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七律《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大全
时至今天,我们仍然有很多人热衷七律诗,不但欣赏热情不减,而且还有很多人,特别是退休人员在创作。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首七律诗呢?我们结合杜甫的《登高》做个简单的介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初唐时已经初具雏形,盛唐时定型并发展到巅峰。其中杜甫是律诗的高手,尤其是他的七律《登高》,更被人们所推崇,甚至被人们称为古今七律诗第一。
时至今天,我们仍然有很多人热衷七律诗,不但欣赏热情不减,而且还有很多人,特别是退休人员在创作。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首七律诗呢?我们结合杜甫的《登高》做个简单的介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是要确立主题。诗言志,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像杜甫《登高》的主题就是悲秋,然后围绕着主题去构思,去组织素材,去抒发自己的感慨,去表达言外之意。
杜甫这首诗写于夔州,身在群山之中,脚下又是长江三峡,而且是落叶缤纷的秋天,这些都是入诗极好的素材。所以诗歌的前四句就地取材,写的是景物。
而后四句悲秋是抒情,也叫作触景生情。情之所以生,当然不只是秋景的触动,更主要的是安史之乱前后国家动荡不安和个人怀才不遇辗转漂泊的反思。
二是要明确用韵。从《平水韵》三十个韵部里面,找到合适的韵脚。这三十个韵部,分为上、下平声各十五个。上平声有东冬江之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有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杜甫的《登高》,韵脚是哀回来台杯,是属于首句入韵的类型。按照《平水韵》,是“十灰”。至于仄声韵部,因为七律诗只押平声韵,所以我们就不用去考虑它。
三是要落实平仄。七律的平仄格式有四种,一句定型,其它的都可以按照对粘的原则推断出来。对就是指每一联的上下句平仄要相对。粘就是指后联的上句要和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
下面就是《登高》的平仄,按照七律的要求是完全符合规则的。我们看到有少数平仄不相符,如第一句的第一字,第二句的第一和第三字等,那就是还有例外,可以“一三五不论”的。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写作七律,除了上面这种仄起平收的格式以外,还有三种,具体是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每种都有八句,写作七律时要严格遵守,对号入座。
四是要安排对仗。对仗就是指出句和对句,在结构和词性上要保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还有就是平仄相反。
七律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以随意。杜甫的这首诗是从严要求,标准更高,不但四联都对仗。而且首联还是句中自对。
如颔联“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互对,“萧萧”和“滚滚”是叠字互对,“下”和“来”是动词互对。上下两句总的是主谓结构互对,音节节奏是“421”互对。
如首联“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是联合结构的上下句互对,也是句中自对。句中自对即主谓结构的“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七律诗的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一般来说,颜色、数字、方位等都是要求工对的。
五是要合理布局。七律诗的结构布局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四联各担当一个职能。如《登高》的起句是写眼前秋景,水落石出,鸟叫猿啼。颔联紧承首联从更广阔的画面上继续写秋景,那是无垠的群山和奔腾的长江。
颈联不能继续写景,要转折到写人事上来。杜甫用“万里”“常作客”“独登台”等词汇表达自己不被朝廷所用、背井离乡、穷困潦倒的悲惨处境。
尾联用力一合,以头发花白、疾病缠身,再也无能为力去实现自己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而结束全诗。七律有了起承转合的变化,就能够避免平铺直叙,起到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效果。
当然写七律诗还有很多要求,如要注意拗救、撞韵、平头、失粘、孤平、三平尾等,今天只是结合欣赏杜甫的《登高》讲了一些基本的规则。七律诗入门不难,难在不断提高和精益求精。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杜甫《登高》的赏析
杜甫号称诗圣,其七律多为精品,而《登高》被古人推崇为“古今其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语)的确是千古佳作。此诗前半写景,乃登高见闻;后半抒情,为登高感触。而景中含情,是染情之景;情缘景发,与景交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登临高处,萧风倍疾,病体乍受,几于摇堕;纵目远眺,秋清气爽,碧空高旷;猿啸入耳,声声哀怨。俯视江渚,水清、沙白;鸟飞其上,如无凭依,风拂翮羽,徘徊难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吹落叶,萧萧飘堕,万山千壑,一片凋零;江水滚滚汹涌而来,排山倒海,永无尽头,这意境何等开阔!此四句,句句是景,字字是景。诗人目见耳闻,身受心会,犹如一架高速摄影机,快门频响,摄下了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颈联的“悲秋”二字,乃是这画面的“龙睛”。作者描绘这画面的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这秋景的肃杀、凄凉,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悲景非景悲,实是诗人心自悲。这画面中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景,但同时又都内含象征之义,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愁,与其身世之悲。“风急”,是写大唐帝国形势混乱,政局不稳。其“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象征意义若此,可以参证。“天高”,指皇帝,朝廷政命,行事乖戾,并且又是对自己无辜遭受其打击、迫害、疏远,一直流落僻垠,同弟妹离散,天各一方,相会无期的控诉。其“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赴阙下》),“皇天老无眼,空谷滞斯人”(《送惠二归故居》),都正可作其注脚。“猿啸哀”,是说猿声清戾,入耳益增其愁。“鸟飞回”,是自况其避乱流亡,羁滞异乡的遭遇。“渚清沙白”,以比其漂泊生活的清贫。这整句写出他由于战乱不靖而故国难归,不得不忍贫含苦,滞留江边的困境。“无边落木萧萧下”,象征着国势日颓,和他自身的沦落迟暮。对此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无限凄凉悲酸之情溢于言表。“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忧国忧伤时之情,自悲身世之感,与弟妹难以团聚之恨,和朋友无法重会之思,种种哀怨,样样苦愁,纷至沓来,就像那滚滚扑来的长江之水,浩瀚汗漫、无尽无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为其偶,只不过显晦有别罢了。至此,这江水般的感情洪流已装进景的闸门,随之便倾泻而出,直抒胸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八意,层层递进,悲愁至绝。“作客”:羁旅异乡已足悲;“常”:表明漂泊已久,艰险倍尝,愈加可悲;“万里”:家远,欲归更难;“悲秋”:秋景凄惨,目接身触,受其撩拨,悲上加悲。“登台”:古人认为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双阳,故称重阳。旧俗重阳节亲友相谐,登高饮酒,欢聚消灾。诗人此次登台,本为一解郁闷,而一“独”字,却见适得其反:羁旅异乡,本就孤独;一逢佳节,倍思亲朋,今登高台,本应欢聚;孑然一身,必想“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九日五首之一》)、“坐客醉纷纷”(其二)的热闹场面,从而更增添其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百年”:垂老之年;“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九日五首》之四),今日衰老登台,岂知明年能否再来?况复“多病”,尚何言哉!总是“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期”(《遣兴》)之意。这句写绝思亲之切,前句道尽身世之悲。“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一想到自己衰老多病,不由触动其壮志未酬的痛苦——正当国运艰难之际,自己却空老江湖,功业无成,两鬓已斑,该是何等痛心!诗人本知“一酌散千愁”(《落日》)但如今思亲怀友,蹉跎失意,使他神情颓唐,心境极坏,竟连独酌的兴致也没了,刚才已经不得不罢盏停杯,这愁大到了以酒相浇的地步了!结句多解为杜甫患病,不复能饮,故被迫停杯;而今忧从中来,也就连举酒浇愁的福分也没有了。实际上不对。《九日五首》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许开”,这是说独酌之味,辍饮登台。故“竹叶”(酒名)于人无分。这便是既登台之后所谓的“新停”了。
此诗正如胡应麟所论:“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种写法上的宛转跌宕,内容上的郁结深沉,又充分体现了杜诗抑郁顿挫的基本风格。
杜甫《登高》原文及鉴赏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作品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文章评论