汝窑列居首座的底气。
汝窑瓷器的胎釉特色广为人知:天青色釉、冰裂纹开片、香灰胎、芝麻钉支烧。“天青色等烟雨”是周董对青花的误会。另一条常见的说法“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常见于清代民国文献,说的也并非汝窑,而是五代周世宗柴荣的柴窑。原本,五大名窑是指“柴汝官哥定”,后来归纳宋代名窑,便去“柴”而添“钧”。柴窑何方,至今仍是个谜,但流传的说法中,其主要特征便是釉色天青。而成熟期汝窑的釉色,与其早年产品沿袭耀州-临汝传统的清亮青釉色泽不同,有可能是据某些理念刻意改造的结果。考虑到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后周和北宋的关系,汝窑追仿百年前的柴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瓷釉呈现的玻璃态,光滑柔和,肌肤相触,其质感当然要比生涩的瓷胎好得多。但是器体表面施满釉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烧制过程中,瓷器下方如果有釉,会与接触的支撑具粘连在一起,必须有少量部分露胎与支撑具接触,才能让瓷器在烧成后与之分离。正因如此,名窑瓷器的讲究,不止于瓷釉发色纯正、釉质均匀细腻,还在于能否想办法让器体尽最大可能布满釉。汝窑于此节登峰造极,其产品烧制过程依靠支钉支撑,露胎之处呈点状,小如芝麻,故称“芝麻钉”。这是汝瓷最具特色的工艺特征之一,也是汝瓷追随者必然模仿的部分。
201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落槌,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的一件汝瓷洗以2.94亿(含佣金)的价格拍出,据说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故宫陶瓷馆此次新展展出8件汝瓷,有些还有乾隆御题,却连个独立展柜都没轮上,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官、哥、定、钧”
汝瓷生产时间相对较短,如昙花一现。瞬息光华,却让后人追慕不已。宋室仓皇南渡之后,礼器失散、铜料奇缺,无奈之下,朝臣翻遍礼书,决定以陶木礼器相代。于是有了南宋官窑的兴起。
如今,通过考古工作发现两处南宋官窑,地理位置皆较为特殊,其中老虎洞窑址被认为是修内司官窑,就位于南宋皇宫旁边。为了方便朝廷直接指导制瓷工作,让“重污染企业”落脚于此,或许更显现出了烧制礼器的迫切需求。与汝瓷相比,南宋官窑生产了更多的礼器,形态与铜器近似,整体气质更显厚重。
汝窑在女真铁蹄之下已分崩离析,南方青瓷可追摹的对象便也只有南宋官窑,于是自南宋起,浙南龙泉南区产品画风为之一变,从北宋时期的划花风格,转为薄胎厚釉、乳浊效果,品质直逼官窑,至元朝而成一代传奇。按文献、传说,哥窑与龙泉窑同根同脉,皆与南宋官窑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址的元代地层就是哥窑窑址所在。
宋金之际,汝窑已矣,但其血脉在北方并未销声匿迹,钧窑正是其中一支。坊间有“汝钧不分”的说法,这正暗示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在故宫陶瓷馆展览中,钧瓷的年代仍被归为宋代,但展览说明中同时也提到了钧瓷的年代争议。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对钧瓷年代的一般观点是“兴于唐,盛于宋”,但如今已有大变。这一年代问题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钧窑始烧年代,二是钧窑陈设类产品的始烧年代。
钧瓷可分为日用类钧瓷和陈设类钧瓷两类,前者指碗盘等日用器类,后者指出戟尊、鼓钉洗、渣斗式花盆等特殊器类。后者实为钧窑产品的精华,也是其位居宋代名窑最重要的资本。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日用类钧瓷的出现年代稍早,目前有北宋末期、金代中期两种新观点。而陈设类钧瓷年代,统一看法的学者近年来越来越多,认为它应当晚至元明时期。如此一来,钧瓷五大名窑的地位怕是岌岌可危。
在宋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的白瓷窑场,显得比较特殊。其实,“五大名窑”是后世归纳的结果,倒真未必是宋人自己的看法。在宋人文献中,定窑的出镜率极高,显然极受宋人喜爱。从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宋代定窑最拿手的产品当然是白瓷。但它生产的一些小众产品,也颇为抢镜。苏轼写诗说:“定州花瓷琢红玉”;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个情节,是宋仁宗把王拱辰夫人送张贵妃的定瓷打碎,按照文献,那件器物也是“红瓷”。所谓“红瓷”,实际上是定窑生产的酱釉瓷器。白釉瓷、酱釉瓷、黑釉瓷并不罕见,各大白瓷产品为主的窑场均常有生产,但唯定瓷能得皇室、文人青眼,何以如此?
定窑附近的制瓷原料极佳,生产出的器物器骨轻巧,胎釉细腻,可谓“天生丽质”,纵然是普通瓷器品种,其产品也能出类拔萃,领一时风气。定窑窑工最出名的装饰技法是刻划花与印花。白胎几道轻划,若隐若现,似有还无,朦胧之美,欲说还休,最是贴合宋人的美学品位。印花装饰在宋代虽已出现,但却不如刻划花流行,直到金代,印花才成为主流。
从地理位置来看,定窑距离辽宋边境不远,辽人对定窑产品也是情有独钟。不仅大量采购,自家生产的瓷器也照猫画虎。金灭宋后,定窑并未衰败,反而迎来新一轮生产高潮,其生产质量虽稍有下降,但工艺改进使得其迎来新一轮生产高峰。印花装饰的优势,在于装饰效率提升,其或许正是伴随着这一轮生产高峰而流行开来的。
无冕名窑
“五大名窑”备受关注。但这还并不是宋代名窑的全部。明清民国的收藏家们,并不和宋人心心相印。名窑之外,还有名窑。
首先要提的是耀州窑。作为唐宋时期北方青瓷的翘楚,耀州窑最初的模仿对象是越窑。五代时候就生产出了天青釉瓷,入宋之后,风格为之一变,开始大量生产釉色澄澈透明、刻划花技法高超的产品,从此独树一帜,与南方以釉色取胜的秘色瓷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翘楚,带动了中原黄河以南地区诸多窑场开始生产类似风格的产品,进而形成了河南的“青瓷势力”,而正是这股“青瓷势力”孕育出了汝窑。
除了“青瓷势力”,中原黄河以北地区还有一股白瓷势力与其对峙。“白瓷势力”的策源地是磁州窑。磁州窑是定窑之外的另一大白瓷窑场,其最拿手的是瓷器“医美”。论原料,磁州等地远不如定州,无法依靠胎质本身做出白瓷,但人民的智慧总是无穷的,给深色的瓷胎涂上厚厚的粉底,不就是白瓷了吗?化妆白瓷的出现,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不仅遮掩了原料的缺陷,更刺激了窑工的想象力,让瓷器在深浅色彩装饰的鲜明对比中,获得了勃勃生机,风靡一时。
在中原地区,白瓷势力和青瓷势力大体以黄河为界,“南青北白”,此消彼长。在一些过渡地带的窑址地层切面中,还能观察到一层青瓷一层白瓷的现象,可见个体窑场也是顺势而为,“见风使舵”,跟着一时的潮流风气,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北方地区青瓷白瓷“割据混战”,南方地区亦然。南方青瓷仍以浙江为最重要的根据地,南方白瓷的原创中心则在景德镇。景德镇古属饶州,其生产的青白瓷产品风华绝代,元代文献《陶记》称之“饶玉”。玉在传统文化中含义特殊,以玉为名,足见推崇。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在两宋之际虽几经起落,但绵延不绝。其釉色白中泛青,相比于纯白之色,更增一分洁净清新之感。景德镇青白瓷亦常见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其中精彩者繁密复杂而又井然有序,刻划之间透露出几分对定瓷的“倾慕”。
景德镇两宋时期生产规模极大,在其东河流域、南河流域、小南河流域遍布青白瓷窑场,数量可达几百处,足见其生产曾极度兴旺,深受市场欢迎。正因如此,闽广沿海地区窑场很早便开始了对景德镇青白瓷的仿制,其在海外的销售状况甚至盖过景德镇的正品。
在青瓷、白瓷之外,还有窑口出奇制胜。黑釉瓷本非瓷器生产的主流,但吉州窑、建窑等窑场,却开发了属于黑釉瓷的拳头产品。吉州窑产品三大特色装饰,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纹,让原本深沉的黑釉瓷器或得野趣、或得灵气,自成风格。建盏似不必多说,宋徽宗《大观茶论》中一番品评,让兔毫、油滴、鹧鸪斑名满天下、流芳至今。茶盏之美的流露,在于茶与器的配合,亦在与饮茶的情境,当然更在于对饮的人。隔着展柜玻璃,大可用想象填补青绿茶汤间背后的一盏夜色星空。
两宋之时,契丹、党项、女真等族活跃于北方,先后建立辽、夏、金等政权。赵氏子孙不想在床上听别人打呼噜的愿望难以实现,三百年间辗转反侧。但多民族的融合与碰撞,却给工艺美术品的制造增添了新的灵感和元素,使得这一时段的瓷器面貌愈加多彩。辽人钟爱定窑白瓷,故着力于白瓷生产。西夏则看上了磁州窑系,灵武窑亦成一格。金人占据北方,北宋故窑并未衰落,无论青瓷白瓷,皆有新一轮的发展。无论是钧窑铜红釉铜红彩的创造,定窑覆烧工艺的改进,还是磁州窑系各类纹饰题材的极大拓展,都暗示女真民族旺盛活力对陶瓷整体气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彼时陶瓷生机勃勃、引人入胜,展厅中令人目不暇接,而那也正是宋代美学的缩影。
本版摄影/丁雨
宋朝陶瓷代表作是什么
呵呵,我也说一个吧,就是楼主要的陶器的,是北方的民窑磁州窑,宋一朝几乎整个北方地区都在用,可惜就是不是宋国的地方的。代表产品是梅瓶,装饰工艺主要是黑白刻还有铁锈花。
宋代瓷器有哪些?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临安,称为南宋,称以前为北宋。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此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气孔率较低,说明这一时期定窑的烧结程度较为致密。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汝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半个世纪以来,都始终没有找到客观存在的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址,窑以州名。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
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本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
到目前为止,哥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
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址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临安建造了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
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如鼎、炉、瓶等等,典雅而古朴。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等地都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
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图案内容以花卉为主,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为“陶瓷”州。该州原属河南,现位于河北磁县,始烧于宋,元代未年以后迁至今日的彭城。历史上的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诸窑多生产民间日用陶瓷,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产品装饰以刻、划花或是铁锈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时期磁州窑的陶瓷枕最为有名,多雕塑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纹饰,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无不挥洒自如,将制瓷技艺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红绿的制作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窑装饰风格还影响到山西介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谓“耀州窑系”。
景德镇的烧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该地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
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称。南宋时期的仰烧产品釉色纯正青白,覆烧产品则略偏黄色。从10世纪至14世纪,这种产品广泛流通于海内外,元代后期逐渐衰落,让位于青花及颜色釉等品种。青白瓷器种类繁多,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镂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现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
景德镇窑的产品胎体较薄,原料为当地产的优质瓷石,质地细腻;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调配而成,烧成过程中流动性较大,所以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匣钵仰烧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烧窑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镇还广泛影响了江西的其他窑场,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方,形成一相庞大的“景德镇窑体系”。
建窑,也是宋代著名窑址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宗,这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有关。其胎质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所以这种特殊产品被称为“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也有呈油滴状结晶,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羽毛,被称为鹧鸪斑。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尤为珍贵。这种产品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对日本陶瓷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相传当时浙江天目山一带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学为荣,回国时许多人携带寺庙中使用的建窑黑釉盏,一时间这种黑釉盏在日本成为时尚。北宋后期该窑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代以后黑釉烧。在古代文献中建窑亦被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
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受到了越窑和瓯窑等窑场的影响,装饰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辅以划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黄或泛灰。约在十二世纪晚期,也就是从南宋中期开始,烧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烧制成功,使龙泉窑达到鼎盛。从化学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窑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细的淘洗技术,经提高原料中高岭土矿物和绢云母矿物细颗粒部分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细程度。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烧成温度相应提高,釉的烧成温度范围变宽,使瓷质有了很大进步。
龙泉窑制品的造型十分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铜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为适应厚釉的特点,堆花或贴花装饰也逐渐替代了刻花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
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陶瓷业空前繁荣的局面。除了各具风格的一批名窑之外,许多产量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窑场也遍布全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