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实力到底有多强,镇魂街大结局赵云出场
赵云,不仅立志高尚——忠君救民,在芸芸中誓寻找志同道合的明主,还本领高超——艺高胆大(民间曾对三国武将有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赵云可排第二)。其在初战中,敢力拼誉满河北的名将文丑。
纵观东汉末年,志大才疏的人,比如王允之流,终究难成大事;而志大才高的人,诸如赵云之辈,同样未成大事。赵云,先是委身屈就在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麾下,只充当一个任人驱使且默默无闻的小兵;后是改换门庭于人称白马将军的公孙瓒帐下,欲充任一代冲锋陷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赵云,不仅立志高尚——忠君救民,在芸芸中誓寻找志同道合的明主,还本领高超——艺高胆大(民间曾对三国武将有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赵云可排第二)。其在初战中,敢力拼誉满河北的名将文丑。
纵观东汉末年,志大才疏的人,比如王允之流,终究难成大事;而志大才高的人,诸如赵云之辈,同样未成大事。赵云,先是委身屈就在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麾下,只充当一个任人驱使且默默无闻的小兵;后是改换门庭于人称白马将军的公孙瓒帐下,欲充任一代冲锋陷阵且救民济世的大将。
《三国演义》记载:公孙瓚初得赵云,不知心腹,令其另领一军在后。
心腹,在这里是指亲信的人。事已愿违,赵云虽然志向远大且武艺高强,甚至解救公孙瓒于危难的大功,但是在公孙瓒阵营中依旧不被赏识,依然不受重用。
历史上,救驾有功者大都封侯授爵,前有樊哙在鸿门宴上救主有功被封为舞阳侯,后有薛仁贵在淤泥河中救驾有功被为封为一字并肩王。相比于樊哙救主或薛仁贵救驾,赵云在界桥之战救了公孙瓒的命,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历史往往跟赵云开起来玩笑,封侯授爵不敢有奢望,连赏识重用都指望不上。
赵云之所以会得到公孙瓒这等悬殊对待,是因为如下三点原因。
即其一:有诈降之疑。
界桥之战期间,袁绍实力胜于公孙瓒,袁绍有主场作战的优势而公孙瓒只有客场作战的劣势。按常理来看,据常人而言,一般人都是选择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曾为袁绍辖下之人的赵云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解救敌酋投敌方。赵云的反常,着实让公孙瓒大为不放心。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于《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里补充记载赵云人物生平的传记《云别传》中有一句话就能表明公孙瓒心中的疑虑,即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全冀州人都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投靠袁绍,只有赵云一人来依附公孙瓒。赵云的特别,不得不引起别人的猜测。再说,对一方统帅公孙瓒而言,一旦赵云是诈降的话,到最后不光自己的命丢了,还要陪上更多人的性命。为此,公孙瓒绝对不敢轻易相信、信任并重用赵云。
其二,有考察之意。
真金不怕火炼。赵云虽在公孙瓒命悬一线之际挡住文丑,但公孙瓒并未亲眼见识赵云的本事。仅凭赵云救命之恩就倍受重用,大加提拔的话,必将引起军中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不服气,也将引起军心不稳。再者,赵云刚刚投靠过来,未建立一寸功劳,还需经过忠心及本事双重考验。只要赵云通过考验,方会招进自己的队伍中,方可留在自己的身边上。
其三,有面子之因。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方诸侯。公孙瓒好面子,爱张扬。界桥第一战,公孙瓒自己就被敌军杀的损兵折将,丢盔弃甲,九死一生,不仅不光彩还怀疑人生。败就败,竟然还有赵云这个观众在全程观赏,甚至还被人所救,幸运又不幸。作为统兵治众的诸侯,为了自己的面子及威信,断然不会向人提起被人所救,还是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所救。为此,公孙瓒必定要向手下吹嘘一番自己十分利害,大战文丑后全身而退。从公孙瓒的角度而言,赵云救公孙瓒非但无功,反而有错。因而,公孙瓒没杀赵云灭口已是侯恩浩荡,赵云理应感恩戴德,还敢奢求提拔重用,平步青云。
在界桥之战时,赵云在公孙瓒即将命丧文丑枪下之际,力挡文丑,让公孙瓒得已逃生。但公孙瓒不仅不感感念赵云救命之恩,反而不信任不重用赵云,让赵云不得不重新选择明主。
笔者按:奇,本义是奇特、奇异,后延伸至特别、不可思议。赵云,一个少年英雄,又是一个非常人,本是袁绍之人,却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竟然力拼高手,救下敌方首领公孙瓒,反投公孙瓒。由于赵云的奇,奇地得不到公孙瓒的信任与重用。这就是赵云奇得代价。
赵云勇猛无敌,却为何在公孙瓒手下没能得到重用?
公孙瓒是东汉末期北方实力强劲的诸侯之一,特别是在攻灭幽州牧刘虞后,公孙瓒实力堪与袁绍分庭抗礼,不过和袁绍兵强马壮、麾下大将和谋士众多不同,公孙瓒麾下真正拿得出手的猛将和谋臣并不多,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日后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不过赵云能力虽然出众,效力于公孙瓒麾下近十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公孙瓒的重用,其中原因何在?我们来分析一下。
《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不过公孙瓒对赵云并不感冒,同样是《云别传》记载公孙瓒曾嘲讽赵云:“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这两段记载其实透露了不少信息:第一,赵云绝对不是白身出身,赵云是冀州常山郡人,既然他能“为本郡所举”,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赵云在当地都是有一定身份之人,否则也不会把义从吏兵交付给赵云,不说赵云是当地豪强与否?至少他的地位高过关羽和张飞不少。
公孙瓒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他不仅是庶出,而且生母地位低贱,所以他对贵族和豪强子弟有一种天生的反感,反而喜欢结交贩夫走卒这种底层人士,史书记载公孙瓒有几个结义兄弟,“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这些都是社会地位不高之人。
赵云出身不低,又是外来人士,这很可能是他得不到公孙瓒重用的原因之一。
第二,从公孙瓒嘲讽赵云的话中可以得知,赵云投奔公孙瓒应该是在袁绍拿下冀州之后的事情,演义中说赵云在界桥之战前的磐河之战中救了公孙瓒,从时间点上来看和正史是吻合的。袁绍原本只是冀州牧韩馥治下的渤海太守,实力远不如公孙瓒,不过袁绍拿下冀州后实力突飞猛进,成为公孙瓒的劲敌,两人之间冲突不断。赵云放着袁绍不去投靠,反而大老远的北上幽州投靠公孙瓒,而且又带了不少兵马过来,这由不得公孙瓒不心生疑惑,恐怕他怀疑赵云是袁绍的人也说不定,按理来说公孙瓒再怎么样也没必要去嘲讽一个千里迢迢来投奔他的赵云吧?这可能也是公孙瓒不重用赵云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公孙瓒任人唯亲,他真正信任的是自己的两个兄弟公孙越和公孙范以及儿子公孙续,当然还有上面提到的几个结义兄弟,至于其他人,范晔曾评价公孙瓒:“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公孙瓒麾下其实也有才能出众之人,比如日后威震北疆的田豫,《三国志》记载:“瓒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公孙瓒明明知道田豫能力出众但却偏偏不重用他,连自己人田豫公孙瓒都不能好好任用,又何况一个外来户赵云?
所以赵云虽然投效于公孙瓒麾下时间并不短(大概191-199年),但是却一直未能被公孙瓒视为心腹而得以重用,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孙瓒败亡后赵云投奔刘备自此名垂青史
三国武力值排行,赵云在第几?
《三国演义》里的赵云,最初是公孙瓒的部下,后来在邺城跟了刘备。赵云的第一个闪光点在长坂坡,刘备逃走,赵云却往曹军方向去了,有人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刘备喝止“子龙不弃我走也”,后来赵云果然带着甘夫人和刘禅平安回来。不过,到底过程有没有那么惊险,有没有七进七出,不得而知。
接下来,赵云分别出场了这么几回:赵范嫁嫂,面对诱惑赵云不为所动;刘备娶孙夫人,赵云守卫主公,成功阻止企图带走刘禅的孙夫人;刘备拿下成都,刘备打算将土地和房屋封赏给众人。赵云却建议刘备把土地房屋分给百姓,安定民心;取汉中时,赵云唱了一出”空营计“,被刘备赞”一身是胆“。
刘备称帝时,封关张马黄为前右左后将军,封赵云为翊军将军。“翊”有护卫的意思,客观的说,赵云比之前面四位将军,官职上差了很大。所以有学者认为,蜀汉实际上“四虎将”,没有“五虎将”。
刘禅继位后,赵云升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228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命赵云、邓芝为疑军,在斜谷阻挡魏军,兵寡败走,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诸葛亮因此赏赐绢布赵云军,赵云却说战败怎么能要赏赐呢,上交府库。
229年,赵云病逝,261年,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以上基本上是赵云的历史轨迹了,客观说,赵云并没有多少上阵立功的机会,战场上也没有太多亮眼的表现。就军功而言,与关张马黄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魏延相比也有所逊色。
然而,我们在谈论三国武将排行榜时,常用“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战场表现不那么出色的赵云为什么还能获得《三国演义》的推崇呢?
第一点:赵云的形象是武将中少有的完人形象。他作为护卫,两救刘禅,作为将领,攻克桂阳。赵云目光长远有大局观,为人冷静。除了上阵杀敌之外,赵云还能两次劝谏刘备,这在三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不同于一般将领勇猛有余,智谋不足,赵云可谓是能文能武。赵云兢兢业业,个人品德也很好。相对于自傲的关羽、粗鲁的张飞、反复的马超等将军形象,赵云的形象显得特别异类,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武将,更像是一个全能的儒将。因此《三国演义》选中他来进行美化加工。
第二点:赵云一生,始终有些不被重用,他虽然勇武,却一直作为刘备的警卫队长,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一个如此完美的将领,终其一生,却没有被重用,后世多少有些为他打抱不平,因此,他的形象无形中就获得了加分。人们把同情转化为对他的喜爱。
第三点:赵云的忠义、低调、兢兢业业的形象,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臣的定义,因此,他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作为典型树立起来。跟关羽被神话为“义绝”,诸葛亮被神话为“神人”是一个道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