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古今第一完人是谁说的,古今成大事者曾国藩
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大完人,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皆有卓越的建树。我读曾氏的书,想其为人,总感觉很不是滋味。曾固然为一极NB的人物,但说他是古今第一大完人却远远不够格。我认为在立德,立功,立言皆可称为完人的只有王阳明一人。
在立德方面,读曾日记,拘拘然腐儒气象,各种忏悔,倒像个基督徒。曾有着很纯净的道德追求,但被这种道德追求所拘住了,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而曾是又忧又惧,
中国第一等人物实在太多,而我认为称曾国藩只能是二流人物。而王阳明古今第一完人,当之无愧。
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大完人,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皆有卓越的建树。我读曾氏的书,想其为人,总感觉很不是滋味。曾固然为一极NB的人物,但说他是古今第一大完人却远远不够格。我认为在立德,立功,立言皆可称为完人的只有王阳明一人。
在立德方面,读曾日记,拘拘然腐儒气象,各种忏悔,倒像个基督徒。曾有着很纯净的道德追求,但被这种道德追求所拘住了,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而曾是又忧又惧,算哪门子圣人。且如孔孟,朱熹,阳明这样立德的大圣,皆能以其德行感化后世,使后世君子闻其风而立志。吾未闻有闻曾氏之名而立志,大多是闻曾氏之名而欲屌丝逆袭走向人生巅峰者。或有之,吾未之闻也。
再看立功,曾氏灭太平军,乃是他平生第一大功业。吾观其用兵,良将之才也。然与项羽,韩信,霍去病,卫青,朱元璋,徐达等战神比,亦是一战斗渣罢了。之前屡战屡败,几度要跳河自杀。后来挺过来,等到太平军自己内部出现矛盾开始分化,才开始占得优势。根本上来说,即使没有曾,太平天国也要亡。这种靠对手自己内部要杀死自己而取胜,只能说良将之才,与战神比,差距极大。而曾氏维持了腐朽没落的满清政权的统治,乃是开历史潮流的倒车。如果让太平军多耗些清政府的力量,以后孙中山革命会更容易些。大凡是第一等的政治家,如周公,管仲,秦始皇,孙中山,毛泽东皆是能在国家混乱不堪,已无路可走之时寻得一种制度,以开启后世几百年的太平盛世。我们知道,民国初军阀混战,而这军阀最初的起源表示曾国藩的湘军。这也算是曾氏留给中国的一点政治遗产,而这政治遗产却让中国更加的内耗掉。这事实不怪曾氏,而曾氏只是开了个头。满清末年,世界格局混乱,哪个国家首先完成现代化,哪个国家便能生存,否则便要灭亡。曾氏不寻求现代化之路,而一头钻进中国典籍之中。故不能成为一大政治家。吾实不知曾国藩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如果非要说积极意义,那便是提升了汉人在满清政权中的地位。但这样的功业实在太有限。
再看立言,我只能说与朱熹,王阳明,顾亭林等等这些开挂的大学霸相比,曾就是一学渣啊!经史百家杂抄就是抄书,曾国藩写的诗让人不忍卒读。曾国藩的学术水平在中国历史的人物中,应该排不上号吧,就这样也好意思说立言,怕是连曾国藩自己都要丟的从坟里爬出来了。
总而言之,不管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二流人物。
能集之于一身,位极人臣而能全身而退,亦是一豪杰!他为人刚毅正直,功成而不居,有着纯净的道德追求,实为我辈楷模。
但是若称其为古今第一大完人,我却不服。因中国第一等人物实在太多,与第一等人物相比,曾国藩暗淡了许多,故只能称其为二流人物。
而小编我认为古今第一完人是王阳明而非曾国藩。
七次科举之痛,造就古今第一完人
湖南乡下传着一个小笑话。说是他从小读书特别用功,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夕阳西下,他坐在书房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偷偷潜入他家,藏身于房梁之上,准备这家人全部睡着,去偷东西。
时间一分一秒的,小偷哈欠连连,小睡了两三觉,一睁开眼,他还在那摇头晃脑的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小偷看着月色,按耐住愤怒,耳边一遍一遍的听着。
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下来,责骂道"这么笨,还学什么学?我都会背了!听我给你背一遍。"说完,便一口气背完,摔门而去。
留下他在家里目瞪口呆。
他是谁呢?他就是古今第一完人曾国藩。
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一个清晨,二十二岁得曾国藩与他四十三岁的父亲曾麟书踏着清晨的露水,去"赶考"。
这对父子并肩赶考,看起来励志无比,其实已经是湘乡科考的一个笑话了。
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进入考场。考过十几场,已经年过四十,仍是"童生"。何为"童生"?就是未中秀才的书生。
老"童生"历来是被社会嘲笑的对象。有人编对子"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意思是都八十了还是童生,等到老了,四书五经还没背熟,可真是"书生。"
谁知道,曾国藩克肖乃父,连考五次,场场落第。
都嘲笑荷叶塘的泥腿子曾玉屏祖坟里没冒青烟,儿子和孙子都没有那个慧根。
那时,读书是一个很费钱费力的事,"徒步橐笔,以干有司",提着三十斤的考篮,考篮第一层是笔墨纸砚和书籍,第二层是食物和水果。
拿着如此重的考篮,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需要从白杨坪走六七十公里到湘乡县城,再徒步跋涉一百多公里到长沙府。曾麟书十七八次的科考之路。可是走了五千六百公里路,而曾国藩也走了两千多公里。
所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不说,也是给了他们心里大大的屈辱心理。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让人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然而,曾麟书在四十三岁那年,终于高中秀才!翻开《曾氏族谱》一直到宋朝,别说当官的人,就是读书人都没有一个。所以,曾玉屏不惜重金,为儿子请来有名的老师,可是曾麟书太笨了,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老爷子对长孙寄予厚望,五岁就让曾玉屏开蒙教导曾国藩。八岁就开始教导五经。十四岁就去县衙礼房报名。
每每送儿子和长孙科考,老爷子心里愈加失望也越来越坚定,儿子孙子不行,那就重孙子,重重孙子!
老爷子的坚持,父亲的陪伴,想来也是给曾国藩更加坚定的鼓励,但是在父亲中了秀才那一次,对曾国藩来说更是每每想起,心里便难受不已。
父亲高中。虽然已无进一步发展,但是也对十几次科考有了一个交代。
家里人为了父亲高中,大摆宴席,而曾国藩在书房里苦闷不已,因为在榜单上没有曾国藩,而另外一张榜上却有他。
曾国藩不仅落了榜,还被"悬牌批责"。就是说,当成了反面案例,因为文理欠通,让大家引以为鉴。这可是被列为末等的文章批示,这下好了,不仅在湘乡出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道光十三年,又是一年科举,曾国藩再次踏上科举之路,经过痛定思痛,发现自己文章缺乏大局恢宏气势,所以这次科考,曾国藩静思,并没有一上来就提笔开写。
最终经过反思和努力,成了"秀才"!而自己的爷爷也办了几十席为自己的长孙喝彩!
第二年,秋高气爽,曾国藩又去长沙参加举人考试,在录取率极低的举人考试中,曾国藩再次高中,这就是"连捷"。
这年十一月,曾国藩又一鼓作气,参加了进士,想拿下三连捷!
进士比举人录取率更加的低,进士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录取三四百人,据统计,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百万分四,这次并未高中,也在情理之中。
明清两代进士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在曾国藩二十八岁这一年一举中第,中了进士,并参加了"朝考",从进士中选拔翰林士,要想位极人臣,必须是翰林出身。
而曾国藩本来没有机会中翰林,因为曾国藩是进士三等,一等进士为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三等必须参加朝考,但是曾国藩的文章深得道光帝喜爱,喜提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也正是在这七次科考中奠定的。很多人三次不中,便受刺激晕倒,甚至放弃,再不读书。
但是曾国藩不这样,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人虚心学习,脚踏实地,并且失败次数多,逆商更高,做事更是一步一个脚印不留死角。他一生做事涓滴积累,水滴石穿,重剑出击,看似无锋,实际上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他在《送郭筠仙南归序》中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杵,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既其纯熟,则圣人之徙。"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成功便不怕晚!
曾国藩一生中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境界,才成就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明明就是普通人,为何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呢?
曾国藩,从小就读湘乡私塾,奋发图强,1838靠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入了翰林院,成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
一介书生,没有任何靠山任何背景,依靠自己刻苦学习,考取了功名,一步登天。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知识改变命运。
后来他为了孝道,听说太平军进攻湖南,当时他老母亲尚活着,在湖南老家。于是曾国藩请求回湖南帮湖南巡抚招募农民为营勇,训练这些营勇对付太平军。
一介书生,为了孝道为了保卫家乡,甘愿冒险成为将佐。
曾国藩初次与太平军作战,大败,死伤无数。觉得没脸见人,跳河自杀,被人救起。他知耻而后勇,发奋图强,苦读兵书。
后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击败了太平军,同时培养了许多的湘军将领。
这些还不很重要,最重要是他勤奋努力,积极向上。曾国藩写出《治学道之经》、《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这些著作,影响了多少文人。
你如果读过他写的书。无论你是做人、做官,还是识人、用人。
你就找到了方向,好象在茫茫大海上行驶的小舟看见海中一盏明灯,给你指引方向。
曾国藩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他自强不息,一步一步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平定了太平天国,创立了湘军,发动了洋务运动,不贪权,不贪色,不贪财。
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正直清廉,同时自己也是这么做。
正因为他从一介书生一步一步做了这一切,让天下的读书人,视他为榜样,所以他是古今第一完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