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争做第一品牌生意,企业为什么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因为在消费者的心智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那是留给第一品牌的。
在中国创业的门槛是很低的,而持续发展的门槛是很高的,不管你今天选择做什么,只要稍有成绩,明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学你、抄你、挖你的人,他们不交税,成本比你还低,价格卖的比你便宜,消费者大多是价格敏感型的,又要好又要便宜。
企业家自身也经常遇到成长的痛苦,比如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不及建系统、不知道如何把握发展的节奏,不知道是该重点抓市场占有率还是抓利润率,不知道如何做产品差异化,如何打造企业
为什么要争做第一品牌?
因为在消费者的心智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那是留给第一品牌的。
在中国创业的门槛是很低的,而持续发展的门槛是很高的,不管你今天选择做什么,只要稍有成绩,明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学你、抄你、挖你的人,他们不交税,成本比你还低,价格卖的比你便宜,消费者大多是价格敏感型的,又要好又要便宜。
企业家自身也经常遇到成长的痛苦,比如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不及建系统、不知道如何把握发展的节奏,不知道是该重点抓市场占有率还是抓利润率,不知道如何做产品差异化,如何打造企业品牌。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千头万绪,究竟什么才是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护城河呢?
我觉得,在消费品和零售行业,这个护城河就是企业的品牌。
说起方便面,你会想到康师傅;说起可乐,你会想到可ロ可乐;说起汉堡包,你会想到麦当劳;说起 COFFEE SHOP ,你会想到星巴克;消费者心中的第一提及,这就是最值钱的,也是竞争对手最难撼动的。
我们在研究行业的时候,时常会思考一些问题: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终极格局会是什么样的?长远来讲有几家品牌会活下来呢?
每个行业不一样,但大方向是相似的,先是有许多家企业在竞争,第一比第二大两倍,第二比第三大两倍,竞争慢慢加剧,当第一名和第二名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价格战时,小公司都会纷纷出局,第三名也会被边缘化,所谓的二元法则,这时候第一和第二的差距也会缩小,江湖格局已定,市场也进入稳定阶段,就像运动鞋行业的耐克和阿迪达斯、碳酸饮料行业的可ロ可乐和百事可乐、快餐行业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我们研究过美国的历史,如果当一个品类开始爆发式成长的时候,作为行业的先行者,你一定要舍命狂奔,争做行业的第一品牌,当你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并且大过第ニ名两倍的时候,你就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品牌,只要你不犯错误,第二名要超越你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数据显示,跟踪美国20世纪20年代那些行业的第一品牌,一直到80年代,它们的命运都怎么样了呢?
60年过去了,25家第一品牌中有21家仍然是行业第一品牌,剩下的4家有1家变成第三,有3家变成第二。
在消费品零售行业,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很高的,每一次产品的销售都是一次品牌的宣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品牌就越来越值钱,第一品牌的江湖地位越来越难以撼动,这就是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护城河。
我们为什么需要做品牌
我们还剩下什么?在我看来,仅凭一个“抵制”是不够的。 每年春节,中国几十万劳动大军在经济发达地区排队买火车票回家过年的情景,是说明中国的经济发达还是说明中国有着大量的生力军?是说明我们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还是说明我们有着专为洋人代工的廉价奴仆?这,不能仅仅让我们深思,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就行动的使命。 今天的市场,我们已经具备了快速建立自己品牌的基础。这个基础表现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各国知名品牌纷纷涌入中国,建立或寻找生产、加工厂商,使得中国迅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产品制造国。 当我们看着一件件由中国人用廉价的劳动和低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贴上国外品牌的商标后在市场上瞬间变成高利润的商品赚自己辛苦挣来的工资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一种凄凉的悲哀。我们拥有成熟的经验技术和庞大的生产体系,可是却没有自主的品牌。用自己廉价的血汗为洋人创造高利润的同时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注定要被剥削压榨的”,“一个不研究自己文化的民族,往往是落后的,是容易被别人瞧不起的”! 所以,在某种名义上的制造大国,其实就是沦为国际劳务市场,世界廉价劳动力的市场。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创新意识,没有自己打造的品牌,国家是不可能挤身于世界第一集团军阵列的。 以上的种种伤痛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要想振兴,若想促进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变成世界品牌、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就必须发展和拥有自己的品牌,从制造代工变成创造品牌。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在国内市场并未饱和的情况下,创建品牌将有助于扩大内需,一样地可以提高GDP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的市场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然而我们提高GDP和经济增长点的关注点却放在国外市场,忽视了国内市场潜在的庞大需求量。结果在国外到处倾销廉价、低档的产品,违反了游戏规则,弄得双方都不开心,对方制裁、限制我们,实行反倾销。碰到一鼻子灰后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方向有问题。 可怜的是,现在既然有很多人都说国内各行市场都趋于饱和,什么都不好做,工作也不好找。在我看来,市场饱和只是一种包含太多无奈的表层现象,实质上国内市场每个行业都蕴涵着巨大的潜在需求量,我们的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远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追求,更不要说是消费的欲望了。消费者心里压制和积攒了很大的消费渴望,但是由于我们的市场缺乏差异化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这部分消费欲望,所以也就抑制了他们的消费行为。 以笔者2007年在浙江杭州、温州工作的一年为例,年底回到乌鲁木齐后深刻体会了中国产品同质化问题的严重性。本来浙江和乌鲁木齐跨度很大,分别坐落江南与西北、不同地域的城市,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民情文化都有些不同。可是笔者发现这三座城市市场上卖的产品却基本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百货商场里卖的高档用品,还是批发市场上卖的小商品,基本上全是同样的东西,很难见到特色鲜明的产品。我在温州买的一款自认为很得意的腰带,回到乌鲁木齐也遍布于乌鲁木齐市大、小西门的市场。这也正好说明全国市场的普遍状况,也即是说全国的产品都缺少差异化,严重的同质化、缺少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而同质化的产品生产的越多,销售越困难,此类产品也就变成了庸物,失去了竞争力。消费者自然也就对其失去了消费兴趣,造成了我们所谓的“市场饱和”。 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消费,而是我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市场到处都摆满了同质化,缺少个性的庸俗品,阻碍了我们的消费行为。我们拥有很广阔的市场和很大的需求量,但是缺少多层次多样化,定位明确的个性商品,从而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所以,若想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求我们必须有创新意识,创建有竞争力的品牌,生产有差异化的产品。然而国内教育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还不够,我想这就是我们国人之所以喜欢模仿国外的产品样式,仿造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原因吧。只会模仿和制造,但却没有创造能力,这是拖累我国挤身强国行列的重要顽疾。 我们常常对外说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以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不应该成为我们显耀的资本,然后躺在这个成果上睡大觉。而应该运用五千年的智慧成果铸就我们的品牌,可惜的是由于很多人的急功近利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得太少,对中国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也了解不多,更不知道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和中庸、仁,这些儒学的精髓。我们天天热衷于我们的文化源源流长,但却没有去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恰恰就是我们的文化曾经为我们带来了无上的荣誉,随便提一下“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哪一样不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让我们称雄于世。 所以,谈中国文化不要仅仅停留于口头上,做品牌也不要仅仅从国外中去学习,学好中国文化就已经足够你进行品牌的建设了。道理很简单,创建一个品牌,就像创立一门宗教一样,是创造一种信仰。需要一种精神,需要明确的教纲教义,要让你的消费者变成你的信徒,让他们信任你,依赖你,替你传播,与你密不可分。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或企业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哲学家,他们应当拥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只要你有思想的思辩力,就一定能创造出有文化的品牌。而思辩力,你完全可以在中国的文化里学到。 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将“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以及对品牌的真实概念和定义产生模糊,对品牌的认识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扩大知名度上了。甚至也不再会认为做品牌就是做宣传、打广告的怪现象了。 中国需要做品牌,但不是许多企业成立“品牌管理中心”后去就做广告策划、媒介传播、设计、以及营销策划方面的工作上的“品牌”。企业为什么要做品牌?做品牌有什么作用呢
什么是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就是把企业或者产品品牌的核心内涵在目标群体心目中找到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位置。品牌定位是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将品牌的灵魂转化为可被认知和理解的灵感方向。
品牌定位工作应该包含业务舞台定位、目标人群定位、标杆品牌定位、自身优势定位等。概括地讲,品牌定位重点聚焦于品牌和目标群体的相干性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上。
企业为什么要做品牌定位?
成功的品牌定位可以充分体现品牌和顾客的相关性,以及和其他竞争品牌的差异化,这正是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独特的品牌定位,能够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和稳固的关系。同时,清晰的定位也将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营销计划指引方向。
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品牌定位的书籍,我们身边也充实着各种成功或者失败的定位实例。总结所有我们可以预见的定位方式,无外乎这样几种方向:品牌可以定位于其悠久的历史或者引以为豪的规模优势,也可以定位于其专属的技术、品类或者产品,又或者定位于一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抑或其在行业中扮演的角色,或者品牌富有感召力的理念和信仰。很多企业在寻找品牌定位的时候,一味的追求品牌的差异性,而往往忽略了品牌自身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的做不到,缺乏让目标群体可信的理由。所以合理的品牌定位需要企业特别关注“言行一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