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灭国君主,北魏皇族灭门命案
当时角逐于京城洛阳内外、黄河两岸的有三股力量,一是灵太后胡氏的洛阳旧势力;二是拥立元子攸为皇帝(北魏孝庄帝)的晋阳军阀尔朱氏;三是受南梁王朝支持的北魏逃亡贵族元颢。
元颢在梁武帝的支持下伪称帝,这个时候陈兵黄河南岸。由于接应尔朱荣渡河的“夏州义士”被元颢发现而遭屠灭,渡河受阻尔朱荣极为沮丧,欲知难而退。
“荣因怅然
公元528年,尔朱荣从晋阳杀奔洛阳,拥立元子攸为皇帝,即孝庄帝,讨伐毒杀孝明帝的灵太后。杨侃随驾南还,但是,一众人马被北魏逃亡贵族元颢阻拦在黄河以北。
当时角逐于京城洛阳内外、黄河两岸的有三股力量,一是灵太后胡氏的洛阳旧势力;二是拥立元子攸为皇帝(北魏孝庄帝)的晋阳军阀尔朱氏;三是受南梁王朝支持的北魏逃亡贵族元颢。
元颢在梁武帝的支持下伪称帝,这个时候陈兵黄河南岸。由于接应尔朱荣渡河的“夏州义士”被元颢发现而遭屠灭,渡河受阻尔朱荣极为沮丧,欲知难而退。
“荣因怅然,将为还计,欲更图后举。侃曰:‘未审明大王发并州之日,已知有夏州义士指来接应,为欲广申经略,宁复帝基乎?夫兵散而更合,疮愈而更战,持此收功,自古不少,岂可以一图不全,而众虑顿废。今事不果,乃是两贼相杀,则大王之利矣。若今即还,民情失望,去就之心,何由可保?未若召发民材,惟多缚筏,间以舟楫,必立大功。’”
就是说,杨侃看到尔朱荣放弃过河,要返回晋阳,便极力劝阻,并提出打过黄河的建议。
正因为杨侃这一番说辞,挽回了尔朱荣的信心,率兵打过黄河,击败元颢。
“尔朱兆与侃等与马渚诸杨南渡,破颢子领军将军冠受,擒之。(元颢)至临颍,颢部骑分散,为临颍县卒所斩。”
就是说,杨侃与尔朱荣的养子尔朱兆渡过黄河,击败元颢的儿子元冠的军队,抓获元冠。元颢败走临颍,被无名小卒抓获,最终死在那里。
可以说,杨侃在尔朱荣渡河攻取洛阳的过程中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且杨侃还与尔朱氏一道带兵打过黄河。但是杨侃及杨家兄弟与尔朱氏的最终目标并不一致,以尔朱荣为代表的尔朱氏过河是要专权,将孝庄帝当傀儡,最终取代北魏王朝;而以杨家老大杨播的儿子杨侃为代表的杨家过河是要帮助孝庄帝恢复北魏道统。
因为杨家与北魏王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公元530年,孝庄帝图谋刺杀尔朱荣,不仅杨侃参与其中,他的内弟李晞也参与其中,同时参与此事的城阳王元徽、李彧也都与杨家有姻亲。这些人杀掉尔朱荣以后,很快招致尔朱世隆、尔朱兆的疯狂报复,带兵杀奔洛阳。杨家的杨昱、杨津等人又帮助孝庄帝抵御尔朱氏。
杨昱是杨家老二杨椿的儿子,当年杨椿辞官还乡时,杨昱也请求辞官回乡奉养老父,不被允许,被留在朝中。孝庄帝刺杀尔朱荣,孝庄帝任命杨昱为东道行台,率兵抵御尔朱仲远。接着孝庄帝又任命杨家老三杨津为“讨胡经略”,抵御尔朱氏的军队。
就是说,孝庄帝命杨津抵御尔朱氏,但是孝庄帝能交给杨津的军队,只有五百御林军,人少马弱,根本不济事。很快杨津便败回京城,所谓“所图不遂,乃还京师”。尔朱兆随即攻入洛阳。
杨家一门在刺杀尔朱荣这件事上始终是站在尔朱氏的对立面,他们极力帮助孝庄帝恢复北魏皇家的道统,也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尔朱氏能不对杨家恨之入骨。
尔朱兆攻入洛阳,杨侃逃到华阴老家避祸。
“尔朱兆之入也,侃时休沐,遂得潜窜,归于华阴。”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公元531年,注定是杨家的灾难之年,这一年的七月,尔朱氏终于下手,杨家在洛阳的住宅与在华阴老家的住宅同时被抄。
先是尔朱天光诱出已回到华阴老家的杨侃,囚禁在关中。
“普泰初(即公元531年),天光在关西,遣侃子妇父韦义远招慰之,立盟许恕其罪。侃从兄昱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殁,冀全百口。侃往赴之。”
就是说,尔朱天光让人带话给杨家,许诺只要杨侃自首,便可免除其罪,杨侃的从兄杨昱令杨侃自首,希望以此能保全家族百口的性命。
这个本来就是尔朱氏的阴谋,杨侃自首后没过多久,尔朱世隆借口杨家谋逆,对杨家下手。据《魏书》:
“世隆等将害椿家,诬其为逆,奏请受治。前废帝(北魏节闵帝元恭)不许,世隆复苦执,不得已,下诏付有司检阅。世隆遂遣步骑夜围其宅,天光亦同日收椿于华阴。东西两家,无少长皆遇祸,籍其家。”
就是说,尔朱世隆诬称杨家兄弟谋反,以骑兵保卫杨宅,杨家老少百余口人同时遇害。
杨家在华阴的家与在京城洛阳的家同时被屠灭,一百多人被杀,场面相当惨烈:
一、杨椿与公元531年二月辞官回到老家华阴。大约半年后,被害,“普泰元年(即公元531年)七月,为尔朱天光所害,年七十七,时人莫不冤痛之。”杨椿的儿子杨昱回归乡里,与父亲一道被尔朱天光所害。
杀戮场面相当血腥。书中有这么一个场面,杨椿的弟弟杨顺有一个孙子才九岁,叫杨玄就,一同被杀,场面凄惨,令人动容。据《魏书》:
“玄就,幼而俊拔。收捕时年九岁,牵挽兵人,谓曰:‘欲害诸尊,乞先就死。’兵人以刀斫断其臂,犹求死不止,遂先杀之。”
二、杨津抵御尔朱氏不果,回到京师,被害,“普泰元年,亦遇害于洛,时年六十三。”也是这一年秋七月。
三、囚禁在关中的杨侃也为尔朱天光所害。
一个世代公卿的豪门,一个钟鸣鼎食的大家族,上下老少百余口人一夜之间被屠灭。
实际上,就是杨家不参与孝庄帝诛杀尔朱荣这件事,尔朱氏也会对杨家下手的。原因就是杨家此时在北魏的势力太大,所谓“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尔朱氏想要取代北魏,杨家是他们必须要迈过去的槛。其实早在这次尔朱氏屠灭杨家之前,当时进入洛阳元颢出于同样的政治目的,也想对杨家下手。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列传第七十一上》:
“元颢入洛,椿子征东将军昱出镇荥阳,为颢所擒。又椿弟顺为冀州刺史,顺子仲宣为正平太守,兄子侃、弟子遁并从驾河北,为颢嫌疑。以椿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及加罪。时人助其忧怖,或有劝椿携家避祸。椿曰:‘吾内外百口,何处逃窜?正当坐任运耳。”
就是说,叛逃南梁的北魏逃亡贵族元颢进入洛阳,抓获杨家老二的儿子杨昱,差点将其杀掉。当时有人劝杨椿携家出去避祸,杨椿说,我全家内外百口,能躲到哪里去呢?
杨家到底没能逃脱被灭门的厄运。据
《魏书》说:
“史臣曰:杨播兄弟,俱以忠毅谦谨,荷内外之任,公卿牧守,荣赫累朝,所谓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及胡逆擅朝,淫刑肆毒,以斯族而遇斯祸,报施之理,何相及哉!”
就是说,杨家代有人才,世代公卿,是因为积善的结果吗?到了尔朱氏入主洛阳,暴虐肆行,杨氏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却遭遇被屠灭的祸难,报与施的道理,不相称嘛!
这个问题的确很尖锐。杨家极力维护北魏道统没有问题,但是,杨侃帮助尔朱荣这个恶人渡过黄河,客观上导致尔朱荣残杀北魏二千余名朝士的惨剧,杨侃难辞其咎,杨家怎么说也脱不了干系。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的历史: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期间从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
扩展资料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
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
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
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攻城的都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
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进行严厉统治。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 仅国史一案中,被灭族的北方汉族大姓就达千余人之多。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见盖吴起义)。
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陇西(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一年后,起义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1、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2、高平陵之变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4、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5、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阴之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平陵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嘉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